怀念恩师刘宗琴先生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赞美教师的经典诗词新竹清·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新竹之所以高于旧竹,全是因为旧竹在下面扶持。
当你长大了,不要嘲笑曾经的老师跟不上你的脚步。
正是因为老师的付出,我们才能达到如今的高度。
诲人如渡舟,风雨几曾求。
烛光照天下,一竿撑白头。
和心泉上芸阁夫子原韵清·吕汝玉一枝史笔赋闲居,曾著人间未见书。
寿世文章原不泯,传经学术信非虚。
金科玉律真师范,化雨春风入我庐。
他日遗编深护惜,儒林文苑两相誉。
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就像春风化雨,慢慢浸透着我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
看起来也许微不足道,却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阅过世界的宽度,才懂得您教诲的高度。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每一缕阳光都是我对您的祝福,就像盛开着的向日葵。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吐丝到死方尽,蜡烛燃尽才开始熄灭。
老师就是这样,不断燃烧自己,用尽自己所有,去滋养学生。
坚守一份职业,为了孩子的成长,奉献一生。
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老师忙碌一生,青丝变白发,又是为了谁呢?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没有什么比孩子健康成长更让人开心的了。
看着孩子在自己教导下慢慢长大,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与满足。
感谢您教我的万卷书,为我铺就璀璨的人生路。
忆业师刘夫子宋·赵必蒸严风砭肌骨,怵然起遐思。
悼念恩师的散文_沉痛悼念恩师散文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恩师,当恩师去世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悼念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悼念恩师的散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悼念恩师的散文(一)“陈茂欣老师去了”,这个海啸般的噩耗是友人唐绍忠老师告诉我的。
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激情诗人就这样离开了他所留恋的世界。
天津诗歌届的前辈我认识不少,但都无缘深交,只有陈老师例外。
认识陈茂欣老师是因为他在十年前同我市诸多的诗界前辈参加我的“太阳树”诗歌朗诵会,后来他又先后和其他老师们参加了我《太阳树》、《太阳梦》诗集首发式。
而我们深层次的交往,则是源于非常偶然的一次交谈。
那是一九九一年的秋天,我的诗作“弹棉花的老人”在“金山杯”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奖,组委会通知我到承德颁奖大会上领奖。
听说市作协的陈茂欣老师也去参加大会,我便贸然地给陈老师打了电话,问他能否一起同行。
遗憾的是,陈老师事多脱不开身,他只是让我回来后向他转达一下大会的情况就行了。
我这个人办事认真,从承德返津后,就立即跑到市作协找到《天津文学》编辑部,把会议情况一股脑儿地倒给了陈老师。
陈老师静静地听着,不时地还要应付着来访的作者。
也许当时由于我生活不幸的压力,也许是因为刚刚开始的对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感情生涯让我心潮澎湃,反正处于心理上正在做梦年龄段的我,根本就没有顾及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在介绍完承德会议情况后,我便像在大学里给学生作报告一样讲起了我的人生经历,讲起了我和友人、和学生之间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我是想告诉陈老师,人世间有这么多美好的情感值得我去珍惜,值得我去大书特书。
那次,我整整谈了近三个小时。
作为一个有三十年经验的老编辑,陈老师被我打动了。
他说,我当了三十年编辑,还没有见到一个像你这样的作者。
他给我总结出三句话:田放像一团火;田放的爱是博爱,像大海一样;中国只有一个田放。
陈老师对我的评价,让我感动,让我认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全身心的去爱别人,能够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并且能够得到别人的爱戴,真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和快乐。
我在“武音”最初的三位恩师收稿日期:2013-09-19一1984年的秋季,我作为安徽艺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在上海音乐学院参加了好像是名为“全国中国音乐史教学会议”的会议。
忘记了我在会议上发了些什么“谬论”,会后,周畅教授特意找到我,问我是否愿意报考他的研究生。
因为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准备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夏野教授的研究生,故而便去征询夏先生的意见。
夏先生表示周畅教授是其好友,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既然他看重你,今年就报考他的学生,如不行的话,明年再回来考“上音”。
这是我与周畅教授的第一次邂逅。
就在那年的冬季,我第一次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武汉。
时过境迁,整个考研过程已记不大清了,只是感受到周先生热情公正地对待着每位考生。
关于那场考试的试题什么的,完全没有了印象,只是对面试过程有深刻的印象:作为安徽艺校中提琴教师的我,考试演奏的是古琴。
由于没有专门的琴桌,琴放在课桌上,桌高而椅子矮,无法演奏,于是,周畅教授热心地摘下其围巾,拿来让我坐在上面演奏。
他的举动使我倍受感动,也体会到老师对学生浓浓的关爱之情。
然而,进校读书的过程却不顺利:当我拿到入学通知书后,周畅教授给我去信,说他已调厦门大学工作,问我愿否前行。
作为他的研究生,理所应当随他去“厦大”学习。
当时,武汉音乐学院要求我暂时不报到,等与“厦大”关系办好再去那里学习。
在经历一个多月的焦急等待之后,最终因学籍跨省无法转移,周畅老师非常体谅地主动提出让我留“武音”读书。
最终,没有能随周畅教授完成学业,但周先生的热心帮助至今铭刻在心。
我始终认为,我是周先生的第一位研究生。
二与方妙英教授的第一次相遇也是在1984年冬季的那场考研之中。
面试中她提问了我多少问题,也不记得了,懵懵懂懂地依稀觉得在我弹了两首古琴曲之后,方先生让我再弹一曲,于是我唱奏了琴歌《秋风辞》,再之后,她又要求我演奏钢琴,把我吓了一大跳,说实在的,我的钢琴水平只能用“无地自容”来形容。
这时,方先生和颜悦色地鼓励我:弹一个音阶吧。
岁月如歌(三)——北师大实验中学1962年高三(3)班纪念册(三)师恩如山一座中学成为百年名校,一不看学生中有多少高干高知子女,二不看毕业生中出多少达官贵人,关键是看学校里有多少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有卓越的教学技巧、甘愿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学教育的名师!百年来女附中有一代又一代这样的名师,他们才是撑起这座名校的栋梁!名师上课,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如艺术享受,沐浴春风,令人终生难忘。
名师育人,用人格魅力,行动感召和爱心呵护,让人受益无穷,三十年五十年以至七八十年后,回忆起来仍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有幸在名师云集的母校学习成长,我们感谢每一位为我们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恩师!胡志涛校长胡志涛校长17岁参加革命,是三十年代的老革命。
她在女附中工作了二十年,后调到安徽工作,在省教育工会主席任上离休,此后还做校外辅导员多年。
她生活俭朴,把自己节约的钱全部用于捐资助学。
孙岩校长孙岩校长是30年代的老革命,林默涵夫人。
我们初中和高中的毕业证书上都盖着校长孙岩的印章。
卞仲云校长卞仲云校长是三十年代的老革命,1949年来女附中工作,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职务。
关于卞仲耘校长的一件小事我们上初中时,她是教导主任。
一次在课间操之后的集会上,她给我们传达一个中央文件。
其中有一个成语是'高屋建瓴',卞主任读到瓴字时有点犹豫,接着解释说这个词大概是高瞻远瞩的意思,又说我不太清楚,等回去查查再跟大家说。
第二天的集会上,卞主任讲完其他事,果然又专门讲解了这个成语,说瓴是屋脊的意思,'高屋建瓴'是指在高层的屋顶上修建屋脊,具有高瞻远瞩、纵观全局、统领一切的权威和气概。
一位教导主任敢于在全校师生面前,公开承认自己对某个成语理解有误,并在查证之后向大家当面认真纠正,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胸怀!她的谦虚诚恳、认真好学的精神,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终生难忘!我从此记住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一切,不可能永远正确。
爱,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发布时间:2021-09-03T10:10:23.2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1期作者:王琪[导读]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各有不同,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而永恒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教育”。
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具有深深的爱心。
爱,既是教育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来自教师的爱是学生积极上进的动力。
教师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爱是要用心的,爱能唤醒一颗麻木迟钝的心王琪湖北省十堰郧阳区柳陂中学【摘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各有不同,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而永恒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教育”。
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具有深深的爱心。
爱,既是教育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来自教师的爱是学生积极上进的动力。
教师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爱是要用心的,爱能唤醒一颗麻木迟钝的心。
爱是能够感受到的。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何况是可爱可塑可教的孩子。
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家庭不完整的孩子,我们教师更应该给与关注关心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班级的温暖,从而健康阳光的成长!【关键词】了解关爱需求赏识成长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0-051-01花朵推开了春天的门,果实推开了秋天的门,阳光推开了冰雪的门,我们用真挚的爱推开了学生成长的大门。
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明白教育工作就是良心工作,爱的渗透,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虽不曾惊天动地,但却润物无声。
去年秋天,我到一所新建的村级小学支教,这里是精准扶贫户集中安置点,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单亲,贫困,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仅局限在学校,上起课来很是费力。
退休老教师刘盛华追悼会上的悼词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风凄云暗,草木含悲,青山垂首,苍天呜咽。
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追悼会,深切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教书育人的模范,辛勤耕耘的园丁,我们的退休老教师刘盛华同志。
此时此刻,我们肃立在刘老师的灵柩前,寄托我们的无限哀思。
刘盛华同志因患肺癌,终因医治无效,于2017 年12月8日晚7时25分与世长辞,享年64岁。
他带着对亲人的无限眷恋,带着对各位父老乡亲的美好祝福,带着对教育事业的一往情深,带着对山区孩子的深情牵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惊闻噩耗,我们古坊中小学师生无不含悲痛惜!面对天人之隔的伤痛,实令我们潸然泪下,悲痛不已。
在此,我谨代表古坊中心学校,古坊中小学全体师生,对刘盛华同志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诚挚的问候!刘盛华同志生于1954年1月,出生于古坊乡檀树村牛形组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1977年9月在白帽高中任教。
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1年9月在前进初中任教并担任校长。
1998年9月于古坊初中任教并担任校长。
受聘中学高级教师,2014年2月光荣退休、荣归故里。
刘盛华同志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工作成绩突出。
他热爱学校,热爱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他事业心强,自觉为学校分忧解难,工作中勇挑重担。
他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为人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作风正派,善于团结同志,勤勉工作,遵纪守法,处处作师生表率,受到群众尊敬和拥护。
他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同行好评,在乡内外有较高的口碑,较好的影响。
他常说“一块腊肉要煮熟吃,自己学生要当子女教”;他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
刘盛华同志的一生是献身教育,无怨无悔的一生。
他忠于职守,以校为家,爱生如子。
老区这片红土地,白帽、前进、古坊哪一处没有留下他情牵教育、心系后代的深深足印;课堂内,操场上,无时不有他亲切的笑语,忙碌的身影;校园内,校际间,无时不有他参观交流的感人风采,取长补短的豁达胸襟。
怀念恩师刘宗琴先生作者:陈梅生来源:《曲艺》2016年第07期2015年6月3日,我的恩师刘宗琴先生驾鹤西去,离开了她奉献一生的舞台,离开了热爱她也被她深深热爱着的观众。
时过一年,亲人们、弟子们、同行们、观众们仍然常常提起她老人家,提起她的艺术、她的生平、她留给我们的那些深切的记忆。
我与恩师结缘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1986年秋,我成为母校“长篇书专业”的首届学生,受聘担任河南坠子大书教师的就是刘宗琴先生,与我同习坠子大书的是李爱红和徐来香,我们三姐妹初见刘老师,那种激动兴奋难以言表,因为刘老师是久负盛名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我们在家乡时就久仰其大名,对她有着万分崇拜,如今能跟从先生学艺,得其言传身教,真是荣幸之至。
在学校学习期间,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并以身作则,亲自带领我们练早功、做早课、绕口令、使简板,基础功课从不放松。
上课时更是严肃认真,每一句白、每一句唱、每一个气息运用她都会给我们反复的示范,有时候严格得近乎苛刻,所以每次老师说到“会课”,我都要起个大早,跑到学校附近的水上公园练嗓子、背段子、溜嘴皮、练简板,生怕表现不好受到她的批评。
也只有在会课令她满意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一个非常亲切和蔼的老师,才敢在她面前暴露孩子的天性。
正是因为学艺之初这种严格的要求,所以直到人已中年的今天,我每次演出都不敢麻痹大意,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严肃、严谨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这是恩师为我打下的基础,我受益匪浅。
在校期间,我学习了老师的大书代表作《杨家将》,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曲艺团成为了一名河南坠子演员,又随老师学习了她的中篇《李逵夺鱼》《李自成》等经典作品。
那时候老师身体已大不如前,但是仍然像在学校时一样严肃认真,她教学不应付,我学习更是不敢含糊,那段时期的学习对我的艺术进步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我的《梅花绽放中原美——陈梅生河南坠子个人专场》专辑中,恩师在重病中接受专访,祝贺我的演出专场成功举办,同时提出了更多的希望,她那语重心长的话语令我感动并难以忘怀。
师恩难忘课文原文及文章结构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而有意义的记叙文。
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1948年参加革命。
师恩难忘原文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
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
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
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
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
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
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
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
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5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师恩难忘》是苏教版第九册的课文。
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
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书法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这句话,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一、想一想想一想,40年过去了,可作者仍深深怀念田老师,这是为什么?通过小组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知道了是因为田老师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撒播了知识的种子,从而是作者终生难忘!二、说一说回忆一下,选择教过你的老师的一件事具体地说一说。
几分钟静静地过去了,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同学声情并茂地说了起来,在每位学生说完时,我都会追问一句“为什么这件事你到现在还记得?”他们说有的是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自己至今念念不忘,有的是老师对自己虽然很严格,但却收益匪浅……三、写一写教师节快到了,为了感谢老师,请同学写一首小诗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
教师巡视指导。
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佳作:教师节里颂园丁北厍中心小学五(1)班李莹莹老师是培育我们的园丁他们把自己的知识一一都传授给我们他们没有一句怨言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带的栋梁。
我们像一棵棵小树春风里,老师把自己的心血化成了点点雨露浇灌着一棵棵稚嫩的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啊,老师!辛勤的园丁!多少个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您已到校园值日,准备新的`一天的教学工作!多少个晚上,月儿当空,但您还在灯下批改我们的作业!太阳记录着您的辛勤月亮谱写着您的功劳!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您的辛勤培育下,小树终将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有的用老师传授的知识,建设着我们的祖国有的当上了光荣的卫士,保卫着祖国的边疆;有的便成了新的老师,继续培育着下一代……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老师,并祝所有的教师们节日快乐!《师恩难忘》教学反思2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朗诵,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
刘诗琴写作内容写作要求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语文教师名师简介:曾获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在线集体备课大赛特等奖,长沙市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微课大赛一等奖,第六届语文报杯微课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教育宣言:让课堂生长诗意的叶子,让学生绽放智慧的光芒。
名师特约题目本期翻过那座山 很多人都爱攀登高山,在登山路上,也许会汗如雨下,也许会体力不支,也许会突逢暴雨无处藏身……但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一览胜景,一展襟抱,一吐胸中块垒。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下你的经历、感受或者思考。
(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0102构思指引精写片段怎么样才能翻过那座山呢?翻山需要体力,需要汗水,需要不停的脚步,需要明确的目标,需要执着的信念,需要往前冲的勇气,需要决不放弃的毅力。
讲清楚怎么样翻山,就讲清楚了主要情节,这部分是作文的主要内容,需要着重写。
如果把以上内容都想清楚了,有可能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
如果想要拿高分,甚至是满分,还需要在构思和语言表达上有亮点。
以构思角度为例,那座山既可以是眼前真正的山,又可以是内心对困难的畏惧,“翻过那座山”就可以写在爬山的过程中,因为什么事而鼓起勇气,战胜自己的怯懦之心。
又如,可以采用欲扬先抑法,先写渴望翻过那座山,继而发现自己实力不够无法翻山,因此悲观失望放弃翻山,但是很快又醒悟,这样放弃后就永远无法翻过那座山了,于是下定决心好好准备,以期能够真正翻过那座山,进而升华为在精神上翻过那座山。
如此,文章层次更清晰,内涵更丰富。
以“翻过那座山”为题,也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翻过眼前的困难之山,能够战胜内心的消极之山,能够跨越生命中的种种逆境之山。
“文以载道”,立德树人、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就可以从这小小的作文题目,流淌进学生的内心里。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命题作文。
确定写作内容时,最适合的文体就是记叙文。
“翻过那座山”是动宾结构短语,缺乏主语,因此,首先要明确写作对象——是谁翻过那座山?如果是“我”,那就是第一人称叙事,这是最常见、最好写的一种叙述角度。
星击乐mm音乐家的故事“夜抱枕头梦琵琶”-一深切悼念恩师刘德海先生文/杨靖我的恩师刘德海先生因急症不治,2020年4月11日下午溢然长逝。
由于新冠疫情困于异国,苦于没有航班而不能刻返再见恩师一面,成为了我终生的最大遗憾。
1980年,十五岁的我有幸认识了刘德海老师,十七岁如愿成为他的学生,在他的身边学习成长,完成了本科的学业并成为了老师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在他身边一起工作,在恩师的福荫下事业更得以成熟和发展。
近四十年光阴荏苒,不曾想师徒阴阳两界竟在瞬息之间。
刘德海的琵琶艺术世界可以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充满了人性的智慧和艺术的光芒。
在这光芒的背后是一个艺术“爬坡人”不止的艰辛脚步,是留给后辈期望通往琵琶艺术之巅可循的足迹,是观照后人继承发展琵琶艺术的一面镜子。
研究支撑其光辉成就的刘德海艺术思想、观念和方法,感受他的情怀、洞悉他的心语,对如何继承和发展琵琶音乐艺术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音乐家的故事谩步乐HSH“说古人的话,说古人想说而没能说出的话,更要说今人应该说的话。
"琵琶艺术的发展历史正是古往今来无数生命个体参与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成就了既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整体特征,又显现不同时代审美取向、不同流派风格特点、不同个体性格特质的琵琶音乐文化。
面对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今人当如何继承发展?革命先驱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表达了对这一命题的真知灼见:“日稽考于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
刘德海深谙这一要则,年轻时就以此作为自己继承与发展琵琶艺术的志向,提岀了“说古人的话,说古人想说而没能说出的话,更要说今人应该说的话”的琵琶艺术观,并在他一生的创作、演奏、研究和教学中付诸实践。
学贯中西,锐意创新,构建了鲜明时代特点和独特刘氏风格的琵琶艺术话语体系,开创了琵琶艺术史上的新高峰。
“追根寻源,回归传统"从琵琶艺术的传承而言,师承流派路径的多寡,也能反映出对传统整体信息了解和掌握的多与少。
洼垤乡___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模拟检测(120分钟完卷满分100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wěi wěi dòng tīng shēn lín qíjìng duàn liàn dào dé()()()()zīrùn duàn liàn dào débiān cè()()()()二、我是“火眼金睛”,能辨字组词。
拔()炼()纺()协()判()歇()拨()练()妨()胁()叛()喝()三、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读音。
正.月(zhēnɡzhènɡ)教.(jiāo jiào)诲教.(jiāo jiào)书数.(shǔshù)不过来散.(sǎn sàn )步难.(nán nàn)金蝉脱壳.(ke qiao)着.迷(zháo zhē)四、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将序号填进括号里。
深:①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②深奥;③深入、周密的;④厚;⑤颜色浓;⑥重大;⑦时间久;⑧表示程度。
1、云深.不知处。
()2、时令已进深.秋,天也渐渐冷了。
()3、这个问题是他深.思熟虑后才提出来的。
()4、这口井太深.了。
()5、夜深.了,整个村庄显得格外的沉静。
()五、选词填空。
着迷痴迷1、法布尔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从小就对昆虫非常()。
2、正是这种对昆虫的(),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连续继续陆续3、下课了,同学们()走出了教室。
4、变色龙可以()几个小时挂在枝叶上一动不动。
5、伤刚好,老师()给我们上课。
六、选择关联词语填空,并用带点的关联词造句。
尽管……却……即使..……也.……既要……也要……1、根本一坏,()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每个人()讲究“公德”,()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
高中班主任管理能力的培养发布时间:2021-04-12T13:24:08.93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期作者:魏树辉[导读] 教育工作是大事情,班主任虽不是什么官职,但是的确很重要,因为这个职位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
魏树辉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安徽省淮南市 232007摘要:教育工作是大事情,班主任虽不是什么官职,但是的确很重要,因为这个职位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思考如何提高教学;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教学,需思考如何带好这些学生们!关键词:班主任管理教育最近在读一本书,也在关注几个人。
我最近读的书是《先生的课堂》,最近关注的人除了书中的民国时期的大家,还有北京二十二中学的已故班主任孙维刚老师和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校长。
在这些人的经历中,我感觉到一辈子太短,一件事很长。
人的生命,正如苏轼所说“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在几千年有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人生的几十年何其短暂?纵然能过百,有贡献的时光又有几何?仔细想来,终其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班主任工作到底该怎么做?可以说,永远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即使曾看到的书籍上介绍稍微成熟的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变化,也在不断的调整,今年是我在二十四中第一年带班主任,感觉到肩上的任务很重,并对如何做好教学如下思考管理做了:一:树立目标班主任管理班级,一定要树立目标,简言之,就是这个班级在班主任的管理下,在这三年里它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学生在这个班级里将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目标的制定一定既要切合实际,也要适当拔高。
这就需要我们从一开始了解班级学生的进班成绩,薄弱学科,逐渐了解学生的性格等等。
目标可以定的高一点,但不能高太多,实现不了也不要紧,目的在于激励学生。
比如说,在学习目标上,从高一学生入学大部分班主任就开始激励学生。
“同学们,你们要下功夫,争取三年之后有一批人考上大学,我相信你们有这个实力。
怀念恩师刘宗琴先生
2015年6月3日,我的恩师刘宗琴先生驾鹤西去,离开了她奉献一生的舞台,离开了热爱她也被她深深热爱着的观众。
时过一年,亲人们、弟子们、同行们、观众们仍然常常提起她老人家,提起她的艺术、她的生平、她留给我们的那些深切的记忆。
我与恩师结缘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1986年秋,我成为母校“长篇书专业”的首届学生,受聘担任河南坠子大书教师的就是刘宗琴先生,与我同习坠子大书的是李爱红和徐来香,我们三姐妹初见刘老师,那种激动兴奋难以言表,因为刘老师是久负盛名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我们在家乡时就久仰其大名,对她有着万分崇拜,如今能跟从先生学艺,得其言传身教,真是荣幸之至。
在学校学习期间,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并以身作则,亲自带领我们练早功、做早课、绕口令、使简板,基础功课从不放松。
上课时更是严肃认真,每一句白、每一句唱、每一个气息运用她都会给我们反复的示范,有时候严格得近乎苛刻,所以每次老师说到“会课”,我都要起个大早,跑到学校附近的水上公园练嗓子、背段子、溜嘴皮、练简板,生怕表现不好受到她的批评。
也只有在会课令她满意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一个非常亲切和蔼的老师,才敢在她面前暴露孩子的天性。
正是因为学艺之初这种严格的要求,所以直到人已中年的今天,我每次演出都不敢麻痹大
意,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严肃、严谨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这是恩师为我打下的基础,我受益匪浅。
在校期间,我学习了老师的大书代表作《杨家将》,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曲艺团成为了一名河南坠子演员,又随老师学习了她的中篇《李逵夺鱼》《李自成》等经典作品。
那时候老师身体已大不如前,但是仍然像在学校时一样严肃认真,她教学不应付,我学习更是不敢含糊,那段时期的学习对我的艺术进步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我的《梅花绽放中原美――陈梅生河南坠子个人专场》专辑中,恩师在重病中接受专访,祝贺我的演出专场成功举办,同时提出了更多的希望,她那语重心长的话语令我感动并难以忘怀。
恩师是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但是她只自称“河南坠子演员”。
在她心中,艺术高于一切,一部《杨家将》她说了一辈子也改了一辈子;《砸御匾》是一折精品段子,讲述了谢金吾夸官路经杨府,砸了杨家的牌坊、扒了杨家的御匾后被杨排风痛打一顿,谢金吾要去告御状。
这一段共十二句唱,十六句词,老师用“中路坠子”“乔派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合而成,把谢金吾“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内心波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好不痛快。
人常说“三分唱,七分说”,老师的说表功力十分惊人,表演时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合情合理、对人物命运的评论有情有义,
她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磨难、奋斗、收获和快慰都融入到唱词书理之中,豪放中不失细腻,壮美中蕴含深情。
她留下了无数的精彩与赞誉,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曲艺事业。
分离一年,恩师的教诲仿佛就在昨天,作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的我,自觉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重任。
承上启下,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继承,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要求自己不仅要传承恩师的河南坠子艺术,更要继承恩师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和敬业精神,让恩师刘宗琴先生德艺双馨之魂薪火相传、永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