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倒装句的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36.35 KB
- 文档页数:1
一、诗歌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绝句。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充满了怀古怀旧之情的诗篇,描写了他在游览京口北固亭时对往事的追忆和心灵的感慨。
二、特殊句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的特殊句式是其独特之处。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七绝的格律,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感叹。
诗句中的特殊句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倒装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白居易运用了大量的倒装句,突出了诗歌的叙事和抒情的效果。
例如:“年年喜见莺儿舞,万里春申与秋雨。
”这种句式的运用,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充满了动感和节奏感。
2. 叠词、排比白居易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排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感。
例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种反复叠加的词语,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3. 对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对仗手法也非常巧妙。
白居易通过对仗,使诗句更加平衡和谐。
例如:“商山翠黛绕空回,山北山南忽转颓。
”这种对仗的手法,使诗歌的音韵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感和雅致的享受。
4. 比喻、拟人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白居易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自然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例如:“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这种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诗歌意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北固亭为背景,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诗中描述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通过对北固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眷恋和感伤之情。
诗人通过对北固亭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盼,诗歌意境优美、抒情,触动人心。
四、结尾总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白居易的经典之作,其特殊的句式运用、丰富的意境表达,使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鉴赏诗歌的语言+情感一、考查内容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注意以下语言:①特定意象语言:如松竹梅等。
②词性角度:动词、形容词甚至副词、数量词。
③位置角度: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特殊语言结构:①叠字叠词叠句: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畅,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②倒装句:一般是为了押韵、调平仄,但也有表示强调的意味。
③名词连用:可使描写更简洁凝练,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不同诗歌的语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委婉、含蓄隽永、慷慨悲壮、雄浑豪放、凝练简洁、典雅秀美、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二、常见的的提问方式(1)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步骤:①指出该字②解释该字含义(表层、深层)③有手法就写上④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⑤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修辞手法,然而很多人虽然发现了这一特点,却经常把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混同起来理解,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
那么如何来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中所出现的倒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倒句又称倒装句。
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二、关于“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分析(一)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诗词有其严格的格律限制,诗词需要符合韵律规则——押韵和平仄。
因此,作者在表达时就出现了词语的倒置。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
倒装句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什么是倒装句二、倒装句的分类三、倒装句的使用场景四、倒装句的优点和缺点五、倒装句的示例正文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顾名思义,就是把句子的成分进行倒装的一种句式。
在倒装句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式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有一定的修辞作用。
二、倒装句的分类倒装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动词完全放在主语之前,如“下来吧,你们!”2.部分倒装:谓语动词只放在一部分主语之前,如“为了祖国,我们要努力学习。
”3.宾语前置倒装: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这本书,我看过。
”4.状语后置倒装:状语放在句子最后,如“他走得很快。
”三、倒装句的使用场景倒装句在日常语言中广泛使用,主要场景如下:1.强调:为了强调某个成分,常常使用倒装句,如“首先,我们要做好准备。
”2.韵律:在诗歌、歌词等需要韵律的文本中,倒装句可以帮助保持韵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砥砺前行。
”3.固定搭配:一些固定的短语、习惯用语中,常常使用倒装句,如“不许动!”四、倒装句的优点和缺点倒装句的优点:1.生动:倒装句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2.强调:倒装句可以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使表达更加明确。
3.韵律:倒装句可以帮助保持语言的韵律,使表达更加优美。
倒装句的缺点:1.理解难度:由于成分倒装,可能会增加读者理解的难度。
2.滥用:过度使用倒装句,可能会导致语言表达的不自然、生硬。
五、倒装句的示例以下是一些倒装句的示例:1.完全倒装:“给我一支笔。
”2.部分倒装:“多么美丽的风景啊!”3.宾语前置倒装:“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你。
”4.状语后置倒装:“他昨天晚上来了。
赏析英文诗歌的四种方法赏析英文诗歌的四种方法——对比分析、关注音步和韵律、还原情景、分析用词用句,并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和其他若干英文诗歌为例,演示如何赏析不同类别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表情和达意、用词和用句,以及如何通过诗歌的赏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1.对比分析赏析英文诗歌“对比分析”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原有的母语诗歌赏析经验,助力学生理解英文诗歌的基本意义。
众所周知,中英文诗歌在性质上有着众多的共性,例如,中英文诗歌都有音韵节奏美的特点,都使用意象意境来抒发感情,都运用明喻隐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但与此同时,中英文诗歌的表达形式、意象寓意、文化内涵却又大相径庭,同样的月亮却有着不同的意蕴。
中国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汉语诗歌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诗歌赏析知识和经验。
如果教师能够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具有的中文诗歌知识对照分析、相互比较,不仅对英文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益,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中英文化。
北师大版《英语》选修Module 6 Unit 18 Lesson 3 “Poetry”推荐使用了这一方法。
教材选用了学生最熟悉的中国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英译版A Tranquil Night和英文圣诞诗歌Twas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A Tranquil Night (by Li Bai)Before my bed a frost of light,Is it hoarfrost upon the ground?Eyes raised,I see the moon so bright;Head bent,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教学方法第一步:教师将常用的英文诗歌赏析表达术语给学生,如:rhyme(韵脚)、rhythm(节奏)、image(意象)、simile(明喻)、metaphor(暗喻)、exaggeration(夸张)等。
白居易《采地黄者》古诗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采地黄者》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地黄者》作品介绍《采地黄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9首。
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采地黄者》原文采地黄者作者:唐·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采地黄者》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
地黄:植物名。
其根可入药,鲜地黄有清热生津之功,生地黄有养阴凉血之功,熟地黄有滋肾补精之功。
②餱粮:干粮。
③《事类赋注》卷二一引《抱朴子》:“韩子治尝以地黄、甘草啖五十岁老马,以生三驹,又百三十岁乃死。
”《采地黄者》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3年。
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
《采地黄者》赏析诗的开头是两个倒装句,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为秋季霜降提前而冻坏。
之所以用倒装句子,是在于强调突出“麦死”、“禾损”等灾难的严重性。
对于一般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加上又遭受秋天下霜过早,秋季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
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地黄是一种草药,有活血滋补作用。
诗歌中的主人公因为年终家中没有口粮,就到田中采摘地黄,希望以此换取一点粮食度日。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倒装句题目:探寻中文诗歌中的倒装句之美一、概述在古代中文诗歌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能够增加句子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使诗句更加生动和丰富。
而其中蕴含的意象和意义常常令人心驰神往,让人沉浸其中。
二、倒装句的魅力1. 香稻啄余香稻啄余的倒装句出自于《汉乐府四时歌词》中,这个形象生动的描写,将食物与气息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农村的勤劳和丰收,展现了诗人对农民劳作的深情祝福。
这充分展现了倒装句所具有的情感表达和意义丰富。
2. 鹦鹉粒碧鹦鹉粒碧的倒装句出自于《清真词》中,这一句以倒装的形式描述了天空中的飘渺云彩,凸显出了词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赞扬,展现了倒装句所具有的意象生动和形象鲜明。
3. 梧栖老凤凰枝梧栖老凤凰枝的倒装句出自于唐代诗人杜审言的《秋怀》中,通过倒装句的修辞手法,将凤凰栖息在老树上生动展现,表现了大自然的永恒和生机。
这充分展现了倒装句所具有的形象生动和情感表达。
三、倒装句的意义倒装句在中文诗歌中,既有着语言形式上的特殊性,也有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意义。
它能够将生活中的片段与情感相结合,让句子更加生动丰富,让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四、个人观点在倒装句的美丽之处我深感震撼,在中文诗歌中,倒装句的使用可以使诗句更具生动感和意蕴,让人更能感受到诗人的心灵共鸣。
倒装句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从而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五、总结通过对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等句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倒装句在古代中文诗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还为诗歌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六、回顾在我们的探索中,倒装句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等句子中处处体现了倒装句的美丽与魅力,让人欣喜不已。
七、延伸阅读如果你对中文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兴趣,不妨阅读一下《全唐诗》或《古诗十九首》,或许你会发现更多令人惊艳的倒装句。
sonnet29修辞手法详解标题:Sonnet 29修辞手法详解:从深度和广度角度透视莎士比亚的诗意技巧简介:莎士比亚的Sonnet 29是他著名的154首十四行诗之一。
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深入探讨了主题,展示了莎士比亚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的才华。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对Sonnet 29的修辞手法进行详解,以便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诗意技巧。
I. 深度分析1. 倒装句:倒装句在Sonnet 29中频繁出现,为诗歌赋予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2. 比喻与隐喻:通过比喻和隐喻,莎士比亚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界相联系,以表达对生活的不满、孤独感和对爱情的渴望。
3. 复句与并列句:复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修辞效果,同时也传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II. 广度探讨1. 押韵方案:Sonnet 29采用了英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典型押韵方案,展现了莎士比亚在诗歌形式方面的娴熟技巧。
2. 象征与意象:通过象征和意象的运用,莎士比亚将心灵的焦虑和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诗意的世界中沉浸。
3. 运用对比:莎士比亚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生活和爱情之间的反差,展示了主人公情感的转变和内心的揭示。
总结与回顾:Sonnet 29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之作,它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深入探讨了孤独、缺乏自信和对爱情的渴望等主题。
通过深入分析Sonnet 29的修辞手法,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莎士比亚作为一位天才诗人的才华和创造力。
在本文中,我们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对Sonnet 29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从深度上看,倒装句、比喻与隐喻以及复句与并列句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并传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从广度上看,押韵方案、象征与意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使诗歌更具形式美和意义,展示了莎士比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独特才能。
通过对Sonnet 29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莎士比亚的诗意之美,还能对主题和情感的表达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古诗的倒装句
嘿,你知道吗?古诗里可有好多神奇的倒装句呢!就像“竹外桃花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正常语序应该是“鸭先知春江水暖”,但诗人偏不这么写,这一倒装,意境是不是一下子就不一样啦!
比如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是按照正常说法“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那就再上一层楼”,是不是就感觉平平无奇啦?可诗人
这么一倒装,哇,那种向上攀登追求的感觉立马就出来了。
这就好比
你去爬山,你本来想着慢慢爬呗,结果有人喊一嗓子“快上到山顶去看
那绝美的风景啊”,你是不是一下子就来劲了,恨不得马上冲上去!
再看看“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如果不倒装,说“忽然吹来的卷地风把云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水像天一样”,是不是就没那么
有韵味了?这就好像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正常表演可能就只是让人
觉得还不错,但要是魔术师突然来个出人意料的手法,那观众肯定会
惊叹不已呀!
“倒装句啊,你可真是古诗的魔法棒!”它能让平平常常的句子变得
魅力十足。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如果总是平铺直叙,那多无趣呀,但
偶尔来个不一样的表达,是不是就会让人眼前一亮呢?古诗里的倒装
句就是这样,让那些诗句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在跟我们诉说着千百年
前的故事和情感。
古诗的倒装句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古代诗人内心世界
的大门。
通过这些倒装句,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它们不是为了倒装而倒装,而是为了让诗歌更有韵味、更有感染力。
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倒装句,它们可是古诗的精华之一呢!。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江雪》的赏析与写作江雪这首古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描绘江雪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并借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本文将从古诗《江雪》的结构、表达手法以及写作技巧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和分析,并介绍如何运用所学,进行类似主题或内容的写作。
一、赏析《江雪》1.1. 诗歌结构《江雪》共四句八行,格式上属于律诗,每句四个字。
整篇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前四行描绘了江雪纷飞的景象,后四行抒发了作者对江雪景色的感慨。
1.2. 描述手法在描写江雪纷飞时,诗人使用了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千山鸟飞绝”,形容冰天雪地下没有一只鸟儿出现;“万径人踪灭”,描述大地上所有小路都被白茫茫的积雪覆盖。
这些形象深入人心地展现了大自然在严寒冬季的荒凉景象。
1.3.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冷寂,表达了对于孤独、寂寞等情感的思考。
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江雪紧相连”的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传达出作者内心对于温暖、舒适环境的渴望。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会对这首《江雪》产生共鸣。
二、古诗《江雪》的写作技巧2.1. 动用象征手法在描写江雪纷飞时,诗人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词语和形容,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些抽象词语通过意境联想起孤独和寂寞这样一种深层次情感,并能够引发读者自己情感上的共鸣。
2.2. 运用倒装句结构在《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正好是倒装句。
“千山鸟飞绝”,本来应该说“千山无鸟飞”,但是诗人改变了语序,使句子更具有冲击力和艺术感。
这种倒装句结构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韵味,也使得整首诗更为生动。
2.3. 运用对比手法在《江雪》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两句被称为“转折题旨”的手法。
前一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寂静无人;而后一句则描绘了有人听到声音,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并触发对精神世界的共鸣。
三、写作实践:自己创作一首类似主题或内容的诗歌通过学习《江雪》这首古诗,我们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类似主题或内容的诗歌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赏析英文诗歌的四种方法赏析英文诗歌的四种方法——对比分析、关注音步和韵律、还原情景、分析用词用句,并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和其他若干英文诗歌为例,演示如何赏析不同类别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表情和达意、用词和用句,以及如何通过诗歌的赏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1.对比分析赏析英文诗歌“对比分析”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原有的母语诗歌赏析经验,助力学生理解英文诗歌的基本意义。
众所周知,中英文诗歌在性质上有着众多的共性,例如,中英文诗歌都有音韵节奏美的特点,都使用意象意境来抒发感情,都运用明喻隐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但与此同时,中英文诗歌的表达形式、意象寓意、文化内涵却又大相径庭,同样的月亮却有着不同的意蕴。
中国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汉语诗歌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诗歌赏析知识和经验。
如果教师能够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具有的中文诗歌知识对照分析、相互比较,不仅对英文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益,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中英文化。
北师大版《英语》选修Module 6 Unit 18 Lesson 3 “Poetry”推荐使用了这一方法。
教材选用了学生最熟悉的中国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英译版A Tranquil Night和英文圣诞诗歌Twas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A Tranquil Night (by Li Bai)Before my bed a frost of light,Is it hoarfrost upon the ground?Eyes raised,I see the moon so bright;Head bent,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教学方法第一步:教师将常用的英文诗歌赏析表达术语给学生,如:rhyme(韵脚)、rhythm(节奏)、image(意象)、simile(明喻)、metaphor(暗喻)、exaggeration(夸张)等。
古代诗文、语言运用知识与解题运用高考语文主要考查中学语文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包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但是,高考考查的必备知识大多散见于教材、教辅资料当中,或失之于零散,或失之于繁多,给考生学习、运用这些知识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帮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起高考必备的语文知识体系,谨将高考出现的高频知识点分类梳理,包括文言文、古代诗歌、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梳理必备知识的同时,从知识运用的角度,给出常见的解题技巧,希望考生语文知识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部分文言文一、文言断句1.必备知识。
(1)专用名词。
表示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等专用名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
(2)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
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
(3)文言虚词。
句首语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
句末语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
“矣、耳”多表陈述句气,后边一般用句号。
“也、者”多用作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4)文言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奈……何?”等,也是断句的重要依据。
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5)语法关系。
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是问句则用问号)。
2.解题技巧。
(1)通览上下文,弄清大意。
要求断句的部分,与上下文的语意具有紧密关联性,因此,要弄清大意,必须关注断句部分的本身,也关注要上下文。
古代诗歌中『倒装句』的类型例说编号:H1(2016)17- 01-02 作者:党宇平陈燕玲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基础。
阅读古代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怎么也读不懂的情况,就应考虑是否为“倒装”。
古代诗歌,要借助非常简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平仄音韵的需要,非对句式“变形”不可。
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语序倒装,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成为中学生读懂古代诗歌的难点。
为帮助大家顺畅解读,现举例说说古代诗歌中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一、主谓倒装。
如: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例①“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因主语是“女”,谓语是“归”。
同理,“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
意思是“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
例②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再如“城阙辅三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李白《听蜀僧弹琴》)应为“流水洗客心”。
二、谓宾倒装如: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②“燕子飞时,绿树人家绕。
”(苏轼《蝶恋花》)例①应是“遥看草色近却无”。
谓语“遥看”倒装在宾语“草色”之后。
例②“绿树人家绕”,应是“绿树绕人家”,把谓语“绕”倒装在宾语“人家”之后。
再如,“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应为“清辉寒玉臂”。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
三、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如:①“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秋望》)例①中心词是“厦”,“千万间”是“厦”的定语,倒装在句尾,正常语序应是“安得千万间广厦”。
具体分析杜甫诗歌诗句倒装的妙处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伟大代表,他的诗歌里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深度,其中最特殊的就是运用倒装的句式。
倒装句式可以让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和张力十足,这种句式在中国诗歌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杜甫的诗歌中尤其是如此。
首先要说的就是倒装句式对诗歌的意象性表达提供了极高的效果,这是因为在一般句式中,谓语动词往往是句子的核心,但在倒装句式中,主语变成了句子的核心,而谓语动词也不再只是陈述或命令,而是通过主语来表达其情感或意图,从而把诗句的情感性表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杜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就有着鲜明的倒装句式:“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用倒装句式这种特殊的句式,表达出了杜甫通过驱车登古原来抚慰自己向晚让人心神不宁的情绪。
此外,倒装句式还可以增加文章的紧张感,使文章变得生动而紧凑,这也是倒装句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
杜甫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是这样一段倒装句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用这样的倒装句式,表达出了杜甫对兄弟之间强烈的情感,又用金樽清酒斗、玉盘珍羞的含义表达了他对兄弟之间深厚的羁绊,这是普通句式无法完成的。
另外,倒装句式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创造出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杜甫的《登高》中就有这样一段倒装句式:“西出阳关无故人,转蓬东入汉阴。
”用这样的倒装句式,杜甫表达了自己独自千里跋涉,没有任何人可以陪伴的悲凉感,从而勾起了读者的共鸣。
总之,杜甫的诗歌中大量的倒装句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让杜甫的诗歌显得更加生动而感人,从而为中国古典诗歌注入了一份新的活力。
读书心得——《诗经》倒装表达的语用动因关于《诗经》的倒装表达,前贤时修做过比较多的研讨:一是探讨了《诗经》“中+名词”结构,邢公畹解释为原始汉藏语系限制词置于被限制词之后的语法现象残留,储泽祥认为可以从押韵角度解释还可从汉藏语系的方位结构去考察刘晓梅通过统计分析指出因其多处在非句尾故而不是为了押韵,史维国综考先秦十种文献后认为方位词“中”不受语法和语义的制约,它与名词构成方位短语时语序也就显得十分灵活,可以出现在名词前也可以出现在名词后。
二是聚焦《诗经》宾语前置,以杨合鸣、殷国光、李如龙等为代表,解读宾语前置的句法结构,辨析诗句是否宾语前置,并从焦点理论、语义语法关系角度解释倒装的理据。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诗经》的倒装表达做一次全面排查,探究其倒装表达的原因,揭示《诗经》倒装表达在上古汉语语序变化中的地位。
经仔细排检和反复审核,得《诗经》305篇涉及倒装的数据为:128篇诗歌含有倒装用法,计有354句。
一、《诗经》倒装表达的结构类型(一)“名词+中”作“中+名词”《诗经》“中+名词”这一特别的语序,大家比较熟悉,计有49句:《葛覃》“中谷”2次;《兔罝》“中逵”、“中林”各1次;《终风》“中心”1次;《谷风》“中心”1次;《式微》“中露”1次;《二子乘舟》“中心”1次;《柏舟》“中河”1次;《墙有茨》“中冓”3次;《黍离》“中心”4次;《中谷有蓷》“中谷”3次;《清人》“中军”1次;《有杕之杜》“中心”2次;《防有鹊巢》“中唐”1次;《羔裘》“中心”1次;《匪风》“中心”2次;《彤弓》“中心”3次;《菁菁者莪》“中阿”、“中沚”、“中陵”各1次;《采芑》“中乡”1次;《吉日》“中原”1次;《鸿雁》“中泽”1次;《沔水》“中陵”1次;《正月》“中林”1次;《小宛》“中原”1次;《信南山》“中田”1次;《隰桑》“中心”1次;《民劳》“中国”4次;《荡》“中国”2次;《桑柔》“中国”、“中林”、“中垢”各1次。
诗歌倒装句的作用
诗歌倒装句的作用在于:
1.增强语言的朗读和节奏感。
通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颠倒顺序,使得句子的语音节奏更加自然和流畅。
2.突出表达的重点。
倒装句可以使语言表达的对象或内容更加突出,让读者或听者对所表达的内容更为关注和理解。
3.美化句子,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和艺术感。
通过倒装句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优美、婉转、精炼,增加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4.增强视觉效果。
倒装句有时也能够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使得读者或听者更易于感受到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