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39.77 KB
- 文档页数:3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1 引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宗旨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推进,国家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也得到快速发展。
但由此也给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带来各种新的问题,学生的就业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遭遇就业难问题。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1]。
解决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2 高职院校就业状况调查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措施,通过走访调研高职院校、回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查阅就业资料、阅读分析文献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导致就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新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导致就业问题的产生。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应与地方产业的需求与发展相适应,而当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明确目标,在人才培养上沿用老旧的专业设置,或参照硬搬本科学校的课程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2)有些高职院校市场导向不明确,尤其是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脱钩,行政干预过多,往往主观上去保护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专业,更有甚者因人设专业,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专业,缺乏市场需求调研;3)隨着近年来生源数量整体下滑,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新开各种热门专业,新开的专业在师资、教学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无法及时跟上专业建设,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制约着学生的就业[2]。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含5篇)第一篇: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控制工程系近几年毕业生的调查,指出了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我系在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就业指导、健全就业体系等工作方式对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毕业就业0 引言由于前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近几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听到了不少专科生连连抱怨找不到自己的“立锥之地”。
因为研究生、本科生有自己相对明确的就业方向,他们的目标是白领和金领;技工类学生一般有一门好技术,可以朝蓝领的方向努力。
就剩下夹在中间的专科生,到中小企业做普通工作觉得太委屈,而好一点的单位又根本不考虑专科生。
难道专科生就业真的成了“夹缝一族”?就业之路究竟应该如何突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近年来对我院控制工程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觉得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中普遍存在下面一些问题:(1)自卑心理。
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
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给自己编织各种借口,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一直呆在家里。
在今年年初我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我就了解到本系05届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有几位同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各种理由呆在家中,没有就业,且家境并不宽裕。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
具体体现在同学们找工作时的盲目攀比现象,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或差的岗位不想去。
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论文摘要:专业培养目标既要考虑毕业生就业初始岗位的适应性,还要兼顾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提升。
建议与相关执业资格的要求对接,增设《建筑企业财务基础知识》、《建筑设备预算》课程提高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
0 引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引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职办学的基本任务。
明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仅能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而且将有效引导职业教育教学部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为了了解青海省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开展了青海省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调研。
1 调研目的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毕业生就业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收集他们对该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2 调研内容①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包括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收入状况、就业稳定性、职称及职业资格获取、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缺口①等情况。
②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调研;主要调研毕业生就业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满意程度,收集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
3 调研方法调研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个别访谈法为辅的形式进行。
4 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4.1 毕业生基本情况青海省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高职学院只有一所,即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目前招生规模为每年招生一个班(约55人)。
本次调研在该专业2008、2009、2012、2013届四个毕业班中开展,共回收有效毕业生调查问卷61份,用人单位调研表53份。
同时与各毕业班同学和班主任联系,收集学生整体状况的信息。
基本情况如下:2008届毕业56人,其中53人在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单位、造价咨询公司从事施工员、资料员、造价员、质量员等工作,2人在房地产开发公司从事房地产经纪,1人从事与建筑业无关的工作。
浅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市场;拓展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踊跃有效的办法,普遍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企业接触机缘,才能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为此,必需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成立切实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具体而言。
要从四个方面尽力:群策群力,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走出去”,把用人单位“请进来”;主动适应市场转变,把握就业工作先机;多维整合伙源,做大、做实就业市场。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趋紧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形也不容乐观。
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健康进展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应该采取踊跃有效的应对办法,普遍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为此,必需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成立切实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所谓以就业为导向,是指高职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进展服务,其毕业生直接面向市场专门是劳动力市场,因此也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
一些高职院校之所以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办学定位不准,没有面向市场专门是就业市场办学,没有真正贯彻、实践就业导向。
“出口”的不顺畅,直接致使了“入口”的滞涩,就业情形不佳的高职院校必将会同时出现招生难的问题,如此连锁反映,对经营困难的院校可谓雪上加霜。
而笔者所在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却是另一番景象,近几年,湖北省高考志愿填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上线人数逐年爬升,2006年已直逼30000人大关。
据07级新生入学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考生报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冲着“那个学校好就业”来的。
招生火爆的背后,是该院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办学、狠抓人材培育质量的结果;更是该院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经营就业市场——维持灵敏的市场嗅觉,迅速反映,注重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致力于全面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回报。
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讨论文【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探索实践高职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和高质量就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时代对高职的根本要求。
那么怎么算“高质量就业”?怎样进行高质量就业?就成了高职就业必需回答的问题。
一、高质量就业的内涵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受到学生、家庭、企业和社会的满意度影响,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
1998年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总干事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工作”的口号,国际劳工组织把它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生产性、可持续的工作机会。
因此,可以理解为实现“满足生活,而且有乐趣的职业”就算高质量就业。
参照我校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结合近几年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高质量就业”有以下五大特征:1.就业面向好、专业对口一方面,就业的单位是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主要理由是这类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毕业生的稳定性也好;另一方面,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可理解为按照专业群类就业或者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的专业大类(或二级、三级学科划分)就业就算“专业对口”。
第三,创业成功也算高质量就业。
2.岗位定位“高技能”企业提供的目标岗位一般是:基层管理岗位,技术支持岗位、生产工艺岗位、设备维护岗位等高端技能岗位。
这样的就业岗位不仅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吻合,而且毕业生的稳定性好。
至于企业要求在一线熟悉生产、销售岗位实习或顶岗一段时间(半年或一年),再提拔使用的情况属于企业用人之道范畴。
3.劳动有保障、薪酬高高质量就业的第三个显著标志是:企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提供“五险一金”、执行带薪休假等国家规定的相关保障。
另外,毕业生初次工资报酬要达到一定标准(起薪在行业达到中上游水平)。
4.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企业关注员工发展,能与员工保持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3/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事关政府公信力及和谐校园建设。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①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
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②树立理性就业观。
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
③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
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需求呈现出新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应用型人才将会出现大的缺口,高职人才越来越有市场。
可见,高职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说明它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朝阳事业”。
0 引言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错位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但学生专业水平不高,缺乏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社会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是,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
究其原因很多,例如,专业设置和内容脱离社会需求;学生下企业实习的机会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
那么,作为为社会输出各类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才能使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的对接,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呢?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1.1 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从老师那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早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
通过各种途径,把握社会发展的态势和需求,学会从各种资源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慢慢地积累。
1.2 事业心和责任感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较高的职业素质这是社会对其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将工作视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也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的期盼,希望毕业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来。
同时,很多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就设有:认真的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1.3 团结合作精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凭借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相互合作。
对于刚就业的学生来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事进行相互合作,这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1 明确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每一位毕业生择业都想找到理想的职业,但要变为现实,就必须认清形势,了解社会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邮院通过立足行业优势、适应企业需求、注重产学合作三种途径,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打造出一条行业办学、服务企业、互利双赢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之路。
关键词:立足行业适应企业产学合作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以打造学生两种素质(品格素质、专业素质)和两种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教育,坚持立足邮政,加大邮政企业订单生培养工作力度,积极加强与电信行业及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毕业生协议签约率稳步上升。
一、立足行业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将面向邮政企业基层岗位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院校,立足行业优势,加强企业需求调研,针对邮政基层岗位人才短缺的现状,将着眼点放在了邮政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培养上,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力争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邮政企业基层一线岗位要求的科班人才。
我们确定了“面向企业、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并争取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政策支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各级邮政企业应优先遴选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类科班人才到基层岗位就业,突破一些省市邮政企业不接收大专层次毕业生的政策瓶颈,保证了我院邮政类专业毕业生学有所用,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2005至2009年,学院每年召开毕业生邮政企业双选会,会议规模逐年扩大,会议效果也逐年提升,全国31个省市区均派员参加了学院双选会。
随之毕业生在邮政企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也日益明显,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从2006届毕业生邮政企业协议就业率不足25%,而2009届就突破了50%,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二、适应企业需求,加大订单培养工作力度,以订单促就业学院于2004年开始的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邮政企业对基层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与基层一线岗位要求“零距离”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论文关于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论文一、引言本学期,学校增强了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新成立的培训就业办公室,笔者成为了其中一员,分派在第二工作组,按照领导分工,积极开展工作,一学期结束了,我组重点开展了就业跟踪,就业推荐,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
在工作中,方方面面深有感触,以下是平时工作积累的点滴。
二、认识培训就业工作的意义一是为寻求职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吸收更多生源,扩大规模,稳定发展,学校新成立了培训就业办公室,旨在开展毕业生的在校与就业前指导教育,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把握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二是通过走访企业,与企业人事部门或现场主管交流,跟踪了解已就业学生在单位工作的成长情况以及企业对已就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要求(评价,建议……),这样也为学校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在校生就业,生存,发展能力提供借鉴;三是走出学校大门,为寻求到与企业方双赢的效果,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选择一些重点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更好更快适应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具体工作情况第一,就业跟踪方面。
每周一我组根据办公室例会精神及领导安排,制定一周工作方案,采取深入企业,定点跟踪随访本人或通过与相关人事主管或现场主管交流,信息联络等方式,一学期下来,共走访企业37趟次,就业推荐42人次。
优秀毕业生随访12人次。
在就业跟踪工作中,人们了解到对我校毕业学生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主要有两种评价,一是肯定性评价,如在圣马丁工程部的郑锦华、张金洪等同学,已经做到了该部门的技术员级别的工作了,梁丽霞做人事主管的助理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出来社会工作以后一定要坚持,要踏踏实实做事、做人,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就会有回报。
第二,就业推荐方面。
在推荐跟踪过程中,女生面试成功概率还算高,能达到80%左右,但男生的成功概率则不到50%。
主要问题表现为;其一,不重视面试,缺乏面试的技巧;其二,就业观念需要改变;其三,时间观念欠缺。
高职生就业指导论文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的国家大事。
欢迎阅读高职生就业指导,做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认清自己的方向,坚定信心不动摇,以自信、自强、自立的形象迎接挑战,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实质性贡献!摘要:高职生就业是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怎么样才能发挥高职生的群体优势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
所以,怎样促进高职生就业是每个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因此,新形势下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解决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就业指导是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
高校辅导员多具有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身份,既是就业指导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伴随他们度过整个大学时光。
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各个阶段的要求,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到辅导员管理日常工作中,在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提高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这往往是一个我们到了即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意识到的严重问题。
大学四年,很多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一片茫然,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非常模糊缺乏定位。
而大学四年转眼就过去了,因为缺乏定位,便缺乏相应的努力和准备,于是当站在求职的路口,便发现自己与他人相比毫无竞争力,但是此时才发觉,为时已晚。
为此,大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定位,并为之努力,做好积累,这样在求职的时候,便更有针对性而不会感到迷茫失措。
其次,要学会心理调适。
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求职之路从开始就注定是坎坷艰辛的,我们将会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与被拒绝,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可能会使我们不仅身心俱惫,还是使我们自信心受挫,对未来感到彷徨无助,甚至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着重从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出发。
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
结合实际提出了改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从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金融危机爆发,经济萧条,就业岗位日趋紧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既有供需结构性矛盾,也有应试教育和学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点1、就业形势严峻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 610万人,2011年为660 万人,2012年为680万人,每年都比上一年猛增几十万人。
毕业人数连年增加,而社会需求增长不快,使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初次就业率多年徘徊在 80%以下。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
2、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日趋市场化,由过去“统招统配”过渡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使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精英教育阶段时的毕业生供小于求,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时的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由于毕业生增长速度远大于社会需求增长速度,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都将处于买方市场状态。
3、就业岗位大众化在精英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少,社会精英岗位充足,大学生就业主要是在精英岗位就业。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精英与大众并存,并且更多是大众的,与此相适应,社会提供的岗位也是低端多,高端少,呈“金字塔”状分布,大学生就业必须从“金字塔”顶端下滑,就业岗位趋向大众化。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论文[摘要]在高职院校倡导“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的今天,高职女生就业难越来越被关注。
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将“难”变“易”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对策近日社会科学院公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2007年全国485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毕业生未就业。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改变分配安置政策,实行市场化的“双向选择”开始,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女大学生受过一定专业教育和训练,比起社会上其他女性,具有更高的择业要求。
但由于社会和其他各种因素,她们中的许多人择业不成功。
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从社会角度寻找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一直呈上升态势,如全国2007年毕业生总量达485万人,而2008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550万,仅2007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近1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传统性别文化的抵制。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意识把养家糊口的任务压在男性的肩膀上,在外就业挣钱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男性的单性别社会活动,把有限的就业机会或者工资收入、更丰厚的工作岗位留给男性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社会安排。
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男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统计性的性别歧视。
统计性歧视是“男强女弱”性别偏见的一种翻版,它把大量统计观察的性别差异简单地推延到每一个个体的女大学生身上,不管作为个体的女大学生多么优秀,她就是不如男性。
(2)较高劳动成本的约束。
这是企业最现实的盘算,根据一些企业的计算,雇用女性劳动力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首先,从劳动时间的连续性来看,女性的生育哺乳期需要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仍不健全,女职员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需要企业负担;其次,从退休金的负担分析,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雇员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再次,从业务培训费的利用率来观察,由于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短,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训费要高出男性,其利用率相应的也比较低。
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策略初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导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高职院校开展就业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积极采取应对办法。
一、现阶段高职大学生就业趋势(1)毕业生毕业人数升攀。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井喷发展阶段。
现阶段我国有各类高校两千多所,在校学生两千多万,每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都比旧年增加近百万。
但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作用下,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大中企业纷纷减员,国有事业单位也逐渐实行下岗分流,社会上工作岗位在裁剪,从而使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毕业生择业心态消极。
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广泛存在自卑、惶恐的心理。
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的学历不如本科学生,注重相较于本科学生自己在学历上存在的差距,而忽视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往往出现妄自菲薄的心理。
另一方面,他们对目前的形势认识模糊,盲目放大经济衰退对就业择业的影响,不懂得自我推销,就业心态过于消极。
在面试过程中,经常表现得不够自信,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有甚者宁愿选择逃避,对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招聘会不予理睬。
(3)毕业生自我定位失准。
很多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缺乏考量,不清楚自己有哪些能力和特长。
对自己无法给出客观、准确、中肯的评价,自我定位不准确。
求职择业时与世浮沉,拾人牙慧,不做长远的职业规划。
不是自恃过高,眼高手低,就是自视过低,自轻自贱,反映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能适时的进行自我调整,不能重新定位。
(4)毕业生的面试技巧匮乏。
很多高职毕业生在应试时,缺乏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不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懂得有的放矢。
简历、服饰、谈吐、举止、礼仪等不够规范,文字书写能力欠缺,语言表达能力薄弱,对社会交往、人情世故不了解,表现得不够成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首肯。
(5)毕业生择业行为失范。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职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存在一定的失范现象。
关于职校生就业的作文As vocational schoo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the skilled workforce for various industries,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face unique challenges when it comes to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由于职业学校在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职业学校学生在毕业后就业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that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face when seeking employment is the perception of their education by employers. Many employers may undervalue the education and skills gained from vocational schools, leading to fewer job opportunities for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s. 职业学校学生在求职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雇主对他们的教育的看法。
许多雇主可能会低估职业学校所获得的教育和技能,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
Furthermor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may also face challenges in acquiring internships o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while in school. Without the opportunity to gain real-world experience in their field,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compete with tradi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for jobs. 此外,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可能也面临着获得实习或职业经验的挑战。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论文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加强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形就业市场;无形就业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教育结构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近五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
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形势,这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
在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今天,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重视并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当是一个必要选择。
为此,高职院校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和开发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
对此,笔者拟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开发(一)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所谓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是指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洽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的实体人才市场。
常见的形式主要有:1)区域性人才市场。
指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地区性人才市场,主要面向社会,所以辐射性很强,就业量大,但对高校毕业生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2)高校举办的“招聘会”、“洽谈会”。
由一所高校或几所高校联合举办,邀请一些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洽谈,通常也吸纳其他高校毕业生参与。
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较有针对性,但一般规模都不大。
3)分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从用人单位和高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出发,按学科分类,组织高校毕业生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简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的论文职业教育论文[论文摘要]当前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现状下,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展开就业调查的意义非常重大,可以为学校总结过去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也为给新一轮的就业指导带来启示。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调查职业规划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扩张以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高职学生以来,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他们的去向如何,是否能够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找到合适的工作,学校迫切想知道答案。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外语系在广安职业技术科研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于2009年6月对部分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述本次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随即抽选,主要涉及我院4个系的500多位毕业生。
共发550份调查问卷,约占毕业生总数的40%。
调查的覆盖面大,能很真实反应毕业生就业状况。
选取调查对象时还注意了专业的区别,对毕业生人数不够多但很有代表性的专业,发放调查问卷的份数相对较多,这也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覆盖较多专业。
我院师范教育是强项,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不是均等的,男生占40%,女生占60%。
调查中的学生主要来自四川各个县市,占总人数的95%,外省学生仅占5%。
调查的结果经过研究小组的分析,筛选出不规范的问卷,实际纳入统计的问卷有53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1.就业战线比较长。
到2009年6月为止,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约占31%,在实习或试用的占39,还有30%选择待业或准备各种就业考试。
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工作基本满意;试用或实习的学生对工作充满期待,但是部分学生持悲观情绪。
比如,对将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就业前景也不看好;待业学生主则想为将来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有的选择考公务员,有的选择为各地市的教师招考复习备战,还有的为创业做准备。
总的来说,毕业生对就业有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也有相当的了解,说明我院长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非常有效。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论文
一、形成因素解读
(一)毕业生眼高手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大多具有眼高手低的
缺点,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喜欢豪华的大都市,喜欢门庭显赫的
超大企业,喜欢所谓铁饭碗式的国有企业,喜欢热门行业,看重白领
职业。
而这些单位,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甚至经常裁员,这些毕业
生始料未及。
与之相反,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偏远乡村,这些最需
要人才的地方,毕业生又是望而却步。
毕业生忽略了对自身的正确评估,他们好高骛远,急于工作,却因为操之过急而急功近利,因急功
近利而失去了很多大好的时机。
事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没有经
过磨炼的人生往往经不住现实的一击。
因此,毕业生应该从小做起,
这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在基层,能力学习,积累经验,将来一定有大的机会来临。
(二)观念落后毕业生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大部分人热衷于白领阶
层工作,鄙薄一般性、技术性的工作,不甘心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这种思想长期影响着就业取向,一时还难以扭转。
人贵有自知之明,
如石勒是奴隶皇帝,朱元璋曾经放猪谋生。
因此,大学生要抛弃“高
学历情结”,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
二、突破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策略
(一)思想破臼除窠各行各业都能创造价值,“蓝领”与“白领”不
一定就泾渭分明,各职业形态彼此融合。
初入职场,身居普通职位在
所难免,历经磨炼,才能够脱颖而出。
所以,毕业生在求职时要有正
确的定位,心态端正。
吕坤所说的“待机若死,乘机若矢”,有相当
的参考意义。
(二)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国际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比如德国,从业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我国,应
该效法先进国家,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强化职业技能培
训服务,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及时地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有关职业资格培
训的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能够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落实双
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
三、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展望
现在全球一村化,英语专业学生有一定的优势。
毕业生要看到希望,
不好高骛远,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1.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对英语要求并非太高,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
限专业,或者纵有限制,也相对宽松。
但是,如今竞争激烈,要有过
硬的业务能力、交际能力和承受能力。
公务员招考中涉及的英语专业
职位有外交、外贸、海关总署、对外友协和海事局、体育局等诸多部门。
2.教师。
性格温和,不急不躁的毕业生可以选择教育行业从事教学和
科研工作,这个行业尤其适合女学生。
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好,职业受
到社会的尊重,收入稳定,假期时间宽裕。
据统计,各大院校的英语
方面的教育精英都是英语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另外,教学课改新观念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注重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
潜力的挖掘。
所以,反应敏捷,细心认真、懂得心理学的毕业生可以
在这个行业大显身手。
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机构超过七万家,英语市
场培训总值逾两百亿,超过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一。
由于竞争
激烈,英语教学机构对师资力量颇为重视,四处“挖掘”优秀教师。
只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毕业生走到哪里都备受欢迎,在任何地方都
可任意驰骋。
3.翻译人员。
有口译与笔译两种,依个人的擅长而选择。
英语翻译专
业毕业生可进入的行业较多,包括国家机关、银行、保险公司、科研、海关边检、涉外金融机构、学校、旅游、新闻出版、外资企业、高级
宾馆酒店、商务管理公司等单位,从事英语记者、教学、涉外公关、
翻译、英语编辑和研究等工作。
如果选择同声传译的工作,则对英语
专业人才的各种组合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个行业有一定的难度和
挑战性,适合反应敏捷,才华横溢、口才奇佳、思维迅速的年轻人。
至于笔译,在要求质量的基础上,速度要给予保证。
翻译是一门高超
的艺术,要求翻译者不仅仅具备英汉专业知识,懂得传播知识,还要
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才。
从合格的翻译到优秀的翻译家,可谓是
征途漫漫。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接轨以后,国际化步伐加快,进一步的改革促使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骤增,所以翻译专业就业的前景
喜人。
4.业务员。
也适合女性选择,做文秘与普通的职员。
现在外企一般要
到CET6,严格者要到TEM8。
外企的特点是注重口语表达的能力,看交
际水平的高低。
这样的人才反应敏捷,思维发达,善于维护关系、创
建人脉和争取客户。
5.国际律师。
要求精通国际法,对于英语的运用要随心所欲、炉火纯青。
这样的人才寥若晨星。
由于国际律师业务范围广,故优秀的国际
律师具备多国律师职业资格,精通法律知识。
一直以来,国际律师备
受优秀英语专业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所难免,是发展中的
问题,是高职教育前进中的正常现象,是高职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
须经历的过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己要有正
确的判断,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提高
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齐心合力,共同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打
造一条毕业坦途,让毕业生轻松就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光热,
成为栋梁之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