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例题
- 格式:docx
- 大小:36.17 KB
- 文档页数:1
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例题【例1】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 ]A.4h内通过160km B.10s内通过了100mC.1h内通过1.2×106cm D.1min内通过1000m【分析】要比较快慢,必须在单位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小.A物体的速度是40km/h;B物体的速度是10m/s合36km/h;C物体的速度是12km/h;D物体的速度是60km/h.【解答】D【说明】也可统一成m/s单位来比较。
只是按题中条件,用km/h比m/s 要简单些。
【例2】车正常行驶速度是54km/h,自行车正常骑行速度是5m/s,汽车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______倍。
若它们都运动相同距离时,汽车需1.5h,则自行车就需______h.【分析】比较速度的倍数,也必须在单位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解答】3;4.5.【例3】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C.8m/s D.都不对【分析】平均速度应是运动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
即【解答】C【例4】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n/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2来计算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
如:某物体在10s 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 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例5】远程炮弹的出膛速度可达2000米/秒,喷气式客机的速度最快可达2460千米/时,这两个速度哪个大?【分析】本题要求比较两个速度,做计算题,要特别注意:(1)按照下列解题格式(即所谓“已知、求、解、答”)书写。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 测平均速度导学案鲁教版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重难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平均速度例题:一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s走了30m,停止5s后,又以2、4m/s的速度运动了5s求;(1)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目标检测: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B、6、25m/sC、6、75m/sD、7、5m/s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B、9cm/sC、8cm/sD、7cm/s3、钢球沿20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m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
(3)请根据图表中所给信息回答:,,。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一、复习检查1、完成下列速度单位变换:15m/s= km/h,72 km/h=m/s。
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3、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是运动,变速运动用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丈量均匀速度知识点一:变速直线运动与均匀速度例1. 对于均匀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此中正确的选项是()A. 均匀速度就是速度的均匀值B. 均匀速度是用来精准描绘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均匀速度等于物体经过一段行程跟经过这段行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均匀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均匀值题意剖析:均匀速度是用来大概描绘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均匀速度与速度的均匀值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A选项说均匀速度就是速度的均匀值一定是不对的;B选项说均匀速度是用来精准描绘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说法也是不对的;C选项说均匀速度等于物体经过一段行程跟经过这段行程所用时间的比值,这就是均匀速度的定义,是对的;D选项说均匀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均匀值,也是不对的。
解答过程:C解题后的思虑:对于均匀速度,千万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速度的均匀值,均匀速度应当弄理解,指的是哪一段行程或许哪一段时间上的均匀速度,不一样行程或许不一样时间上的均匀速度有可能是不同样的。
例2. 一位同学以3 m/s的速度跑完整程的一半后,立刻又用5 m/s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行程. 问该同学跑完整程的均匀速度是多大?题意剖析:相关求均匀速度的问题应当弄理解,求的是哪一段行程或许哪一段时间上的均匀速度,此题中要求的是全程的均匀速度,一定用全程的行程除以跑完整程所用的时间。
解答过程:已知:s1+s2=s v1=3m/s,v2=5m/s求:V=?解:假定全程的行程是s,则:前一半行程所用时间为:t1=后一半行程所用时间为:t2=所以,跑完整程所用时间:t=t1+t2=跑完整程的均匀速度:V==答:该同学跑完整程的均匀速度是。
解题后的思虑:对于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均匀速度千万不可以简单当作速度的均匀值,经过此题能够看到,V≠(v1+v2)/2=(5 m/s+3 m/s)/2=4 m /s;学会设全程的行程为s,并用s来表示t1、t2也是此题的一个技巧。
行程、时间之间的计算,要注意剖析题意,而后再依据公式(1)v=s/t;(2)s=vt;(3)t=s/ v 进行计算。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xxxXXXXX学校XXXX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XXX年级xx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题号一、实验,探究题二、填空题三、多项选择四、选择题总分得分一、实验,探究题(每空?分,共?分)1、如图,是一次测量玩具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图中表针的位置,读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并填入表中(停表每格为0.2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30cm t1=0.6s 0.5m/ss2=15cm t2=(3)分析实验数据,你认为在从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小车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评卷人得分(2)通过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与挡片撞击前)小车的动能,机械能(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不计摩擦).(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 AB是dm(分米),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是m/s;(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3、学习速度时,小明在课上测量了纸锥下落的速度.(1)为了完成这个实验要用到两种测量工具,它们是和.(2)实验时小明所在小组将纸锥从课桌高度落到地上,发现它落地所需时间很短,很难测量准确.请你帮他们想个解决的办法:.(写出一个)(3)小明与其它小组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4)小明所在小组继续研究小球在水中的下落运动情况,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已知背景墙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②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③小球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④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4、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 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5、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小,是为了;(2)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为cm/s,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为cm/s;(3)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作(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6、 (2015·乌鲁木齐)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 cm ,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 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 s ,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7、如图24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
速度的计算专项训练速度的计算主要涉及了:速度的简单计算、平均速度、特殊路程或时间计算平均速度、路牌问题、过桥问题、火车时刻表问题、平均速度的计算、回声问题。
方法:v=s/t (知二得一) 专题1:速度的简单计算例题1: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专题2:平均速度例题2: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 的速度行驶500s ,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 的速度行驶2km .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练习:小华在跑百米时,前40m 用了5s 的时间,中途摔倒耽误了3s ,接着以5m/s 的速度跑完后60m ,求: (1)前40m 的平均速度? (2)后60m 的所用的时间? (3)他跑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专题3:特殊路程或时间计算平均速度例题3: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m/s .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m/s .他整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A .5km/hB .5m/sC .4.8m/sD .5.6m/s例题4: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4 m/s ,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6 m/s ,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 )A .4 m/sB .4.8 m/sC .5 m/sD .6 m/s 专题4:路牌问题例题5:一辆轿车正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轿车经过某地时,发现路边有如图所示的标志牌 (1)“南京 40km ”的含义是 .(2)“120”的含义是 .(3)如果要求这辆轿车从标志牌处匀速行驶到南京的时间为24min ,则该轿车的速度应是多少km/h ?专题5:过桥问题例题6:一列火车长200m ,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 的天桥,需要1min 的时间,求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例题7:一辆大型运输车,长40m ,匀速通过长260m 的山洞时,所用时间为30s ,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大桥时,所用时间为24s ,求:(1)这辆运输车行驶的速度; (2)桥的长度.(3)车在桥上运行的时间.专题6:火车时刻表 例题8:表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到站、发车时刻表.计算:(1)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 (2)列车从莆田到厦门的平均速度?例题9:如表所示,是北京至上海的T13次特快列车时刻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是多少h ?其平均速度多少km/h ?火车时刻表与其它问题的综合 练习1:(火车时刻表+路牌)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南昌西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游玩迪士尼乐园,9:36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图所示,求:(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2)G1386次列车运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练习2:(火车时刻+过桥问题)南通开往南京的D5538次动车途经泰州,下表列出了该次动车从泰州到南京的时刻表.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列车由泰州开往江都段的平均速度为120km/h ,则表格中江都段的里程数应为多少km ? (2)求列车由泰州开往南京的平均速度.(3)假如列车用(2)中的速度通过南京长江三桥,已知南京长江三桥全长4744m ,D5538列车全长244m ,求列车全部在大桥上的时间为多少秒?练习3:(火车时刻+过洞问题)13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58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1)13次列车由天津西出发到济南所用的时间;(2)13次列车由北京到达上海的平均速度;(3)中途13次列车以10m/s的速度穿越长度为1600m 的一个隧道,列车从进隧道到全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是200s,求: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练习4:京渝首趟高铁列车G310次驶离重庆火车北站北站房,最快时速可达到200km/h以上,京渝两地的铁路旅行时间缩短,这标志着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的重庆,对外交通连接更加便捷.(1)G310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平均速度?(2)若G310列车全长400m,当以速度180km/h通过某隧道时,从车头开始进入隧道到车尾完全通过隧道所需时间为2min,求隧道长?专题7:实验中的平均速度例题10: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2m.(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 B= m/s;(2)分别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 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 m/s.(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因为在这段时间内速度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专题8:回声问题例题11: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离正前方峭壁440m处鸣笛后继续前进,经过2.5s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汽笛声,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有关实验测平均速度例题【例1】图1所示是一位学生测小球从斜面滚下的平均速度实验图。
B是斜面AC的中点。
用刻度尺量得S AB=42cm,上方表内一格代表1s,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
请在图下方的实验表格内填好应填的数据。
【分析】从图上看出小球从A→B用时4s,从A→C用时7s,从B→C 用时3s。
间距分别是42cm,84cm,42cm。
用对应的距离除以对应的时间,即可得相应的平均速度。
【解答】如下表中所示【说明】各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不一样,这就是变速运动的特征,也进一步说明,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才有意义。
【例2】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出学生从家到校的平均速度。
写明所需器材、实验步骤及计算关系式。
【分析】一般情况下,从家里到学校都有一定的路程,因此必须用“以少测多”的方法来测距离,并尽量保持走路步伐一致。
运动时间可借助手表来测定。
【解答】(1)实验所需器材为米尺、手表。
(2)测一步的长度l;保持步伐一致,数出从家到校的步数n,同时记录整个步行的时间t.【例3】小红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得到下列数据,但因钢笔漏水,不慎将实验报告弄脏,一些数据看不清了,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路程(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全程s1=1.2 t1=8 v1=前半段路程s2=0.6 t2= v2=后半段路程s3=s1-s2= t3= =3 v3=【分析】这类“综合填充”,类似于外语的“完形填空”,要求比较高,要小心审题,认真辨析。
如本题中“v3=”一格中,是否能够仿照“s3=s1-s2”,补充上“v3=v1-v2”?万万不能!物理公式的背后都有各自道理——物理规律。
平均速度必须用速度公式v=s/t求出,v3既不等【解答】见下表。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专题:平均速度问题的例题及答案(一)例1。
(2007年4月"“希望”全国数学邀请赛"四年级2试)赵伯伯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步行3小时,他先走平路,然后上山,最后又沿原路返回.假设赵伯伯在平路上每小时行4千米,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在每天锻炼中,他共行走多少千米?【解析】因为上山和下山是同一段路程,所以可以很快求出上山与下山的平均数度(千米/时),这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与平路上的平均速度相同,所以,三段路的平均速度为4(千米/时),而赵爷爷每天行走3小时,所以共3×4=12千米【答案】12千米例2。
张师傅开汽车从A到B为平地(见下图),车速是36千米/时;从B到C为上山路,车速是28千米/时;从C到D为下山路,车速是42千米/时。
已知下山路是上山路的2倍,从A到D全程为72千米,张师傅开车从A到D共需要多少时间?【解析】本题给出BC段与CD段的路程关系,因此可以先求出BD 段的平均速度,可以设路程为x,也可以设速度的倍数为路程,设BC段的路程为84份,CD段则为168份,则BD段的平均速度=(千米/时),与平路的平均速度恰好相同,所以共需时间72÷36=2(小时)【答案】2小时例3.今年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4。
2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考点:盈亏问题.1923992分析:据题意可知,那么10月份起超过5元,以5元为基数,前5月平均每月少5﹣4。
2=0。
8(元),6月起平均每月增加6﹣5=1(元).用前五个月少存的总钱数除以从6月份多存的钱数,就得到再需要几个月平均储蓄超过5元了,即(5﹣4。
2)×5÷(6﹣5)=4(个),6+4=10(月),所以从10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解答:解:(5﹣4。
2)×5÷(6﹣5)=4(个);6+4=10(月);答:从10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求较为复杂的平均数问题.例4.A、B、C、D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下的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4次,得到下面4个数.A:23,B:26,C:30,D:33,4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考点: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1923992分析:根据余下的三个数的平均数:23、26、30、33,可求出A、B、C、D四个数的和的3倍,再除以3得A、B、C、D四个数的和,再用和除以4即得4个数的平均数.解答:解:A、B、C、D四个数的和的3倍:23×3+26×3+30×3+33×3=336;A、B、C、D四个数的和:336÷3=112四个数的平均数:112÷4=28.答:4个数的平均数是28.点评:此题考查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就用基本数量关系来求,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小学数学行程:平均速度问题的例题及答案(二)例1.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___.考点: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1923992分析:根据"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可以求出这9个数的和是多少;再根据"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又可求出余下的8个数的和是多少;进一步求出去掉的数是多少.解答:解:9个数的和:72×9=648,余下的8个数的和:78×8=624,去掉的数是:648﹣624=24.答;去掉的数是24.故答案为;24.点评:解决此题关键是根据平均数先求出9个数与8个数的和,再进一步求出去掉的数.例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各得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__分.考点: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1923992分析:先根据"平均分×人数=总成绩"分别计算出两名补考的学生总成绩和(40﹣2)名同学的总成绩,然后相加求出全班同学的总成绩,用"总成绩÷全班总人数=平均成绩"即可;解答:解:[89×(40﹣2)+99×2]÷40,=3580÷40,=89。
第四讲行程问题之平均速度1、概念物体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这段路程的平均速率。
(对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不可能为零)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率在习惯上称平均速度.2、典型例题【例1】、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了2小时到达山脚。
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2】、12个人拿了8把铁锹去挖花池,采取“歇人不歇马”的办法一共干了6小时,平均每人挖了几小时?【例3】、金瑟往返于相距36里的东西两地,由东地去西地每小时走7.2里,从西地回东地比来时少用一小时,他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例4】、赵兵骑自行车去某地,一天平均每小时行36里。
已知他上午平均每小时行40里,骑了3小时就休息了;下午平均每小时行33里,他下午骑了几小时?【例5】、小宁去爬山,上山时每小时行3千米,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5千米.求小宁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6】、在300 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并行起跑,甲速是每秒5 米,乙速是每秒4.2 米,以这样的平均速度计算,再次相遇时经过几秒钟?相遇地点在起跑线前面多少米?【例7】、车要走2英里的路,上山及下山各1英里,上山时平均速度每小时15英哩问当它下山走第二个英里的路时要多快才能达到每小时30英里?分析:这是平均速度的题目。
而我一再强调,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速度的平均数是指:这些速度整体水平。
它的公式是:把这些速度加起来除以他们的个数,求出的是平均值而已!而平均速度是指,在整个过程中的快慢程度,它的公式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这道题路程已经告诉你了,而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也告诉你了,你完全可以求出整个时间然后根据时间,可以求出走第二个英里的时间,从而求出下山的速度!【例8】、一个车队以4米/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200米的大桥,共用115秒。
已知每辆车长5米,两车间隔10米。
问: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分析与解:求车队有多少辆车,需要先求出车队的长度,而车队的长度等于车队115秒行的路程减去大桥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