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法知识全文(DOC)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35
一、通假字“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译为“装殓”“入殓”即可)《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归纳句子古义今义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 记得,记住 对过去事物的印象,记忆力,记性 明年,丞相薨 第二年 “今年”的下一年 将成家而致汝 安家 组建家庭,结婚 吾与汝俱少年 青年男子 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而齿牙动摇 (牙齿)松动 不稳固,不坚定 志气日益微 精神 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几何不从汝而死? /其几何离? 几,多少 几何学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少者强者而夭 殁/少而强者不可保 强壮的人(生理上) 坚强的人(心理上) 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长立业,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建立,创立;有根据,有依据 6、自今已往 “已”通“以”,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或数量的界限,无需另译二、古今异义 句子 用法意义 不可以久形容词作动词 久居,久住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而视茫茫动词作名词 视力 其传之非其真邪? 动词作名词 传信的人,报信的人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 在东边居住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名词作动词 继承家业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停止/放弃;离开 将成家而致汝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到来;接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夭折,使……早死 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殒身,使……丧亡/死去 长吾女与汝女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长大;使……成长;抚养 其传之非其真邪?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错误;弄错 恐旦暮死 时间名词作状语 早晚 莫如西归 时间名词作状语向西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1、诚: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饯”,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译为“孤独”即可)3、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离世,去世,死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兆”通“姚”,坟地,墓地,坟墓,陵墓5、敛不凭其棺2、幸:11、以:①水不可以久介词,凭借,依靠(此处的“可以”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差别不大,可忽略不计)② 以为虽暂相别③ 以求升斗之禄/使者妄称以应之乎/以待终丧/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④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⑤ 未可以为信也/未始以为忧/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 ⑥ 汝殁以六月二日⑦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则遂取以来 动词,认为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來 介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于,在顺接连词,表示结果,不译⑧如不能守以终丧/而不得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顺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可译为“着”12、于: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从于东/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生不能相养于共居/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介词,表示位置或者方向,译为“在・・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或“到……” 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示对象,译为“对……”或“向……”①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告汝十二郎之灵/以求升斗之禄/而汝抱无涯之戚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江南之人/汝之书/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一在天之涯/ 一在地之角/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 之上 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② 亦未知其言之悲/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③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 常常有之/吾实为之14、而:人称代词,指孟东野,他 指示代词,这种,这些,这样① 惟此而已/如此而已② 而归视汝“而已”句末语气词,犹“罢了”。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掌握的语法知识是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的一些常见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一、的基本句式结构在中,句子的结构较为简洁明了,通常由主谓宾三要素组成。
主谓宾结构是句子的基本句式,但其组成成分可以有所变化。
比如,常常会出现主谓状句式,即在主谓宾结构中增加状语的修饰。
例句:君子修道治国者,无敢不治的也。
二、的动词用法1.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中动词没有明确的时态,通常根据上下文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
在过去的事件中使用“已”字来表示,未来的事件使用“將”字来表示。
另外,中的动词也常常带有语气的含义,比如“欲”表示“想要”,“可”表示“能够”。
例句:王将军明日出征,必能获胜。
的动词后常常带有补语,补语是对动词的进一步说明或补充。
常见的补语有宾语、状语、定语等。
例句:哲人知道,真理不是靠权力来抑制的。
三、的名词用法1. 名词的数与格中的名词没有明确的复数形式,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名词的格有主格、宾格、属格等形式,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
例句:吾家有一只狗,狗狗非常聪明。
2. 名词的修饰中的名词常常需要通过定语来修饰,定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
另外,名词也可以通过状语的修饰来增加描述。
例句:子曰:“君子之道,九州可一可再也。
”四、的副词用法中的副词通常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
副词修饰动词时可以表示程度、方式等意义,修饰形容词时可以加强形容词的程度。
例句:孟子之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学者。
2. 副词的语气中的副词除了表示修饰的意义外,还常常承担语气的作用。
比如,“可”表示可以,可以表示可能,可能表示说话人的猜想、推测等。
例句:将军应该勇往直前,不可轻易退缩。
五、的连词用法1. 并列连词中的并列连词有“与”、“及”、“而”等,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短语、从句。
例句:宜与时俱进,不可固执己见。
2. 转折连词中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等,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初中文言文知识字音、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一、字音(多音字、异读字)(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
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间有读jiān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二)异读字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
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
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名作动)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名作动)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通“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通“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通“又”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还、斜)可汗 kâ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6.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闻之,欣然规往。
7. 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①未果,寻病终。
②村中闻此人,咸来问讯。
③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8. 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常见:与、于、以、若、为等。
屠惧,投以骨。
属予作文以记之。
9. 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例如:而、以、乃、且、因、则等。
表示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顺承、因果、目的、条件、假设、选择。
【让步是假设的一种。
】①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 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结构助词和 语气助1 2 1 2 1 2 1 21 23 1 2词、音节助词。
所字结构、为所结构、之的的字用法和取独用法都是结构助词(极其高频)。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
(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
(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学语体,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书面语言。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其语法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1. 语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文言文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 词类特点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虚词等。
其中,名词主要用于表示实物,动词用于表示动作和变化,形容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和词语,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则常常没有实义,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和拟人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的修饰,反问则是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排比和对偶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呼应和对比,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属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严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用“而”连接两个或以上的并列句时,前后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要一致。
(2) 用“者”、“乎”、“矣”等助词,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3) 用“之”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抽象的东西或把它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4) 用“所”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把整个动作或过程作为宾语。
(5) 充分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5. 阅读技巧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合理的阅读技巧也非常重要。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1) 多读古文名篇,积累阅读经验,熟悉古代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以古汉语为基础,受到音韵及词汇使用的限制。
•使用古典汉字,有繁体字的特点。
•语法上注重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包括平仄、对仗、典故和象声等。
•字词选用上注重典雅、准确,有时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
2.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包括主谓结构、宾补结构、同位语结构等。
2.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最基本的句型,通常不需要使用连词来连接主语和谓语。
例如:盛德隆者,尚公挟鏖抚侯。
2.2 宾补结构宾补结构是指及物动词后接的宾语补语。
在文言文中,通常使用「以」字引导宾补。
例如:仁以为德,义以为礼。
2.3 同位语结构同位语结构是指用来修饰名词的补充说明性成分。
在文言文中,同位语通常放在名词之后。
例如:明堂之上,礼乐之容。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技巧3.1 平仄平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修辞技巧,包括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均的字,仄声指声调高低变化的字。
通过平仄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韵律感。
例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2 对仗对仗是指通过音韵、结构或意义上的相对应关系来组织句子。
对仗的运用可以增加句子的韵律感,使文言文更加优美。
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3 典故典故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历史故事、经典名著等来增加文章的含义和说服力。
典故的使用需要读者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4 象声象声是指通过文字的形状或音韵来模拟或表达具体物体的声音、形态或动作。
在文言文中,通过使用象声可以增加描述的生动性。
例如:凄凄惨惨,戚戚怆怆。
4. 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4.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用来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动作或描述。
例如:人心思其欲而疾之,所恶其恶而厌之。
4.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修饰主句中的动作或状态的从句。
在文言文中,常使用「以」字引导状语从句。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例如: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一、拍)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着)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开阔、明亮)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⑥遂与外人间隔。
(分离、不接触)⑦无论魏晋。
(不用、说)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凭着)⑨阡陌交通。
(交错、连通)必须注意这一现象,不要把它们误认为是一个单词,而笼笼统统地理解成一个意思。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字的词义都解释出来。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1、有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和用法没什么变化。
如:人、日、月、星、牛、羊、马、山、水、风、东、西等;这一类词多属于基本词汇,读书时不会造成障碍,相反却能起到沟通古今语言的作用。
2、有些词的词义有一些变化。
例如“劝”现代含义是“劝解”、“规劝”古代的含义是“勉励”、“鼓励”例句:荀子的文章《劝学》,是鼓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访”今义是“探访”、“访问”古义是“咨询”,即征求意见。
例句:“王访于箕。
”(《尚书.洪范》)向箕子征求意见。
“给”今义是“给予”古义是“供给”、“供应”例句:“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是供应他食用。
“河”今义是指一般较小的流水。
古义是专指黄河。
例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这类词的古今含义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要仔细掌握,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古代汉语。
3、有些词的词义变化很大,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
例如:①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走”字的古义是“跑”②孟子去齐。
(《孟子·公孙丑下》)“去”字古义是“离开”与今义正相反。
③涕泗滂沱。
(《诗经·泽陂》)“涕”字的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对这类词的词义掌握不住,就将把古代汉语译错了。
4、有些词今天已经不用了,或者换成新的词了。
例如:①及厉王薨.,武王继位,和又奉其璞献之武王。
②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③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薨”专指古代王侯之死;“刖”古代砍脚的刑罚。
这类事物今天没有了,所以这些词也没有生命力了,不用了;“履”今天换成了“鞋”字;“曰”今天换成了“说”字。
(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现代汉语中还多。
例如:“言”①广故数言.欲亡。
(动词:说)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名词:话)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书)④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名词:字)“数”①范增数.目项王。
(副词shuò,屡次)②蒙冲斗舰以千数.。
(动词shǔ,计算)③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名词shù,数目)除一词多义外,有时为了确切翻译文言文,还要使用词的引申意思,因而使词义变得灵活复杂了。
例如下列各句中的“计”字,其基本词义是同一个,就是“计策”(名词)。
但是要想确切翻译每个句子,不能生硬地用“计策”一词来对译每一个“计”字,应根据句子的内容,把“计策”这个意思,引申出恰当的字眼,才能翻译得贴切。
①备用肃计。
(计策)这是本义,下面几句都是用引申义。
②内怀犹豫之计.。
(想法)③君计.决矣。
(主意)④深为得计.。
(对策)⑤愿早定大计.。
(决策)又如下面句子中的“计”字,本义是“核计”(动词)。
但用本义来翻译便显得有点生硬,应引申为“打算”更好些。
今为君计.。
(打算)总之,由于“一词多义”和“词义引申”现象,使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汇常常有许多不同的意义。
因而在翻译时要细心,根据前后文的内容确定其本义是什么,如果使用本义比较生硬,就应当选择出恰当的引申义来翻译原文。
(四)偏义词古汉语中,有一些复合词,在某些情况下,只是使用了它整个词义的一部分,这便是“偏义复合词”。
例如:①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只有“异”义)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仅有“作”义)③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仅有“园”义)三个词在句中,都仅取其词义的一半,而不是词义的全部。
这种偏义词现象,在阅读文言文时不可不察。
三、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古时,在传抄或行文中,本该写甲字,然而由于某种原因(或为求简,或因笔误,或因当时尚无其字),而写一个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用以代替甲字,这就叫通假。
甲字称“本字”,乙字称“通假字”。
但必须注意,这种通用、借用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了的。
通俗地说,“通假字”就是在古文中,被大家认可了的错别字。
下面各句中都有通假字: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知”通“智”)③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同“无”)④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裁”同“才”)⑤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⑥路转溪桥忽见.。
(“见”同“现”)⑦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⑧一屠晚归,担中肉净,止.有剩骨。
(“止”通“只”)⑨满坐.寂然。
(“坐”通“座”)高考对通假字的要求程度是:能依据上、下文,推测出比较常见的通假字。
第二节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的频率很高。
几乎每个句子中都离不开虚词,所以我们可在阅读使用中,逐渐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不少虚词都兼属两个以上的词类。
我们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是:首先在阅读中,依据上下文领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到一定时候,再进而弄清该虚词兼属哪几个词类。
遇到问题时,应多查阅《古汉语虚词词典》,逐渐积累虚词知识。
新课标中,要求重点理解的虚词有20个,它们是:乃、且;为、于、与、以、因;而、然、若、则;乎、也、矣、焉何、其、之、者、所;赵光老师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一书中,讲了十二个赏见的文言虚词,比较了它们的用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我们现在处于文言虚词的积累阶段,今后要进行整理归纳,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将来还要补充。
现在先讲几个常用的虚词。
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助词〖者〗1、结构助词“者”:结构助词的“者”的头一种用法是,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叫作“者字词组”。
(注意:它主要是附在动、形、数等非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之后)“者字词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句子成份。
例如:①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响应的人)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远的时候,近的时候)③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
(起早走路的人)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人那接受的东西)⑤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以肉为食的人)⑥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人)⑦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两种东西)结构助词“者”的另一用法是,它附在定语后,相当于“的”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③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
2、语气助词“者”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提顿语气,可不译)②长子迈……送之至湖口,因得见所谓石钟者.。
(突显语气)3、音节助词①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音节助词只是为了凑足双音节,多附在时间名词之后,如:“向者”、“古者”、“昔者”、“曩者”等。
助词〖所〗结构助词的“所”,是附在动词或介词前,构成“所·动”、“所·介·动”称“所字结构”。
所字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中可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成分。
例如:①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考虑的事,思念的事)②可汗问所欲。
(想要的东西)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做的记号)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走来的地方)有时“所字词组”与“者字词组”重合到一起。
例如:⑤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人。
⑥臣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
这时“者”字是中心词,“所字词组”是它的定语。
〖附:名词“所”、数词“所”〗名词“所”:是“处所”、“地方”、“位置”的意思。
例如: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处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地方、地点)③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位置)数词“所”:表示约数,可译为“上下”、“左右”等。
例如:①父去里所.,复还。
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
③以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语气副词〖其〗语气副词“其”,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语气,但它本身无固定含义,我们应根据前后文,判断该处的语气,然后选出一适当字眼,对译这个“其”字。
例如:①《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此处猜度语气,“其”字可译为“大概”、“也许”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此处反诘语气,“其”可译为“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