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15.76 KB
- 文档页数: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习惯专业:机械类各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108总学分:6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
该课程是以“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作过程”为主线,惯穿工艺规程制定与实施,有机融合了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及常用机床夹具的基本知识,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课程讲授了常用刀具的结构与选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加工的质量分析、机械装配工艺、常用夹具的设计方法等内容。
并对各类刀具的特点,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有关规律,工艺规程的制定,机械加工质量的概念,机械加工精度及其影响因素、装配工艺及其与机械加工工艺的关系,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装配尺寸链的建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本课程在内容方面侧重于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的讲授,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机械加工技能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能正确地选择刀具与夹具,培养学生“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与实施”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刀具几何参数的表示、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熟悉各类刀具的特点,认识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有关规律。
2、熟悉机床的要紧类型、性能特点及其工艺范围,具有合理选用机床的基本知识。
3、熟悉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工艺路线拟订的原则与步骤及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的通常方法;4、掌握“六点定位原则”及机械加工中零件的定位基准的选择;5、掌握“工艺尺寸链原理”及加工余量的确定与工艺尺寸链的计算,熟悉机械加工生产率与经济性,并能够进行工艺文件的初步规划。
6、掌握工件在夹具中定位与夹紧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各类机床夹具的设计要点。
7、熟悉机械加工质量的概念,机械加工精度及其影响因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8、熟悉装配工艺及其与机械加工工艺的关系,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熟悉装配尺寸链的建立,初步掌握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1. 了解机械制造业的作用、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大家认识到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现状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德、日等)的差距。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了解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现状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德、日等)的差距,了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等概念,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金属切削基本知识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能正确分析工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刀具及切削用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
2.切削用量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
3.刀具几何参数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车刀结构、掌握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的正交平面参考系内,刀具几何角度标注方法。
2.掌握切削力的形成,分解及影响因素,掌握切削热的来源,传散及影响因素。
3.掌握刀具磨损及刀具寿命的有关规律。
4.熟悉工件材料加工性,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5.掌握砂轮特性及影响因素,了解磨削运动、磨削力及磨削过程的特点。
第三章制造工艺装备教学目的:1. 掌握关键表面成形方法,能够合理选用加工机床。
2. 能正确选择工件的定位及装夹方式,了解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工件表面成形方法。
2.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
3.机床传动链的分析与计算。
4.六点定位原理;常用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夹紧力的确定。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常用金属切削刀具的种类、用途及特性.2.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
3.掌握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课程编码:101140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学分:2.5学分总学时:40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负责人:职称:从事专业: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冷加工工艺过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2、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方法;理解机械加工质量(包括机械加工精度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及提高机械加工质量的主要方法及措施;3、熟悉机床夹的工作原理及常用典型夹具的设计方法,了解机械制造设备和工装的设计制造及发展;4、培养学生在解决较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中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逐步培养解决机械制造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本课程支撑以下毕业要求:毕业要求X.y:将该毕业要求文字表达出来;毕业要求X?.y?:将该毕业要求文字表达出来;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非理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支撑对象是本专业的学习成果.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只需要支撑一级毕业要求(学习成果),不需要列出分解后的毕业要求(学习成果)。
课程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应根据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或学习成果合理分解。
三、课程教学设计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部分简单文字性叙述的章节要求学生自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实验设备及部分视频材料,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实验、自学以及后续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等多种形式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理论知识更紧密地结合生产实际。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学时/学分:64/ 4课程类型:必修课开课专业:机械类专业专科生选用教材:赵世友李跃中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52~64学时/4学分)【教学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主干学科基础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将来解决机械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共分七章。
课程主要介绍了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
包括了金属切削过程及其基本规律,机床、刀具的基本知识,机械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规程的设计,机械加工中精度及表面质量的概念及控制方法。
【授课对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机械类专业专科生。
本课程要求授课对象先修下列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金工实习等。
二、素质目标1、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探究与实践的科学精神;2、具有爱岗敬业的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3、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勇于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4、良好的交流、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1、对机械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
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具有根据加工条件合理选择刀具参数、切削用量的能力。
2、掌握制造工艺装备的基本理论、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 时间定额的组成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了解机械制造主要工艺装备的用途和工艺范围, 工艺规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工艺方案经济分析方法;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及加工参数;3、掌握机械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研究和分析引起加工误差原因和解决加工精度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方向)学分:5.5 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共88学时,5.5学分,分两学期讲授。
该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理论学时42,实验6学时,共48 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理论学时38,实验2学时,共40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典型的机械加工方法和机械产品的结构工艺性有透彻的了解,能选择加工方法及加工参数,所使用的机床,刀具等工装设备,并通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机床与切削工具的能力。
2.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拟订工艺路线的原则,能用尺寸链原理求解工艺尺寸链和装配尺寸链,对典型零件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有所了解,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3.以提高产品加工质量为核心,要求熟悉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具有分析和控制影响加工质量因素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金属材料成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参考教材:[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任小中等,科学出版社,201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士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张洪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赵雪松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机械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制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3.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4.学习机械制造中的常见工艺控制方法;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技术概述–机械制造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机械制造的组织与管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2.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材料的基本性质与选用原则–常用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评价–常用加工工艺的原理和应用3.工具与设备的使用–常用手工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常用机械设备的分类和原理–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4.工艺控制方法–尺寸和形状的测量和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控制–加工过程参数的控制5.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基本机械加工操作的实践–常见机械加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制定机械制造工艺方案的实践操作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实践操作: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机械设备,培养实践操作能力;3.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加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和实验操作表现等;2.作业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3.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主教材: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程》 - 《机械制造工艺学》参考资料: - 《机械制造工艺实习指导书》 - 《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总共设20周,每周3学时,按如下进度进行:周次内容第1周课程介绍及概述第2周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第3周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第4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5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6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7周工艺控制方法第8周工艺控制方法第9周工艺控制方法第10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1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2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3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4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5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6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7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8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9周复习与总结第20周期末考试以上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一定的机械制造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奠定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制造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艺和方法。
3.具备使用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制造基础概念
•机械制造的定义及作用
•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
•机械制造的分类和特点
2. 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
•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
•机械制造的基本要素和关键技术3. 常用的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
•切削加工工艺和方法
•焊接工艺和方法
•成型加工工艺和方法
•热处理工艺和方法
•表面处理工艺和方法
4. 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
•常用的机械制造设备
•常用的机械制造工具
•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 实践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机械制造实验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机械制造实验的报告撰写和展示
6. 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创新思维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小
组讨论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
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
学生将根据课程要求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小组项目等,教师
将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形式包括平时表现、实
验报告、小组项目报告等。
六、参考教材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者:张三,出版社:XX出版社,
年份:20XX
2.《机械制造工艺学》,作者:李四,出版社:XX出版社,
年份:20XX
以上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扎实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