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仲淹罢宴》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罢宴》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罢宴》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罢宴》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罢宴》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 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阅读训练】 1. 解释: (1)亟 (2)具 (3)怃然(4)毕 2.翻译: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4.这个故事 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3)失意的样子 (4)结束,完毕 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译文 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 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 还没有举 起酒杯,范仲淹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急忙派人去询问, 原来是寄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 将要埋葬在邻近 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样子,立即 撤掉了酒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
1/6

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注释 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在今陕西彬县。 罢:停止。 守:太守,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做太守。 暇日:闲暇的时候。 僚属:属下;属,下属的官史;部属。 置:准备。 举:举起。 觞(shāng):酒杯。 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具:具备。 营理:筹办。 公亟(jí)令询之:他(范仲淹)急忙派人去询问。 亟(jí):急迫地。 询:询问。 之:筹办丧事的人。 乃:原来是。 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寓居:客居,寄居在外。 士人:读书人。 卒(zu):死。 殡:出丧。 賵(fèng)殓(liàn):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棺椁(guǒ):棺:棺材。 椁:棺材外面的套棺。 具:具备,完备。 怃(wǔ)然:失意的样子。然,···的样子。 彻:同“撤”,撤去。 赒(zhōu):救济。 之:他们。 毕:结束,完毕。 泣:眼泪。 启示 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 :“亟令询之”;“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2/6

范仲淹的一生都用行动实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他闲暇聚会,却仍旧心系天下苍生。现实中我们有许多人都能说豪言壮语,但当 事情就在眼前时, 我们又是一番自私实际的考虑。 有多少人能时刻怀有一颗仁爱 之心并去关爱别人呢?请从我做起,,让博爱之光笼罩世界,让世界因爱而更美 丽。
3/6

4/6

5/6

6/6

6年级阅读

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②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③敛棺槨皆所未具.。公怃然,即撤宴席,厚赒④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缞绖:丧服。②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③赗:送给丧家送葬之物。④赒:救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未举.觞举:_________ (2)赗敛棺槨皆所未具.具: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2分) 厚赒给之.,使毕其.事。__________ 3.范仲淹罢宴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 。(3分)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_________ 的品质。(3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花事知多少 ①春天了。那个卖花的小伙子来得勤了。黄鱼车上的花木比之冬日孤单单的绿,多了些鹅黄、桃红、烟紫和梨白。老样子,车停在菜市场外面一隅,一刻功夫,人就三三两两地围了过来。有的对着花,看一会儿,评一会儿,与主人闲聊一会儿,空手走了。也有的端起这盆,放下那盆,左顾右盼好一会儿,最后说好价,掏出钱,抱走了。 ②刚开始,我并未发现小伙子的异样。那天,起了风,菜市场外人很少。他蹲在地上,闷着头,一手缩在袖子里,一手捏着本书,看得入神。 ③难得见他车上有盆挺大的仙人球,装在一只颇有古气的青花瓷盆里,我想买。听到我要买花,他站了起来。搬动花盆时,这才发现,他的一只袖子空荡荡的少了一条手臂!瓷盆重,装满土足有几十斤。他用黄鱼车,载着仙人球,送上门。到家时,我招招手,请门卫帮忙把花盆搬上楼,谁知他竟挥挥手让门卫走。见我开了大门,他立马弯下腰,用一只手将花盆拦腰一钩,夹在臂弯里,便腾腾腾上楼了。我才到二楼,他已从三楼下来了。我诧异 ...,随后便夸他好力气。他笑呵呵丢下一句话:这不算重! ④到了夏天,他穿件汗衫,露出了手臂的伤残处,像一截短短的木杵伸出袖口。是烧伤?砸伤?电击伤?还是其他病因?见到他,我有时会想这个问题。但不管何种原因,这总是一个受过苦难的年轻人。现在,他明亮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儿阴影。 ⑤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老是拿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来卖,又赚不了几个钱!他却告诉我,他主要是种花的,在十号桥租了地,有一大片苗圃呢!培育好的花苗,大多供应批发市场,还有一些宾馆等单位,到这儿来卖的自然是剩余的小零碎。他又说,其实啊花是无贵贱的,关键是人的看法,你喜欢它,当它宝贝,它自然就珍贵了。再说小苗苗,养着养着,就大了,壮了,好看了。就像把小毛头一点点养大,虽然费心思,但也有意思,有成就感哪!有些人有钱却没空,别人替他们养好了送上门,他们光看不养就少了许多乐趣,你说是不?我说是。感觉他很有文化。 ⑥再一次感受到他的“有文化”,是在听了他与一个老者的对话后。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到他花车前,停住了。他打招呼:“老爹爹来啦?老奶奶呢?”“老奶奶走啦,走了快一个月啦……”“啊,怪不得这阵子不见奶奶,以前奶奶常过来看花的!”“唉,人走了,花没人管,也跟着枯死啦!”“老爹爹你也养养花吧。”“我不懂,以前都是她养花,我看花。”“我教你好了,只要上心,也不难的,花跟人一样,各有脾气不同,但你关心它,待它知冷知热的,它就会回报你……”老人临走时,小伙子把一盆已钻出花骨朵的蟹爪兰递到老人手上:“送你的,回去养着吧,养养花,心情好,也算纪念老奶奶……”老人接了花,眼睛红了起来。 ⑦最近一次,我去十号桥画家村访友出来走在花间小径上,正巧遇见小伙子往外送花去,一个小女子追上来,把一条围巾裹在他脖子上。小女子水灵灵的,身段眉眼儿都周正。见我打量那女子,他介绍说,这是我老婆。我愣了一下,脱口而出:你已经结婚啦?听了我的话,小女子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⑧小伙子邀我去他苗圃里坐坐,我怕耽搁他时间,谢辞了。但是我知道,这片苗圃,都是一些像他这样来自天南地北的外乡人租种经营的。我曾来参观过,无论是广东人福建人养育的热带植物,还是安徽人江苏人培植的小灌木小草本,都打理得生机盎然。小伙子的苗圃也一样的吧。所不同的是,他只有一条手臂,但他生活得并不残缺。1.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______(3分) A.他穿件汗衫,露出了手臂的伤残处,像一截短短的木杵伸出袖口。

运命论原文及译文

运命论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将降,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合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译文) 平治和混乱都是时运;贫穷和显达都是天命,富贵和卑贱都是际遇。因此时运将要昌隆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圣明的君主。而圣明的君主必然会拥有忠贤的臣子。他们之所以能够相遇,这是不用谋求就能自然地交合在一起的;他们之所以能够互相亲近,这是不用介绍就能自然地亲近的。他们倡导的事情必然会得到应和,谋划的事情必然得到服从,在道德上与天地万物混同为一,曲折都合乎符节。得失之祸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志向产生疑惑,谗言诬陷不能使他们的交情被离间,然后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够如此,所依靠的难道仅仅是人事吗?(不,)那是天上所授与的,那是神灵所告知的,那是时运所成全的。(原文)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张良受黄石之符,

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贤者,名载于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运命之谓也。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幽王之惑褒女也,ビ始于夏庭;曹伯阳之获公孙强也,征发于社宫;叔孙豹之昵竖牛也,祸成于庚宗。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译文) 黄河水清的时候圣人就会诞生,里社清明的时候圣人就会出现,群龙出现的时候圣人就会被任用。因此,伊尹虽然只是有萃氏家陪嫁的奴隶,却能在商朝担任阿衡的职位。姜太公虽然只是在渭河之滨垂钓的贫贱老头,却能在周朝胜任尚父的高位。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虞国不任用他,终致灭亡;在秦国的时候,却能为秦国所任用,从而能使秦国称霸天下,并不是他因为在虞国时没有才能而在秦国时就有才能。张良接受黄石公授给的《符》书,诵读《三略》的学说,并用以之游说于群雄之间,但他叙述出的言论就像如同把水投向石头一样,没有人接受它;等到他遇到了汉高祖,他叙述出的言论却如同把石头投像水中一样,没有不顺从的。并不是因为张良在游说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圣德明君,贤能良相;礼贤爱士,屈己舍人。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信足以一异,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义足以得众,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足鉴古,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明足以照下,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智足以决嫌疑,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信可以使守约,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可以使分财,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章第三】

古代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原文及译文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①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王之道。他向人民收取沉重的税赋以雕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然后观赏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他的厨子做熊掌,没有炖熟,晋灵公就把他杀了,把他的尸体装在草筐中,让宫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看到露出来的手臂,询问原由后感到很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君王不听,那就没有人能够再接着进谏了。还请让我先来吧,不行的话,您再接着来。”士季往前走了三回,行了三回礼,一直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晋灵公说:“我知道我的过错了,我会改过的。”士季叩头回答道:“谁能没有过错呢?有过错而能改掉,这就是最大的善事了。《诗经》说:‘没有人向善没有一个开始的,但却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是很少的。您如能坚持向善,那么江山就稳固了,不只是大臣们有所依靠啊。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 制卷人:向晖 (一) 【甲】《岳阳楼记》节选(略) 【乙】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选自《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注】(1)谏:委婉地规劝。 1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月不开开:天气放晴 B.掇数枚而咒曰掇:摘取,选取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品尝 D.所冀移灾朕躬躬:身体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描写了一阴一晴两种自然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中的范仲淹和【乙】文中的唐太宗,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选自范公偁《过庭录》)【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素书原文及译文(完美排版)

《素书原始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素书正道第二》 原文: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一.〔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春和景.明:②四时之景.不同: ③而或.长烟一空:④把.酒临风: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其/喜洋洋者矣 D. 四时之景/不同 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分) 文段写景抒情 淫雨霏霏 甲一段[来 自:中国 学考频 道] 二段喜 乙先写山间之朝暮 乐 再写 5.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②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③敛棺槨皆所未具.。公怃然,即撤宴席,厚赒④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缞绖:丧服。②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③赗:送给丧家送葬之物。④赒:救济。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未举.觞举:_________ (2)赗敛棺槨皆所未具.具: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2分) 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14.范仲淹罢宴的具体原因是。(3分) 15.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的品质。(3分) 狗恶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注释:①酤酒:卖酒。②迓(yà):迎接。③齕(hé):咬。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为.酒甚美 ( ) (2)则酒何故.不售( )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14.宋人酤酒不售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这则因“狗恶”而“酒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3分)

答案: 12.(1)举起(2分)(2)具备(2分) 13.给了他们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葬之事。(2分) 14.读书人客死他乡,无钱安葬(3分) 15.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3分) 12.(共4分,每题2分)(1)制作(2)原因 13.(3分)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变酸的原因。 14.(2)狗猛 15.(3分)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或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点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即可)

《素书》全文翻译

《素书》全文翻译 导读: 《素书》原文译文 原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

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

如何翻译古文

如何翻译古文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课外文言文阅读编

课外文言文阅读编

————————————————————————————————作者:————————————————————————————————日期: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 (一)范仲淹罢宴 范仲淹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②,见缞绖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⑤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选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shāng):酒杯。③缞絰(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救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属: (2)赗殓棺椁皆所未具.具: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予了他们救济的重金,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B.用省下的重金救济他们,派人帮助完成装殓这件事。 C.用省下的重金救济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D.给予了他们救济的重金,派人帮助完成装殓这件事。 3.对文中“公怃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感慨的样子 B.大家忧伤的样子 C.范仲淹忧伤的样子 D.范仲淹默不作声 4.这件事表现了范仲淹“”的思想(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范仲淹的名言回答)。 【参考答案】 1.(1)部属,隶属(2)具备,具有 2.A 3.C 4.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老农识画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①《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②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③间,虽壮夫膂力④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齐晋鞌之战原文和译文

鞌之战选自《左传》又名《鞍之战》原文:楚癸酉,师陈于鞌(1)。邴夏御侯,逢丑父为右②。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3)。侯日:“余姑翦灭此而朝食(4)”。不介马而驰之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2 未尽∧6),曰:“余病矣(7)!”张侯曰:“自始合(8),而矢贯余手及肘(9),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0),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_识之(11)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12),可以集事(13),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14),固即死也(15);病未及死,吾子勉之(16)!”左并辔(17) ,右援拐鼓(18)。马逸不能止(19),师从之,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20)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译文1: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郤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daier 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为什么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郤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上去,把齐军打得打败。晋军随即追赶齐军,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奔跑。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 “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daier 于是射车左,车左中箭掉下了车。又射右边的,车右也中箭倒在了车里。(晋军的)将军綦毋张损坏了自己的战车,跟在韩厥的车后说: “请允许我搭乗你的战车。”他上车后,无论是站在车的左边,还是站在车的右边,韩厥都用肘推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战车的中间。韩厥又低下头安定了一下受伤倒在车中的那位自己的车右。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乘韩厥低头之机)互相调换了位置。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而停了下来。(头天晚上)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为了能当车右)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

《岳阳楼记》《范仲淹罢宴》比较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427题(共10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节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 ī di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2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2) 而或长烟一空 ( ) (3)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25.翻译句子(4分)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 译文: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分) 译文: 26.〖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 答: 27.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参考答案: 24、(1)国都 (2)全 (3)摆放,放置 (4)死 (2分,每空0.5分) 25、(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意近即可)(2分) (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意近即可)(2分) 26、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分)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分,事例符合即可) 27、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2分)

江苏省邳州市备考2012高考语文预测试题(7)苏教版

江苏省邳州市备考2012高考语文预测试题(七)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漂泊/剽窃畸形/绮丽歼灭/纤夫 B.散漫/蔓延气概/慷慨舞弊/遮蔽 C.切磋/切实抒怀/枢纽跌宕/荡涤 D.横幅/横祸猥琐/泾渭苍茫/怆然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像我们这些从象牙塔走出来,自认为受过高等教育,所谓“年轻气盛”,由于观念的差异、自身的经验阅历不足,可能会导致和父辈意见相左。 B.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锡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C.面对千万户住房困难家庭翘首期盼,如何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不仅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更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水平。 D.常州的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凭借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海内外游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3.阅读下面的图表,从两个方面概括其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纪念“五四”青年节,学校的网站开辟了“五四’回音壁”专栏。请你在上面简短留言,不超过4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力求有文采。(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 [宋]范仲淹 君讳世衡,字仲平,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其子泣血请铭于予。予尝经略陕西,知君最为详,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初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我师不利。君时任鄜州从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有五十尺,始至于石,工徒拱手曰:“是不可井矣。”君曰:“过石而下,将无泉耶?尔攻其石,屑而出之,凡一畚,偿尔百金。”工复致其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万人欢呼曰:“神乎!虽虏兵重围,吾无困渴之患矣。”用是复作数井,兵民马牛皆大足。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域,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复就迁供备库副使:旌其劳也。青涧东北一舍而远,距无定河。河之北有虏寨,虏常济河为患。君屡使属羌击之,往必破走。建营田二千顷,岁取其利;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暨军须城守之具,不烦外计,一请自给。使一子专视士卒之疾,调其汤饵,常戒以笞责,期于必瘳,土卒无不感泣。王公尧臣安抚陕西,言君治状。上悦,降诏褒之曰:“边臣若此,朕复何忧!” 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君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如青涧焉。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君遣人招之,不听。即出兵诛之,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壁牛羊赏诸有功。其僭受伪署者咸股粟请命。由是属羌无复敢贰。 君少尚气节,莅官,能摘恶庇民。青涧与环人,皆画君之像而享事之。及终,史民暨属羌酋长朝夕临柩前者数日。 铭曰:呜呼种君,生于贤门。吾志必立,吾力是陈。捍虏之志,义边之民;夙夜乃职,星霜厥身。生则有涯,死宜不泯。 (选自《范文正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瘳(chou:病愈。②义(少):安定。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 译 鞌之战[1]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 【原文】 癸酉,师陈于鞌[2]。邴夏御齐侯[3],逢丑父为右[4]。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5]。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6]。不介马而驰之[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8],曰:余病[9]矣!张侯[10]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11],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2],岂敢言病。吾子[13]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4],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5]?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16]。此车一人殿之[17],可以集事[1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19]?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0]。病未及死,吾子勉之[21]!左并辔[22],右援枹而鼓[23],马逸不能止[24],师从之。齐师败绩[25]。逐之,三周华不注[26]。 【注释】 [1]鞌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战役以齐败晋胜而告终。鞌:通鞍,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2]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国军队。陈,

列阵,摆开阵势。 [3]邴夏:齐国大夫。御,动词,驾车。御齐侯,给齐侯驾车。齐侯,齐国国君,指齐顷公。 [4]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 [5]解张、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郤(x )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郤献子、郤子等。 [6]姑:副词,姑且。翦灭:消灭,灭掉。朝食:早饭。这里是吃早饭的意思。这句话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 [7]不介马:不给马披甲。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驰之:驱马追击敌人。之:代词,指晋军。 [8] 未绝鼓音:鼓声不断。古代车战,主帅居中,亲掌旗鼓,指挥军队。兵以鼓进,击鼓是进军的号令。 [9] 病:负伤。 [10]张侯,即解张。张是字,侯是名,人名、字连用,先字后名。 [11]合:交战。贯:穿。肘:胳膊。 [12]朱:大红色。殷:深红色、黑红色。 [13]吾子:您,尊敬。比说子更亲切。 [14]苟:连词,表示假设。险:险阻,指难走的路。 [15]识:知道。之,代词,代苟有险,余必下推车这件事,可不译。 [16]师之耳目:军队的耳、目(指注意力)。在吾旗鼓:在我们

《岳阳楼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8套)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 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 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 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 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 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67.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 ①去国怀乡________

②长烟一空________ ③宠辱偕忘________ ④赣大水西来注北________ 6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9.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70.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 有什么不同? 【答案】 67.国都;全;一起;从西边 68.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地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69.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受自然风物好坏的 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 70.语段(二)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膝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 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香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语段(二)通过描绘,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 语段(一)通过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 鞌之战[1]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 【原文】 癸酉,师陈于鞌[2]。邴夏御齐侯[3],逢丑父为右[4]。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5]。齐侯曰:“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6]。”不介马而驰之[7]。郤克伤于矢,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8],曰:“余病[9]矣!”张侯[10]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11],余折以御,左轮 朱殷[12],岂敢言病。吾子[13]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4],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5]?——然 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16]。此车一人殿之[17],可以集事[18],若之何其以 病败君之大事也[19]?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0]。病未 及死,吾子勉之[21]!”左并辔[22],右援枹而鼓[23],马逸不能止[24],师从之。齐师败绩[25]。逐之,三周 华不注[26]。 【注释】 [1]鞌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仇敌忾、 士气旺盛,战役以齐败晋胜而告终。鞌:通“鞍”,齐

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2]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国军队。陈,列阵,摆开阵势。 [3]邴夏:齐国大夫。御,动词,驾车。御齐侯,给齐侯驾车。齐侯,齐国国君,指齐顷公。 [4]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 [5]解张、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郤(xì)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郤献子、郤子等。 [6]姑:副词,姑且。翦灭:消灭,灭掉。朝食:早饭。这里是“吃早饭”的意思。这句话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 [7]不介马:不给马披甲。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驰之:驱马追击敌人。之:代词,指晋军。 [8]未绝鼓音:鼓声不断。古代车战,主帅居中,亲掌旗鼓,指挥军队。“兵以鼓进”,击鼓是进军的号令。 [9]病:负伤。 [10]张侯,即解张。“张”是字,“侯”是名,人名、字连用,先字后名。 [11]合:交战。贯:穿。肘:胳膊。 [12]朱:大红色。殷:深红色、黑红色。 [13]吾子:您,尊敬。比说“子”更亲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