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
②殊:差别。
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67.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①去国怀乡________②长烟一空________③宠辱偕忘________④赣大水西来注北________6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69.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70.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答案】67.国都;全;一起;从西边68.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地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69.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阐释-中学语文论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阐释王金伟崔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文或简称“范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文或简称“欧记”)同为古文名篇,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范记被时人称为“四绝”之一,而朱弁《曲洧旧闻》则云“《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足见评价之高。
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也有不少,但论述多浮于表面,缺乏对创作背景及文学意义的深入分析。
本文拟将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中,通过文本精读来考察二文在相近创作生态中的不同艺术呈现,进而管窥文学风貌由唐至宋的嬗变。
一、相近的创作生态《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有不少相同与相通之处。
一是大致相同的政治环境。
宋王朝政治体制中存在“冗员”“冗兵”“冗费”等多种弊病,和平时期虽隐而不彰,但在仁宗宝元、庆历间对外与西夏发生战争、国内农民起义等突发事件的刺激下显现出来。
在形势逼迫下,仁宗赵祯“遂欲更天下弊事”,遂推出了“庆历新政”。
但积弊已久,沉疴不起,改革遇到强大阻力,主持改革的范仲淹等人先后被排挤出朝,“新政”不久即宣告失败。
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罢参知政事,改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后为给事中、知邓州,《岳阳楼记》即创作于这段时间。
欧阳修也由于支持新政,于同年被贬,知滁州,不久创作了《醉翁亭记》。
二文创作时间很接近,《宋代文学编年史》将二者均系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其时政治改革遭遇失败、改革者被贬黜的背景基本一致。
二是相似的作者经历与主张。
范、欧的人生经历都可概括为少年清贫,苦读及第,曾为高官而仕途坎坷。
范仲淹生于仕宦之家,但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早年家境贫寒,苦读时甚至“断齑画粥”;欧阳修三岁丧父,清贫中其母“以荻画地学书”。
范、欧勤奋好学,后来都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
二文创作时,正值两位作者被贬出朝,在逆境时仍有作为,其情感又有相似之处。
范、欧从年辈上虽堪属异代,但他们志同道合,政治、文化活动有很大交集,私谊颇深。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黄龙中学一.〔甲〕嗟夫!予尝求……,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自是数年之后( )58.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5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6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二.[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山间之四时也6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6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6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4分)三.[甲]嗟夫!予尝……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喧哗者,众宾欢也。
阅读(一)[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加点的词。
(1)急湍甚.箭()(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至于夏水襄.陵() (4)属.引凄异()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3.【甲】文和【乙】文都写了山水风光,但是两文的结构安排有别,【甲】文先用几个字总写,然后再写,最后写奇山;【乙】文则是先写,后写。
4.【甲】文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其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从【甲】文中的“望峰息心”和“”可看出还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心态。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 窥谷忘反.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9.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
②殊:差别。
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67.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①去国怀乡________②长烟一空________③宠辱偕忘________④赣大水西来注北________6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69.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70.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答案】67.国都;全;一起;从西边68.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地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69.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
《岳阳楼记》的阅读答案(精选15篇)《岳阳楼记》的阅读答案篇1读书是由爱好做动力的,在回忆起读书时代,我们有什么理解和启发呢,或许《岳阳楼记》能为你带来答案。
下面是《岳阳楼记》的阅读答案。
《岳阳楼记》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阅读题目【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2分)连月不开:而或长烟一空:【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小题3】请从选段①②中找出分别与"以己悲'"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
(2分)(1)以己悲:(2)以物喜:【小题4】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用原文填空);范仲淹抒发的远大政治理想是,(用原文填空)。
(2分)【小题5】请依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2分)上句:岳阳楼壮丽雄奇下句:《岳阳楼记》参考答案【小题1】开:放晴一:全(各1分)【小题1】(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分)【小题1】(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分)(2)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1分)【小题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处1分)【小题1】小石潭凄清幽邃,或醉翁亭秀丽清雅(清幽)解析【小题1】同学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把握要详细、精确。
异曲同工各擅胜场——《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赏析——《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和《岳阳楼记》(以下简称《岳》)正是其代表作,虽各树一帜,各有千秋,却又有共同特点:意境优美、写景自然、结构完美、语言洗练,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写景抒情底座,自然结合欧阳修作为一个政治上有远大目标的封建知识分子,遭受排挤打击后,心情苦闷在所难免,即使如此,从《醉》文中能够看出欧阳修并未真的消沉下去,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侧面赞美自己在滁州的政绩,“安此丰年之乐”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思想。
在刻山绘水之时,一幅幅风景画便表现在我们的面前:开篇大处先写亭的远景,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接着描绘一幅山与泉相信、亭与台相衬的山水画,然后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
以下营造了一幅幅美景: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的对比之美,就这样绘声绘形,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佳致,“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名句是记太守”,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文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过一年功夫,就达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
这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及至最后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决非闲笔。
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虽字字皆景语,却又显出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跟结尾“不以物喜————”一段议论互为表里。
到“然则北通巫峡”,陡地一转,呈低回之势,用设问带出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每一个画面又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而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二者虽形态有别,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发展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起转承合,精巧圆润,无丝毫雕琢痕迹。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古诗文阅读(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2 分)(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2)或异二者之为.为: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 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甲文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 分)4.乙文段中所说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请说说太守都“乐”些什么?简要分析欧阳修的“乐”和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不同含义。
(3 分)[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夏见C、不以物喜而乐亦无穷也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6、[甲]文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三)阅读下面《捕蛇者说》片段,回答问题。
(共22分)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会以蒋氏观之,犹信.。
鸣呼!孰.知赋剑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中观人风者得焉。
17、解释上面文段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4分)(1)余:(2)于:(3)尝:(4)是:(5)以:(6)信:(7)孰:(8)为:18、给下列字注音。
(4分)(1)孰(2)敛(3)俟(4)夫19、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1)苛政猛于虎也。
译:(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20、作者听了蒋氏的话后更加悲伤的原因是:(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答:21、作者写《捕蛇者说》的目的是:(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答:22、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什么?。
(2分)答:23、这段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答:24、你想想,如果考察民情的高官或皇帝看到《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会不会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为什么?。
(4分)答:(只要说得有理即可)《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谓:尝:然则: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3、《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4、“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作者:欧阳修《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六七⾥,渐闻⽔声潺潺,⽽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最⾼,故⾃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若夫⽇出⽽林霏开,云归⽽岩⽳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
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穷也。
滁,⾏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l)提携,往来⽽不绝者,滁⾄于负者歌于滁⾄于负者歌于⼈游也。
临溪⽽渔,溪深⽽鱼肥;酿泉为酒,泉⾹⽽酒冽;⼭肴野蔌sù,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丝⾮⽵,射者中,弈者胜,觥1筹2交错,坐起⽽喧,太守醉也。
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发,颓2乎其中者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发,颓已⽽⼣阳在⼭,⼈影散乱,太守归⽽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去⽽禽鸟乐也。
然⽽禽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知从太守游⽽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téng)⼦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诗赋于其上。
属(zh)予(yú)作⽂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shng),横⽆际涯;朝晖⼣阴,⽓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前⼈之述备矣(y)。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异乎?若夫霪(yín)⾬霏霏(fi),连⽉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星隐曜(yào),⼭岳潜(qián)形;商旅不⾏,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一、【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①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
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
【注】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⑴杂然而前陈.者⑵宴酣.之乐⑶有风飒然而至.者⑷庶人安.得共之(1)摆放(2)尽兴地喝酒(3)到(来)(4)怎么20.翻译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二、(2012湖北恩施)【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l,庄子日:“请循其本。
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8.解释(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4)请循.其本。
(1)牵扶,领; (2)大声说话、喊叫; (3)悠闲自得; (4)依照,按照。
19.翻译(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一、基础训练1、做客“联想吧”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含“亭”即可,加油啊!)2、测测你的注音速度!(既快又准哦!)环滁琅琊饮少辄醉林霏岩穴山肴野蔌弈者胜阴翳翼然酒洌3、验验你的写字速度!(相信你!没错的!)林hè_____ wèi_____然水声chán chán_____tuí_____然岩穴mínɡ_____ huì_____明变化yǔ_____lǚ_____提携ɡōnɡ_____chóu_____交错宴hān_____之乐4、速配(请将下列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蔚然遮盖翼然临于泉上茂盛的样子醉翁之意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佳木秀靠近颓然情趣阴翳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下列句子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一项是A.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十三、醉翁亭记❶欧阳修【2016年与《桃花源记》对比考查,2010年与《岳阳楼记》对比考查】环滁❷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一眼望去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❸。
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壑( ℎè ):山谷。
琅琊: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山行六七里,渐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间倾泻下来的,是酿泉。
[山:沿着山路。
泻:倾泻。
]峰回路山势回环,路也转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❺者,醉翁亭也。
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 亭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名:命名,取名。
]太守自谓也❻。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 )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却总是易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❼不在酒,在乎山水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水光之间也。
山色。
[乎:于。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❽。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得:领会。
寓:寄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❾,云 归 而岩穴 暝 ❿, 晦明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就散开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或暗或明、变化 ⓫者,山间之朝 暮 也。
变化不一的,正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的景象 )。
[开:消散,散开。
归:这里是聚拢的意思。
] 野芳发 而野花开放,有一股幽香 ⓬,佳木秀而繁阴 ⓭,风霜高洁 ⓮,水落而石出者,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这是山间四季( 的景象 )。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他们因倡导改革政纪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
尽管这两篇佳作在主题立意方面相近,但在结构技巧、表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却迥然不同,可谓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结构技巧有别这两篇佳作篇幅不长,400字左右,但却蕴含着如此深邃的思想,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
《岳阳楼记》开头扼要的记事,中间生动的写景,最后精辟的说理,作者把这三者巧妙的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又有波澜。
且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的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
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洋洋洒洒写的却非要旨,也非闲笔,正儿八经道出的似正确,却又以否定。
然而《醉翁亭记》却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近的写法。
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醉翁亭的得名引出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
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不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表述方式有别《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同是寓情于景,然而写景也有区别。
《岳阳楼记》是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风雨图”和“洞庭湖晴明图“中的不同感受,非范公亲自登楼之所见,而《醉翁亭记》则是通过醉翁记事这亲闻亲见,描绘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写了他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愫。
语言表述有别《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上字短语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
《桃花源记》一.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字,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记,古代一种文体,即记述事物的文章。
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
它叙述的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欲穷.其林4、阡陌....交通5、豁然..开朗 6、屋舍俨然..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9、咸.来问讯.. 10、遂与外人间隔..11、率妻子邑人..魏、晋.. 12、乃.不知有汉,无论..来此绝境13、一一为具.言.所闻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三.翻译句子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四.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岳阳楼记》一.本文选自《》,作者是北宋的,字,谥号,苏州吴县人。
文章用精当优美的笔法描写了登楼观洞庭湖浩荡无际,阴暗变化,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用凝练笔触叙写了登临者或悲或喜的不同情绪;再将这两种“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对比映衬,从而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同“嘱”,嘱托 同“俱”,全,都到 详尽 景象、景色 如果没有 景象 宽阔 冲向 规模 第二年 和乐 看 来 或许 天空 到 极点 一片 全 那么 就是 明媚 和煦 景色 因为 有时 消散 尽头完全就 如果第四讲 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与对比阅读《岳阳楼记》【文言现象】(一)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废具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今异义 越明年 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越过前人之述备矣 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准备气象万千 气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气变化。
微斯人 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微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看横无际涯 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与“竖”相对浊浪排空 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全部去除掉增其旧制 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制度(三)一词多义明 越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和 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_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_____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或 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空 浊浪排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 _____________ 此乐何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___________________ 一 一碧万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 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_________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名,荒废的事业名作状,在…之前名作状,在……之后形作动,消散名作状,向北、向南名作动,做太守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倒装句(定后)倒装句(实前)意趣、情趣季节背东西的人弦乐器管乐器投壶倒下的样子酿泉(泉水名)名词命名举办宴会露出回去秀丽以…为乐用酿泉的水是宴会出来聚拢繁花快乐(四)词类活用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通巫峡,南极潇湘__________________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__________________(五)特殊句式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比较《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写作艺术《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两篇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两篇文章的作者生于一个历史时期,都运用记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表达了在失意贬谪之中仍矢志不渝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
我们可赏析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来探究各自的艺术特色。
一、写作背景比较同是寒门出仕,心忧天下《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时父亲去世。
青年时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至冷凝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根本没有佐菜。
他借住在寺庙里读书,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
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了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
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醉翁亭记》的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
幼年家贫,母亲以荻画地,教他识字。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别家借书抄读。
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人变革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株连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宽简而不扰,发展生产,使当地年丰物阜,百姓和平安定。
两位寒门出身的文学大家都秉承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理念,无论身居要职还是失意贬谪都想着自己的使命济世安民。
这样相同的出身、理想,使他们留下了这两篇经典文章。
二、写作主题目的比较同是民忧,目的各异基于两位作者近乎相同的人生经历与政治理想,两篇文章的主题有相同之处。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表现了以宽和仁爱之心来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其中都有忘掉小我的得失,心怀百姓的忧苦的豁达乐观与远大抱负。
思想境界崇高、精神价值不可估量使这两篇文章在浩瀚的中国文学中熠熠生辉。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一.〔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
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
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春和景.明: ②四时之景.不同:
③而或.长烟一空: ④把.酒临风: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其/喜洋洋者矣 D. 四时之景/不同
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分)
文 段 写 景 抒 情
甲 一段 淫雨霏霏
二段 喜
乙 先写 山间之朝暮
乐
再写
5.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二.(甲)若夫霪雨霏霏——完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
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
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
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
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去国.怀乡: (2) 而或.长烟一空:
(3)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2.翻译句子。(4分)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
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4分)
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三.【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
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
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词。(3分)
(1)悉.如外人: (2)无论..魏晋: (3)临溪而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
哪些共同之处。(4分)
四.【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
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
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
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4分)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3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
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
境界其目的是什么?(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