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粉体学基础(micromeritics)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39
粉体学基础一粉体概述1 粉体相关概念1.1 粉体粉体是无数固体粒子的集合体1.2 粒子在粉体中不能再分离的运动单元1.3 “粉”和“粒”通常≤100μm的粒子叫“粉”,容易产生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流动性较差;> 100μm的粒子叫“粒”,较难产生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流动性较好。
2 粉体的物理特征自然界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种形态:气体、固体和液体,那么粉体属于哪种形态?粉体虽然具有与固体类似的抗变形能力,但不是固体粉体虽然具有与流体相似的流动性,但不是液体。
粉体虽然具有与气体相似的可压缩性,但不是气体。
它属于第四种物质形态3 粉体的性质3.1 一般性质粉体的一般性质包括:粉体粒度(尺寸、形状和粒度分布)、流动性、分散性及稳定性、填充性及吸湿性等等。
3.2 特殊性质当尺寸处于亚微米级或纳米级时,粉体具有与普通粉体完全不同的特殊性质。
(1)表面效应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
如图1所示。
超微粉体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位于表面的原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随着尺寸减小,比表面积急剧增大,引起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增强了粒子的活性。
例如,尺寸小于5 m的赤磷在空气中能自燃,而某些纳米级的金属粉末在空气中也会燃烧。
(2)小尺寸效应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
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
纳米颗粒尺寸小,表面积大,在熔点,磁性,热阻,电学性能,光学性能,化学活性和催化性等都较大尺度颗粒发生了变化,产生一系列奇特的性质。
例如,金属纳米颗粒对光的吸收效果显著增加,并产生吸收峰的等离子共振频率偏移;出现磁有序态向磁无序态,超导相向正常相的转变。
(3)量子尺寸效应各种元素原子具有特定的光谱线。
由无数的原子构成固体时,单独原子的能级就并合成能带,由于电子数目很多,能带中能级的间距很小,因此可以看作是连续的,从能带理论出发成功地解释了大块金属、半导体、绝缘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介于原子、分子与大块固体之间的超微颗粒而言,大块材料中连续的能带将分裂为分立的能级;能级间的间距随颗粒尺寸减小而增大。
粉体学基础教案教案标题:粉体学基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粉体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粉体的特性和分类。
3. 掌握粉体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
4. 学习粉体的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实例或图片引入粉体学的概念,解释粉体学在工程和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2. 解释粉体的定义和特点,包括颗粒形状、颗粒大小、颗粒分布等。
3. 介绍粉体的分类,如金属粉末、陶瓷粉末、聚合物粉末等。
4. 讲解粉体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方法(研磨、气流法、喷雾干燥等)和化学方法(溶胶-凝胶法、沉淀法等)。
5. 介绍粉体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混合、成型、烧结等步骤。
案例分析:6.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粉体制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颗粒分布不均匀、成型困难等。
实验操作:7. 进行简单的粉体实验操作,如研磨、喷雾干燥等,让学生亲自体验粉体制备的过程,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性能测试:8. 介绍粉体性能测试的方法,如颗粒大小分析、比表面积测定、流动性测试等。
9. 引导学生进行粉体性能测试实验,让他们学会使用相应的测试设备和方法。
总结:10. 总结粉体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强调粉体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1.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粉体学的相关内容。
教学评估:12. 设计小测验或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粉体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3.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性能测试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粉体样品和实验材料-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粉体学相关的研究项目,如粉体材料的应用研究、粉体制备工艺的改进等。
-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或实验室,了解粉体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步骤可根据教育阶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整和适应。
以上教案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