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之常见名词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2
资料分析之常见名词汇总备战事业单位行测考试,资料分析是常见的题型之一,但是大多数考生对这类试题望而却步。
因此,中公教育对资料分析题中常见的名词解释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百分数完成数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完成数÷总量×100%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增长量÷去年量×100%2、百分点和百分数基本类似,但百分点不带百分号!3、成数相当于十分之几。
4、倍数例:某地最低生活保障为300元,人均收入为最低生活保障的4.6倍。
则人均收入为300×4.6 =1380元。
5、翻番翻一番为2倍;翻两番为4倍;依此类推,翻n番为2n倍。
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500亿元,到2010年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的目标,即2500×2×3=15000亿元。
6、增长率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100%某校去年招生人数2000人,今年招生人数为2400人,则增长率为400÷2000×100%=25%7、年平均增长率(复合增长率)期望值=基期值× (1+增长率)n,其中n为相差年数某公司1999年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率为20%,则其2002年固定资产总值为4×(1+20%)×3=6.912亿元。
8、增速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量9、增幅增长了百分之几=增长量÷基期量增长了几个百分点=增速-基期增速增幅和增速的关系,容易混淆,意义一样。
10、同比与历史同期相比较去年三月完成产值2万元,今年三月完成2.2万元,同比增长(2.2-2)÷2×100%=10%11、环比现在统计周期和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较,包括日环比、月环比、年环比。
今年三月完成产值2万元,四月完成2.2万元,环比增长(2.2-2)÷2×100%=10%12、指数用于衡量某种要素变化的,指标的相对量,一般假定基期为100,其他量和基期相比得出的数值。
行测答题技巧:资料分析题重要术语汇总一、增量(增长量、增速(增长速度、增长率与增幅增量:增长的绝对量(也作增长量 =末期量-基期量增速:增长的相对量(也作增长速度=(末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增长率:其严格含义为增量与基期量之比。
从数学计算式上看,与增速的计算式相同。
增幅:即增长的幅度,一般即理解为增长的相对幅度(即增速。
在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也可理解为增长的绝对幅度(也即增量。
【例】某地区去年的人口为45万人,而今年的人口为54万人。
则今年该地区人口的增长量为9万人(=54-45,增长率为20%[=(54-45÷45×100%]。
类似的,可以定义减少量、减少率、减幅等概念。
减少量=基期量-末期量减少率=(基期量-末期量÷基期量【例】某地区前年的人口为50万人,而去年的人口为45万人。
则去年该地区人口的减少量为5万人(=50-45,减少率为10%[=(50-45÷50×100%]。
从减少量和减少率的定义容易发现,所谓减少了5万人,即增加了(-5万人;减少率为1 0%,即增长率为(-10%。
二、同比与环比同比:与上一年的同一期相比。
环比: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
【例】如现期为2008年8月,则同比指相对于2007年8月的变化,环比指相对于2008年7月的变化。
特别强调一点,相对于2008年1月,其环比指相对于2007年12月的变化。
三、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n%,即n/100。
【例】某国去年粮食产量为150万吨,今年粮食增产了30万吨,则今年粮食增产20%(=3 0÷150×100%。
百分点:n个百分点,即n%或n/100(注意百分点不带百分号。
【例】某国今年粮食增产20%,去年增产了12%,则粮食的增长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20-12=8。
【注】实际量之间的比较一般用“百分数”表示,需要先相减后再除以基期值(即增长率;增长率(或比例之间的比较一般用“百分点”表示,只需要直接相减即可,不需要再除以基期值。
事业单位考试:行测资料分析材料中企业统计常见术语及指标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行测资料分析是参加事业单位考试的考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为参加事业单位考试的考生提供事业单位行测资料分析材料中企业统计常见术语及指标,供考生参考。
更多事业单位考试了解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点击事业单位考试网。
资料分析是国考、省考、事业单位考试等各类公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给题形式为: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测和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资料分析中涉及到企业的一些概念或统计指标汇总如下:1.规模以上企业,是一个统计术语。
一般以年产量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国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制订了一个规模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才称为规模以上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也分若干类,如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
国家统计时,一般只对规模以上企业作统计,达不到规模的企业就没有统计。
规模以上企业分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商业企业。
目前,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规模以上商业企业是指年商品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和年商品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
2.工业总产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包括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工业销售产值: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价值的总价值量。
包括销售的成品价值和对外加工费收入二部分。
不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3.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
资料分析知识点一、知识点1.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百分比):表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例如:比过去增加了40%,设过去为100,则现在是100×(1+40%)=140比过去降低了40%,设过去为100,则现在是100×(1-40%)=60降低到原来的40%,若原来是100,那么现在就是100×40%=40注意:占、超、为、增的区别。
“占计划的百分之几”用完成数除以计划数乘100%,比如计划为100,完成60,占计划就是60%;“超计划的百分之几”要扣除基数,比如计划100,完成120,超计划的就是用(120-100)÷100×100%=20%计算;“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是等于或者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比如今年完成256个单位,去年为100个单位,今年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用256÷100×100%=256%计算;“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应扣除原有基数,比如去年100,今年256,算法就是(256-100)÷100×100%,比去年增长156%。
百分点:指速度、指数、构成等繁荣变动幅度。
例如:工业增加值今年的增长速度为20%,去年增长速度为15%,今年比去年的增长幅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今年物价上涨了5%,去年物价上涨了10%,今年比去年物价上涨幅度下降了5个百分点。
2.倍数与翻番倍数:两个有联系指标的对比。
例如:某城市2000年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了15平方米,为1978年5平方米的3倍(15÷5=3)翻番:指数量加倍。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就是指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4倍。
翻N番应为原来数。
3.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发展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速度的相对的指标,它是表明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来说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即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快慢,一般用百分数(以基数水平为100)表示。
资料分析常考概念汇总资料分析材料主要来源于各行各业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告,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统计术语和经济概念,这些术语和概念往往成为考生快速准确和分析资料的重要障碍。
一、同比和环比概念:同比指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相比较的变化幅度;环比指本期发展水平与上期发展水平相比较的变化幅度。
二、百分数与百分点概念:百分数也称百分比,是相对指标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用“%”表示。
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它是分析百分数增减变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题:2006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553.1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42%。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567.3亿元,增长10.6%;高等学校经费支出276.8亿元,增长14.2%。
2006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比例和2005年相比()。
A.减少了1.5个百分点B.减少了2.8个百分点C.增加了1.5个百分点D.增加了2.8个百分点【解析】2006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比例为2134.5÷3003.1=71.1%,2005年比例为[2134.5÷(1+27.5%)]÷(3003.1-553.1)=68.3%,增加了71.1-68.3=2.8个百分点。
三、比重概念:比重指的是总体中某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四、倍数和翻番概念:倍数是关于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对比,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就是倍数,常常用于比数(分子)远大于基数(分母)的场合。
翻番是指数量加倍。
如1变为2(1×2),2变为4(2×2),3变为6(3×2)……A变为A×2,翻两番为(A×2)×2=A×22,是指原基数在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试资料分析必考点总结事业单位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试过程中对于资料分析,很多考生会有选择性的放弃一些题目,放弃的理由就两个:时间不够+不会算。
对于时间不够的,可以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做题速度。
对于基本概念也就是列式子,大部分考生模棱两可的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去进行准备,针对这个问题今天主要给大家总结下资料分析必考考点有哪些。
必考考点一:增长基本公式:①增长量=现期值-基期值=基期值×增长率=现期值×增长率÷(1+增长率);②增长率=增长量÷基期值=现期值÷基期值-1;③基期值=现期值÷(1+增长率);④年均增长率=增长量÷年分差;⑤年均增长率(考比大小以及计算);计算方法:首数法、特征数字法以及同位比较法。
具体通过以下示例进行体现:例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 2009年 4月份中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在其他国家汽车销售进一步疲软的情况下,国内乘用车销量却持续上升,当月销量已达 83.1万辆,比 3月份增长 7.59%,同比增长 37.37%。
问题: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 4月份乘用车销量约增长了多少万辆?A.13.2B.22.6C.31.1D.40.4【详解】B。
解析:2009年4月份汽车销量83.1万辆,同比增长37.37%。
【考点点拨】本题考点为“①增长量=现期值-基期值=基期值×增长率=现期值×增长率÷(1+增长率)”以及计算方法的特征数字法。
必考考点二:比重基本公式:①比重=部分÷整体×100%;②基期比重=部分×(1+整体增长率)÷[整体×(1+部分增长率)];③比重的变化:单位为百分点比重变化的判断方法:当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时,比重比原来上升;当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时,比重比原来下降;比重变化了几个百分点:部分÷整体×(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1+部分增长率)<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计算方法:首数法、运算拆分法。
事业单位考试行测资料分析常用专业术语说明汇总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最后一部分为资料分析,主要考查应试者准确理解、转换和综合分析各种资料(主要是统计资料,包括图表和文字资料)的能力,要求应试者在阅读理解图表和文字资料的基础上直接观察,或者通过指标换算、分析、比较或综合判断等过程,作出符合资料实际情况的结论来。
具体包括:一、对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进展和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和判断;二、对被研究的统计规律、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及依存程度规律等加以揭示和阐述;三、对被研究现象的未来趋势及其变化特征进行预测或推断。
因此,在解答资料分析题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专业术语,对此,学一手教育在这里对此类术语进行一下介绍:1.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比):表示数量的增加和减少;百分数问题是资料分析最重要的内容,所以考生一定要熟练掌握,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变化,是必须掌握的。
例题:去年的产量为a,今年比去年增长20%,则今年为多少?今年产量=a×(1+20%)=1.2a。
例题:今年的产量为b,今年比去年增长20%,则去年为多少?去年产量=b÷(1+20%)=5/6b。
例题:去年的产量为a,今年的产量为b,今年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比为多少?今年比去年增长量=b-a。
今年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比=(b-a)a×100%(和谁比,谁就在分母位置)。
例题:今年的产量为b,只完成了(只占)计划的80%,则计划为多少?计划产量=b÷80%=54b。
例题:今年的产量为b,超额完成计划的20%,则计划为多少?计划产量=b÷(1+20%)=56b。
2.百分点百分点:指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例题:工业增加值去年的增长速度为12%,今年增长速度为17%,今年比去年的增长幅度提高了5个百分点;今年物价上升了6%,去年物价上升了9%,今年比去年物价上升幅度下降了3个百分点。
3.增长与同比增长增长:指量的增加或百分比的增加。
资料分析必背19个专业术语资料分析,除了材料一大堆,数据一箩筐,最让人头大的,其实是光看着就两眼发懵的专业术语。
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却千差万别。
一、相近词语,词意大不同1、基期量与现期量我们常见到这种描述:一个时期的量与另一个时期的量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基期:被用作参照物的时期称为基期,描述基期的量即为基期量。
现期:相对于基期的称为现期,描述现期的量即为现期量。
2、增量、增速、增长率与增幅增量:增长的绝对量=末期量-基期量增速:增长速度=(末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增长率:增量与基期量之比增幅:即增长的幅度,也可理解为增量3、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n%,即n/100。
百分点:n个百分点,即n%或n/100(注意百分点不带百分号)。
4、同比与环比同比:与上一年的同一期相比。
环比: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
二、常见经济学名词1、GDP和GNP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NP(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顺差和逆差贸易顺差:一个时期内通常是1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大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顺差(又称出超),其差额即贸易顺差额。
贸易逆差: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小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逆差(又称入超,有时也称为“贸易赤字”),其差额即贸易逆差额。
3、基尼系数与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趋向于不平等。
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生活必需品,非奢侈品)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例。
这个比例越低、一般反映这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越高。
申论名词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名词的定义和分类1. 名词的定义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事物名称的词,是词类的一种。
名词通常用于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成分,起着强调表达对象存在、属性特征或动作含义的作用。
2. 名词的分类(1)普通名词:具有普遍性,表示人、事、物的通称,如鸟、书、树、国家等。
(2)专有名词:指特定的人、地方、机构、团体等具体名称,如中国、北京、李明等。
(3)集体名词:表示若干个个体或事物组成的总体,如家庭、班级、队伍等。
(4)抽象名词:表示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如爱、美、幸福等。
(5)物质名词:表示没有确定形状的物质,如水、沙子、金属等。
二、名词的数和格1. 名词的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单数表示一个,复数表示多个。
名词的复数形式根据其词尾不同,可以分为不规则变化和规则变化两种。
不规则变化的名词复数形式需经过记忆,规则变化的名词复数形式则遵循一定的变化规则。
2. 名词的格名词有属格和宾格之分。
属格表示所属关系,通常在名词后加's或'。
宾格表示宾语的格,在句子中作宾语。
三、名词的性质1. 名词的可数性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
可数名词可用于单数和复数,不可数名词只有单数形式。
不可数名词通常表示抽象的概念、液体、材料等。
2. 名词的所有格名词的所有格表示所属关系,通常在名词后加's或'。
当名词是复数形式时,只在名词后加'。
四、名词的派生和构词1. 名词的派生名词的派生是指通过添加后缀或其他形式的词缀,从其他词类派生出名词的过程。
例如,通过在动词后添加-ing后缀形成名词,如running、building等。
2. 名词的构词名词的构词是指通过合成、转化、缩略等方式形成名词的过程。
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词组合成一个新的名词,如火车、自行车等。
转化是指通过改变词类形式派生名词,如动词转化成名词,如swim→swimming。
缩略是指通过缩减词语的部分音节或字母形成名词,如info(information)、bus(omnibus)等。
资料分析基本统计术语资料分析主要考查应试者准确理解、综合分析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和统计资料的能力。
这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进展和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二是对被研究的统计规律、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加以阐述;三是对被研究现象的未来趋势及其变化特征进行预测。
我们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只要抓住和理解一些关键词后很多问题就会一目了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掌握一些关键词语,下面我向大家列出一些平时出现的、不好理解的、容易出错的关键词。
(一)增长量、增长率、增长幅度(增幅)、增长速度(增速)1.(绝对)增长量=末期量—基期量2.增长率=增幅=增速=增长量/基期量=(末期量—基期量)/基期量例1:某产品2009年产量为A(基期量),2010年产量为B(末期量)则:2010年增长量为:B—A,增长率为:(B-A)/A=B/A-1例2:某产品2009年产量为A(基期量),2010年产量比2009年增长p%(增长率)则该产品2010年产量为:B=A(1+p%),增长量为:B-A=A*P%例3:某产品2010年产量为B(基期量),2010年产量比2009年增长p%(增长率)则该产品2009年产量为:A=B/(1+p%),增长量为:B-A= B*P%/(1+p%)(二)百分数、百分点、成数和折数1.百分数(百分比)是形容比重增长率或比重(比例)等常用的数值形式:其实质为分母定为100的分数。
例1:现在比过去增长20%(正增长率),若过去为100,则现在是120。
算法是:100×(1+20%)=120。
例2:现在比过去降低20%(负增长率),如果过去为100,那么现在就是80。
算法是:100×(1-20%)=80。
例3:降低到原来的20%(比重),即原来是100,那么现在就是20。
算法:100×20%=20。
例4:2010年某产品总量为A,其中一个分量为B则分量占总量的比重(比例)为B/A*100%例5:2010年某产品总量为A,其中一个分量为B,则分量占总量的比重(比例)为:p%=B/A*100%,若已知分量B及比重p%,则总量A=B/(p%),若已知总量A及比重p%,则分量B=A*p%2.百分点指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当进行比例或者增长率之间比较时,一般用百分点来表示,直接相减即可。
事业单位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之常见名词汇总
备战事业单位行测考试,资料分析是常见的题型之一,但是大多数考生对这类试题望而却步。
因此,中公教育对资料分析题中常见的名词解释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百分数
完成数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完成数÷总量×100%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增长量÷去年量×100%
2、百分点
和百分数基本类似,但百分点不带百分号!
3、成数
相当于十分之几。
4、倍数
例:某地最低生活保障为300元,人均收入为最低生活保障的4.6倍。
则人均收入为300×4.6 =1380元。
5、翻番
翻一番为2倍;翻两番为4倍;依此类推,翻n番为2n倍。
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500亿元,到2010年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的目标,即2500×2×3=15000亿元。
6、增长率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100%
某校去年招生人数2000人,今年招生人数为2400人,则增长率为400÷2000×100%=25%
7、年平均增长率(复合增长率)
期望值=基期值× (1+增长率)n,其中n为相差年数
某公司1999年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率为20%,则其2002年固定资产总值为4×(1+20%)×3=6.912亿元。
8、增速
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量
9、增幅
增长了百分之几=增长量÷基期量
增长了几个百分点=增速-基期增速
增幅和增速的关系,容易混淆,意义一样。
10、同比
与历史同期相比较
去年三月完成产值2万元,今年三月完成2.2万元,同比增长(2.2-2)÷2×100%=10%
11、环比
现在统计周期和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较,包括日环比、月环比、年环比。
今年三月完成产值2万元,四月完成2.2万元,环比增长(2.2-2)÷2×100%=10%
12、指数
用于衡量某种要素变化的,指标的相对量,一般假定基期为100,其他量和基期相比得出的数值。
常见指数包括:纳斯达克指数、物价指数、上证指数和区域价格指数。
某地区房地产价格指数,1998年平均价格4000元为基准指数100。
到2005年,平均价格为8400元,则当年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为8400÷4000×100=210。
13、基尼系数
用来衡量收入差距,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基尼系数为0表示绝对平等,为1表示绝对不平等。
一般来说: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14、恩格尔系数
指食品支出总额(生活必需品,非奢侈品)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5、平均数
一组数的和,和它们的个数之间相除;即位数字总和¸数字个数。
16、最大、最小值
17、中位数
将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列,若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就是中间那个数;若个数为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