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最新审定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资料张继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重点导读: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枫桥夜泊》。
2. 展开联想想象古诗《枫桥夜泊》所描写的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乡愁。
3. 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句。
课文精析:1. 诗人简介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 诵读诗文,聆听经典播放视频,学生跟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生自读。
3. 字斟句酌,悟意明理(1)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从题目《枫桥夜泊》,我们知道了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我们细细品味。
①这么美的诗句,读完以后,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仿照句式来说一说。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看到:月亮落下去、遍地的寒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从哪儿看到的,我们找一下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到:诗人听到些什么呢?(乌鸦的叫声、钟声)从哪儿看出来的?(乌啼、夜半钟声)我们想象一下画面:月亮落下去了,寂静的夜晚传来乌鸦的叫声,到处是一片寒霜。
面对漆黑的枫树林、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半夜响起的钟声,此时此刻作者心情会怎样呢?(思乡、伤感等等)从哪儿看出来的?(愁眠)愁眠:难以入睡。
那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来读读这首诗吧!③体会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阅读题《枫桥夜泊》及答案
枫桥夜泊①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②,江枫渔火对③愁眠。
姑苏④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⑤到客船。
[注释]
①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霜满天:寒气袭人,使人感到寒霜好像布满了天空。
③对:对着,陪伴。
④姑苏:苏州的别称。
⑤夜半钟声:半夜寺庙里的钟声。
(1)这首诗写的是( )的景象。
(2分)
A. 初春
B.初夏
C.深秋
D.深冬
(2)这首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 )。
(2分)
A.月亮
B.渔火
C.枫树
D.江水
(3)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是( )字。
(2分)
A. 霜
B.愁
C.寒
D.啼
(4)根据诗意,诗中“乌啼”的声音应该是( )的。
(2分)
A.快乐
B. 生气
C.婉转
D.悲切
(5)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写一写。
(2分)
答案:(1)C(2)D (3)B (4)D
(5)姑苏城外那寂寞清冷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副凄凉悲切的深秋晚景图。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5枫桥夜泊西师大版2019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距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传说到了唐代贞观年间,因高僧寒山由天台山到这里作住持,所以改名寒山寺。
当时寺内有一口大钟,以声音洪亮闻名于世。
自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问世以后,寒山寺更为人们所熟知。
张继的《枫桥夜泊》,曾由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文征明手书,并刻于石碑,立在寒山寺内。
明末,寒山寺毁于大火,诗碑也被焚破碎。
后经人苦心搜寻,将残碑碎片嵌留在碑廊的墙壁上。
现在寒山寺内陈列的张继诗碑是晚清光绪年间俞樾补书的。
诗里提到的那口大钟,早已不知去向,现在悬挂在大雄宝殿内右侧的一口青铜钟是日本友人在1906年赠送的,八角钟楼上的另一口铁钟也是近代之物。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生平简介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作者张继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生平简介如果你去过美丽的苏州,而且在晚间泛舟于江上,那么你肯定会想起一句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没错这是著名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一句,这首诗被人们千古传唱,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小学课本中的必须名篇了。
那么大家对诗人张继了解多少呢?张继字懿孙,唐代襄州人也就是今天的襄阳人。
根据考证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考中了进士,但是仕途却很不顺利,后来他被派到了洪州当盐铁判官,掌管洪州的财政赋税。
这个官职在唐代虽然是在外地,但在当时来说却是个权力比较大,位置比较重要的官职了,然而岁月不饶人,张继在这之后仅仅一年多就病逝了。
他的诗比喻手法运用的非常深奥,读起来爽快激励人心,不喜欢雕章琢句,但却包含了很深刻的道理。
可惜的是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当然最著名最为人们熟知的要数《枫桥夜泊》这首了。
这首诗也被收录到《唐诗三百首》中,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至今已是妇孺皆知了。
当然查阅其他资料,能找到他的其他诗歌,比如;《郢州西楼吟》、《登丹阳楼》、《题严陵钓台》、《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重经巴丘》等等。
张继博学多才,而且很有见识,他也很擅长辩论。
年强时候中了进士,但一直不能做官,便回到了家乡。
终于年老了才做了盐铁判官,在任上他清廉正直,虽然分掌财政大权,自己生活却过的非常贫寒。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在整个全唐诗中,只能找到《枫桥夜泊》一首。
因为这首诗的流传,寒山寺也成为今天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不少文学爱好者都会去寒山寺游览一番。
张继的诗去过苏州旅游的人,肯定去过南园、狮子林、拙政园、保圣寺、沧浪亭、静思园等等数不清的著名名胜,当然人们也不会错过寒山寺这个景点,那么寒山寺为何这么闻名遐迩呢?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里的寒山寺就是值得今天的寒山寺。
《枫桥夜泊》资料
白话译文:
枫译文一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译文二
如霜的月光照落在乌啼镇的上空,江边的枫树和渔火相对难眠。
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应该能够听到码头半夜敲响的钟声。
译文三
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
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
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
他们进入睡乡时,瑟瑟的秋风掠过,有没有惊醒他们,打断梦中的香甜?从不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深沉的夜半钟声。
枫桥江边的码头,又迎来了趁夜而来的客船。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5枫桥夜泊_西师大版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距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传说到了唐代贞观年间,因高僧寒山由天台山到这里作住持,所以改名寒山寺。
当时寺内有一口大钟,以声音洪亮闻名于世。
自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问世以后,寒山寺更为人们所熟知。
张继的《枫桥夜泊》,曾由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文征明手书,并刻于石碑,立在寒山寺内。
明末,寒山寺毁于大火,诗碑也被焚破碎。
后经人苦心搜寻,将残碑碎片嵌留在碑廊的墙壁上。
现在寒山寺内陈列的张继诗碑是晚清光绪年间俞樾补书的。
诗里提到的那口大钟,早已不知去向,现在悬挂在大雄宝殿内右侧的一口青铜钟是日本友人在1906年赠送的,八角钟楼上的另一口铁钟也是近代之物。
三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原文★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练习题★
一、直呼其名写拼音。
停泊江枫对愁眠姑苏
二、辨字组词露一手。
落啼眠船
洛帝民舷
三、解释词语。
江枫:
愁眠:
乌啼:
渔火:
★参考答案★
一、bófēngmiánsū
二、落后啼哭休眠船工
洛阳帝王民众船舷
三、江边的枫树忧愁而无法入睡乌鸦啼叫捕鱼的灯火。
《枫桥夜泊》资料
张继: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
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
然铨选落第,归乡。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
分掌财赋于洪州。
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
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
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
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
其于为文,不自雕饰。
及尔登第,秀发当时。
诗体清迥,有道者风。
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
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
‛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
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
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
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
这首诗首
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
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