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化学调控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1.34 KB
- 文档页数:2
缩节胺是一种外源调节剂,对缩节胺在作物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概述了缩节胺对棉花、玉米、小麦生长发育、抗性、产量品质上的影响,并对该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作物化控,这一技术体系源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农业应用”,至今经历了80余年的发展过程,已在基础理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作物化学控制技术体系及技术原理的形成和完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缩节胺是作物调节剂的一种,在作物化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作物抗逆、抗寒及壮苗等机理上有重大作用,而且在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缩节胺的应用缩节胺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化学调控不同农业作物。
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防止旺长,并配合一系列农业措施,以促使作物稳长稳发,从而达到早熟、优质、高产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上推荐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其又名叫壮棉素、助壮素,用来调节控制作物的生长发育。
缩节胺在棉花、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上的应用都极其广泛。
1、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缩节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内吸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在棉花上的应用投资小、操作简单、见效快、效益高。
缩节胺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增加棉农的经济收入,而是棉农获益。
①调节棉铃时空分布苗期喷施缩节胺主要是控地上促地下(即地上促长壮苗,地下促生根),提高苗期棉花的抗性。
蕾铃期喷施缩节胺,使其多现蕾。
调节株铃的时空分布,抑制主茎及果枝的生长,调节棉株的营养分配,增加单株棉铃数,利于棉花优质高产。
②塑造株型、改善成铃数缩节胺调节棉株本身,从自身内部操作其生长行为,使生长发育定向生长控制,因此,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可以塑造株型、改善成铃数,为获得棉花高产奠定基础。
支春学等人为,塑造较理想的株型,控制营养生长与生生殖生长的平衡,应适时适量使用缩节胺,控制其顶端优势,缩短节间,使其棉株高度为80~90厘米的棉株降低10~15厘米,每果节短1~2厘米。
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展望摘要综述了化控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状况, 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指出了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预计, 与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一样, 化控技术是21 世纪重点发展农业的核心或主导技术之一。
关键词化学调控技术农业应用展望化学调控技术是指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手段,通过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系统, 调节作物生长发育, 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1、2、3、4、5、6]。
化学调控技术是伴随上世纪20 年代化学调控理论的诞生而出现的,它作为一项新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技术简单、用量少、见效快、效益高、便于推广应用、多对环境和产品安全。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代替许多常规的栽培技术,因此, 化学调控技术是将来农业发展的主导技术之一。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化学调控技术实施的基础, 它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两大类。
植物激素是指一些植物体内合成, 并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1、4、5] 。
到目前为止, 有五大类得到公众认可, 即: 生长素( IAA) 、赤霉素( GA) 、、脱落酸ABA) 和乙烯( ETH) 。
而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甚微, 提取难度大, 成本较高, 尤其是脱落酸, 因此, 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目前, 人工合成了许多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生理作用的活性物质, 即: 植物生长调节剂, 它又分为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延缓剂和植物生长抑制剂三种, 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各自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可在植物体内的任何部位起作用, 且同一种激素有多种不同生理效应, 不同的激素间存在相互促进或拮抗作用。
任何一种植物外在形态的表现都是多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只不过是这些激素合成的部位、时间、作用的浓度及运输的途径不同罢了。
1.1 生长素作为一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具有多种不同生理功能。
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农作物化学调控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调节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使作物朝着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展的技术,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1.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应用赤霉素等处理种子,可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发芽,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出苗早而壮。
2.促根增蘖,培育矮壮苗:应用多效唑、矮壮素、缩节胺等对种子进行浸种、拌种、包衣或苗期叶面喷施,具有培育壮苗的效果。
3.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实粒数、提高粒重:在水稻、小麦开花末期或灌浆初期,喷洒一定浓度的萘乙酸等,可以促进灌浆增加粒数,提高产量。
4.控制徒长,降高防倒:小麦拔节期施用多效唑,玉米施用玉米健壮素,棉花使用缩节胺,花生施用比久,大豆施用三碘苯甲酸等,可
起到控制节间伸长防止倒伏的效果。
5.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棉花施用赤霉素可减少蕾铃脱落。
促进成熟:棉花在吐絮期喷施乙烯利可促进棉铃吐絮。
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就介绍到这里,根据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茎尖的作用方式可将植物生长调节剂分为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延缓剂、植物生长抑制剂三大类。
缩节胺在作物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者:李林景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33期缩节胺是一种外源调节剂,对缩节胺在作物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概述了缩节胺对棉花、玉米、小麦生长发育、抗性、产量品质上的影响,并对该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作物化控,这一技术体系源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农业应用”,至今经历了80余年的发展过程,已在基础理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作物化学控制技术体系及技术原理的形成和完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缩节胺是作物调节剂的一种,在作物化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作物抗逆、抗寒及壮苗等机理上有重大作用,而且在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缩节胺的应用缩节胺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化学调控不同农业作物。
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防止旺长,并配合一系列农业措施,以促使作物稳长稳发,从而达到早熟、优质、高产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上推荐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其又名叫壮棉素、助壮素,用来调节控制作物的生长发育。
缩节胺在棉花、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上的应用都极其广泛。
1、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缩节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内吸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在棉花上的应用投资小、操作简单、见效快、效益高。
缩节胺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增加棉农的经济收入,而是棉农获益。
①调节棉铃时空分布苗期喷施缩节胺主要是控地上促地下(即地上促长壮苗,地下促生根),提高苗期棉花的抗性。
蕾铃期喷施缩节胺,使其多现蕾。
调节株铃的时空分布,抑制主茎及果枝的生长,调节棉株的营养分配,增加单株棉铃数,利于棉花优质高产。
②塑造株型、改善成铃数缩节胺调节棉株本身,从自身内部操作其生长行为,使生长发育定向生长控制,因此,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可以塑造株型、改善成铃数,为获得棉花高产奠定基础。
水稻品种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研究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水稻的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则是研究水稻生长发育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水稻品种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也有了新的进展。
一、分子调控基因的发现在水稻品种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研究中,关键是发现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
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筛选和研究水稻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方法越来越多。
比如,研究者通过使用转化技术将水稻中常见的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转化到相关品种中,以探究基因对于品种生长发育起到的作用。
另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品种之间的基因序列差异,科学家也能够找到可能的调控基因。
二、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1.激素调节植物激素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水稻品种中,植物激素类基因的调控非常重要。
比如,研究者发现水稻品种中存在着类似于拟南芥中ABA类激素调控基因的OsABI5、OsABF等,它们能够在品种的干旱、盐胁迫等环境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转录因子调控转录因子是控制基因转录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者利用DNA芯片技术,从大量的基因中筛选出不同的转录因子家族,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种子发育和花序发育等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作用。
利用此类技术的手段,科学家们发现,类似于拟南芥的MADS-box、MYB等基因现在水稻品种中也具有类似的功能,并对于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3.环境胁迫调控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水稻品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胁迫。
研究者通过利用转化技术将水稻中的环境胁迫相关基因移植到其他品种中,以研究其对于品种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实验,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水稻品种中的逆境相关基因以及它们在品种逆境应对时的调控作用。
三、分子调控技术的应用1.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利用核酸酶技术改变目标基因的序列,从而实现对基因功能的调控。
·61·我国是人口大国,二胎政策放开,人口数量势必持续增加。
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人口数量越多,耕地面积越小。
为了缓解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必须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
如何提升作物产量、提高作物质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担任着重要的工作任务,需要提供长效的作物供给,避免出现粮食短缺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将着眼点放在作物生长上。
作物生长受到内外要素的影响,栽培作物需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作物是万物之灵,个体发挥主动能动性,可以营造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激发作物的生长潜能。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发达国家最早应用了作物化控技术,对作物生长进行了调节。
之后的农业技术学家纷纷展开研究,对作物化控技术进行了创新,初步形成了作物化控技术体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国对作物化控技术的研究正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作物化控技术开拓的领域将得到明显拓展,其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实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1.作物化控技术的发展1.1作物化控概述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内外要素的影响,致使生产发育产生变化。
植物激素对作物生长发育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个体可以采用化学手段,对植物激素进行调控,以此提高作物生长发育的质量。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物化控概念生成,农业技术人员采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激素进行调控,实现了作物的健康成长,并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成为重要的技术资源,弥补了植物先天遗传的不足,削弱了外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栽培效果。
就目前来看,作物化控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之中,含括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
1.2研究综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作物化控技术处于发展初期,调节剂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
技术人员在对调节剂进行试验时,对试验材料进行了限制,离体器官被当做试验材料,对试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作物生长具有复杂性特征,需要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观察,分析作物的生长潜力,对可能产量进行科学预估。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科技,2008,24(9):956-960.[21]TrüpschuchaS,GomezaJL,EdiberidzeI,etal.Characterisationofmultidrug-resistantSalmonellatyphimurium1,4,[5],12:i:-DT193strainscarryinganovelgenomicislandadjacenttothethrWtRNAlocus[J].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Microbiology,2010,300(5):279-288.[22]陆 彦,晏志勋,赵红玉,等.印第安纳沙门氏菌对氯霉素类药物耐药性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7):1225-1230.[23]张崇淼,徐 欢,刘 静,等.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沙门氏菌对四环素和磺胺甲唑的耐药性[J].环境科学研究,2014,27(3):309-313.[24]赖海梅.肉鸡屠宰生产链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耐药性、耐药基因及PFGE分型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5.[25]MichaelRM,SouleG,BoydD,etal.Characterizationofthefirstextended-spectrumbata-lactamase-producingSalmonellaisolateidentifiedinCanada[J].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2003,41(1):460-462.[26]BoydD,CloeckaertA,Chaslus-DanclaE,etal.CharacterizationofvariantSalmonellagenomicisland1multidrugresistanceregionsfromserovarsTyphimuriumDT104andAgona[J].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2,46(6):1714-1722.[27]MatherAE,ReidS,MaskellDJ,etal.DistinguishableepidemicswithindifferenthostsofthemultidrugresistantzoonoticpathogenSalmonellatyphimuriumDT104[J].Science,2013,341(6153):1514-1517.[28]Billman-JacobeH,LiuY,HaitesR,etal.pSTM6-275,aconjugativeIncHI2plasmidofSalmonellaentericathatconfersantibioticandheavy-metalresistanceunderchangingphysiologicalconditions[J].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18,62(5):2317-2357.李丽楠,刘震宇,周明园,等.水稻化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6):12-16.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06.003水稻化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李丽楠,刘震宇,周明园,蔡泽洲,梁潘潘,徐景丽,陈 源,张 祥,陈德华(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化控技术已在水稻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培育壮苗、促进水稻光合作用、增强抗倒伏能力以及提高产量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