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doc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展望摘要综述了化控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状况, 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指出了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预计, 与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一样, 化控技术是21 世纪重点发展农业的核心或主导技术之一。
关键词化学调控技术农业应用展望化学调控技术是指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手段,通过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系统, 调节作物生长发育, 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1、2、3、4、5、6]。
化学调控技术是伴随上世纪20 年代化学调控理论的诞生而出现的,它作为一项新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技术简单、用量少、见效快、效益高、便于推广应用、多对环境和产品安全。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代替许多常规的栽培技术,因此, 化学调控技术是将来农业发展的主导技术之一。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化学调控技术实施的基础, 它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两大类。
植物激素是指一些植物体内合成, 并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1、4、5] 。
到目前为止, 有五大类得到公众认可, 即: 生长素( IAA) 、赤霉素( GA) 、、脱落酸ABA) 和乙烯( ETH) 。
而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甚微, 提取难度大, 成本较高, 尤其是脱落酸, 因此, 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目前, 人工合成了许多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生理作用的活性物质, 即: 植物生长调节剂, 它又分为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延缓剂和植物生长抑制剂三种, 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各自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可在植物体内的任何部位起作用, 且同一种激素有多种不同生理效应, 不同的激素间存在相互促进或拮抗作用。
任何一种植物外在形态的表现都是多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只不过是这些激素合成的部位、时间、作用的浓度及运输的途径不同罢了。
1.1 生长素作为一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具有多种不同生理功能。
农业种植管理中的化学环境调控技术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而农业种植管理中的化学环境调控技术则是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手段。
化学环境调控技术是指利用合理的化学物质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调控,以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抗逆性等目的。
本文将从土壤酸碱调节、叶面喷施技术、农药合理使用、肥料施用技术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化学环境调控技术在农业种植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土壤酸碱调节是农业种植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土壤酸碱度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不同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通过施用石灰、石膏等碱性物质可以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使其适应碱性作物的生长。
相反,施用硫酸铁、硫酸镁等酸性物质可以降低碱性土壤的pH值,为酸性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合理调节土壤酸碱度,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叶面喷施技术是农业种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叶面喷施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植物叶面,被快速吸收利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叶面喷施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土壤环境的情况下,为作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同时,叶面喷施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化学环境调控技术中,叶面喷施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灵活的施肥方式。
农药合理使用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盲目使用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标准,根据作物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正确掌握农药施用时机和方法。
同时,结合生物防治、农艺措施等多种手段,实现农药和非农药的综合防控,减少化学残留,保障环境和人类健康。
肥料施用技术是农业生产中关键的一环。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化学肥料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肥料类型之一,通过施用氮、磷、钾等养分,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61·我国是人口大国,二胎政策放开,人口数量势必持续增加。
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人口数量越多,耕地面积越小。
为了缓解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必须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
如何提升作物产量、提高作物质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担任着重要的工作任务,需要提供长效的作物供给,避免出现粮食短缺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将着眼点放在作物生长上。
作物生长受到内外要素的影响,栽培作物需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作物是万物之灵,个体发挥主动能动性,可以营造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激发作物的生长潜能。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发达国家最早应用了作物化控技术,对作物生长进行了调节。
之后的农业技术学家纷纷展开研究,对作物化控技术进行了创新,初步形成了作物化控技术体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国对作物化控技术的研究正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作物化控技术开拓的领域将得到明显拓展,其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实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1.作物化控技术的发展1.1作物化控概述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内外要素的影响,致使生产发育产生变化。
植物激素对作物生长发育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个体可以采用化学手段,对植物激素进行调控,以此提高作物生长发育的质量。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物化控概念生成,农业技术人员采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激素进行调控,实现了作物的健康成长,并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成为重要的技术资源,弥补了植物先天遗传的不足,削弱了外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栽培效果。
就目前来看,作物化控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之中,含括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
1.2研究综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作物化控技术处于发展初期,调节剂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
技术人员在对调节剂进行试验时,对试验材料进行了限制,离体器官被当做试验材料,对试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作物生长具有复杂性特征,需要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观察,分析作物的生长潜力,对可能产量进行科学预估。
农作物生长调控技术农作物的生长调控技术是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环境因素和生理过程的调控,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耐逆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生长调控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一、温室技术温室技术是一种利用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来调控农作物生长的方法。
通过建立温室可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供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有效延长生长季节,提高作物产量。
温室还可以使用人工光源来补充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温室技术愈发智能化,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使农作物得到最佳的生长条件。
二、水分调控技术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水分调控技术主要包括灌溉和排水两个方面。
合理的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水分需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而排水则是为了排除过量的水分,避免土壤过湿导致根系窒息。
现代农业中常见的水分调控技术包括喷灌、滴灌和微喷等,这些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水分的供应,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消耗。
三、肥料应用技术农作物需要合适的营养元素来支持其生长和发育。
肥料应用技术是通过添加合适的肥料,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从而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合理的肥料应用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现代农业中常用的肥料应用技术有基施、穴施和叶面喷施等。
此外,在肥料选择上,适应性强、效果明显的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物质。
通过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植物的生长速度、株型和品质等。
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生长素、翻滚酮和脱落酸等。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加品种的适应性,提高抗逆性,使农作物在恶劣环境下能够更好地生长。
综上所述,农作物生长调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温室技术、水分调控技术、肥料应用技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
杂交水稻制种及生产的化学调控技术研究进展李珊;吕艳梅;肖层林【摘要】在杂交水稻制种及其生产过程中,化学调控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九二○”(赤霉素)、多效唑等物质对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双亲群体结构、不育系抽穗特性、异交特性等均起到调控效果:多效唑、烯效唑、旱育保姆、青鲜素、矮壮素、天丰素等物质对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与成秧率偏低、秧苗徒长、僵苗、植株倒伏、结实灌浆受阻等均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化学调控技术成为传统农艺技术的发展与补充,并向综合调控剂、自然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环保剂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研发方向发展.【期刊名称】《作物研究》【年(卷),期】2011(025)004【总页数】5页(P400-404)【关键词】杂交水稻;制种;杂交种子;化学调控【作者】李珊;吕艳梅;肖层林【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沙410125;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6随着植物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植物体内的内源激素产生及其作用机理与功效得以不断明确,化学调控技术正成为作物生产领域内一个很重要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作物生产化学调控技术是传统农艺技术的发展与补充。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发明杂交水稻以来,水稻种子生产由自花授粉改为异花授粉,水稻大田生产利用杂交种F1代种子,化学调控技术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水稻制种及生产的化学调控1.1 水稻不育系及杂交种子发芽与成苗的化学调控水稻种子发芽是由种胚所具有的活力以及胚乳物质分解代谢活动所决定。
高活力的胚加上足够的胚乳营养作保证,则种子的发芽率高;反之则发芽率低。
水稻不育系及杂交种子在田间的成苗率高低由种子本身的发芽率、浸种催芽技术、播种育秧技术三者共同决定。
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由于使用不育系陈种子或当年南繁新种,加之不育系种子批中裂颖粒率、穗萌穗芽粒率较高[1]等,在浸种催芽和育秧时常出现烂种烂芽死苗或不发芽等问题,不仅使不育系用种量增大,制种成本提高,而且影响父母本花期相遇程度及制种产量。
作物化学控制作物化学控制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产业之一,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等原因,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作物化学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病虫害防治、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作物化学控制的基本原理作物化学控制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控制作物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以达到增产、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农药的作用,来杀灭农作物中的害虫、真菌和病毒等有害生物,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施用生长抑制剂、激素等化学物质,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和方向,从而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
二、作物化学控制的分类和应用据不同的作用对象和用途,作物化学控制可分为农药化学控制和植物生长调控两类。
常见的农药化学控制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它们可用于杀灭农作物中的病虫害和杂草等有害生物,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生长调控则包括生长促进剂、生长抑制剂和激素等,它们可通过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和方向,达到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效果。
作物化学控制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蔬菜、水果、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等各种作物。
在蔬菜类作物中,杀菌剂和除草剂的使用较为广泛;在水果类作物中,主要使用杀虫剂和生长调控剂;在稻谷和小麦等谷类作物中,主要使用杀虫剂和生长促进剂;在棉花等纺织作物中,主要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
三、作物化学控制的注意事项虽然作物化学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首先,化学农药和激素等化学物质的质量及使用方法对作物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因此农民在使用时应选择质量上乘、稳定可靠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环境污染。
化学生物学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也逐渐受益于新兴的研究领域——化学生物学。
化学生物学作为交叉学科,将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为农作物改良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化学生物学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以期展示这一领域的潜力和前景。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作为化学生物学的一项重要应用,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修改农作物的基因组。
通过这种技术,人们可以针对农作物的某些特定性状进行改变,以提高其产量、抗逆性和品质。
例如,科学家们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改良了水稻和小麦的耐盐性,使其能够在高盐度环境下生长。
二、化学育种化学育种是化学生物学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
通过利用化学物质对农作物进行干扰,可以实现一定的遗传改良效果。
例如,使用化学物质可以诱导农作物产生突变,从而提高其抗病性。
此外,化学育种还可以通过控制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代谢来调节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实现更好的产量和品质。
三、生物农药的开发传统的化学农药虽然具有一定的杀虫效果,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而随着化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农药被研发出来。
这些生物农药以天然的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为基础,对害虫产生特异性杀伤作用,从而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且对农产品质量的危害较小。
四、合成肥料的优化化学生物学的应用还可以为合成肥料的研发和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通过了解植物的营养需求和代谢途径,科学家可以开发出更为高效的合成肥料,减少养分的浪费,提高农作物的养分利用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控植物根系与土壤的互动来增强农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五、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提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农作物的适应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化学生物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农作物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机制,可以筛选出对高温、干旱等气候条件更为耐受的品种,并进一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进行改良。
化学调控技术在园艺生产中的应用
化学调控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园艺生产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通过改变植物内部的代谢途径和生长调节物质的合成,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化学调控技术具有使用简单、作用快速、效果明显等优点,因此备受园艺生产者的欢迎。
化学调控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增加果实大小、调节果实颜色、控制开花时间、促进落叶等方面。
例如,在果树生产中,可以利用化学调控技术增加果实大小和产量。
具体来说,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生长素和赤霉素等,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和增大。
此外,还可以使用颜色调节剂,如脱落酸,来调节果实颜色,使其达到更好的市场效果。
除了果树生产外,化学调控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蔬菜生产。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蔬菜的生长和开花时间,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更加均匀和高效。
此外,化学调控技术还可以帮助防止蔬菜落叶和减轻病害的发生。
总之,化学调控技术在园艺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轻劳动强度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调控技术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农作物化学调控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调节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使作物朝着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展的技术,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1.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应用赤霉素等处理种子,可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发芽,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出苗早而壮。
2.促根增蘖,培育矮壮苗:应用多效唑、矮壮素、缩节胺等对种子进行浸种、拌种、包衣或苗期叶面喷施,具有培育壮苗的效果。
3.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实粒数、提高粒重:在水稻、小麦开花末期或灌浆初期,喷洒一定浓度的萘乙酸等,可以促进灌浆增加粒数,提高产量。
4.控制徒长,降高防倒:小麦拔节期施用多效唑,玉米施用玉米健壮素,棉花使用缩节胺,花生施用比久,大豆施用三碘苯甲酸等,可
起到控制节间伸长防止倒伏的效果。
5.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棉花施用赤霉素可减少蕾铃脱落。
促进成熟:棉花在吐絮期喷施乙烯利可促进棉铃吐絮。
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就介绍到这里,根据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茎尖的作用方式可将植物生长调节剂分为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延缓剂、植物生长抑制剂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