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题集锦-名师教育经典
- 格式:doc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9
【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大盘点1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把盛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的试管分别同时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A.不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B.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丙气体C.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D.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答案】B【解析】易溶于水或能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A. 甲气体易溶于水,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错误;B. 丙难溶于水,能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丙气体,正确;C. 因为一段时间后,甲试管内的水比乙试管内的水多,说明甲更易溶于水,错误;D. 甲、乙、气体都易溶于水,丙难溶于水,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构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二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答案】A【解析】A. 构成:两种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错误;B. 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正确;C. 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正确;D. 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故选A。
3.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表彰了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者。
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四种物质的性质完全相同B.石墨烯与C60是同一单质C.石墨与金刚石一样硬度很大D.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答案】D【解析】【详解】A.四种物质的结构不同,结构决定性质,所以这四种物质的性质不完全相同,如石墨是灰黑的,金刚石是无色的,故错误;B.石墨烯与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错误;C.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金刚石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矿物,故错误;D.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完全燃烧时都只生成二氧化碳,故正确。
【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大盘点经典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B.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气体之一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所以都具有毒性【答案】C【解析】【详解】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此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此选项错误;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应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此选项正确;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一氧化碳有毒,此选项错误。
故选C。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C.金刚石、石墨和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因为构成金刚石、石墨、C60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答案】D【解析】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正确;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的物质,正确;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正确;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溶解的量不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又不稳定,收集较多的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错误。
最新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大盘点经典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石墨做电极B.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C.用石墨粉做润滑剂D.用铁做成铁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酸能和碱的中和反应,是由酸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考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2.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B.CO与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C.水墨画可长时间保存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D.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导致“酸雨”【答案】C【解析】A、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错误;B、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由于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错误;C. 水墨画可长时间保存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正确;D、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错误。
故选C。
3.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表彰了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者。
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四种物质的性质完全相同B.石墨烯与C60是同一单质C.石墨与金刚石一样硬度很大D.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答案】D【解析】【详解】A.四种物质的结构不同,结构决定性质,所以这四种物质的性质不完全相同,如石墨是灰黑的,金刚石是无色的,故错误;B.石墨烯与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错误;C.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金刚石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矿物,故错误;D.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完全燃烧时都只生成二氧化碳,故正确。
故选D。
4.有两份质量相等的碳,其中一份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ag的二氧化碳;另外一份碳先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再将生成的一氧化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bg的二氧化碳,则a和b的关系是()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根据元素守恒可知不管是通过什么渠道,碳元素都到了二氧化碳中,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就是参加反应的碳,又因为两份等质量的木炭,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故选C5.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B.C2O3是氧化物C.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D【解析】【详解】A、1个C2O3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故选项A正确。
一、选择题1.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B .图中共表示3种物质C .该反应后分子数目增多D .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解析:DA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中B 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中共有4种不同分子,表示4种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C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分子的目没有变化,反应前后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D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
2.下列说法中正确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10g 酒精和50g 水混匀后形成60g 酒精溶液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得到30g P 2O 5,则参加反应的O 2和磷的总质量一定为30gC .2L 氢气和1L 氧气反应,生成3L 水,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 .2g 氢气和8g 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0g 水,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 解析:BA 、10g 酒精和50g 水混匀后形成60g 酒精溶液,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得到30g P 2O 5,则参加反应的O 2和磷的总质量一定为30g ,符合题意;C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不是体积,不符合题意;D 、氢气和氧气反应:2222H +O 2H O 点燃,参加反应的氢气、氧气和生成水的质量比为:4:32:36=1:8:9,故2g 氢气和8g 氧气反应,氢气剩余,不能生成10g 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3.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分子,如图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B .此反应是分解反应C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D .该图示表示的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 解析:DA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有单质参加反应,单质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均不为0,故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说法错误;B 、由图可知反应物中有两种,此反应一定不是分解反应,说法错误;C 、若用化学方程式配平此反应,其分子个数分别为1,2,1,2,即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1:2,说法错误;D 、所有化学反应均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法正确。
1.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正确的是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题()A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B .石墨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所以是一种金属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所有物质D .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C 60)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2.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A .吸附性B .氧化性C .还原性D .稳定性3.金刚石、石墨、C 60都由碳元素组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都是无色固体B .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C .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都不同D .以石墨为原料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4.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炭粉还原氧化铁,称取3.2g 氧化铁与2g 过量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g 的玻璃管中。
实验中观察到A 中固体全部变成黑色,B 中变浑浊。
实验结束后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g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假设每个步骤均反应完全2Fe 2O 3+3C4Fe+3CO 2↑)()A .参加反应的炭粉的质量是0.36gB .该装置的缺点是无尾气处理装置C .称量B 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增重0.88gD .充分反应后,先打开K ,通入氮气,再熄灭酒精喷灯,防止石灰水倒吸5.某同学设计化学“消消乐”游戏,点击灰色格,与该格中物质能反应的相邻物质就一起消失(反应条件为常温、加热或点燃),点击下图灰色格,剩余物质最少的是()A.B.C.D.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探究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催B.一定质量的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化剂条件下产生氧气的质量关系在高温条件下反应C.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甲烷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7.兴趣小组为了探究C与CuO反应生成的气体,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步骤①先向波形管中通入N2一会儿,在戊处连接瘪气球,关闭甲处止水夹;步骤②点燃丁处酒精灯,观察到CuO不变色;步骤③继续加热丁处,点燃乙处酒精灯。
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大盘点经典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许多化学物质是一柄“双刃剑”.对CO2的利弊评价不妥的是()A.大气层中CO2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B.“碳酸水”浇灌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C.利用干冰可进行人工降雨D.大气层中CO2越多,抵御紫外光作用越强【答案】D【解析】A、温室效应的产生就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的缘故.B、碳酸水能提供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正好是二氧化碳.C、人工降雨是通过降温的方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而干冰的升华正好是吸收热量,使温度减低.D、大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时,空气阻挡紫外线的能力下降,这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原因.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包括人工降雨、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2.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黑色固体B.都具有导电性C.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答案】D【解析】A、金刚石不是黑色固体,错误;B、金刚石不导电,错误;C、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C60是由分子构成,错误;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含有碳元素,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D。
3.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A.酱油和食醋——闻气味 B.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澄清的石灰水C.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看颜色 D.氮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答案】D【解析】【详解】A、依据生活经验酱油和食醋具有不同的气味,酱油有酱香味,而食醋有酸的味道,因此可以通过闻气味区别两种物质,故选项正确;B、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能区分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故选项正确;C、高锰酸钾为紫黑色,氯酸钾为白色,因此通过看颜色能够区分两种物质,故选项正确;D、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木条的燃烧,因此用点燃的木条不能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化学】最新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剖析一、选择题1.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下列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铁和钢的性质不同,是由于含碳量不同B.CO和CO2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D.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有H+【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生铁和钢的性质不同,是由于含碳量不同,说法正确,故A正确; B、CO 和CO2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说法正确,故B正确; C、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说法错误,是由于其碳原子排列组成不同,故C错误; D、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有H+,故D正确.故选C.考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B.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C.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答案】B【解析】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性质不同,故A错误;B、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故B正确;C、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故C错误;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点睛∶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3.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构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二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答案】A【解析】A. 构成:两种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错误;B. 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正确;C. 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正确;D. 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易错类型02 碳和碳的氧化物“五大”易错点目录一、易错知识梳理二、易错陷阱(五大陷阱)易错陷阱1:碳的性质和用途易错点易错陷阱2: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易错点易错陷阱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易错点易错陷阱4:二氧化碳的制备易错点易错陷阱5: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鉴别、转化易错点三、易错题通关(真题+模拟)1.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地较软,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不要说排列顺序。
2.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碳原子构成的,而足球烯(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
3.金刚石、石墨、足球烯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相同,都是二氧化碳。
4.金刚石、石墨与足球烯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
5.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不是铅。
6.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两部分。
确定发生装置时要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确定收集装置所制取气体密度与空气比较的相对大小;是否易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7.在实验室里,常用稀盐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应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8.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则证明气体是二氧化碳。
检验集气瓶中二氧化碳是否收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验满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将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9.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它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冷剂,能用于人工降雨(舞台云雾等。
10.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2、O3、CH4、氟利昂等。
11.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12.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13.一氧化碳燃烧,火焰呈蓝色14.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原因是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缺氧危及生命。
【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word)1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下图所示的实验组合,最终想证明的是A.稀醋酸能使石蕊变红B.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C.CO2与H2O反应的生成物是H2CO3D.二氧化碳与水会反应,且生成物能使石蕊变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将稀醋酸喷洒到蘸有石蕊的紫色花朵上后,发现花朵由原来的紫色变为红色,该实验只是先验证一下酸能使石蕊变红,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故A错误;B、向紫色花朵上分别水和二氧化碳接触,结果紫色花朵并不变色,第二个和第三个实验分别验证了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石蕊变红,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故B错误;C、CO2与H2O反应的生成物是H2CO3,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故C错误;D、向紫色花朵上喷洒水后再放入二氧化碳中,结果紫色花朵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会反应,且生成物能使石蕊变红,前面三个实验是为此实验做铺垫,反映出该实验的结论的正确性,故D符合实验最终目的;故选D。
2.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B.C2O3是氧化物C.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D【解析】【详解】A、1个C2O3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故选项A正确。
B、C2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B正确。
C、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故选项C正确。
D、由于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选项D选项错误。
故选:D。
3.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等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黑色固体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相同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D.都能使红墨水褪色【答案】C【解析】A、金刚石是无色的,石墨是灰黑色的,无定形炭是黑色的,故A错误;B、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物质,所以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故B错误;C、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故C正确;D、只有无定形炭具有吸附性,能使红墨水褪色,而金刚石、石墨不具有吸附性,不能使红墨水褪色,故D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4.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补铁酱油:酱油中含有铁单质B.轮胎爆炸: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C.食物腐败: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与O2能发生反应【答案】C【解析】【详解】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经典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以下有关描述中属于CO 2物理性质的是①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可溶于水(体积比1:1)④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⑤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常用作灭火剂⑦二氧化碳沸点-78.5℃ ⑧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用作制冷剂A .①②③B .①②③⑦C .①②⑦⑧D .②③⑦⑧【答案】B【解析】【详解】物理性质通常描述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密度等,故①②③⑦是物理性质,④⑤⑥是化学性质,⑧是用途,故选B 。
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干冰可作制冷剂,广泛用于食品冷藏保鲜B .N 2、NO 、NO 2等含氮物质均为空气污染物C .明矾溶于水的胶状物可吸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D .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答案】B【解析】A 、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作制冷剂,正确;B 、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C 、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可吸附一些微小的难溶与水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正确;3.X 、Y 、Z 有如图所示的转化(“→”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符合要求的X 、Y 、Z 依次为( )A .2H 、2H O 、2OB .C 、CO 、23H COC .Cu 、CuO 、4CuSOD .22H O 、2H 、2H O【答案】C【解析】【详解】A、氢气点燃会生成水,水通电会生成氧气,但是氧气不会转化成氢气,故A错误;B、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会转化成碳酸,故B错误;C、铜加热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C正确;D、过氧化氢不会转化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C。
4.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装置,下列关于图示实验说法正确的是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③说明CO被还原后的产物是CO2;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分解反应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全部正确【答案】C【解析】【详解】①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玻璃管中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则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说明CO具有还原性,此说法正确;②实验中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此说法正确;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CO被氧化后的产物是CO2,此说法错误;④该实验中的尾气处理,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此说法正确;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Cu O+C O Cu+C O2,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此说法错误。
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题集锦-名师教育经典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盐酸清洗盛石灰水试剂瓶壁上的“白膜”B.将块状石灰石垂直投入竖直放置的试管中C.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D.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碳酸钙不溶于水,但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所以用盐酸可清洗盛石灰水试剂瓶壁上的“白膜”,实验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B、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实验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约45度角,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才需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验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能立即收集,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要等到气泡冒出均匀后再收集,实验操作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构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二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答案】A【解析】A. 构成:两种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错误;B. 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正确;C. 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正确;D. 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B.CO与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C.水墨画可长时间保存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D.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导致“酸雨”【答案】C【解析】A、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错误;B、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由于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错误;C. 水墨画可长时间保存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正确;D、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错误。
故选C。
4.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时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装置II中出现气泡,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B.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C.冷却后,若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说明碳有剩余D.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答案】D【解析】A. 加热装置I,由于气体体积膨胀,装置II中会有出现气泡,不能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错误;B. 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和碳元素的质量,错误;C. 冷却后,若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可能是碳有剩余也可能是氧化铜有剩余,因为碳与氧化铜都是黑色,错误;D. 反应前,试管内的气体为空气,反应后试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比空气质量大,故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正确。
故选D。
5.如图所示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正确的是( ) A.B.C.D.【答案】D【解析】【详解】A、图中长颈漏斗的下端在液面以上,因此不正确,故选项错误;B、图中二氧化碳用浓硫酸干燥时,应该长进短出,因此错误,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故选:D。
6.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装置,下列关于图示实验说法正确的是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③说明CO被还原后的产物是CO2;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分解反应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全部正确【答案】C【解析】【详解】①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玻璃管中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则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说明CO具有还原性,此说法正确;②实验中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此说法正确;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CO被氧化后的产物是CO2,此说法错误;④该实验中的尾气处理,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此说法正确;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Cu O+C O Cu+C O2,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此说法错误。
故选C。
7.将CO2、CO、H2和N2混合气体通过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假设每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充分),冷却后留下的气体是( )A.N2B.CO2和N2C.CO和CO2D.N2和H2【答案】B【解析】【详解】将CO2、CO、H2和N2混合气体通过石灰水,二氧化碳会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2被吸收;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一氧化碳、氢气均具有还原性,均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分别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和水蒸气,一氧化碳和氢气被吸收,但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最后剩余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故选B。
8.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B.C2O3是氧化物C.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D【解析】【详解】A、1个C2O3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故选项A正确。
B、C2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B正确。
C、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故选项C正确。
D、由于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选项D选项错误。
故选:D。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答案】C【解析】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C。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0.研究人员发现在镜片之间夹入石墨烯,具有“红外夜视”能力。
石墨烯可用石墨为原料来制备。
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错误的是()A.石墨烯中碳原子之间存在间隔B.石墨烯中原子仍在不断运动C.石墨烯与石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都存在间隔,石墨烯中碳原子之间也存在间隔,选项A正确;B、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在不断运动,石墨烯中原子也在不断运动,选项B正确;C、石墨烯与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似,碳的单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选项C正确;D、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是单质,不是化合物,选项D错误。
故选D。
11.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B.CO可用于冶炼金属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答案】D【解析】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正确;B、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正确;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正确;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错误。
故选D。
12.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B.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气体之一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所以都具有毒性【答案】C【解析】【详解】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此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此选项错误;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应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此选项正确;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一氧化碳有毒,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均属于碳的单质,所以二者物理性质完全相同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还原氧化铜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有毒D.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单质,其化学性质相似,但是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碳均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还原氧化铜,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其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14.如图所示,将充满CO2并附有干燥石蕊小花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试管内液面上升B.试管内溶液变红色C.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D.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答案】D【解析】【详解】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并且与水反应,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试管中水面上升,选项A正确;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试管内的液体变红,选项B 正确;C、试管中干燥石蕊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试管内的液体变红,说明石蕊变色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选项C正确;D、该实验中实验现象与二氧化碳的密度无关,该实验不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选项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