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小说”的现代性及其走向
- 格式:pdf
- 大小:342.41 KB
- 文档页数:4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公式化与概念化
共和国建立之后,结束战争走向解放的新中国面临着国民经济的
恢复和重建,国家工作重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为十七年工业题材
小说作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主要是指以工业、工厂、工人为对象,表现工业生产和建设,歌颂工人阶级,塑造英雄人
物形象的小说,它们有着公式化概念化的写作模式,如爱情描写的教
条化,表现生活的教条化,矛盾冲突的模式化,等等。
十七年工业题材
小说的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形成拥有多重原因,既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
的影响有关,也有延安文艺创作的基因。
十七年社会意识形态并非建
国初期形成的,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承接了苏联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影响,又有毛泽东延安“讲话”的规制。
在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一步一步滑向公式化与概念化的泥淖。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也与国家工业发展的兴衰密不可分,并对1980、90年代工业题材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有其
历史局限性,如小说主题的单一、审美的异化和思想的理想化以及创
作主体性的缺失等,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符合社会的政治要求,同时
带有鲜明的城市与地域特色。
简述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一系列巨变,包括革命、战争和社会变革,这些因素都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开始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
这些革新的思潮也渗透到小说创作当中,作家们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些作品不仅通过鲜明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还探索了个人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
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见证了小说创作的又一次重要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进入了动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小说家们开始关注抗战的英勇斗争和人民的智慧,他们描绘了抗战英雄的形象,弘扬了民族精神。
背负社会使命感的作家们,如曾经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丁玲、杨炯、萧乾等,主要写大家庭(大冶家庭、重庆家庭等),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也有一些作家将文学题材转移到解放前较边缘的小城镇和农村,他们以地方色彩为主,着重刻画人物个性,他们擅长诗性叙述和尽可能简明的表达。
这些作品如《家》、《三八口号》、《四世同堂》等,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向往,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给中国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创作的主体发生了转变,小说家开始描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工农兵形象,呈现出一股热望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浓厚气息。
在这一时期,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如老舍、他们积极塑造社会主义角色,用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变迁。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小说家们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尝试了更多的创作形式和样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这一时期冯骥才的《炽天使》、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建国后至今的文学作品,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在风格和主题上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段(1949年-1976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的文学创作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积极倡导主旋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主要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希望,同时也批判了以前的封建主义社会和国内外的敌人。
辛酸、艰苦和奋斗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主要主题。
2.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限制。
文学创作被迫停止,旧作品被审查,而代替的是大量的宣传文学和政治文学。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缺乏独立性和艺术性,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一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经济不平等和个人自由等。
此外,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对西方文学的了解和吸收。
诸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等不同的文学流派开始在中国文学中融入。
这种多元化的文学趋势使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开放和丰富。
4. 全球化阶段(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当代文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作家开始关注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更积极地融入国际文学的讨论和交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促使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表现出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变。
中国当代文学在表达个人、社会和历史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新与现代性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页。
在这个时期,中国作家们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接受了现代洋务教育,这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文学主题的改变、文学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等方面探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的特点。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首先表现在文学主题的变革上。
传统的中国文学主题主要围绕着家庭、国家和传统价值观展开,而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和自我。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揭示,描写了一些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遭遇和心情。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精神病人对残酷现实的痛苦抗争,展现出了他对社会不公的痛恨和对进步的追求。
其次,五四时期的文学创新也体现在文学形式的改变上。
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开始运用现代洋务教育所讲授的修辞技巧和文体,将自己的作品写成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形式。
他们以小说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诗歌表现情感和思想,将抒发自我情感和对社会的批判相结合;以散文形式写作,展示个体对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这些文学形式的创新为五四时期的文学带来了新鲜感和活力。
此外,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还体现在文学思想的变革上。
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主张以科学和民主为指导,提倡人人平等和自由思想。
这种思想的转变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示了对封建社会和专制主义的批判。
他们通过描写社会不公、贫困和压迫,以及探索人类命运和自我解放等主题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同时,五四时期的作家们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形象来揭示社会问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思考冲动。
总的来说,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体现在文学主题的改变、文学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等方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积极面对挑战,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1、民国文学的发展主要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20世纪初期在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民国文学运动,由蔡元培、郭沫若等人领导的的新文学运动在以新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其刻画人性,审视社会的努力催生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
民国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拓宽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等领域,把中国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现代水平。
2、社会主义文学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的鼓舞下,毛泽东思想影响下的文学不断深化,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加上中国文学正在被国外对象影响的变化,将中国文学的变化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带入了现代。
社会主义文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形式,冲淡了冷僻、自负的传统思潮,打破了封建文学界所倡导实用性无法实现的水准。
3、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彰显了它的现代性: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迅速,中国的作家开始注重艺术市场,以及更开放的思想,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的发展。
当代作家们把多元文化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加丰富,充满着现代人类的感受,弥漫着一股活跃的文学气息。
二、现代性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1、融合多种文化:新形式的文学出现,多元文化挤压,中国文学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西方元素完全贯穿在传统文学之中,使中国文学充满了现代性,具有时代性,使中国文学更加接近现代文明。
2、增强现实感:现代文学以现实为基础,以现今的社会结构为结构,这种与现实息息相关的话题和技巧,增强了作者诉说的现实感,从而使中国文学更加贴近当代社会,更加有生命力。
3、求新求变:现代中国文学在着眼实际需要的前提下自觉推陈出新,加上应用多种文学手法,将中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让它变得更具有现代性,更具有时代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形式的文学精神。
总之,中国文学在独立民主情怀中耕耘、发展,发展出了崭新的文学现代性,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出了精彩的现代中国文学。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耿富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新时期短篇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支最突出的部分,它取得的成就是建国以来无与伦比的。
如果我们把建国后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原则概括为有限的革命现实主义,把“文化大革命”十年概括为反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则完全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表现了相当充分的革命现实主义原则。
具体来看,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突破禁区之一———写社会主义现实的阴暗面时期即文革造成的伤痕,所谓“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文革十年”里“四人帮”罪行的揭露。
作品的主旋律是写苦难,写悲剧,写哀痛,是对“四人帮”累累罪行的控诉;对无数受害的干部、知识分子、“知青”以及一些普通群众的不幸给予同情和抚慰。
这类文学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另有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牧马人》、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叶辛的《蹉跎岁月》及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二、突破禁区之二———反思历史的“反思文学”“反思文学”的主旋律是感情的愤怒的发泄,激动有余而思辨不足。
它继承了伤痕小说大胆揭露的特点,但是它的内容深度和涉及时间的广度要远远超过了伤痕小说。
它反映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曲折性,写出了贯彻“左”倾政策而制造的人“妖”颠倒的现实,也描写了老干部的自省意识。
如古华的《芙蓉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及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和张弦的《记忆》等。
三、突破禁区之三———改变“车间文学”的模式,反映当前改革内容的“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主要反映企业管理的改革,如蒋子龙的系列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和《乔厂长后传》;后涉及到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再后着意描绘改革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如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1990年代工业改革题材小说怀旧叙事审思——以张宏森的《车间主任》为中心薛月兵(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摘要:1990年代的工业改革题材小说表现出浓厚的怀旧特征。
究其实质,这一时期的怀旧叙事通过将革命史尤其是毛泽东时代道德化和理想化,表达了处于现实困境中的工人群体对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通过“左翼”叙事及话语的策略,表达了在全球消费主义语境中修复工人群体文化认同的同一性及重建其历史合理性的努力。
然而,这一叙事策略潜存着简单回到过去的可能性及未来精神向度的匮乏;在对过往时代精神的提取中未能规避其在原有语境中的负面文化效应;在为工人群体提供象征性抚慰的同时悬置了其主体精神的重建。
甚而此种怀旧叙事有着被消费意识形态捕捉而成为了迎合大众文化市场商品的可能性。
关键词:工业改革题材小说;怀旧叙事;消费意识形态1990年代工业改革题材小说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工人群体的生存境遇,表现出强烈的回到革命史尤其是毛泽东时代的怀旧情绪。
此种怀旧情绪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同时高扬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旗帜,表达了工人群体在现实困境中寻找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及通过“左翼”精神的复兴确立自身文化认同和历史合理性的努力。
然而将过去道德化理想化,“家园”意识形态及“左翼”精神的复兴在解决工人群体现实困境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与欠缺,而且在全球消费文化语境中存在着被消费意识形态捕捉而被商品化的危险。
以张宏森的小说《车间主任》为个案,探讨此一时期怀旧叙事的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所应进行的文化审思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怀旧的概念及类型在西方,“怀旧”(nostalgia)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瑞士医生霍弗尔在1688年的一篇医学论文中提出的。
英语“nostalgia”由希腊语“nostos”(返乡)和“algia”(怀想)构成,主要是指士兵返回故土的愁思。
“怀旧”一词起初是在病理学层面上使用的,中经心理学阶段,最终被纳入到社会学以表达某种文化情怀。
简述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以新小说运动
为代表的文学改革运动崛起。
这一时期的作家主张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注重人性的抒发和社会现象的揭示。
著名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
作品。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这一时期的作家们
更加注重表现人们内心的冲突和主观感受。
在政治动荡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以自己的创造为社会写实主义的重要手段。
例如,巴金的《家》,这部小说着重描写了家庭中的矛盾和父子关系的裂变。
第三个阶段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使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导的文学思潮。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郭沫若的《白毛女》和康生的《红色娘子军》等。
第四个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的小说繁荣时期。
未解的社会问题,个体的自由意识以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成为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
著名作家余华、莫言等人的作品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作家们更加关注民族文化的表达和全球化的视野。
中国当代作家获得了国际文学奖项,例如莫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摘要: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这三个方面是: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出充分的本土化特征;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多元化语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本质特征近十年来,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重点和热点之一,这一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依然有深入探索的学术空间,例如,如何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为此,本文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性及其整体结构上,对这一重要学术命题发表一些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学界有一种共识,即现代文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特别密切,中国现代社会确认的现代文明,便是所谓的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又是现代化的成果。
现代化是指对传统社会的根本变革,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相应的文化变革,以变革确立了围绕中心的统一、秩序、规范的理性价值体系。
现代化是社会学概念,作为现代化本质的现代性则是一个哲学性的概念,它指一种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新的生活方式。
根据哈贝马斯的看法,欧洲的现代性发生于中世纪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旧有世界观的崩溃,是一个M.韦伯所谓“理性化”的过程——以天赋而自足的理性为普遍依据和价值准则。
现代性在世界的传播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统一世界史,这是一个由西方和非西方相对的二元对立和等级高下的世界:西方/非西方,先进/落后,文明/野蛮,科学/迷信,理性/愚昧。
西方向贫穷、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输入的现代性,除了能够促使这些国家进行社会变革和文明进化,也使这些国家被归入了西方世界全球称霸的统一世界史进程中,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不得不承受欺凌和屈辱的“被现代”的历史。
尽管与现代文明相关联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所必需的,但中国现代社会救亡压倒一切,使得中国在引入西方现代文明或曰现代性的时候,又努力坚持本民族的独立性,在抗拒为奴的现代性诉求中,既坚持走向世界,又抗拒西方视野的话语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