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的现代性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谈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为:(1)把握“此在”的现实精神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和刚健入世的传统心态,形成了鲁迅执著于“此在”的生命追求和现实精神。
由于现实黑暗和鲁迅深刻的“原罪”意识而造成了鲁迅对生命形态和生命意义的多层开掘和悖论理解,最终形成了“过客”式的反抗绝望的生命抉择。
反抗并不意味着肯定希望,而是在洞悉了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看透了造化的把戏,有了深刻的死亡意识之后的现实抉择和命运抗争。
《过客》中塑造了“明知前面是坟却猛走”的勇士形象,我们看到“过客”拒绝过去,“影子”拒绝未来,其实也就是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纳入到现实的生命历程中去。
(2)承担和体悟个体生命鲁迅始终着眼于个体的自觉对于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和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必然与作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对社会解放道路的探讨相互交织。
这也是鲁迅在《野草》中试图表达的“反抗绝望”的主题。
《野草》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焦虑与不安:“我”告别了一切天堂、地Y、黄金世界,却处在一种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我”要反抗,却陷入“无物之阵”;“我”要追求,却不过是走向S亡……但恰恰是这种无可挽回的“绝望”处境唤起了“我”对生命意义的再认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这种“绝望”的反抗之中。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把个体生存的悲剧性理解与赋予生命和世界以意义的思考相联系,从而把价值和意义的创造交给个体承担。
(3)描绘与评价民族文化“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探讨,而且同时体现为对普遍存在的人生状态的观察与思索。
“绝望”不只是对个体而言,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生活内容。
因此,“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小说里常常不是体现为个人的精神历程,而是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与评价,但在这种客观生活的背后,人们又总能体会到作家确实又是并未超脱于画面之外。
例如《阿Q正传》《风波》等小说,它们的主人公缺乏自知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鲁迅,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的文学,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而《阿Q正传》正是体现这一创作特性的经典之作。
和成就虽然不能和其浩淼磅礴的杂文相比,但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的一笔,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鲁迅的小说的成就主要在短篇,其小说基本收在《呐喊》14篇,1923、《彷徨》11篇,1926、《故事新编》8篇1936三本短篇集中,其中《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伟大的开端,开辟了我国现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同收入《呐喊》的《阿Q正传》则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作品,是鲁迅小说经典当中的“经典”,而阿Q形象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形象。
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
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阿Q正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成了世界名著,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阿Q正传》是鲁迅写得最长的一篇小说了。
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为什么能成其为经典?是怎样集中体现了与艺术成就的呢?借鉴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泛性沦”,我认为首先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不仅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某种意义上恐怕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人类普遍的心理弱点。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构成了一部阿Q接受史。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小说以其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示,通过多重层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心理复杂的内在世界。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学形式创新,颠覆传统文学观念,引导读者对人性、社会、文学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并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批判,鲁迅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激励人们反思现实,并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他不仅关注个体命运,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复调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社会现实、人物心理、文学形式、文学传统、读者思考、中国文学史、后世文学影响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传统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复调艺术不仅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更是贯穿于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意义表达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上。
他通过对社会阶层、道德沦丧、剥削压迫等现实问题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种揭示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记录,更是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剖析,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他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通过对其作品中复调艺术的深入解读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世界和思想,感受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2. 正文2.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思想影响了整个新文学运动,也影响了后人。
鲁迅的文学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当中,同时也反映在他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中。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鲁迅的文学思想。
一、鲁迅的文学思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在文学上最初表现出的是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道德反叛倾向。
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对旧社会的描绘来反映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鲁迅的文学也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怀,他关注中国人民的命运和疾苦。
同时,鲁迅的文学思想也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他在作品中常常把人物刻画得十分细致和真实。
二、鲁迅的文学批评除了文学创作,鲁迅对文学批评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
鲁迅的文学批评也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他从文学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生产关系出发,对文学流派和格调进行了分类和批评。
同时,鲁迅也注重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反思和评价,他认为文学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沉溺于传统的束缚中。
三、鲁迅的文艺理论鲁迅的文学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中,还体现在他的文艺理论中。
他提出了“文学为何物”的问题,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揭示现实、反映真实、启示思想的作用。
鲁迅的文艺理论也强调了文艺应该与生活相结合、与人民相连结的原则。
他认为文艺家应该倾听人民的呼声、反映人民的意志、服务人民的利益。
鲁迅的文艺理论还注重了文学的现代性和个性,认为文学应该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创作手法。
四、鲁迅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文学风格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
他的作品语言平实而生动,笔触清新而富有感染力。
鲁迅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还传达了对人民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鲁迅的文学形式也多样化,既有散文,也有小说、诗歌、戏剧等。
他使用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传达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五、鲁迅的文学遗产鲁迅的文学遗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
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
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模式摘要:鲁迅的一生也是一段穿越东亚城市的旅程。
他从家乡绍兴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和香港,1927年来到上海,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鲁迅的作品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视角。
鲁迅的作品展示了东亚作家与欧洲世界的关系。
鲁迅受到以拜伦为代表的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从中吸取了个人主义和反抗精神,表现出一种接受与对抗并存的立场。
在阅读接受史上,鲁迅不仅是中国人的阅读,也是东亚读者的共同经典。
鲁迅的文章分为许多个阶段,但是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鲁迅的归乡阶段,表达了鲁迅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
关键词:鲁迅小说;“归乡”模式;探析前言鲁迅在各个时期的创作话语也颇有见地,如《彷徨期》——在“哭泣期”之后,鲁迅进入了“彷徨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祝福》、《论餐厅》、《肥皂》、《悲哀》等更为成熟和丰富的文学作品。
与尖锐批判中国传统的《呐喊》相比,《彷徨》这类文学作品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
在犹豫阶段,鲁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虽然他感觉非常茫然甚至不知所措,但他还是专心致志地深化他的批判性研究。
同时,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
一、对于现代性的深刻省察从1924年到1925年,鲁迅出版了11部小说,包括《祝福》、《孤独者》和《追忆往事》。
这些作品后来被收录在他的第二本小说集《犹豫》中。
在《游子集》的开篇,有一首《离骚》中屈原(公元前340-278)写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句诗反映了鲁迅的心境。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对传统中国的尖锐批判,而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则是对通过批判传统而获得的现代性的深刻审视。
与《呐喊》相比,《彷徨》的整体长度更长,这是因为鲁迅的创作心态发生了变化。
尽管他茫然不知所措,但他仍致力于深化他的批判性研究。
在彷徨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鲁迅文学固有的主题,即在孤独悲惨的处境中默默思考,但主题的表达风格比《呐喊》更为熟悉,叙事视角(如爱与死)更为丰富。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具有最强烈而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
竹内好说得好,鲁迅是以其“不变”的“启蒙者”的精神,“和中国文坛共同摇摆”①的,也就是说是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起“变化”的,“‘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生长’”②。
确实,鲁迅从不以“导师”自居,大写空洞的“口号理论”③,来指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或试图规划出它的格局。
他同着中国现代文学一起前行,他是在一篇篇的风格独特的小说、杂文和文论(包括许多外国文论和作品的译后附记)里,表达种种具体的看法的,从而体现出他的启蒙主义精神。
他的启蒙主义精神,突出地表现为始终如一的对个体自由原则的坚持,以及与此相连的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
这种启蒙主义既与世界现代性思潮相通,又具有中国特始终如一的启蒙主义、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王铁仙———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质。
它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也是如此。
一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④明确表示仍然要坚持他作为新文学家的思想启蒙的责任,不愿放弃。
1933年前后,正是左翼文学运动兴盛之时,左翼文学的主导者们此前就认为已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启封建主义之蒙的文学早就应该“死去”,社会解放才是现在文学的主题。
而这段话表明鲁迅不认同这种观点。
鲁迅是赞同无产者的革命并参加了左翼文学运动的,但他把这个运动看作是要求“人性的解放”的“五四”文学革命的继续,这一点在他写于翌年的《〈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小引》一文中说得很清楚⑤。
他没有一天认为启蒙已经完成,直到他去世之时。
鲁迅的启蒙的坚韧性来自于他的启蒙主义思想的深刻性。
鲁迅的文学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傑出代表和启蒙者。
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鲁迅的文学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影响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堪称丰硕,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他的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都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作品,都以独特的视角和形式批判了中国传统社会,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二、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推动鲁迅的作品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现代性,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作品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平等、独立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封建传统和压迫的反抗。
鲁迅的这种勇于创新和挑战的精神,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三、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鲁迅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揭示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为人们理解和思考社会提供了重要视角。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作家和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四、国际影响力鲁迅的作品也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被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鲁迅的作品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奖项,例如《狂人日记》获得了俄罗斯的“普希金文学奖”。
鲁迅的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综上所述,鲁迅的文学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作品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一、引言和背景《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现了一位主人公在疯狂的日记中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痛苦思考,旨在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二、思想内容1.主人公的人生观主人公的人生观被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所冲击和磨折,他对旧的封建道德观念和社会体制表示强烈反感,批判社会上的伪善和无知。
他提出了个人主义和对自我的追求,认为人应该自由地思考和抉择,不受拘束。
2.对封建社会及其道德观的批判《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观察与思考,对封建社会及其道德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之处。
小说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麻木和束缚,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展现了现代主义思潮对旧有体制的冲击。
3.对医学观念的思考主人公在疯狂状态下对医学观念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医学对人的束缚与其说是为了治疗,不如说是为了社会对某种行为的规范。
他用自己的经历对医学观念提出了质疑,对医学伦理和伦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启示。
4.人性的探讨《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思考,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主人公的疯狂状态暴露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他反思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以及人的行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5.对现代性的表现小说中同时体现了现代性的一些特征。
主人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挖掘和对人性的探讨,揭示了现代性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冲击。
主人公对社会的绝望和疯狂表达了现代性的一种无助与迷途。
三、艺术成就1.独特的叙事手法《狂人日记》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以自由关联的方式呈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思考过程。
通过主人公的日记,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创造出一种紧张而真实的叙事效果。
2.生动的语言描写鲁迅通过精确而生动的语言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绝望。
鲁迅小说的的现代性 摘 要
鲁迅小说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极具现代性:他写出“人”的觉醒,尤其是对女人的发现;他的孤独绝望的现代情绪流露在他的作品中。为突出“人”,他小说的艺术形式在描写人,在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上也作了相应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鲁迅; 鲁迅小说; 现代性
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未完成的境遇结构,它的意义不仅呈现出共有时态的多元性,而且具有历时态的非同一性。鲁迅的小说即是具有历时的审美自足性和共时的生命体验性的作品。所以自从它诞生以来,人们就不断从多维层面进行阐释。当人们不断将生命的激情和理性的经验源源不断注入作品,它就会获得鲜活的生命和灵魂,阅读和诠释就会成为永无止境的意义探寻之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尝试从“现代性”的视角来解读鲁迅小说的另一种可能。
谈到现代性,首先不得不“正名”。因为现代性概念的晚出及其西方背景,常常给我们的讨论带来麻烦。由于我们是在西方文化完全漠视的东方文化语境中使用西方概念的,二者在文化与知识构成上的截然不同,西方“现代性”概念在东方文化语境中的“变异”或“延异”,都导致我们言语与表达上的困难与困惑。迄今为止,中外学者们各抒己见,尚无一个能为各方接受认同的统一定义。
就现有研究来看,“现代性”概念是宽泛的,动态的。但我们应该承认的是,现代性问题是与“现代化”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是从“现代化”问题中派生出来的。现代性定义的歧异来源于“现代化”定义的歧异——迄今为止,人类对现代化内涵及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尚无“定见”,因此,要理解什么是现代性,必须首先弄清和理解什么是现代化。衣俊卿教授在《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认为“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把统一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两大层面:一是以经济起飞、技术发展、体制完善等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一是以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为主要内涵的人自身的现代化。”我以为这是对现代化比较正确的理解。而所谓“现代性”就是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各个领域(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发生全面变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应和现代化的属性。武汉大学陈美兰教授也认为现代性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知识理念体系发生了全方位变化后形成的人的新的精神特征,它的核心内容是理性精神和主体的自由感。在一定意义上,文学的现代性不过是作家现代感知付诸文学表现的结果。具体的说,是作家逐步用现代性感知把握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价值观念和现代美学特性的过程。以“五四”为肇始的中国新文学,在历史的维度上承接启蒙与救亡的社会任务,在空间维度上又联系着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并且还渗透着民族智慧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因此反映出新文化体系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时,文学发展的逻辑使命要求文艺创作者不只是直观地反映现实的“状态”,还应该经由理性的判断来表现复杂的“关系”。纵观鲁迅,无论鲁迅先生思想如何复杂,每一分期的文化选择如何,他的现代性感知都是最为敏锐、强烈,这突出的表现在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当中。由是,鲁迅的文学创作便代表着中国“五四”文坛最成功的现代性文学成果。下面,我们仅以他的小说创作为例。
一、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现代性 小说思想内容现代化是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适应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历史进步现象,它是作家深刻思考的结晶物,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走向更真、更善、更美的境地。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就极具这种现代属性:针对封建专制主义,他表示对人极大的关怀,针对国民的愚昧麻木,他主张给人以民主与科学;目睹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他总结出个人解放必须与全社会的解放结合起来:在黑暗的现实里呼吸,他构想了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这些方面,都是鲁迅小说思想内容极具现代性的表现。下面,我们主要尝试从“人”的觉醒(尤其是对“女人的发现”)以及作品中透露的孤独绝望的现代情绪两方面去进行分析。
(一)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现代性,其标志是人的觉醒。 回顾中国的传统小说,虽然它们各自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总的看来,这些作品总的立场是“补天”巩固统治阶级的“铁屋子”,因此,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思想上往往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一类正统政治伦理观念的演绎,情节往往存在猎奇凑趣等庸俗趣味,缺乏对人自身的关注,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写。正如鲁迅所说,这样的作品致使广大读者在看中国民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际人生分开。在19世纪末,中国传统的国门一旦被人用枪炮轰开,精神领域也受到了震撼。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高扬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借助小说创立该价值观这种形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创新,而且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念,那就是作家应积极的干预生活。鲁迅从一开始就主张“为人生的文学”的小说观。
鲁迅在20世纪就初步建立起以人性解放为核心的现代观念,他一再强调人的价值和位置。对于过去的历史,鲁迅愤慨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到现在还如此。” ①对于当前世界的趋势,他则坚定的指出,“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要求的是‘人’。” ②总之,“人”是他思考的中心,议论的中心,既是出发点,又是归结点。鲁迅把传统小说颠倒了的文学和人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有宣扬礼教、维护封建秩序转而为重视人、维护人的尊严和权益,他把立人看作是立国之本。鲁迅一生创作小说33篇,分别收录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集子里 。《呐喊》、《彷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批判守旧、作伪、中庸、空想几个方面去启人心智,有对辛亥革命农村的深刻描写,有对旧文化侵蚀知识分子令人辛酸的描绘,同时 也有对新知识分子觉醒后的软弱和动摇的无情的批评,几乎篇篇揭示着社会的病。《故事新编》中以神话或历史传说为题材的小说,也通过艺术的三棱镜反射着时代的弊端。鲁迅通过短小的篇幅,用有限的文字,揭示出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生、病态的行为,揭示出我们社会、民族的大悲剧,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③启蒙主义的思想眼光使鲁迅普遍注视社会下层的被压迫者,鲁迅的作品反映了现代中国下层民众的痛苦与不幸,尤其是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情节,塑造了普通劳动人民和穷苦大众的真实形象。三本小说集中的人物无论其阶级身世、性别年龄、文化教养是怎样不同,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人应该怎样生活而现在又是怎样生活着,人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遭遇以及能否改变所处的现状。而这正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随着五四时期西方文化的渐入和侵蚀,统治中国2000年之久的庞大而坚实的以男性目光来观望世界的父权文化终于开始出现裂痕,人们(包括男人和女人)开始以恐惧而犹疑的眼光来审视男人身上的神性之光,人们开始大胆的剥蚀男人身上种种斑驳的文化色彩,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他作为人的意识才开始觉醒,女人亦自觉的发现,自己首先是作为人而不仅仅是女人存在才显得有意义。鲁迅在向中国的旧制度旧思想作彻底批判的同时,终其一生关注着妇女问题:他的第一篇白话文论文是驳斥封建性道德观的《我之节烈观》,逝世前一个月写了赞美女人复仇的《女吊》,他的小说集《彷徨》首篇是《祝福》,末篇是《离婚》。我以为,在“人”的觉醒中对于“女人”的发现,更能标示五四鲁迅的现代精神。
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女性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荷和精神重压,但她们仍然发出了虽微弱却顽强的反抗呼声,闪耀过虽最终熄灭但曾耀眼一时的抗争火花,企图恢复自己应有的地位,鲁迅在其作品中曾经多次描写了女性的这种抗争。如祥林嫂的出逃,《离婚》中爱姑的反抗,鲁迅显然是赞成并给予肯定的。然而由于旧时代的历史过于漫长,由于“铁屋子”的过于坚固,由于妇女承受着从经济到政治,从法律到习俗,从生理到心理的过重压抑与束缚,她们的反抗不仅常常被旧势力轻而易举地挫败,而且这种反抗本身也带有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在鲁迅小说中,确实很难找到真正从男权专制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女性。作为底层社会的劳动女性(如祥林嫂)、上流社会的家庭妇女(如鲁四太太)、带有新女性微光的女性(如子君)、乃至带有仙气神采的女性(如《奔月》中的嫦娥)等,都没有挣得真正“人”的资格。子君身上的确闪射出新女性的微光,她接受过知识的熏陶,经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她争取婚姻自主的行动无疑是人性觉醒的标志,是女性寻求解放迈出的第一步,她是以新思想反抗旧礼教的斗士。但这并不能掩饰其内在的柔弱与狭隘。她将生命全部押宝一样押在涓生身上,一旦涓生因种种缘故产生动摇或变心,她那“孩子气的眼睛”便只能看到一个虚无。这个“男人”靠不住的悲剧,的确揭示了“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生存哲学。这一哲语尤其适用于子君及一切女性:首先必须是独立的生存而非依赖的生存,爱才有所附丽,并会拥有日日常新的爱情活力。可惜子君限于主客观条件未能达到此境界,遂在封建思想势力的压迫和涓生的摈弃下,走上了死亡之路。《奔月》中的嫦娥,在对丈夫失望之后的“飞升”,实质是“男人靠不住”故事原形的又一变体,其表象上的仙化或神话色彩,并不能掩饰其作为“人”(尤其是女性)之异化的悲剧。因为当“人”(女性)将自我本质交付神仙的时候,恰恰表明了“人”(女性)在此岸世界的失落。鲁迅以严酷而冷静的观点,无情的剖析了这些女性们的可悲心态和屈辱灵魂,写她们“做奴隶而不得”④时的惶恐与痛苦,“暂时做稳了奴隶”⑤时的满足和安然,对中国女性在灵魂深层被奴化被扭曲表现出无限的悲哀与忧愤,并将启蒙意旨导往“启蒙”和“疗救”。鲁迅在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如果说对女性的态度标明着社会或个人“文明”的程度,那么鲁迅的确是属于“现代”的,更进而也是属于“当代”和“未来”的。他的小说及作品所显示出来的消解女性异化,解构男权专制的强烈而鲜明的情意倾向,昭示着重建“新文化”的一种意向,使由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具有了更加完整、充实的文化意蕴。
总之,鲁迅始终固守“为人生”的文艺观,他的小说多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去描绘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