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地理复习资料(20200915042100)
- 格式:docx
- 大小:19.30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理基本知识1.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和人类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地球、大陆、海洋、气候、生物等1.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球体•地球的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地壳等1.3 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2.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位于东亚•陆地边界包括14个国家2.2 中国的地形地貌•地形: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地貌:包括河流、湖泊、山脉、高原等2.3 中国的气候和水资源•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资源第三章:资源与环境3.1 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经济资源:包括农业资源、工业资源等3.2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资源的保护:包括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第四章:城乡发展与规划4.1 城市与农村的特点和区别•城市特点: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等•农村特点:人口稀少、农业生产为主等4.2 城市化进程和问题•城市化的定义和影响•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包括人口过于集中、资源紧缺等4.3 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城市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农村规划:包括农田规划、农村村庄规划等第五章:地理与人类社会5.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爆炸、老龄化等5.2 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破坏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5.3 旅游与经济发展•旅游对经济的贡献•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的复习资料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全新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全册)目录1. 单元一:地球与地图复2. 单元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复3. 单元三: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复4. 单元四: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复5. 单元五:农业与农村复6. 单元六:工业与城市复7. 单元七: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复单元一:地球与地图复- 地球的形状和转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特征-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经纬度和地理坐标单元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复-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单元三: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复- 中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分类和特点-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单元四: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复- 中国的陆路交通- 中国的水路交通- 中国的空中交通- 中国的管道交通- 中国的通信发展和网络建设单元五:农业与农村复- 中国的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区划- 中国的耕地与耕地保护- 中国的农产品种植- 中国的农村生活与发展单元六:工业与城市复- 中国的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工业分布- 中国的工业结构- 中国的工业污染与治理- 中国的城市工业化进程单元七: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复- 人口增长与资源压力- 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问题-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上是全新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资料,共包含七个单元内容,详细介绍了地球与地图、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人口与城市、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城市以及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
根据这份资料,你可以对该教材进行全面复,提高自己的地理研究成绩。
祝你学习顺利!。
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一、地球的知识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二、地球仪的知识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甲: 50°N 、 20°E , 北 半球、 东 半球, 中 (高、中、低)纬度,五带中属 北温 带乙: 20°S 、 170°W , 南 半球、 西 半球, 低 (高、中、低)纬度,五带中属 热 带三、地球的运动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1)在图中画出公转方向(2)①是_秋分_日,时间是__9_月_23__日,此时太阳直射_赤道_线。
②是_冬至_日,时间是__12月__22日,此时太阳直射_南回归__线。
③是_春分__日,时间是_3_月_21_日,此时太阳直射_赤道_线。
④是_夏至_日,时间是_6_月_22_日,此时太阳直射_北回归_线。
4、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略,请同学们自行绘制)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略,请同学们自行绘制)热带的特点是: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南北温带的特点是: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的特点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 ,实际距离是40千米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复习资料第1篇:七年级上册的地理复习资料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为6371km最大周长为4万km表面积约5.1亿km3.地图:a.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b.方向:看指向标或经纬网。
当指向标与经纬网都没有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c.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分类: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图像比例尺。
二、经纬线和经纬度1.东经e西经w北纬n南纬s2.纬线呈圆圈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长度不等。
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呈半圆状又称子午线,长度相等。
指示南北方向。
4.特殊的经纬线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最长的纬线20°w,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分东西半球。
0°经线是东西经起始点。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
2.二分二至日(北半球)节气时间太阳直*点昼夜现象3月20或21日赤道昼夜平分夏至6月21或22日北回归线昼长夜短秋分9月22或23日赤道昼夜平分冬至12月22或23日南回归线昼短夜长五、温度带名称范围气候有无太阳直*有无极昼极夜热带22.5°n–23.5°s 全年皆夏有(两次)无北温带22.5°n–66.5°n 四季分明无南温带22.5°s-66.5°s四季分明无无北寒带66.5°n–北极点全年皆冬无有南寒带6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
观察月食的*影区,其边缘呈圆弧(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圆形。
地理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的一些内容:
1. 地球与地球经纬坐标: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有南北两极和赤道。
地球表面被划分为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从地球北极到地球南极的一个垂直线,纬度则是指与赤道垂直的线。
2. 世界地理位置: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3. 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北濒黄海和东海,东临太平洋,西接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南和东南连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等国。
4. 中国的地形和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中国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主要地貌有平原、丘陵、高原和山地。
5. 中国的气候和区域: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中国气候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大区域,东部多湿润季风气候,西部多干旱大陆性气候。
6. 中国的水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等主要河流以及湖泊、水库和地下水中。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但不均衡的国家。
这些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的一小部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地理复习资料,请告诉我具体要求,我将尽力提供帮助。
初一地理上册复习资料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
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知识复习资料一、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是一个球体,被称为蓝色星球。
地球不仅自转绕自身的轴线运动,还公转绕太阳运动。
1. 自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转一圈,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有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不同,赤道区较快,极地区较慢。
2. 公转运动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一年完成一周,周期为365天(闰年366天)。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赤道与黄道平面是有倾角的,称为地球的赤道倾角。
地球的倾斜导致了季节变化的产生。
当地球某一半接近太阳时,该半球处于夏季,反之则为冬季。
二、大地形和水域地球表面的地形分为陆地和水域两大部分。
1. 陆地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部分,包括七大洲和各个岛屿。
七大洲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各大陆的形状和大小不尽相同。
2. 水域水域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部分,包括海洋、海湾、湖泊、河流等。
海洋是最大的水域,占地球表面的71%。
除了海洋之外,还有一些大的湖泊,如北美的五大湖和非洲的维多利亚湖。
三、气候和气象气候和气象是描述地球大气状态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1.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统计下的天气状况。
气候决定于温度、降水、风向等因素,常用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来衡量。
2. 气象气象是指短期内的天气状况,如一天、一周、一个月的天气情况。
气象可以通过观测和预测来了解。
四、人口和城市人口和城市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人口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一些地区。
人口稠密的地区通常有比较好的气候、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
2. 城市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等特点的地区。
城市通常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电力、水源等。
五、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并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
地理初一上册复习资料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科学。
在初一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地理知识,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
1. 地球和地球运动地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约为12756km,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地球的运动有自转和公转两种。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年一周,每周一度;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一年一周。
地球自转带来了日夜变化和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 地球的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地球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地球的地壳不是一个坚硬的结构,而是由许多构成的大板块和小板块组成的一个巨大的拼图,称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强烈的地壳变动,称为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的结果是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崛起和海峡的形成等。
3. 气候和水资源气候是指某一区域的平均天气及其变化规律,影响着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雨水等。
在世界各地,水资源的分布十分不平衡。
有些地区因为水资源短缺,生命和生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 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工厂污染、交通污染、城市化、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减少自己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需要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环境。
以上是初一上册地理内容的简要复习资料,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加深对地球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资料(整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概念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球体,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地方。
- 地图的制作需要投影和比例尺等技术。
第二章:中国的行政区划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行政区划。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组成。
- 各级行政区划之间有着不同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昼夜交替和地球的自然景观。
- 地球的公转使得我们能够体验到四季交替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第四章:气候与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了气候和环境的基本知识。
-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因素。
- 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保护好环境。
第五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 中国地大物博,北方有大漠、华北平原等地形,南方有长江、华南丘陵等地貌。
-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第六章:人口与城市本章主要介绍了人口和城市的发展情况。
- 人口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以上是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简要复习资料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教材或向老师请教。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1)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月亮和太阳→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卫星照片(确证)(3)生活中的例子:海岸观船、登高望远、月食等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纬线经线形状圆(除极点外)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圆)长度1.由赤道向两极缩短(赤道最长,极点最短),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数量无数条无数条纬度经度起始线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范围0°~90°(南北纬)0°~180°(东西经)度数分布规律北纬(N)南纬(S)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经(E)西经(W)判定:东增东经、西增西经;两条任意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相加为180,一条为东经,另一条为西经(除了0°和180°经线)特殊线(点)赤道、回归线、极圈和极点本初子午线0°、20°W、160°E、180°经线划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0°—30°N(S)为低纬度30°—60°N(S)为中纬度60°—90°N(S)为高纬度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20°W 以东到160°E 为东半球,20°W 以西到160°E 为西半球。
4.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下图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一般情况下,横纬竖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A (0°,60°E)③(30°N,30°E)B(40°N,70°E)纬线相互平行,经线相交于极点二、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先见到太阳)太阳东升西落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学习资料整理初一上册地理复习资料1.地球纬线的最大周长是赤道,长约4万km。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 。
2.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
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3.地图上如果比例尺大,则表示的范围小,但内容详细。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5.陆地地形一般有五种形态,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
五带中,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最少的是北寒带和南寒带。
6.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
我国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
地球表面上,陆地总面积占总表面积的29%。
7.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8.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南极洲。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 说,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流是尼罗河。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是亚马孙河流域。
11. 地球上的陆地从南半球和北半球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在地球两半球的划分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划分的,东西半球是以 200W 、1600E 划分的。
12.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如果该数 值小(大、小),则对人体健康有利。
1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是经线 (又叫子午线),指示的方向是南北, 长度相等。
纬线是半径不等的圆,指示的方向是东西,长度不相等。
14.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零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零度纬线是赤道。
世界 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
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南美洲。
15.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到 60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用出生率减去死 亡率。
人口密度=居民数量/单位面积。
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区叫大陆架。
16. 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
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欧洲。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此处的地形是山脊, 高处凸,此处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17. 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东部,从 全球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18.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 8000万人。
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是绕太阳公转的。
19. 为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
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世界最长的河等高线从低处向20.世界上三个主要的人种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世界上的三大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黑种人的故乡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2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其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
联合国的工作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2.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3.亚洲东部的主要人种是黄色人种,欧洲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非洲南部的主要人种是黑色人种。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褶皱、断层、地震、火山等。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阳光、海浪、风蚀、流水等。
24.聚落发展的标志主要有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的数量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纵贯南美洲西部的山脉是安第斯山。
25.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等。
地图上的比例尺小,则表示的范围大,但内容粗略。
26.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降水的三种类型是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27.从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看,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
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
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8. 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抵纬度地区气温高;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 ,气温下降0.6 Co 这是“一山有四季”、 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29. 在我国、美国东南部等地区,分布着一种气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四季分明,这种气候的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 湿润气候。
30.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热带草 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全世界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大。
31. 世界的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 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区最为广大。
32. 在南北纬300~400的大陆东西两岸,形成了两种气候类型。
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西岸是地中海气候。
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比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高。
33. 在北极地区可见极昼现象,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终日不落,则太阳在天空中做顺时针环形 运动。
居民楼上的热水器装置冬夏季节相比,夏季应平(平、竖)一些。
34.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来向)。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相比较,是大陆东岸降水多。
表示大气冷热状况的物理量是气温。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 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5.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 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 球相反。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36. 在3月和9月,阳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号称“世界雨极”的地方是乞拉朋 齐,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
0 c 以上,夏季 气温差别大;等37. 地球是绕地轴自转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的结果是是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公转的结果是地球表面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和 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38. 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动到赤道时,这一天的节气是春分,日期是农历二0—0年二 月初六前后。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俄 罗斯、加拿大两个国家。
39.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 66.5度的固定倾角。
这是一年内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也使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40.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在温带地区,沿海和内陆相比较是沿海的降水多。
赤道和两极相比年降水量是赤道多,两极少。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亚欧大陆是世界 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洋。
41.由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巨大海陆差异,使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形成著名的温带季风气候。
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巴西使用的是葡萄牙语。
43.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北半球的夏季是 6、7、8月,南半球的秋季是 3、4、5月。
它们的季节相 反。
44. 从全球的气温分布来看,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较:夏季陆地的气温高。
温的日变化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过后两点。
42.写出几种常见的天气符号:扬沙 、强沙尘暴 、冰雹 、霜冻 、大雪 中雨、晴转多云 _小雨转大雨 _雷阵雨在气45.人们经常用晴、雨、气温高低、阴、风力大小等来描述天气,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时间短,变化快。
而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时间长,变化不大)。
世界上信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
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6.天气预报是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强度、风力大小和空气能见度等。
47.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都有终年高温多雨的特点。
这种气候的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纬度因素)、地球的运动、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如某地的最高月气温是32 °C,最48.气温的年较差就是最高月气温减去最低月气温的差值。
低月气温是—12 C,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44 C O全球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温带。
49.世界上广泛分布的两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
南极洲属于典型的冰原气候。
我国降水类型主要是锋面雨。
50.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以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为重要特色。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主要受西风的影响,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51.根据世界政治制度的不同,世界可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类国家。
如我国就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52.国境线以内的陆地、领水、领海和领空,总称领土。
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的是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53.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从人口增长的特点看,是发达国家国家增长慢。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54.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部设在美国纽约,目前已有 188个成员国。
联合国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是秘书长,现任秘书55.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印度。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其国土 面积是1707万km2。
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56. 联合国的组织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 处、国际法院。
其中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57. 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是英国、法国、中国、美国、俄罗斯。
世界上发展中国 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是:欧洲。
58. 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①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②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③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④联合国是协调各 国行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