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下《我们周围的土壤》表格简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土壤》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知道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土壤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解土壤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土壤的深入了解还不够,他们可能知道土壤是种植植物的介质,但是并不清楚土壤的具体成分和特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深入了解土壤。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知道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知道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难点:深入理解土壤的特性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材料,如土壤、水、容器等。
2.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对土壤的观察结果,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土壤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和特性。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特性。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利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壤的意识。
我们周围的土壤-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的组成成分;2.能够简单区分不同种类的土壤;3.能够正确使用基本工具观察土壤性质;4.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组成成分;2.土壤的形成过程;3.不同种类的土壤;4.考察土壤的性质;5.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1.土壤的组成成分;2.不同种类的土壤;3.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难点1.土壤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2.需要具备观察土壤性质的基本技能。
五、教学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及不同种类的土壤;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用基本工具观察土壤的性质;3.教师提问、师生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及其重要性。
2. 新知讲授(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讲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土壤的形成过程。
3. 实验操作(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用手指挖取少量土壤,用眼睛观察、用手感觉,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物质;2.帮助学生记录土壤性质(色、质地、形状、气味、结构等),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4. 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个观察对象,组内成员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土壤的性质;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土壤性质,并对其的含义进行解释。
5. 总结(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如果没有土壤,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吗?七、练习及作业1.完成记录表,完成观察报告;2.搜集有关土壤的图片和介绍,形成小册子。
八、板书设计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种类的土壤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矿物质物质的分解红壤给植物提供养分有机质能量的转换黄壤调节水分循环水分化学作用灰土保持土壤稳定性九、教学反思本堂课以实验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及不同种类的土壤,并观察了土壤性质,加深了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1课。
本课教学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学生又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
本课中学生将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需要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有:挖土壤的铲子1把、报纸若干(垫在桌上让学生放土壤)、抹布1块、清水,放大镜1个、2-3根玻璃棒或木棒。
以上材料每小组一份。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
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4.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5.按小组分发工具。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苏教版科学三下《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看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看、描述、记录;
●明白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紧密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
你们明白,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明白些什么?大伙儿还有什么感爱好的问题?3.学生提出自己感爱好的问题,老师依照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依照实际情形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看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看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看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
善于让学生在平常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刻进行观看,说一说自己的发觉和感受。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看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把自己的观看发觉写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看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觉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举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觉和疑问告诉大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