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训练高考语文复习天天练33古代诗歌鉴赏一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①唐 ·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①本诗作于公元849年,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请把首联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2.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原文: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
【参考译文】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御史中丞廖刚举荐何铸操行刚正,可以作为拾遗补阙的人选。
于是命他当面回答皇上的问话。
何铸首先说:“感动上天的德行没有比孝更大的,感化万物的方法没有比诚更好的。
诚和孝都做到了,那么使先帝的灵柩归于陵墓,敬重地迎接两朝帝后回到朝廷,继承国家大业,恢复国境疆土,又有什么难的呢?”皇帝赞扬何铸并接受了他的意见。
3.杜亚居守东都/表致府中/亚尝疑牙将令狐运为盗/掠服之/藩争不从/辄去/后果获真盗/稍知名原文:杜亚居守东都,表致府中。
亚尝疑牙将令狐运为盗,掠服之,藩争不从,辄去,后果获真盗,稍知名。
【参考译文】李藩为父亲守丧时,他家里原来财物丰富,姻亲前来吊唁,有拿东西走的,他也不曾过问,更致力于赐予,过了数年家里的财物几乎没有了。
李藩四十多岁时,被困在广陵一带,不能自己振作起来,妻子追悔责怪,李藩平稳不在意。
杜亚镇守东都,上表将他召入幕府。
杜亚曾怀疑牙将令狐运是盗贼,经过拷打令狐运认罪了,李藩坚持说令狐运不是盗贼而杜亚不听从,李藩便离开了杜亚,后来果真抓到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渐渐出名了。
4.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原文: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参考译文】齐景公宠爱射鸟,让烛邹给他管鸟但鸟飞走了。
齐景公大怒,诏令官吏杀掉烛邹。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出后依据他的罪状杀掉他。
”齐景公说:“可以。
”于是叫来烛邹并在齐景公面前列出他的罪状,说:“烛邹,你为我们的国君管鸟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罪;让我们的国君为了鸟而杀人,这是其次条罪;让诸侯们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
天天练31文言翻译专练(一)[基础过关]1.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选自《说苑》,有删改)(1)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今天我出去打猎,上山就看见老虎,到沼泽地就看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之兆吧?(2)到老虎的家,进入蛇的巢穴而看见了它们,为什么是不祥之兆呢?解析:(1)句,关键词为“猎”“泽”“殆”,句意准确。
(2)句,关键词为“如”“室”“曷”,句意准确。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④擘开:冲开。
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
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全程训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3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不分版本天天练33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根底过关]一、(XXXX·湖北襄阳五中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以下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照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那么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
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一晌〞一句,写宴会散后词人犹依依不舍,在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他还不愿下楼回房。
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那么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那么满含寂寞的悲凉。
答案:BC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C项,此词为闺怨词,抒情主人公非词人,词人只是代言闺人之怨,“人不见〞指不见思念的游子,而非看不见客人。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3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不分版本专项对点练33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时间:30分钟分值:33分)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诗中二、三两联进行赏析。
推导流程: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
(1)确定技巧:。
(2)从景物特点的角度分析。
①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寒烟、暮鸦、秋雁是诗人看到的景物,木落、暗浦风起都是诗人听到的,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
③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诗人目睹之景,“长疑雨〞“欲上潮〞是诗人想象之景,所以,这两联诗运用的描写手法:。
(3)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这两联诗描写的环境:。
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所以,这两联运用的描写手法:。
自主尝试:[答案]推导流程:(1)借景抒情(2)①远近结合②视听结合③虚实结合(3)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归乡之情、羁旅之愁借景抒情自主尝试:①借景抒情。
借芜城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抒发归乡之情、羁旅之愁。
②远近结合。
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
③视听结合。
寒烟、暮鸦、秋雁是视觉描写,木落、风多是听觉描写。
④虚实结合。
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实写,“长疑雨〞“欲上潮〞是虚写。
二、对点练2.(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之作。
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和心中郁闷。
B. 词中的李广,实则词人的自我写照。
为其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直指当时的南宋统治集团。
C. 下阕四句,作者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
D. 此篇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与众不同,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话说的极其风趣,实则带泪的微笑。
2.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 C2.①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
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③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错误。
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
表面上很自信,其实是自我解嘲。
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天天练33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基础过关]一、(2018·湖北襄阳五中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
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一晌”一句,写宴会散后词人犹依依不舍,在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他还不愿下楼回房。
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C项,此词为闺怨词,抒情主人公非词人,词人只是代言闺人之怨,“人不见”指不见思念的游子,而非看不见客人。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
用意:①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②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
(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
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
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
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
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篇进行分析。
二、(2018·四川双流中学一诊)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九日①水阁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诗歌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作此诗时诗人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
尾联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整首诗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地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凸显一种高洁的人品。
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七绝”应为“七律”。
C项,“从心底里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出一种豪情,可以看出虽然此时诗人年事已高,但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
4.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
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但诗人并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理解诗人的形象的关键是重阳之景,尤其是对“菊”这一传统意象内涵的把握。
首联写诗人重阳佳节在荒败的水阁宴请宾客的情形,可见诗人并不介意外在条件,十分俭朴、淡泊。
颔联一方面描绘时令风光,一方面借秋景秋色譬喻主人公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品格。
第四句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知识拓展: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人特别重视诗文题目的拟立。
(2)了解背景,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际遇和所处时代进行分析。
(3)从细节入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分析。
(4)分析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注意意境的衬托作用。
(5)理解诗中出现的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注意意象的衬托作用。
(6)抓诗中关键用语,分析形象特点。
答题模式:①用概括性词语总括形象特征;②结合诗歌,多角度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目的出发,分析形象的意义。
三、(2018·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质量测评)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宋]刘克庄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的好友。
②束缊(yùn):把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束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
“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词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词人的品质。
E项,“评诗论文”说法欠妥,词中塑造的是两个狂士的形象,“说文章”暗示两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
6.词作的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
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
“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
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
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古诗刻画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找出描绘形象或评价性的相关诗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特征。
本词中,由“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可以看出塑造的是疏狂的人物形象。
“如何刻画”即要求分析表现手法,结合词句分析,本词先从正面入笔,以夸张手法写人物的动态,然后以侧面衬托,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
知识拓展: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8)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9)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10)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11)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能力提升]四、(2018·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指吕尚。
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
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