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012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式训练(高考地理精品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41
高考综合题地理小专题答题模式 ----地理特征类【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目录引言------------------------------------------------------2地理位置特征------------------------------------------3气候特征------------------------------------------------8气温特征------------------------------------------------11降水特征------------------------------------------------15地形特征------------------------------------------------18地势特征------------------------------------------------21河流水文特征------------------------------------------24河流水系特征------------------------------------------28自然地理环境特征------------------------------------33等值线特征---------------------------------------------36地理点状分布图特征---------------------------------40地理面状分布图特征---------------------------------42地理统计图特征---------------------------------------45地理其它特征类题目---------------------------------50引言一、设问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I卷(选择题)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 D.煤炭自给率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计算能力。
结合图示中各国的煤炭消费量及本国的总人口数即可求出人均煤炭消费量。
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2008年的总人口数分别约为13.44亿、3.09亿、11.86亿、1.28亿。
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示资料显示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
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不仅仅与煤炭的生产与消费量有关,因此据图示资料不能推算出来。
而能源种类较多,因此,仅根据煤炭的生产与消费状况并不能确定能源的进出口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 D.1989年~2000年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结合图例,分析选项所给时间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4.该支流流入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河流的特征。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580亿立方米,长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10 000亿立方米,辽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少,黑龙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3 000亿立方米。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第一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边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1~2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扩大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 能耗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2.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第2题表 德班气候观测站:29º50′S ,31º2′E 海拔:5m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
完成3~4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3.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 .甲乙B .甲丙C .乙丁D .丙丁4.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A .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B .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C .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D .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自2011年7月开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 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厂家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价格上涨。
完成5~6题。
5.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④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6.全球知名IT 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 A.软件产业发达B.国内市场广阔C.运输条件优越D.劳动力价格较低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7.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 .常绿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 .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
绝密★考前201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纲领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 卷 1 至 8 页,第 II 卷 9 至 12 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署名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仔细批准条形码上的准考据号、姓名和科目。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变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余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 I 卷共 35 小题,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图 1 表示 2008 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花费量。
读图 1 并依据所学知识,达成1~2 题。
图 1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花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能够大概计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 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出入口量D.煤炭自给率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 2 表示该支流出口处1970 ~ 2000 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达成3~5 题。
3000 年净径流量2500净径流量、净输沙量多年均匀值2500 年净输沙量200032000 1500 m亿/1500 1000 量流径净1000 500 年500 00 -500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年份图 23.以下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向最靠近的是A. 1970 年~ 1976 年 B . 1977 年~ 1984 年C. 1980 年~ 1989 年 D . 1989 年~ 2000 年4.该支流流入A.黄河 B .长江C.辽河 D .黑龙江5. 1983 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整体呈降落趋向,最可能的原由是该支流流域A.建设用沙量增添B.兴修水库和丛林覆盖率提升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6 月上旬某地约 5 时(地方时)日出,据此达成6~7 题。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知识点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修养功能;促进功能。
3、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其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①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修养;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修养);②心理素质修养;③知识和技能修养(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修养;广博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修养)二、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①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
②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
③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
2、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练3、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
4、加强内省和慎独三、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012年各地高考真题训练题(一)重庆文综卷改编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
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
图4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4和材料回答1~4题。
1.图4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A.甲 B.乙 C.丙D.丁2.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A.节约土地资源 B.原料有可再生性C.减少原料运输量 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3.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A.西北高东南低 B.东高西低 C.中间高四周低 D.南高北低4.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5.(36分)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图10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图10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8分)(2)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土地水分含量。
(4分)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8分)(3)大豆是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之一。
从土地资源和市场因素分析中国某企业拟在俄罗斯租地种植大豆的原因。
(12分)(4)归纳在俄罗斯租种土地对我国耕地利用的积极影响。
(4分)6.(20分)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崛起,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同时,自主品牌汽车开始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走出国门,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图11是2000-2010年我国四大区域汽车产量的变化图,图12是巴西圣保罗州所在区域示意图。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解析版第Ⅰ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请保留此标记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试卷总评】题型稳定,选择题难度较小,综合题难度适中,突出主干知识和生活有用地理的考查,试题设计比较规范。
地理部分共出现图表9个,重点考查考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能力。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1B2A【解析】1.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地处草原带,所有R所在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II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出现了沉积岩层I,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II和沉积层I。
【考点定位】地壳物质循环理论和地质构造。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
于 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的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 B.② C.③ 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昼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答案】4.C 5.A 6.C【解析】4.从图中显示该区域出现了气旋活动,③位于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过境,所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地理解析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地理部分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较全面,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和2011年一样都没有命题,难度适宜,符合新课标地理高考特点和要求,是一套命题质量较高的试题。
客观选择题,命题紧抓地理学科本身特点及能力要求,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过图表数考查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能力。
11道选择题中,1——3和8——9考查人文地理,剩余6道选择题考查自然地理;综合题以以区域地理位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选择题部分,难度相对较低,重点考查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知识迁移的能力。
评析精选:难度有所下降,却又不失新意云南地理教材单独采用鲁教版,且作为新课标高考第一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充满疑虑与期待,从考生走出考场面带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文科综合试题是平和、习惯的试题。
从地理科看,试题不偏、不怪、不难,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地理。
试题集中考查了工业、农业、气候、河流、等高线、自然灾害、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水源等问题。
中等难度题较多,没有特别难的题,试题整体难度比2011年的新课标卷和全国大纲卷皆有所下降,但试题依然需要学生利用储备知识进行思维判断,虽然有的内容多年考,但依然有新意,也有较好的区分度。
编号:60001---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式训练高考家园网站: /shop/view_shop.htm ?shop_id=61806377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式训练一、综合题正确的文字表达的基本要求⏹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二、讲究答题步骤⑪审题干(中心词、修饰词)⑫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⑬究地点(考虑特殊的角度)⑭细筛选(决定要点的去留)⑮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三、综合题建模用模训练(每日一题:共80题)(一)气候专题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⑪太阳辐射: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⑫大气辐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⑬地面辐射(下垫面):①地形状况(迎风坡和背风坡、海拔高低、地形封闭状况等);②洋流;③海陆分布;④植被;⑤水库;⑥聚落(城市、郊区、乡村)(典型例题:2010届泉州市质检第八页:试判断7月份气温更高的地点,并分析其原因。
)学以致用题目:分析位于520S附近某地区的相关等值线图,回答问题。
根据图中资料分析A、B两点气温差异及原因。
(典型例题:下题为2010年三明市区三校联考试卷(试卷图形模糊))材料一世界两区域图与七月份相比,一月份m、n两地的温差较大,请分析两地一月份温差较大的原因。
(4分)答案: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m 地比n 地正午太阳高度低、昼长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少。
冬季风对m地影响大。
或答(更好理解):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m、n两地位于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学以致用题目一: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1)写出四城市相对应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字母:广州_______武汉_______北京_______哈尔滨_______(4分)(2)四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1分)试分析形成气温年较差大的原因。
(4分)学以致用题目二:下图为某世界知名汽车拉力赛2004年(a图)和2009年(b图)的比赛路线图。
读下图16,回答下列问题(10分)。
40°分析P地气温特征及主要原因。
学以致用题目:读日本局部示意图。
甲与我国同纬度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甲地的气候有何特征?4、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1)位置:A纬度位置——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B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相反。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学以致用题目:根据“世界某著名河流流域局部图10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简要说明L1河上游地区降水丰富的原因。
5、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纬度、季节、地势、气候(天气状况)。
学以致用题目: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说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简要分析原因。
气候专题答案:1、A点气温低于B点两点纬度相当,海拔相同,但B点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气温相对较高。
(亦可答受焚风效应影响)2、题目一:(1)DH CG BF AE(2)哈尔滨①冬季,纬度高,白昼短,太阳辐射量小,又紧临冬季风源地,气温较低。
②夏季,虽然纬度较高,但白昼较长,气温较高题目二:特点:终年高温,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2分)原因:①地处低纬,太阳高度角大,终年高温,年较差小②地表为沙漠,又受副高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太阳辐射被削弱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故日较差大(2分)3、甲地夏季气温比我国同纬度的东部沿海地区低,冬季气温比我国同纬度的东部沿海地区高;甲地年降水量比我国同纬度的东部沿海地区多且降水更均匀。
4、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流上升,降水丰富;位于高原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
5、(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2分)(2)3600小时<甲<3800小时(1分)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1分);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1分) 2400小时<乙<2600小时(1分)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1分)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1分)(二)等值线专题1、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典型例题: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卷37(1)题)学以致用题目:图12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图,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该地的主要地形类型。
2、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故登山选择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的地方,爬坡容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 / 水平实地距离学以致用题目:图12(上图)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中学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L、P线路攀登狮山和虎山。
有人建议将出发点设在丙点,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3、等温线分析走向(延伸方向)⑪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⑫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⑬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⑭弯曲方向受海陆分布、寒暖流、山地(焚风效应)、盆地、地形起伏的影响;⑮闭合状:受山地垂直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学以致用题目一: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
据此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学以致用题目二: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A处等值线向北凸出,说明了什么问题? 简要分析其原因。
等值线专题答案:1、低山丘陵区2、A:合理。
理由:两条路线的水平距离(实际距离)和相对高度(海拔高度)相近。
B:不合理。
理由:L线路等高线比P线路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
3、学以致用题目一: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该等温线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
学以致用题目二:说明A处河流封冻日数少于同纬度附近地区 A处位于大兴安岭东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附近地区(三)河流专题1、河流水文特征(从径流量-水量或水位、补给类型、汛期、凌汛、结冰期、含沙量等描述)①径流量大小: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②汛期: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③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④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⑤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典型例题:⑪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卷37(2)题;⑫三明市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试26(1)题)学以致用题目:读下图,回答问题。
试比较图中河流R东、西两岸支流的水文特征。
2、河流水系特征从流向、流程长短、支流多少、流域范围、河道状况、河流性质等描述。
学以致用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尼罗河流域与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数据比较。
(如下表)材料二 尼罗河流域与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图比较分析两河流下游的水系特征及原因。
3、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学以致用题目: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分析A图区域内水能丰富的原因。
4、河流航运条件评价:(1)自然基础(与气候地形相关):①水系条件:河道宽深,水流速度平缓(平原或盆地地区);水系庞大且通航河道长.②水文条件:汛期较长(水深),含沙量低(少淤),无冰期或冰期短(通航时间长).(2)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提供丰富的物产和广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人工运河的开挖,进一步方便了区域内的联系.江铁联运和江海联运,减少了中转环节,提高了效率,内河航运进一步扩大到国际。
(3)河道上方建设桥梁,必须考虑到河面到桥拱面的最小净空高能否让船只顺利安全通过.学以致用题目: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某区域地形.水系分布示意图材料二我国东部地区局部水网略图说明甲乙两河的航运效益差异,并简述差异产生的原因。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坝长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