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 格式:doc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4
工伤认定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工伤。
本文将从工伤的定义、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工伤是指在工作中由于意外或职业病导致的身体损伤或致残,需要通过劳动保险进行认定和赔偿。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等原因导致腰椎管内的神经根受压,出现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病因包括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突出、脊柱骨赘形成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腰椎管受压,进而引起腰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等症状。
诊断腰椎管狭窄症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病史中应注意患者是否有长时间从事需要保持不良姿势的工作,如长时间的弯腰、长时间站立等。
体格检查中应注意观察腰背部有无疼痛、触及有无压痛等,还可以进行一些神经功能检查,如腿部肌力测试、腘绳反射测试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磁共振成像等,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腰椎管是否狭窄,并了解狭窄的程度和原因。
对于工伤认定腰椎管狭窄症,除了以上诊断方法外,还需要结合职业史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职业史中是否有长时间从事需要保持不良姿势的工作,工作环境中是否存在腰椎受力较大的因素等都会影响工伤的认定结果。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手术治疗包括椎间盘切除术、椎管扩张术等,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较严重的患者。
综上所述,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工伤。
工伤认定腰椎管狭窄症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因素,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受到腰椎管狭窄症困扰的工人来说,及早进行治疗和休息,同时要注意工作姿势,预防和减轻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一:引言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椎管内结构的受压,导致神经根或脊髓受损。
影像学是诊断和评估腰椎管狭窄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
二:腰椎管狭窄症的分类腰椎管狭窄症可分为中央型、侧方型和总型,其中包括骨质增生型、间盘突出型和黄韧带骨化型等。
各种类型的影像学表现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
三: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表现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主要表现为椎管横截面积减少,压迫脊髓和神经根。
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呈现的表现包括椎管横截面缩小,脊髓受压,椎间孔狭窄等。
MRI可以显示脊髓受压的具体位置和程度,以及神经根的受压状况。
四:侧方型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表现侧方型腰椎管狭窄症主要表现为椎间孔的狭窄,压迫神经根。
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椎间孔的狭窄情况,以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
MRI可以显示神经根的受压状况,以及椎间盘突出是否存在。
五:总型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表现总型腰椎管狭窄症是中央型和侧方型的综合表现。
影像学表现包括椎管横截面积减少、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等。
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附件:本文所涉及的附件包括常见的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图像,例如CT扫描和MRI图像等。
附件可以辅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描述的影像学表现。
法律名词及注释:1.腰椎管狭窄症:一种脊柱疾病,指腰椎管内结构的受压,导致神经根或脊髓受损的情况。
2.影像学:医学领域中通过使用X射线、CT、MRI等技术,对疾病进行非侵入性诊断和评估的方法。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称,是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探测器围绕患者进行扫描,再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4.MRI:核磁共振成像的简称,是通过对人体进行较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从而获得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全文结束:\。
腰椎管狭窄症【概述】腰椎管狭窄症是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椎体移位,导致椎管管腔一个或多个平面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而产生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诊断要点】1.症状(1) 间歇性跛行:其特点在步行数十米至数百米后即出现下肢疼痛、麻木、酸胀和乏力。
症状的轻重常与体位有关,一般在站立、行走和腰部过伸时加重,弯腰、下蹲和卧床后缓解,如继续行走,间歇性跛行又将出现;骑车时无任何不适。
(2) 腰痛及下肢痛:常有慢性腰痛病史,腰痛之后可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及乏力,时而加重。
行走时下肢疼痛可以是单侧的或双侧的,也可以左右交替出现。
2.体征症状与体征不符。
间歇性跛行和腰痛、下肢痛症状可很明显,但腰部压痛却可能不明显。
腰部活动可轻度受限,并出现腰椎后伸时疼痛。
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
下肢感觉、肌力和反射无改变或轻度改变,少数患者有下肢肌肉萎缩和胫前肌、踇背伸肌肌力减弱。
3.影像学检查(1) 腰椎X线片:可有腰椎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小关节突增生,椎管狭窄等征象。
(2) CT、MRI或脊髓造影:可显示狭窄部位椎管的形态及原因,显示可能的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等征象,同时可排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康复评定】1.脊柱活动范围评定可进行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关节活动度检查,其中以后伸受限最为明显。
2.肌力评定患者常伴有腰背肌及腹肌的肌力减退,可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或等速肌力测试等方式进行评定,后者可获得较精确的定量评定资料。
3.步行功能评定患者可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表现,并常喜维持腰椎于相对屈曲的姿势。
步态分析等步行功能评定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患者的跛行情况。
4. ADL能力评定内容包括卧位翻身、起坐、站立、行走、弯腰、举物等项目。
【康复治疗】1.休息疼痛症状严重时应适当卧床休息,一般为1周左右,但不宜长期卧床。
2.物理治疗(1) 电疗法1) 超短波疗法:电极置于腰部前后对置,无热量,l0min/次,1次/d,20次为1疗程。
腰椎管狭窄症作者: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2期范 围1本《指南》规定了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辩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2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内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根或血管而产生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根据临床表现和腰腿痛”等范畴。
古典医籍的描述,腰椎管狭窄症归属于中医“痹证”“诊 断3诊断要点3.1症状体征 症状多、体征少是本病的特点。
主要有下肢、臀部、会阴部感觉减退,下 3.1.1肢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多不典型或为阴性。
多有间歇性跛行,当患者步行数十米或数百米后,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以至跛行等;但当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数分钟后,又可继续步行。
随病情延长,髓核的少许突出(或脱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可引起持续性根性放射痛、腰部前屈活动受限等症状。
腰椎外观无显畸形,腰椎前屈不受影响。
取过伸位及侧屈位,半分钟左右可诱发症状,腰椎前屈时症状消失。
影像检查3.1.2线检查利用X线正位平片可测量双侧椎弓根之间距离,当小于18 mm时考虑为 3.1.2.1 X椎管狭窄;利用侧位片测量矢状径大小即椎体后缘至椎板与棘突交界处的距离,小于13 mm时考虑椎管狭窄。
3.1.2.2椎管造影 这是确定椎管狭窄最有价值的方法。
当造影显示前后径小于10 mm时,则一定出现椎管狭窄症状。
目前常用造影剂为水溶性碘造影剂。
检查 诊断价值较大,不仅可直接看到椎管的骨性狭窄,而且可以看到椎间盘、 3.1.2.3 CT黄韧带等软组织情况,并能对椎管、侧隐窝等进行精确测量。
检查 诊断价值没有CT扫描大,但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意义,可以清楚地显 3.1.2.4 MRI示椎管内肿瘤、血肿等病变。
腰椎管狭窄症详解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由于某些因素发生骨性纤维结构的异常,导致管腔狭窄,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引起一系列症状。
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发育性及后天性、退行性椎管狭窄两种。
先天性椎管狭窄可由于椎管发育狭窄,软骨发育不良和骶裂等所致,后天性椎管狭窄主要因椎管结构退行性变、脊柱滑脱和手术后医源性狭窄,两者均可导致椎管压力增加,马尾缺血。
神经根受压,引起马尾神经症状或神经根症状。
临床上分为中央型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道狭窄三种类型。
以40岁以上中老年多见,男多于女,治疗上以非手术法为主,少数需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常先有慢性腰痛史。
2.腰骶部疼痛或臀部疼痛,可有下肢放射痛和麻木,单侧或双侧,患者为减轻疼痛,常取腰前屈位。
3.间歇性跛行:患者常诉步行几米或几百米后下肢出现疼痛或麻木、乏力,当蹲下休息一会后症状可缓解,又可继续行走。
但行不远症状又出现,如此反复发生,可长时间骑自行车。
4.腰椎外观多无明显畸形,腰椎前屈一般不受影响当过伸位及侧屈位半分钟可诱发症状,而前屈时症状消失。
可有椎旁压痛。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或阳性,加强试验多为阴性。
可有下肢肌力、感觉、腱反射改变。
5.?喜⒂凶导渑掏怀龅闹⒆础?诊断依据1.腰骶部疼痛或臀部疼痛,常取腰前屈位。
2.间歇性跛行。
3.腰椎外观多无明显畸形,体征少。
可有椎旁压痛及下肢无力、感觉、腱反射改变。
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加强试验多为阴性。
4.如合并椎间盘突出者,则有椎间盘突出症状及体征。
5.X线检查可显示腰椎管矢径和横径变小,及椎体退行性变。
6.椎管造影显示腰椎管狭窄。
7.CT扫描显示腰椎管狭窄。
8.核磁共振(MRI)影像显示腰椎管狭窄。
如何治疗:治疗原则1.保守疗法:卧床休息,理疗牵引,按摩,应用消炎止痛药。
2.手术疗法:症状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且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
用药原则1.症状轻可给予去痛片或消炎痛等消炎镇痛类药物。
2.症状重者,影响工作及生活且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及有关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腰痛、腰腿痛的情况,大多数不会在意,更不会想到是因为疾病导致的。
只有等到疼痛难以复加的情况,才会到医院进行就诊。
而腰椎管狭窄就是导致人们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站在病因产生的角度而言,腰椎管狭窄可以分为后天继发性和先天发育性两种。
我们就腰椎管狭窄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探讨。
1.什么是腰椎管狭窄?所谓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的腰椎骨与软组织之间出现结构与形态的变化,导致病人体内的神经根管、椎间孔处以及中央椎管出现狭窄的情况,并且病人的马尾神经会导致一定的压迫。
而致使病人患上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先天发育性、受到外伤、代谢疾病、粉分泌疾病以及医源性疾病等。
2.腰椎管狭窄都有什么症状?2.1间歇性的跛行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在行走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体出现一侧的腰疼、腿疼,或者是出现双侧的腰腿痛、下肢无力导致跛行。
而在休息几分钟之后又可以继续行走,但是与正常人相比,仍然存在的一定的差距,而这种现象,就是腰椎管狭窄导致的。
并且该疾病会有间歇期,所以被称之为间歇性的跛行。
与此同时,如果病人的病情不断加重,病人的间歇性跛行会随着病情的加剧而愈发严重,到后期=甚至无法行走,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2腰部后伸受到限制,并且伴随疼痛的情况病人的腰椎从中立位置拉伸到后伸位时,会出现无法继续延伸,并且会有疼痛的感觉。
这时因为并认为的椎间孔变得狭窄,椎管长度也缩短,导致椎管内空间变得狭窄,进而出现疼痛的情况。
2.3根性症状当病人的椎间孔变得更为狭窄时,可能会出现下肢神经症状,具体变现病人的下肢会出现放射性的下肢疼痛,并伴随发凉、肌肉萎缩以及麻木的情况。
L4神经根受累时,可能出现股四头肌萎缩、无力的情况。
2.4腰背痛病人如若出现腰椎管狭窄疾病,病人的腰背会出现轻微疼痛的情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病情的严重。
1、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概念是: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所致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综合症,可因骨性椎管或硬脊膜囊狭窄引起,但不包括单纯椎间盘突出、感染或新生物所致的椎管内占位病变所引起的狭窄。
椎间盘突出,如果与其他类型的狭窄同时存在,则也被视为病变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CT和MRT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椎管内形态结构变化能全面正确地显示。
高龄严重的腰腿痛患者,不少是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少数系单独由腰椎管狭窄引起。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除发肓型外),均在腰椎退变性基础上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后又进一步促使退变过程加速。
因此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在临床是相互伴随,在检查和治疗中应引起注意不应忽略。
2、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与分类
接受累的部位,腰椎管狭窄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两类,局限性狭窄仅一个节段或一个节段的一部分狭窄,可分为中央椎管、侧隐窝和神经根管狭窄。
按病因将腰椎管狭窄分为发育性及继发性两种,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前后经的狭窄比横经明显,椎弓根缩短,狭窄累及节段较多。
继发性椎管狭窄常由脊椎退行性改变、手术、外伤、脊柱滑脱引起,其他一些病变如畸形性骨炎,氟中毒、脊柱畸形、后纵韧带肥厚、骨化及黄韧带骨化亦可引起椎管狭窄。
脊椎退行性改变是引起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狭窄程度大致与脊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程度呈现正比,呈对称性,以腰4-5平面最常见。
椎间盘突出及脊柱滑移进一步加重了狭窄。
此种狭窄一般较局限,常位于关节突和椎间盘平面,可分为中央部狭窄和周围部狭窄两种。
3、腰椎管狭窄的病理改变
腰椎管狭窄症的实质是椎管管径小造成椎内神经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系由于软骨发育不育造成的腰椎管狭窄,尤其是前后径的狭窄。
多数的腰椎管狭窄系由脊柱退行性改变所致,由于椎板和黄韧带增生肥厚,椎间盘退变伴有椎间盘突出及小关节增生肥大,使侧隐窝狭窄,一般小于2-3mm(正常前后宽度为5mm),最终使椎管呈三叶形改变。
这些病理改变还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椎管管径减小的发生十分缓慢,神经组织能逐渐适应这种改变,因此,多数病人仅有轻微的神经症状。
椎管进行性狭窄,致狭窄的椎管内压力增加,椎管内出现炎性组织,马尾缺血及磨擦性神经炎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
4、腰椎管狭窄临床症状
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发生呈缓慢性,偶有外伤和负重后加重。
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痛,在休息或弯腰后缓解或消失,站立、腰部后伸或步行后则加重。
间歇性跛行在中央型椎管狭窄或狭窄较重者多见,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
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患者的症状多,但体征较少或较轻,特别在休息后更难查到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
直腿抬高及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通常为阴性,下肢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正常。
弯腰试验多为阳性。
即:嘱病人加快步行速度,则疼痛加重,如继续行走,患者为减轻疼痛多采用弯腰姿势,或坐位时腰部向弯曲,亦可减轻症状。
5、腰椎管狭窄症X线表现
常规腰椎X线平片可以排除腰椎肿瘤、炎症及结核,面对腰椎管狭窄仅有参考及提示价值,在X线平片上,可能显示腰椎管增生、椎间隙变窄、退行性滑脱、小关节肥大、小关节不对称及椎间孔狭窄等,有时仅表现为腰椎退行性改变,骨质疏松或骨质硬化样改变,这些改变虽然不足以肯定椎管狭窄,但常
提示椎管狭窄的存在。
脊髓造影对诊断中央型腰椎管狭窄价值较大,可显示椎管横径及前后径变小,造影剂通过缓慢,有时出现分滴通过现象,应用水溶性造影剂正位摄影可见神经根轴缺失,或侧方充盈缺损,有时可见单侧或双侧呈齿状缺损;侧位可见造影剂在背侧缺损。
另外,脊髓造影可以排除腰部椎内肿瘤。
6、腰椎管狭窄症CT、MRT检查
CT 扫描为诊断腰椎管狭窄提供了可靠依据,可清楚地显示椎管前后径和横径的大小,一般腰椎前后径小于10mm即可诊断为腰椎管狭窄,也清楚地显示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的情况,CT扫描测定正常人侧隐窝前后宽度为5mm以上,如小于3mm即可诊断。
CT扫描还清楚地能看到椎体后缘的增生或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关节突肥大及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的退变及椎间盘突出。
但CT扫描范围必须包括椎管,侧隐窝与神经根管,在椎间盘平面扫描应于椎间盘平行。
椎体部扫描应于椎管垂直,这样才能正确显示椎管大小。
MRT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可清楚地显示狭窄的部位、范围、狭窄的严重程度,已经成为评价腰椎管狭窄的重要方法之一。
7、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1)年龄和病史:尤其是中年以上的男性,有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步行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特别是间歇性跛行是其临床重要特征。
(2)体征: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较少,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一般为阴性,弯腰试验阳性,凡是腰前屈姿势均可使症状缓解或消失,而腰后伸时症状加重;神经系统检查一般为阴性,只有在步行后立即检查可发现神经功能改变。
(3)常规X线检查和脊髓造影。
(4)CT扫描和MRT检查。
(5)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神经根受损的表现,其阳性率约为80%。
(6)神经根阴滞试验:有时临床上不能定位,而影像学显示多节段狭窄,为了确定受压迫部位可进行神经根阻滞。
8、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腰椎管狭窄大多数可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严重者可手术治疗。
(1)休息:注意睡床的软硬度要适中,缓解腰肌痉挛。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活血化瘀,疏能经脉,缓解症状。
(3)弹力围腰固定:可限制腰部的活动,维持腰椎的姿势,但注意佩戴时间,过长则引起肌肉萎缩。
(4)药物:应用腰痛宁胶囊效果较好,另外改善微循环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亦可配合应用。
(5)加强腹肌练习:腹肌加强后能自然地控制腰椎于屈曲位,有助于增加椎管内容积,减轻神经压迫,促进静脉回流。
(6)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压迫症状较重者。
9、腰椎管狭窄症的预防
腰椎管狭窄症的预防实际上是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预防。
(1)腰的保护: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睡床过硬或过软,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避免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肌力不平衡,造成腰的劳损。
(2)腰的应用:正确用腰,搬抬重物时应先下蹲,用腰时间过长时应改变腰的姿势,多做腰部活动,防止逐渐发生劳损,因工作性质而用腰过度或已产生轻度劳损时,应早用腰痛宁胶囊等药物,避免劳损进一步加剧,而最终引起腰椎退性改变。
(3)腰部保健运动:坚持腰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动,使腰椎始终保持生理应力状态,加强腰肌及腹肌练习,腰肌和腹肌的力量强,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对腰的保护能力加强,防止腰椎发生退行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