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C安全特征问题清单
- 格式:docx
- 大小:16.48 KB
- 文档页数:13
XXXXXXX有限公司医疗器械配件风险管理报告编制人:批准人:批准日期:版本号:A0目录第一章综述 (1)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5)第三章风险管理评审 (7)第四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8)附件1 (9)附件2 (11)附件3 (12)附件4 (15)第一章综述本风险管理计划主要是对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设计开发、产品实现、最终停用和处置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
备注:本公司不承担现有产品“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设计开发,产品规格由客户提供相关的图纸及技术规范,本公司只提供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不进行配套医疗器械的销售,因此配套医疗器械的最终停用及处置由客户负责。
1、产品简介2、风险管理计划和实施情况简述于2019年11月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的同时。
我们针对该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制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对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活动有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的评审要求进行了安排。
公司组成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了该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
确保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活动按照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执行。
在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生产阶段,风险管理小组共进行了一次风险管理评审,形成了相关的风险管理文档。
3、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本次风险管理的评审目的是通过对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在交付客户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经圆满地完成,并且通过对该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和对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获得方法的评审,证实对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风险已进行了有效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4、风险管理评审小组成员及其职责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1、风险可接受准则风险管理小组对公司《风险管理控制程序》中制定的风险评价/风险可接受准则进行了评价,认为一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所依据的风险可接受准则仍保持原有的标准。
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和指导申请者/生产企业对一次性输注器具产品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以满足技术审评的基本要求。
同时有助于审评机构对该类产品进行科学规范的审评,提高审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本指导原则是对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申请者/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生产企业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 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 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临床治疗与诊断时一次性使用,用于将容器内的液体通过插入静脉的针头或导管输入患者血管的器械及用于将液体注入人体和抽取人体体液的器具及其组件统称为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
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液连接管路、一次性使用输注泵、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一次性使用固定剂量疫苗注射器、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自毁式注射器等产品,也包括基本结构和预期用途与上述产品相似的产品及其组件,如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活塞、一次性使用肝素帽、无针输注装置、三通阀、药液过滤器等器具。
三、基本要求(一)产品的技术资料产品的技术资料应当从技术层面论述申报产品的用途、设计、技术特征、与已上市产品的比较、原材料控制、生产工艺、产品包装验证、产品灭菌验证、产品有效期验证、产品性能要求及依据。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编制:审核:批准:实施日期: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1 目的规定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方针、风险可接收准则和风险管理过程要求,规范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确保医疗器械产品使用安全。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以下简称:风险管理)。
3 职责3.1 公司总经理a) 制定公司风险管理方针;b)为风险管理活动配备充分的资源和有资格能胜任的人员;c)主持公司风险管理评审,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的适宜性,以确保风险管理过程持续有效;d)对公司成立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组,授权管理者代表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e)对分厂成立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组,授权分厂技术厂长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3.2 管理者代表a) 确保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保持;b)对公司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督导;3.3 公司质量部a) 编制公司风险管理制度;b)通过内审、日常检查等形式,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3.4 分厂技术厂长a) 对本单位风险管理过程的实施和效果进行监督;b)主持评审产品的风险管理过程;c)批准风险管理计划;d)批准产品风险管理报告。
3.5 分厂技术质量部a) 指定各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
b)组织协调风险管理活动;c)跟踪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效果。
3.6 项目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人a) 制定《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以下简称:风险管理计划);b)组织风险管理小组实施风险管理活动;c)跟踪相关活动,包括生产和生产后信息;d)对涉及重大风险的评价和措施,可直接向分厂技术负责人汇报;e)组织风险管理过程评审,编写风险管理报告;f)整理风险管理文档,确保风险管理文档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6 风险管理小组所有新产品设计开发项目都应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风险管理小组以设计开发项目组成员为基础,根据需要可邀请制造、检验、服务和临床人员参加。
a) 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b)分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c)实施、记录和验证风险控制措施;d)对剩余风险、是否产生新的风险、风险控制的完整性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进行评价;e)建立和保存必要的风险管理文档;f)参与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产品名称:XXX诊断仪)1.0概述1.1 产品简介(对产品工作原理、组成、功能和预期用途的描述。
)1.2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XXX诊断仪于20XX年X月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同时,技术中心就针对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了该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
风险管理小组制定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 版本号XX),确定了XXX诊断仪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对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风险管理活动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进行了安排。
风险管理小组严格按照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的要求对XXX诊断仪设计开发阶段进行了风险管理,并建立和保持了相关风险管理文档。
1.3 风险管理评审的目的风险管理评审的目的是通过对XXX诊断仪在上市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活动已按计划完成,并且通过对该产品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剩余风险和综合剩余风险控制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4 风险管理评审小组成员2.0风险管理评审输入2.1 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风险管理小组对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制定的风险可接收性准则进行了评价,认为XXX诊断仪完全适用。
2.1.1 风险的严重度分级2.1.2 风险的概率水平分级注:频次是指每台设备每年发生或预期发生的事件次数。
2.1.3 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说明:A:可接受;R:合理可行降低;N:不可接受。
2.2 风险管理文档2.3 相关标准YY/T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GB4793.1-2007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YZB/国xxx-xxxx……2.4 相关文件和记录公司风险管理制度文件编号:xxx版本号:xx产品图纸产品设计计算书产品说明书产品检测报告报告编号:xxx临床评价报告/产品使用报告……3.0风险管理评审3.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完成情况评审小组对XXX诊断仪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逐项进行了检查。
***产品风险管理报告编写: (技术部经理)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 2018年 10月 20 日评审: (管代)日期: 2018年 10 月 25 日批准: (总经理)日期: 20178年 10月 30 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第一章概述1.编制依据1.1相关标准1)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注册产品技术要求3)其他标准1.2产品的有关资料1)使用说明书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2.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医疗冷敷眼罩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
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
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医用冷敷眼罩产品。
3.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医用冷敷眼罩产品。
该产品由医用冷敷眼罩几部分组成,该产品的性能特点是*******。
适应症:***********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如下图:产品结构图*******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产品产品于****年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
附件8:(食药监局2011年03月24日发布)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和指导申请者/生产企业对一次性输注器具产品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以满足技术审评的基本要求。
同时有助于审评机构对该类产品进行科学规范的审评,提高审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本指导原则是对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申请者/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生产企业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 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 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临床治疗与诊断时一次性使用,用于将容器内的液体通过插入静脉的针头或导管输入患者血管的器械及用于将液体注入人体和抽取人体体液的器具及其组件统称为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
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液连接管路、一次性使用输注泵、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一次性使用固定剂量疫苗注射器、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自毁式注射器等产品,也包括基本结构和预期用途与上述产品相似的产品及其组件,如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活塞、一次性使用肝素帽、无针输注装置、三通阀、药液过滤器等器具。
三、基本要求(一)产品的技术资料产品的技术资料应当从技术层面论述申报产品的用途、设计、技术特征、与已上市产品的比较、原材料控制、生产工艺、产品包装验证、产品灭菌验证、产品有效期验证、产品性能要求及依据。
定制式固定义齿安全风险分析报告(依据YY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文件编写:批准人:批准日期: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综述......................................... (3)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6)第三章风险管理评审 (8)第四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10)附录1 (11)附录2 (14)附录3 (15)第一章综述本次风险管理的评审目的是通过对定制式固定义齿产品在上市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经圆满地完成,并且通过对该产品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定制式固定义齿。
风险分析的依据YY/T 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应用》产品风险管理覆盖的产品生命周期从建立产品理念开始,经过产品设计研发、产品试产、产品量产、产品投入市场、产品使用信息的收集等阶段直到该产品完全退出市场而止。
1 产品简介1.1产品的组成由镍铬合金烤瓷桥、镍铬合金桩核、镍铬合金嵌体、镍铬合金铸造桥;钴铬合金烤瓷桥、钴铬合金铸造桥、钴铬合金桩核、钴铬合金嵌体;贵金属烤瓷桥,贵金属嵌体、贵金属桩核、贵金属铸造桥;二氧化锆桥(CAD-CAM)组成本产品。
1.2治疗工作原理固定义齿是修复牙列中一个或几个缺失牙的修复体。
靠粘结剂或固定装置与缺牙两侧预备好的基牙或者种植体连在一起,从而恢复缺失牙的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
由于这种修复体患者不能自行取戴,固简称为固定义齿。
又由于其结构与桥梁相似,故又称固定桥。
1.3 功能说明固定义齿不仅能恢复咀嚼器官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还能较长一段时期维持该器官的健康和预防牙颌疾病的发生,并可使患者感觉到近似于真牙的美观,舒适和咀嚼感受。
1.4 预期用途用于牙列缺损或牙体缺损的修复。
2 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定制式固定义齿于2009年开始策划立项。
风险分析报告产品名称(型号)起草人:批准人:批准日期:目录第一章综述··························· (3)第二章风险管理输入··························· (5)第三章风险管理··························· (7)第四章风险管理结论··························· (9)附录1 (10)附录2 (14)附录3······························· (15)U:不经过风险/收益分析即判定为不可接受的风险。
附件6辅助生殖用穿刺取卵针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辅助生殖用穿刺取卵针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审评机构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本指导原则系对辅助生殖用穿刺取卵针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生产企业和审评人员的技术指导性文件,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
如果有其他科学合理的替代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辅助生殖用穿刺取卵针,是指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操作过程中,用于穿刺卵巢中卵泡以获取卵母细胞的专用器械。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卵巢穿刺活检针。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一)综述资料1.概述描述申报产品的管理类别、分类编码及名称的确定依据。
该产品按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属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中18妇产科、辅助生殖和避孕器械目录下的07辅助生殖器械项下的02穿刺取卵针。
2.产品描述产品描述应全面、详细,提供产品预期与人体、卵细胞接触的情况,包括接触部位、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提供预期最长接触时间的确定依据及其支持资料。
说明与该产品配合使用的产品如负压吸引装置。
产品描述应包括申报产品名称、产品原材料、结构、预期用途、技术性能指标及其制定依据。
必要时提供结构图示及说明。
穿刺取卵针可分为单腔穿刺取卵针和双腔穿刺取卵针,通常情况下一套完整的穿刺取卵针包括:穿刺针保护套、穿刺针、手柄、内圆锥接头、吸引导管、硅胶塞、真空导管、冲洗导管(双腔穿刺取卵针适用)等。
风险管理报告(模版)编写: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 年月日评审:日期: 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盖章)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第一章概述1. 编制依据1.1相关标准(按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类型列举相关标准,以下标准为举例)1)YY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注册产品标准(XXXX YZB/国XXXX-2009)3)其他标准1.2产品的有关资料1)使用说明书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2。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XXXX 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XXXX 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
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见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报告适用于……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
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如能加入照片或图片最好),产品概述、机理、用途适应症:禁忌症:设备由以下部分组成:(文字描述或示意图)4。
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XXXX 产品于20XX 年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X,版本号XX)。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XXXX 产品于20XX 年开始批量生产,未发生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变更(或者发生了XXXX 方面的变更,公司已针对变更情况制订了风险管理计划并实施了风险评估及纠正)。
ISO13485:2016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全套资料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控制程序1 目的规定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方针、风险可接收准则和风险管理过程要求,规范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确保医疗器械产品使用安全。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以下简称:风险管理)。
3 职责3.1 常务总经理a) 制定公司风险管理方针;b)为风险管理活动配备充分的资源和有资格能胜任的人员;c)主持公司风险管理评审,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的适宜性,以确保风险管理过程持续有效;3.2 副总经理a) 确保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保持;b)对本单位风险管理过程的实施和效果进行监督;b)主持评审产品的风险管理过程;c)批准风险管理计划;d)批准产品风险管理报告。
3.4 技术部a) 制定《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以下简称:风险管理计划);b)组织风险管理小组实施风险管理活动;c)跟踪相关活动,包括生产和生产后信息;d)对涉及重大风险的评价和措施,可直接向技术部经理汇报;e)组织风险管理过程评审,编写风险管理报告;f)整理风险管理文档,确保风险管理文档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7风险管理小组所有新产品设计开发项目都应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风险管理小组以设计开发项目组成员为基础,根据需要可邀请制造、检验、服务和临床人员参加。
a) 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b)分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c)实施、记录和验证风险控制措施;d)对剩余风险、是否产生新的风险、风险控制的完整性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进行评价;e)建立和保存必要的风险管理文档;f)参与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
3.7 产品负责人对已上市产品,应指定一名技术人员,负责产品的风险管理(简称“产品负责人”),其职责如下:a) 收集产品生产和生产后信息;b)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对与安全性相关的信息评价是否有新的或不可接受的风险出现;c) 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d)更新风险管理报告。
附件8:(食药监局2011年03月24日发布)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和指导申请者/生产企业对一次性输注器具产品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以满足技术审评的基本要求。
同时有助于审评机构对该类产品进行科/生也管输入患者血管的器械及用于将液体注入人体和抽取人体体液的器具及其组件统称为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
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液连接管路、一次性使用输注泵、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一次性使用固定剂量疫苗注射器、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自毁式注射器等产品,也包括基本结构和预期用途与上述产品相似的产品及其组件,如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活塞、一次性使用肝素帽、无针输注装置、三通阀、药液过滤器等器具。
三、基本要求产品名称的命名应以发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中的产品名称和产品的技术性能为依据。
产品名称不得中英文混用。
4.原材料控制提交各组件全部组成材料(包括主材及其所有辅材)的化学名称、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分布、商品名/材料代号、组成比例、供应商名称、符合的标准等基本信息。
说明原材料的选择依据及其来源。
原材料应具有稳定的供货渠道以保证产品质量,需提供原材料生产厂家的资质证明及外购协议。
对外购组件也应当提交供方名录、相关资质证书及外购协议。
对原材料应当进行质量控制并符合相关材料标准要求。
原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应符合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相关用途及使、YY/T 0242GB 15593标准3应明确每种原材料,包括添加剂、润滑剂、粘结剂或其他添加物(如:色料添加剂、标记物、不透射线的物质)的成分、使用量、溶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