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爱心树》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6.51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本解读《爱心树》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创作的一部轰动世界文坛的经典作品。文章向我们讲述:大树给予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男孩从大树的身上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的快乐与幸福,直到风烛残年,身心俱惫,仍然可以在仅剩的老树墩上休息……作者用简单的线条和充满诗意的文字,创作了一则生活寓言——这则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爱心树》的故事情节简洁,却给我们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爱心树》的故事语言平白,却足以给人以心灵的冲击。因此,于阅读而言,《爱心树》是一份心灵的鸡汤;于习作而言,《爱心树》更拥有丰富的可开掘的素材。教学目标置身绘本情景,展开丰富想象,激活言语思维,强化言语表达,丰厚绘本内容。

绘本《爱心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置身绘本情境,展开丰富想象,激活言语思维,强化言语表达,丰厚绘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绘本。

1.同学们,你喜欢读课外书吗?请告诉老师,你曾经读过的一本最难忘的课外书。把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课外书介绍给老师好吗?

2.今天,我们首先一起来读一本书。这本书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图画。这样的书我们称为“绘本”(板书:绘本)。这节作文课咱们一起来读绘本,写作文。(完成板书)

可能有些同学早就阅读过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出版于1964年。没关系,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收获。

二、阅读绘本。

静静地听老师读,仔细地看屏幕上的画面。(导读过程中,相机点击关键处,为学生的多维想象铺垫)

1.第一处“大树很快乐”。

设疑:大树为什么快乐?(孩子的快乐就是大树的快乐,大树的快乐就在孩子的快乐之中。)

每一处“很快乐”处均作适当停留思考,不设问题。

5.第五处“大树很快乐”。

设疑:面对这幅静止的画面,这幅让“大树很快乐”的画面,你快乐吗?你的心中只有快乐吗?

(我们不仅仅有淡淡的哀伤,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6.介绍绘本《爱心树》。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诗人、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插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书的名字叫《爱心树》。

三、品味绘本。

1.读完这一绘本,我们要学会掩卷沉思。能告诉老师,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画面是什么吗?

读完这一绘本,我们要学会掩卷沉思。能告诉老师,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受是什么吗?

(交流后小结:读完一本书,我们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收获,也可以是困惑。这就叫阅读后的“回味”。)【板书:回味】

2.在你的生活中,你拥有属于你的“大树”吗?

虽然我们还很小,但是,老师相信,在我们的班级中,一定有同学已经是别人的“一棵树”。你有过做“树”的经历吗?

(交流后小结:读完一本书,我们还要学会由“书中人”想到自己的“身边人”,由“书中事”想到自己的“身边事”。这就是作文时的“联想”。)【板书:联想】

3.有了回味,有了联想,我们就会把一本书读“长”,我们的作文就会有丰富的素材。今天,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学会把书读“厚”,给自己的作文提供更多的素材。

【板书:想象】优秀的作品常常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绘本更是如此。它的魅力不只在文字,也不只在图画的有限空间内。用心去读,你会发现,在画面的背后,在文字的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咀嚼的内容。这就叫“想象”。你会在阅读中去想象吗?

引导想象画面:

于是,孩子坐下了。

“坐下了”。简单的三个字岂能表达此时男孩子的内心世界。此时的男孩已经是白发苍苍,一身疲惫;此时的男孩就坐在这棵原本挺拔的老树墩上。

此时,男孩子也许在回忆……(点击出示:他也许在回忆……)追问:他会回忆什么呢?

此时,男孩也许在向大树倾诉……(点击出示:他也许在向大树倾诉……)追问:他会在倾诉什么呢?

此时,男孩也许在……(点击出示:他也许……)【追问,但不提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拿起笔来,用一两段话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四、丰厚绘本。

1.练笔,指导,班级交流。

小结。同学们丰富的想象让这棵“爱心树”的形象更加丰满。这就是作家比我们高明的地方。他在作品中给我们留下许多的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是地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我们在作文时候,如果你也能像作家一样给自己的文章设计一两处供人想象的空白,那么你就是作家了。

2.总结、延伸。

在我们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及时地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这就是给作品“补白”。这是我们在课外阅读中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前面阅读中提到的“回味”,去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读后感。

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阅读中提到的“联想”,去进行文章的移植。例如,今天我们读了《爱心树》,有兴趣的同学回家以后可以去写自己身边的“大树”,甚至写一次自己做大树的经历。

老师相信,这样边读边写的过程一定会让我们的阅读更加充实,也一定会让我们的作文不再出现选材难、很枯燥的难题。这样的过程一定是“很快乐”。

它有散文的随和,也有诗的意境,还有故事的乐趣,它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成长与生命的故事,告诉读者亲情与爱心的意义。——谭旭东梅子涵老师的《走在路上》,诗意盎然,且起伏跌宕。孩子和奶奶走在路上,奶奶落在了后面。可是,难道不应该像从前那样,一起走,不该让奶奶孤独地落在后面?最后,孩子终于醒悟了。唤醒他的是什么?仅仅是投映在孩子心底的那些往事的残存印象吗?仅仅是奶奶衰老的佝偻身影吗?……亲情的力量,超越时空的羁绊与阻隔,它让孩子学会爱,学会感恩。——孟凡明我们都会在路上走很久很久,我们珍惜路上的时间,路上的感情,路上的故事吧。我们会回味,会想念,讲起来的时候,伤感很少,笑容就很多了。满眼的泪全在笑容里。——梅子涵

00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大声读,学生动情读、参与演,让学生感知故事。

2、初步认识到做自己最幸福。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