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理论基础第1章
- 格式:ppt
- 大小:922.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章IP基本原理第一节什么是INTERNET?Internet概述Internet网又称国际互连网,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通过INTERNET网,我们可以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进行交流,检索各种信息资料。
我国已连通INTERNET网,并向全社会开放。
INTERNET网是由美国军用计算机网络发展起来的,1968年美国国防部研究局主持研制用于支持军用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络(ARPANET)。
该网络的设计思想是:要求网络能够经受住故障而维持正常工作。
为此,ARPA使用了国际互连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实现网络互连,1969年ARPANET投入运行,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INTERNET 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1969~1984年,为军用实验阶段。
2、1984~1992年,学术应用阶段。
3、1992~1995年,向商业应用过度阶段。
1995年以后,INTERNET网进入商用阶段。
I NTERNET网是一个“网络的网络”它是以TCP/IP协议把各个国家、各个部门、各种机构的内部网络连接起来的数据通信网,从信息资源的观点看,INTERNET网是一个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内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信息资源网。
它提供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单独网络。
INTERNET实质是物理网络和信息资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实体。
具有以下特点:1.TCP/IP协议是INTERNET网的基础和核心。
INTERNET网中,依靠该协议实现各种网络的互连。
2.用户在使用INTERNET网时,并不需要了解网络底层的物理结构,这种透明性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十分方便。
3.由于INTERNET网也“互连”了公用电话网,因此,对一般用户,只要具备一部电话机、一台微机和一台调制解调器,就可以接入INTERNET网。
4.没有对INTERNET网上的通信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INTERNET网上的许多服务和功能都是由用户来开发、经营和管理的。
时延: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的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传输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传播时延=信道长度/传播速率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协议:数据交换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好的规则协议分层: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OSI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表示、应用协议是水平的,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数据通信技术多路复用 4种频分复用:划分总带宽时分复用:不同时段传输不同信号波分复用:一根光纤中传输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码分复用:用一组包含互相正交码字的码组携带多路信号发送数据为比特1,则发送自己的码片序列S协议物理层:将比特从一个节点传送到下一个节点计算机1最下面的物理层把比特流传送大物理媒介电信号在物理媒介中传播计算机2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上交给数据链路层噪声信道传输速率:C=W*log2(1+SNR)例题比特同步同步传输以数据块为单位,数据块之间时间间隔固定任务:分帧:将接受自网络层的分组划分为便于管理的数据单元,称为帧物理寻址:给帧加上首部,定义发送方和接收方访问控制:决定控制权所属流量控制:防止数据淹没接收方差错控制:加入检测和重传机制,增加尾部最小码距d0:某种编码中各码组码距的最小值循环冗余校验CRC计算等待时间为r*争用期交换式以太网集线器:用于共享以太网,用专用电线将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设备例题划分子网编址: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需配合32位子网掩码将地址掩码与IP地址逐位相与,得到子网的网络地址(全1 才为选定子网掩码将创建多少个子网:2^x个,x为借用的主机位数路由聚合:最长前缀匹配,首部长度4,区分服务8,总长度16距离:也称跳数IPV4向IPV6过度:逐步演进套接字地地址:UDP通过二元组来标识接收方和发送方,称为套接字TCP连接管理:使运输连接的建立和释放都能正常进行连接建立——连接请求,B发送确认,A发送确认1.A的TCP发出请求报文段,同步位SYN=1,选择初始序号seq=x2.B的TCP接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同意,则发回确认,确认报文中SNY=1,ACK=1,确认号ack=x+1,并选择初始序号seq=y数据传送连接释放有限状态机万维网:分布式超媒体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