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

西方古代注重模仿现实,将文艺视为反映现实的“镜子”,而中国却将文艺视为“抒情言志”和“载道”之工具。

中国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宗旨是“保持原作神韵”,“忠实传达原文意趣”。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朱生豪采用归化译法,使原意失真。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I,a maid

他要借着你做相思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从事文学翻译时,译者面临的远远不只是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的转换,而更主要的是如何协调因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冲突,或者说翻译实际上是文化之间的潜对话、文化之间的协商。

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英国批评家是马修*阿诺德。1848年,他从法语引进该术语,但是他是在一封私人信件中使用这个名称,这封信1895年才出版,因此最早使用该术语进入比较文学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法国学派反对平行研究式的比较,而仅仅承认“文学关系”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宗,并以文学关系为主轴建立起了由影响的“起点”经“中介”再到“终点”的三点一线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年)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他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的人也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波斯奈特。1886年他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在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这一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大大扩展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美国学派也并未完全否定法国学派以“文学关系”为主轴的“影响研究”,而是将两者结合,从而形成了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经典模式,即由“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构成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模式。韦斯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就是其典型代表。这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典型代表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撰写的〈比较文学导论〉。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中国学派”命名的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色。

目前,比较文学各个阶段的学科理论基本上可以综合起来,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学科理论框架,既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三大支点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

具体来说,影响研究求的是“同源性”,即渊源的同一性;平行研究求的是“类同性”,即不同国家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

可比性的基本立足点是“同源性”和“类同性”,不过不是只有它们才有可比性,“变异性”和“差异性”同样可比。

作为第一个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首先,他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其次,梵*第根将文学的同源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为比较文学研究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比较文学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综合性、族际性和科际性”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学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可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同源性

二、变异性

三、类同性

四、异质性与互补性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即文学跨越性研究(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法国学派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以及异域形象学等构成影响研究的研究领域,美国学派则以比较诗学、主题学、文类学、跨学科研究等构成平等研究的领域,而中国学派则以异质文明中的双向阐发和异质比较、对话法、融合法来构成跨文明研究的比较文学新范式。文学跨越性研究: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四大领域:

一、实证性影响研究;

二、文学变异研究:

1、语言层面变异研究;

2、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又称为形象学;

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

4、文化变异研究。

三、平行研究

四、总体文学研究

流传学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实证主义哲学成为影响研究(也是流传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基础。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哲学流派强调知识的“实证性”,其特点是只研究具体事实和现象,以及现象间的外部联系,试图用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改选一切学科部门。

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

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2、技巧的影响,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造成的重要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指的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如中世纪西班牙传说中的青年贵族唐璜的形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在欧洲文学中,许多作家创作的主题和题材都源于希腊神话;

5、框范的影响。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如但丁〈神曲〉中神秘而罪恶的地狱和炼狱。

6、理论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的。

流传学的研究模式:

1、直线式影响:“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两点一线,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

2、辐射式影响:“一对多”的影响,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响,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另一种是个体对多国的影响。

3、焦点式影响:“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影响。

4、交叉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叉,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如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蒙田,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是直接阅读法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小品文”和日本作家来认识和接受蒙田的。

5、循环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式影响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两种情况:同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赵氏孤儿〉)

渊源学

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提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首先,“印象”对作家自身来说是比较直接的一种体验,这会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异国的自然风光、社会人情、艺术文化等都会成为兴发作家创作的动因。印象渊源学可按照印象获得的方式大致分为: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

其次,还包括对口传渊源的研究。研究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渊源关系。口头渊源的另一个研究领域是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因袭和承传。

再次,最后一个形式就是对笔述渊源的研究,所谓笔述渊源,也就是见诸文字的渊源研究。

从影响发送者的角度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可将渊源学研究对象分为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这两种。

所谓孤立渊源,又被称为“直线式的渊源”,它的研究目的“是在于从一件作品中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根源”,按照梵*第根所说,这种研究的关注点分为主题、情节、和细节以及思想的渊源等方面的实证关系考证。

与孤立渊源相对应的就是集体的渊源,它也被称为“圆形的渊源”即研究一个作家是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上。

媒介学:

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背后的因果规律。

一、个体媒介: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闻一多的〈末日〉〈死水〉等诗篇在艺术上与丁尼生的名篇〈夏洛特夫人〉的象征很相似)。个体对群体所起的媒介作用,也是“个体”媒介研究的重要方面。(爱伦*坡颓废风气和唯美主义影响着郁达夫、郭沫若、田汉等)

二、团体媒介:所谓团体主要是指一些趣味相投、倾向一致的作家、翻译家的联合,如沙龙、

文学社团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等作家在北京建立的“文学研究会”,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的“创造社”出版〈创造社丛书〉;鲁迅领导和支持的“未名社”出版〈未名丛书〉)

三、文字资料媒介

文字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很多被湮没遗忘的作品,可以在报章、杂志上找到评论的线索。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选、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一)“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接受者所处的现实语境和具备的传统文化决定着该阶段的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

2、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文学交流首先是语言交流,所以文化过滤作用首先受制于语言,文学翻译过程即是文化过滤的过程。

首先,语言既是载体,又是文化。(如: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的“道”与西方的“是”或“逻各斯”相近。他们在意思上有相同之处,但却不能完全对等,即使用西语“是”和“逻各斯”予以表现,其结果也只能是在西方学术语境中的一种选择与“过滤”而已。

其次,文学翻译过程中也会发生文化过滤。

3、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

(二)文学误读

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

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

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错位所导致的偏见,必然对传入的文学发生性影响。

最后,文学误读与创新。文学误读缘于文化过滤,文学误读体现于跨异质文明语境中的各个层面。(翻译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就是一种变异。例: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成奴。两译文前者是字面意义上的翻译,后者从形式上入手,但无法曲尽原诗之妙。例2:《长干行》十六君远行,瞿塘滟*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翻译后,原诗说女方16岁,但宠德的译文说成男方16岁,原诗说五月船容易触礁,宠德说是男子走了五个月。原诗抒发的是一般人共同的悲哀,译诗却表达个别特有的悲哀。“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篇”。

译介学

译介学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的信息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译介学》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交异学中研究评议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评议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例: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琼*海斯特》1901年被译为《迦茵小传》但删去了上半部分不译,主要是为了隐去迦茵怀孕生下私生子的情节。1905年由林纾合译的全本,去引起道学家的攻击。译介学将其作为变异性的典型个案,剖析彼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形态如

何制约了翻译。

形象学

形象学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而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这个形象化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创作出来的)

形象学研究的内容:

1、注视者: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2、先见:注视者存在于历史与体统之中,历史与传统先玩注视者而存在,是注视者不能不接受的东西。因而,既没有超出传统之外的注视者,也没有与传统无涉的他者形象;

3、身份:注视者在注视和建构他者形象时,总是以一定的身份出现的,注视者的身份有些是天赋的,如血缘,种族等,有些是后天获得的,如职业,职位等;

4、时间:注视者作为自然生命是无法否弃时间的;例: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1924——1929年在伦敦工作生活了五年,在此期间写了小说《二马》,其中英国人形象大都呈现褊狭,傲慢的殖民主义者嘴脸,20世纪30年代,他在国内生活了六七年后,《英国人》等一系列散文中的英国人却是正直的(他们并不因为自傲而不讲理……他们的自傲使他们对人冷淡,可是也使他们自重);

5、他者: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是比较文学形象学追他者的研究范围;

6、异国肖像:绘画、瓷器、园林……

7、异国地理环境: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研究者关注的则是异国地理环境对异国人的生理特征、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

8、异国人:人种的差异构成了多元的文化基石;

9、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他者的形象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

10、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一个作家或团体把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者文化,优于本土文化的东西”,“与提高异国身份相对应的,就是对本土文化的否定和贬抑”;

11、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与优越的本土文化相比,异国现实被视为是落后的”

12、亲善:异国文化现实被视为下面的,它来到屯个注视者文化中,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注视者文化是接受者文化,它自身也同样被视为正面的。

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一、文本外部研究: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它具有明显的跨觉得特性。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的内容又可以分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1、社会集体想象物:社会集体想象物指涉的是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这一“研究代表了形象学的历史层面”。

2、作家:他者形象虽然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产物,但他与产生形象的外部现实世界仍有着无法割裂的渊源关系。例:徐志摩《沙扬娜拉》中的日本女子就比郁达夫《沉沦》中的日本女子可亲可近。这与徐志摩作为泰戈尔助手的地位和心态远比作为贫穷的留日中国学生的达夫要好得多有很大的关系;(P131)

3、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的关系:他者形象的真实性程度,并不能决定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考察他者形象与他者现实之间的关系的重点在于注视者一方的文化模式上,重点在对这种文化模式的产生、发展、传播与影响的探寻上。

二、文本内部研究:

1、词汇: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最基本单位。在文本中,这些词汇构成一个个词汇场,这

些词汇场共同生成的概念的、情感的词库构建了一个他者形象;

2、等级关系:在形象学文本中,在对广西描述他者的词汇进行分析后,研究者还应对所有结构的大的对立关系进行鉴别,关注一切注视者与他者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

3、故事情节:在这一阶段,研究重点在文本是如何通过程序化和模式化的一系列叙事序列建构异国形象的。

平行研究

类型学

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契合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一、类型学的研究内容:

1、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历史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这是类型学中一个颇为引人入胜的领域。例:17世纪英国文学家伯顿在〈忧郁的解剖〉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叫李西亚斯的希腊青年男子,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女郎,坠入了情网,他们同居一段时间后变举行了婚礼,在来宾中有一位叫阿波罗尼亚斯的人看出这女郎原来是蛇变的,女郎苦苦恳求却遭拒绝,最后连同房舍一同消失了。与中国〈白蛇传〉不谋而合,这表明了不同地域的人类共通的心理的客观存在;

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相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同形象的普罗米修斯〉一文对英国作家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进行不屈的斗争,最终推翻天神的暴政)和俄国作家莱托夫塑造的“恶魔”这两个形象的比较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3、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世界各民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有着较丰富的形态构成。如背景的设置,英国小说家哈代笔下透着阴郁情调的爱敦荒原,与美国作家爱伦*坡笔下充满恐怖的古老城堡,可以作为作品的典型环境进行平行研究;

4、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欧洲各国出现于17世纪初的一系列著名文学流派,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存在着共同的“巴洛克”式的类型学的相似。

主题学

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同一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

1990年,王立出版的主题学专著〈中国古代文学的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影响较大,其中可以看作母题的有:相思、春恨、生死、悲秋。

主题学研究范畴:

1、母题研究

在乐黛云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绝母题被定义为:“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

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黑夜……”(母题与主题主要的差别: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如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表现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表现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而母题同为客观的战争)

2、情境研究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中觉的一种典型的格局。

3、意象研究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如: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有崇高的含义,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高山仰止”含敬佩之意。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他们可以称恐怖分子头目拉登为高山。

文体学

关于文体学的研究,西方学者使用“文类学”来指代。“文类”这一术语来自法国,主要指文学艺术的体裁、风格和类型。中国学界更愿意使用“文体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

文体的划分:

西方的文体研究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也叫史诗类)、抒情类(或叫诗歌类)、戏剧类。

在中国文学中,文体划分见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按“风,雅,颂”来安排体例。〈尚书〉根据作品的特征和功用,将文体分为典、谟、誓、诰等类型。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觉醒和成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这一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体研究。

缺类现象研究:

缺类现象指的是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却没有。比如:中国古代有赋,为什么西方没有?中国古代有没有大规模的叙事诗传统?中国有没有西方那样的史诗?中国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

文体的平行研究:

1、诗歌文体比较

西方古代诗歌最初以史诗的面貌叙说人间英雄和天上英雄,讲述各种冒险故事,而中国诗歌传统是以抒情为主,一方面表情达意,一方面完成言志载道的大作。

2、戏剧文体比较

戏剧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起就被视作最主要的文体而受到重视、得到推崇,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评论家。与此相反,中国诗与文一直被视为文学正宗,而戏剧与小说均被视为“小道”受到压抑。

3、小说文体比较

从18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小说多半开始集中描写一个人物,个人和环境的关系是西方小说的基石。细节描写成为必须运用的手法,通过心路历程和心理波澜的细致描绘,凸显人物个性;而中国小说以情节和故事为重心,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情节结构、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描绘场景的技巧。

4、散文文体比较

欧美散文力图做到笔墨轻松,它的一大优点就是幽默谐趣,而且文章中贯穿着诸如心理学、哲学、医学、历史、考古学等丰富的知识,是丰富的智慧、渊博的学问和独特的经验。中国散文重人情,写人性,其中有许多可以算作伤感的作品,如归有光的文章里就有“大号”的字眼,朱自清在《背影》里也一再写他流泪。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提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就不同艺术门类而言,中国人也更多地关注它们的相“通”之处。比如古人很早便注意到了诗、歌、舞的同源。《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其三者都是“本于心”,本于情感,《诗大序》进一步对三者表达心声的层次作了描述。

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1、文学与艺术比较:

与文学最接近的要数各种艺术,因为文学本来就是艺术大家族中的一员;

2、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在文学的审美与语言两个维面中,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共同点是审美,但表达的媒介不同,而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恰恰相反,它们都是通过语言来面对、把握、呈现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把握和呈现方式,如思想的、宗教的、心理的、审美的等。

3、文学与自然科学:

表面上看起来,自然科学探究自然的奥秘,文学则关注人本身,但文学与自然科学又有相通之处,自然科学偏重认知理性,但也需要想象、幻想及对事物的直觉能力。

比较诗学

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包含了“诗”和“技艺”两方面。“诗学”在古代希腊的含义就是“作诗的技巧”。

中国古代使用“诗学”这个词,其内涵是很不一致的,“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诗学”有时也指诗歌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刘苦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理论框架。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分为形而上的、决定的、表现的、技巧的、审美的与实用的六种理论。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

“道”与“逻各斯”的比较就是这样的范例,其均是中西文化与文论话语的原生点之一,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永恒”的;都有“说话”、“言谈”、“道说”、之意;都与规律或理性相关。但也有不同之处,大致可分为“有与无”、“可言与不可言”、“分析与体悟”等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恰恰与上述三个相同或相似方面相对应。

2、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

诗学都会指向共同存在的问题,如文学与世界(内,外)的关系,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文学与读者的关系等,这些问题仍是我们当代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典的诗学著作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

3、诗学文类比较研究

4、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5、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 (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杨乃乔 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 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 国别文学:同上 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 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叶隽考博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叶隽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101 外国文学系 (4)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文学 (2)01德语文学 叶隽 ①1006二外(英语)、1007二 外(日语)、1008二外(俄语)、 1010二外(法语)选一 ②2012德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 ③3005专业德语(德-汉互译) 二、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

比较文学__整理doc

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 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 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 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 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 1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14、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5、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16、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19、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 20、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21、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22、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 23、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总体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比较文学存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等一般特点。 第四节:发展中的特性 比较文学在发展中又形成了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的特点。 边缘性:1 、文学研究正在向前发展,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 、在边缘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比较文学之所以在学术界显得格外活跃,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的边缘呈模糊状态,具有某种不稳定性。3 、当前文学研究的以欧洲为中心状态虽然扩大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范围,但都在崛起的东方挑战之下,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以《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为例 【摘要】比较文学自其发展以来,在文学各个方面的比较都有广泛的运用,进行文学间的比较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进步。文人对咏梅诗在不同国家间差异的比较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专论。本文就中日两国咏梅诗的异同这一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其采用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影响研究法,并分析其怎样以文化的角度比较中日咏梅诗的差异。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咏梅诗文化差异 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陶曷因,著此文对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学交流与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事实联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即国家民族之间存在过文化交流和作家接受外来干涉文化影响的客观事实。陶曷因先生即在本文中清楚地指出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因素,中日两国之间的咏梅诗在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上又存在很大差异。 唐宋文化远播邻国,对毗邻的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咏梅诗就是很好的证明。文章中指出,据中岛贵奈介绍,在日本人写的咏物诗中,咏梅诗占很大的分量。在安永六年(1777年)出版的《日本咏物诗》里咏梅诗是“花”中之最。概观《日本咏物诗》所收录的《梅花咏》就可以确认日本和歌诗人受到了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在二十九首咏梅诗中,其中可见“白梅”、“红梅”、“梦梅”、“照镜梅”等诗题,很明显是模仿中国的咏梅诗而作。接着,作者从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诗词特色、中日诗歌中“梅花”意象的文化蕴含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新)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 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 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 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 1、国别文学 2、民族文学 3、总体文学 4、世界文学 5、比较视域 6、对话平台 7、汉学 8、主题学 9、意象 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 三、问答题 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 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 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 7、什么是比较文学? 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 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12、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3、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4、在古代中国“诗学”有哪两重含义? 四、论述题 1、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一、“渊源”、“影响”及实证 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 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二是都德。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确认“影响”关系的存在需要运用实证的方法。不光要关注作品本身的内部构成因素,也要运用各种文献记载、序跋、日记、自传、同时代人的见证和作者的阅读书目等,即所谓“外缘研究”的方法来寻找因果关系,才能确定“影响”的存在。但是,作品本身的情况要特别关注。 二、鹅笼故事的渊源学考察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作家井原西鹤小说《金锅存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