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18讲 基因的表达
- 格式:doc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18讲 基因工程考点01 基因工程★ 考向1 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1、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理论 基础 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
③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重组DNA : 载体+目的基因 复制转录 RNA 翻译 蛋白质基因拼接 ①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②DNA 分子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③双链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都是双螺旋结构。
开始;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易错警示:辨析农杆菌转化法中的两次拼接与两次导入(1)两次拼接:第一次拼接是将目的基因拼接到Ti质粒的T-DNA中;第二次拼接指被插入目的基因的T-DNA被拼接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2)两次导入:第一次导入是将含目的基因的Ti质粒导入农杆菌;第二次导入是将含目的基因的T-DNA导入受体细胞。
3、DNA的粗提取与鉴定(1)原理:利用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
第18讲基因的表达课程内容核心素养——提考能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讨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规律。
科学思维通过讨论归纳比较转录与翻译的过程,构建遗传信息传递的模型。
科学探究通过模拟中心法那么各过程实验,提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分析讨论抗菌药物机理,形成关注社会、关注人体健康的理念。
考点一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1.RNA的组成、结构与种类(1)RNA的结构与功能(2)RNA与DNA的比较2.转录(1)概念: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合成RNA的过程。
(2)场所:主要是细胞核,在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能发生转录过程。
(3)过程(见以下图)3.翻译(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场所或装配机器:核糖体。
(4)过程(5)产物:多肽――→盘曲折叠蛋白质1.辨析遗传信息、密码子与反密码子(1)界定遗传信息、密码子(遗传密码)、反密码子(2)明确氨基酸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数量关系①一种氨基酸可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即密码子的简并性),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 转运。
②除终止密码子外,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③密码子有64种(3种终止密码子;61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
2.(科学思维)翻译过程的三种模型的构建及相关问题的解读(1)图甲模型分析①Ⅰ、Ⅱ、Ⅲ、Ⅳ分别为tRNA 、核糖体、mRNA 、多肽链。
②一个核糖体与mRNA 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 结合位点。
③翻译起点:起始密码子决定的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
④翻译终点:识别到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翻译停止。
⑤翻译进程: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mRNA不移动。
(2)图乙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其中①是mRNA,⑥是核糖体,②③④⑤表示正在合成的4条多肽链,具体分析如下:①数量关系:一个mRNA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聚核糖体。
第18课 基因的表达1.RNA 的结构与分类(1)RNA 与DNA 的区别根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3)种类及功能⎩⎪⎨⎪⎧信使RNA 〔mRNA 〕: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转运RNA 〔tRNA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核糖体RNA 〔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病毒RNA :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极少数的酶本质是RNA :催化作用2.转录(1)场所:主要是细胞核,在叶绿体、线粒体中也能发生转录过程。
(2)条件⎩⎪⎨⎪⎧模板:DNA 的一条链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能量:ATP 酶:RNA 聚合酶(3)过程(4)产物:信使RNA 、核糖体RNA 、转运RNA 。
3.翻译(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密码子①概念:mRNA 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
②种类: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2种,终止密码子有3种。
(3)翻译过程(4)过程图示二、中心法那么1.提出者:克里克。
2.补充后的内容图解三、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1.直接控制途径(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间接控制途径(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基因控制性状的实例(连线)提示:①③⑤⑥—b ②④—a4.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1)可以是一对基因同时影响多对性状,如控制豌豆粒形的基因也决定其甜度。
(2)也可以是多对基因同时控制一种性状,如玉米叶绿素的合成与50个基因有关。
(3)生物体的性状表现还与环境条件有关。
5.表观遗传(1)概念: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2)现象:DNA 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3)吸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吸烟会使人体细胞内DNA 的甲基化水平升高,对染色体上的组蛋白也会产生影响。
《基因的表达》讲义一、基因是什么要理解基因的表达,首先得知道基因是什么。
基因呀,就像是生命的“密码本”。
它存在于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是一段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 DNA 片段。
我们可以把基因想象成一串长长的编码,这些编码包含了制造各种蛋白质的指令。
就好像一个菜谱,告诉细胞该怎么做才能生产出我们身体所需的各种物质。
基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染色体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着。
而染色体就像是一个装着基因的大包裹,在细胞核里存放着。
二、基因的表达过程基因的表达,简单来说,就是基因里的信息被“读取”并转化为具有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步骤。
1、转录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
在这一步中,DNA 上的基因作为模板,合成出一种叫做 RNA 的分子。
想象一下,DNA 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原著,而 RNA 则是根据这本原著复制出来的简化版“抄本”。
RNA 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和基因表达关系最密切的是信使RNA(mRNA)。
在细胞核里,一种叫做 RNA 聚合酶的“小机器”会沿着 DNA 链移动,把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按照互补配对的原则转录成mRNA。
2、翻译有了 mRNA 这个“抄本”,接下来就要进行翻译,把它变成蛋白质。
翻译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
核糖体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加工厂”。
mRNA 上的每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每个密码子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氨基酸。
在细胞质里,还有一种叫做转运 RNA(tRNA)的分子,它们就像是一辆辆“小货车”,装载着各种氨基酸。
tRNA 一端携带特定的氨基酸,另一端有一个反密码子,能够与mRNA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当 mRNA 与核糖体结合后,tRNA 就根据密码子的指令,把对应的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然后这些氨基酸在核糖体中依次连接起来,形成多肽链。
多肽链经过一系列的折叠、修饰等加工过程,最终变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三、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的表达可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受到严格的调控。
基因的表达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说课的内容是《基因的表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方面主要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基因的表达是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以及有关染色体相关的知识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与DNA以及染色体的相互关系,认识RNA的形成过程,RNA的分类,认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基因的表达》既是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更是考试的焦点,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基因结构以及基因工程的基础。
特别是对基因概念的掌握运用是高考的着眼点,以基因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的理解也是高考的热点。
并且教材围绕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这一主线,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
2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地位,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确立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染色体、DNA、基因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及过程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观察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教学难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依据:这部分内容是以后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基础,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而且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比较复杂,较为抽象。
二、教法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因表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并且涉及到许多繁杂的基础知识需要处理。
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8讲基因的表达课时作业[基础达标](70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赋分见题号后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核中基因的转录过程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B.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可以有相同的密码子与之对应C.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不同D.生物体的某一基因在不同细胞中的执行情况可能不同解析:细胞核中基因的转录过程受到温度等环境因素和调节因子的调控,A 项错误;一种密码子只对应一种氨基酸,B项错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均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C项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生物体的某一基因在不同细胞中的执行情况可能不同,D项正确。
答案:D2.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不完全相同B.不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上不同的密码子可能编码相同的氨基酸C.多个核糖体参与同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可提高翻译效率D.真核细胞的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解析: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转录的产物可以不同,A正确;由于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密码子决定,所以不同的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B正确;应该是多个核糖体结合到同一条mRNA上,可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从而提高翻译效率,C错误;真核细胞中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只能是细胞质中,D正确。
答案:C3.实验表明,线粒体基因表达出现问题对能量代谢有着长期影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均来自线粒体B.线粒体基因的表达不受细胞核基因的控制C.线粒体基因表达时,不需要解旋,可直接进行转录和翻译D.线粒体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解析: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要基础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并不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所以线粒体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答案:D4.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点都在DNA上B.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都发生在生物大分子间C.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并非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解析: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可与DNA结合,分别催化DNA复制和转录过程,A正确;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DNA→DNA,DNA→RNA→蛋白质,DNA、R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B正确;DNA 复制时存在T—A、G—C、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转录时存在A—U、C—G、G—C、T—A的碱基互补配对,翻译时存在U—A、G—C、A—U、C—G 的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后进行翻译过程,D正确。
答案:D5.流感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其外面有一层来自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包膜,有帮助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凝血素和帮助病毒摆脱宿主细胞的神经氨酸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流感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破坏神经氨酸酶能抑制流感病毒的扩散C.抗流感病毒的抗体能和侵入呼吸道细胞内的病毒特异性结合,阻止其增殖D.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遗传信息可从RNA流向RNA,再流向蛋白质解析: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神经氨酸酶能帮助病毒摆脱宿主细胞,所以破坏神经氨酸酶能抑制流感病毒的扩散,B项正确;抗原与抗体之间具有特异性,抗流感病毒的抗体只能和流感病毒结合,阻止其增殖,而不能和侵入呼吸道细胞内的病毒特异性结合,故C项错误;流感病毒是单链RNA病毒,所以遗传物质复制时,遗传信息可从RNA流向RNA,D项正确。
答案:C6.甲、乙两图中,表示某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某些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过程进行的场所可以为细胞核B.乙图所示过程不涉及碱基T与A的配对C.乙图中②③④⑤最终形成的物质结构相同D.SARS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甲乙两图所示生命过程解析:甲图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RNA,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A正确;乙图所示过程是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有tRNA上的反密码子和mRNA上密码子配对,不涉及碱基T与A的配对,B正确;乙图中②③④是正在合成的肽链,最终是氨基酸序列相同的肽链,⑤是mRNA,和肽链结构不同,C错误;SARS病毒必须寄生在人体细胞中进行RNA的复制和翻译,不能独立完成甲乙两图所示生命过程,D正确。
答案:C7.研究表明,下丘脑SCN细胞中PER基因表达与昼夜节律有关,其表达产物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如图为相关过程。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ER基因只存在于下丘脑SCN细胞中B.图1过程①的原料为脱氧核苷酸,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C.图2中DNA模板链中一个碱基C变成了T,则mRNA中嘌呤与嘧啶比例不变D.图3中mRNA沿着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解析:PER基因存在于所有组织细胞中,只在下丘脑SCN细胞中表达,A错误;过程①是以PER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原料为核糖核苷酸,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B错误;图2中DNA模板链中一个碱基C变成了T,则mRNA中相应位置的碱基由G变成了A,因此嘌呤与嘧啶比例不变,C正确;在翻译时,核糖体沿着mRNA分子向终止密码子的方向移动,因此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D错误。
答案:C8.果蝇的“生物钟”受某些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per基因和2号染色体上的tim 基因调控。
研究发现,夜间PER蛋白积累,而过多的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能入核抑制基因的活性,使白天PER蛋白水平降低,实现昼夜节律。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生物钟”的形成过程存在反馈调节B.“生物钟”的形成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C.tim基因表达障碍时,PER蛋白会发生持续性积累D.per基因和tim基因遗传时相对独立,表达时互不干扰解析:夜间PER蛋白积累,而过多的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能入核抑制基因的活性,使白天PER蛋白水平降低,实现昼夜节律,说明“生物钟”的形成过程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果蝇的“生物钟”受某些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per基因和2号染色体上的tim基因调控,说明“生物钟”的形成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B正确;过多的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能入核抑制基因的活性,则tim基因表达障碍时,PER蛋白会发生持续性积累,C正确;per基因和tim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相对独立,但是表达时并不是互不干扰的,D错误。
答案:D9.(12分)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中过程①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①②③的细胞是________。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和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________(填“都相同”“都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________。
解析:(1)①过程是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DNA复制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②过程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③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不能发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已经高度分化,失去分裂能力,能进行转录和翻译,但不能进行DNA的复制;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增殖分化,因此能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可见,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①②③的细胞是记忆细胞。
(2)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②的α链为mRNA,其中G=29%,G+U =54%,则C+A=46%;α链对应的DNA模板链的区段中G=19%。
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转录过程可推知,DNA模板链中C(29%)+A=54%、G(19%)+T=46%,可见,A=25%,T=27%,进而推知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A占一条链的比例是25%+27%=52%,占所有碱基比例为26%。
1个DNA 分子上含许多个基因,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存在选择性表达,导致进行转录过程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3)该基因突变是由于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引起,导致亮氨酸的密码子中的第2个碱基U被碱基C取代,成为苏氨酸的密码子,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A—T变成G—C。
答案:(1)细胞核记忆细胞(2)26%不完全相同基因在不同细胞中存在选择性表达(3)A—T变成G—C10.(18分)如图为人体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
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1)图中过程Ⅰ表示________,需要________酶参与。
(2)过程Ⅱ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相互间结合的方式叫作________。
(3)若③表示色氨酸,密码子是UGG,则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的碱基顺序是________。
若在模板链中插入一个碱基,则可能导致肽链的________和________发生改变。
(4)图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性状还受到________影响。
解析:过程Ⅰ、Ⅱ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过程Ⅱ所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相互间结合的方式叫作脱水缩合。
mRNA上的密码子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模板链中插入一个碱基,可导致mRNA上插入位点后的密码子改变,从而引起氨基酸的种类改变,若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则会影响肽链的长度。
图中基因通过控制膜蛋白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同时,性状还受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