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基本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0.36 MB
- 文档页数:69
组织学复习提纲一.组织学绪论1.组织①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②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2.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最常用)①取材和固定②脱水和包埋③切片和染色(1)切片:5~10μm厚(2)染色:HE染色法(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最常用;苏木素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基质着红色)3.电镜技术:透射电镜术、扫描电镜术二.上皮组织1.构成:大量形态较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2.特点:①排列紧密②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③无血管(营养物质透过基膜渗入上皮细胞间隙)④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5. 内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3.分类: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腺上皮(构成腺体)、感觉上皮(视网膜)4.被覆上皮:①单层扁平上皮:(1)特点:细胞呈梭形,核扁圆,居中(2)功能: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摩擦,利于液体流动和物质通透( 3 ) 分布: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外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其他-----肺泡、肾小囊②单层立方上皮:(1)特点: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2)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③单层柱状上皮:(1)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状(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2)分布:胃、肠、胆囊、子宫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1)特点:由柱状、梭形、锥形和杯状细胞构成,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
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基膜厚(2)分布:呼吸道此类上皮有重要保护功能⑤复层扁平上皮:(1)特点:扁平细胞层(表层)、多边细胞层(中层)、矮柱状细胞(基底层,有强大分裂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2)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口腔、食管和肛门(未角化)(3)功能:主要具有保护作用,能耐受机械和化学刺激,并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阻挡细菌和异物的侵入⑥变移上皮:(1)特点:细胞层数及表层细胞的形状随所在器官的功能状况变化而变化空虚的膀胱-上皮厚,细胞层数增多,细胞呈大的立方形。
常用的经典组织学技术经典组织学技术是研究细胞和组织学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生命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组织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但是一些经典的组织学技术仍然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
下面将对常用的经典组织学技术进行介绍。
一、石蜡切片技术石蜡切片技术是组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可以将组织切成非常薄的切片,使得组织的形态结构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
石蜡切片技术的步骤大致如下:首先将组织固定、脱水处理,然后将组织浸入蜡中进行渗透处理,最后将渗透好的组织切出薄片。
石蜡切片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生物安全性,因此广泛应用于组织形态学研究、诊断和治疗。
二、冰冻切片技术冰冻切片技术是一种较新的组织学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组织迅速冷冻,然后切成薄片。
与石蜡切片技术相比,冰冻切片技术可以得到更好的组织微观结构和细胞内的亚细胞结构信息,尤其适合于一些对生物体很敏感的组织,如神经组织。
冰冻切片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某些特殊的生命科学领域,如蛋白质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技术等。
三、光学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技术是组织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也是组织学技术学习中最基础的技术之一。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灯光和透镜将显微镜下的物体放大,并且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识别和分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结构。
光学显微镜技术在诊断学、细胞学、解剖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四、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基于抗体-抗原相互作用原理的组织学技术,将特定抗原标记着色分析。
通过在组织或细胞上添加合适的抗体,对该抗原特定位置进行标记,从而在显微镜下较为清晰地观察到抗原的位置、形态和分布情况,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组织病理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领域。
五、原位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能够检测基因或RNA等核酸分子的组织学技术。
利用标记着色质和探针的互动,把探针寡核苷酸序列与样品中的核酸混合,然后目视观察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位置、分布和数量来检测其在样品中的表达情况和作用机制的过程。
检验科中的组织学技术与应用组织学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负责研究和分析生物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在检验科中,组织学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和病理学家准确诊断疾病,并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检验科中常用的组织学技术及其应用。
一、标本制备技术标本制备技术是组织学中最基础的技术之一,它包括组织固定、切片和染色等步骤。
组织固定是将取得的生物组织用特定的液体处理,使其保持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常用的固定液体包括福尔马林、乙酸铅、酒精等。
切片则是将固定的组织切成极薄的切片,常用的切片仪有旋转切片机、冰冻切片机等。
最后,染色是为了使组织的细胞和结构能够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惯用的染色剂有血液和病理学上常用的染色剂。
二、光学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是组织学中常用的仪器,它通过调节光源、焦距和放大倍数等参数,使得显微镜能够放大组织样本并显示其细胞、结构和组织学特征。
在检验科中,光学显微镜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病理改变的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医生可以判断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是否存在异常改变,从而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通过检测抗原-抗体反应来判断组织样本中特定蛋白的存在和表达水平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某些肿瘤的分化程度、特异性和预后。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染色方法来显示抗体与抗原相结合的位置和程度。
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技术等。
四、原位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通过标记DNA或RNA的方法来检测组织样本中某个特定序列的存在和表达水平的技术。
在病理学中,原位杂交技术常用于检测病毒感染、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等。
它通过引入与待检测序列互补的标记探针,将待检测序列与标记探针结合,从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定信号。
五、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电子束而不是光束来观察组织和细胞的技术。
相比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放大倍数,使得医生可以观察到更精细的组织结构。
组织学与细胞学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医学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进展。
组织学和细胞学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这些技术,医学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探讨组织学和细胞学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组织学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学技术是指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技术手段。
组织学技术在医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
1. 组织切片组织切片是组织学技术中最基础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将组织切成非常薄的切片,以便于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组织切片主要有两种方法:手工切片和机器切片。
手工切片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操作难度大,不易控制,但是其切片质量高,适用于研究微小的组织结构。
机器切片则是通过自动切片机进行操作,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切片质量和手工切片相比稍微逊色一些。
2. 组织染色组织染色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组织结构和功能,将染料染色在组织中的某个结构或化学成分。
常用的组织染色方法有普鲁士蓝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等。
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可以使细胞和组织的不同结构和成分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从而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组织结构和功能。
3. 显微镜观察显微镜是组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其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种。
光学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而电子显微镜则是用来观察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
显微镜的应用可以让组织学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细胞学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细胞学技术是对单个细胞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技术手段。
细胞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包括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原位杂交、PCR等。
1.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将细胞从生物组织或体液中取出,通过特定培养基和条件,使其在体外生长和繁殖的技术。
绪论一、组织学及其意义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细胞:构成机体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群体结构,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
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器官:由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构成,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系统:由一些结构连续、功能相关的器官结合而成,完成连续的生理活动。
二、组织学研究内容微细结构: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特殊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进行观察。
--人眼分辨率:0.2mm(毫米)--普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为0.2 µm(微米)--电子显微镜: 分辨率为0.2nm(纳米)--普通细胞大小(以血细胞为例):红细胞约8µm 白细胞约10~20 µm三、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LM)--应用普通光镜观察组织切片(tissue section)是组织学研究的主要技术,可获得有关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许多信息。
--光镜的放大作用由其光学部分实现,后者主要由聚光镜、物镜和目镜组成。
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一)光学显微镜技术1. 普通光镜组织切片标本的制备方法生物组织和器官不能直接在光镜下观察,制备能使光线透过、微细结构清晰可辨的组织切片是组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固定、切片、染色等步骤,常用石蜡切片、HE染色。
1. 普通光镜组织切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包括:取材与固定;脱水、透明与包埋;切片与染色;封固等步骤。
(1) 石蜡切片的制备取材与固定: 新鲜、快速,洗涤后投入甲醛、乙醇等固定剂使蛋白凝固脱水、透明包埋: 乙醇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浸入石蜡切片与染色: 切片机切成5~10 µm切片捞于载玻片上,烤干,此时为石蜡切片,脱蜡后染色(HE 染色)封固: 切片脱水、透明,滴加中性树胶,覆以盖玻片(2) HE染色:苏木精(Hematoxylin, H)和伊红(Eosin, E)。
组织学重点知识总结组织学的定义组织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组织结构、组织形态、组织构成和组织发生发展的科学。
组织类型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由一个或多个紧密排列的细胞层构成的。
常见的上皮组织有:单层扁平上皮、立方体上皮、柱状上皮和多层上皮等。
上皮组织常见于体表和各种器官的表面、内脏囊腔和内分泌器官、内皮组织和肾小球等。
结缔组织结缔组织主要由细胞外基质构成。
细胞外基质有两种形态,即软骨样基质和胶原纤维样基质。
结缔组织分为:松散结缔组织、紧密结缔组织、软骨和骨。
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骨骼肌连接于骨骼上,支持体重和运动。
平滑肌组织构成脏器的肌层。
心肌组织是心脏的主要成分,可以自主收缩。
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元负责信息传递与处理,神经胶质细胞支持和维护神经元。
组织的结构组织由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分泌物三部分构成。
其中细胞是组织的基本单位,细胞外基质填充细胞之间的空隙。
分泌物是一些有特定功能的物质,如酶和激素等。
组织的生长和发展细胞增生、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是组织生长和发展的三个主要过程。
细胞增生可以增加组织的总体积和数量,细胞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细胞凋亡可以排除老化和异常细胞。
组织的生长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营养、激素、压力和环境等。
组织损伤和修复组织受到损伤时,会发生修复。
组织修复的主要过程包括:炎症、增生和再生。
以上是组织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相信对您的学习会有所助益。
组织学技术(供动物学、发育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用)参考书目1.杜卓民1982 实用组织学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芮菊生等1980 组织切片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3.郑国昌1979 生物显微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学技术组织学技术是高等院校生物学、医学、农林院校以及科研单位的一项最基本的实验室技术和工作手段。
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工作中,凡是对人体或生物体进行微细结构观察时,大多数需要依靠组织学技术来完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组织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使得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目前,组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般光镜技术、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电镜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等六大类。
本课程计划以同学们的实际操作为主,主要掌握一般光镜技术中的石蜡切片技术。
第一章实验室基本设备及常用试剂一、基本设备组织学实验室的常用设备主要有观察组织标本用的显微镜及制作标本用的必要设备和工具。
(一)显微镜种类很多,功能也各不相同。
用于组织切片观察的主要是透射光学显微镜。
该镜所观察的放大倍数为物镜放大率和目镜放大率之积。
为显示观察到的材料的大小,常需要在目镜内安装目镜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为一块圆形玻璃片,普通用测量长度的标尺为直线式,一般长5mm,分成1个大格,每1大格又分成10个小格,共50小格。
目镜测微尺安装在目镜的光阑上,有刻度的一面朝下。
目镜测微尺每1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10×或40×)要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标定。
参考郑国昌《生物显微技术》P185-189 。
(二)切片机切片机一般有三种类型,即旋转式、滑动式、冰冻式。
这三种切片机均具有三种主要部件:①固定切片刀的刀架。
②夹持组织片的夹具。
③推动组织夹具的微动调节器。
滑动切片机多用于火棉胶切片,故又称火棉胶切片机。
它常用于制作大块标本、囊状器官和易于塌陷的组织切片。
冰冻切片机是将组织切片承托台改换成急速冷冻装置(约-20~-30℃),这种急速冷冻装置可以是液态二氧化碳,也可以用半导体制冷装置。
组织学研究方法(1)二、组织学研究方法(一)一般光学显微镜术应用一般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观察组织切片是组织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取动物或人体的新鲜组织块,先用固定剂(fixative)固定(fixation),使组织中的蛋白质迅速凝固,防止细胞自溶和组织腐败。
常用的固定剂如洒精、甲醛、醋酸、苦味酸、四氧化锇等,一般常将几种固定剂配制成混合固定液,以抵消或减弱单种固定剂对组织的收缩或膨胀等缺点,达到更好固定效果。
固定后的组织块(约3~5mm3大小)用石蜡、火棉胶或树脂等包埋(embedding)成硬块,以切片机(microtome)切成5~10μm厚的组织切片(tissue section),切片贴在载玻片上经脱蜡等步骤后进行染色。
组织块也可立即投入液氮(-196℃)内快速冻结,用恒冷箱切片机(cryostat)制成冷冻切片(frozen section),这种方法制片迅速,细胞内酶活性保存较好,常用于酶组织化学染色。
血细胞和分离培养的细胞可直接涂在玻片上,制成涂片(smear)。
疏松结缔组织和肠系膜等软组织可撕成薄片铺在玻片上(铺片),牙和骨等坚硬组织可磨成薄片(磨片)。
组织切片等标本经染色、透明后,以封固剂和盖片封固,即可长期保存,镜下观察。
图1-1 坚牢绿(酸性染料)与亚甲蓝(碱性染料)的化学结构及其染色反应示意染色(staining)是用染料使组织切片着色,便于镜下观察。
天然和人工合成的染料甚多,它们都是含发色团的有机化合物,当染料具有助色团成为盐类物质,即可溶解于水并具电荷,与组织有亲合力,使组织着色。
含氨基(-NH2)、二甲氨基〔-N(CH3)2〕等碱性助色团的染料,称碱性染料(basic dye),它的盐溶液具阳电荷;含羧基(-COOH)、羟基(-OH)或磺基(-SO3H)等酸性助色团的染料,称酸性染料(acid dye),它的溶液具阴电荷(图1-1)。
组织的染色原理一般认为基于化学结合或物理吸附作用。
组织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组织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组织制片分类一、超活体染色制片二、活体染色制片三、分离制片法四、涂片法五、印片法六、整装片七、磨片法八、切片法九、血管注射法十、整装切片法组织制片技术及其神经组织的制片技术一、动物麻醉法1.乙醚吸入麻醉法2.戊巴比妥钠或乌拉坦注射麻醉法3.空气栓塞4.直接杀死法二、动物取材(一)动物选择(二)组织取材的方法神经系统的取材1.脊髓2.神经纤维3.大脑和小脑三、固定和固定液(一)固定的目的和意义:目的:1、能防止细菌的腐蚀和组织的自溶。
2、保存细胞固有的物质,能凝固或沉淀细胞内或组织液,糖原等,使细胞或组织基本上保持与生活时的物质一样。
3、使组织硬化,便于切块。
4、对某些具有传染性的标本,能防止疾病的扩散。
5、保存好大体标本。
6、可增强染色的作用意义:组织经一系列的处理后,就必须进行固定,当然有的组织是先固定,再进行处理,然后再固定。
固定的作用,从组织学的角度其简单的定义是,保持细胞、组织的固有形态和结构,使之尽量保持细胞、组织的固有形态和结构,而从免疫组化技术的角度,固定的作用不仅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尽量减少或终止外源性酶和内源性酶的反应;防止细胞的自溶,以免使抗原扩散至组织间质;以保持组织的固有形态和结构;更重要的是保持组织或细胞的抗原性,不但要使抗原不导致失活,而且不使抗原发生弥散的现象,才能在免疫组化染色时,不产生过深的背景,影响对阳性物的判断。
(二)固定的方法1.小块组织固定法2.局部组织固定法3.整体注射固定法4.蒸汽固定法三、固定和固定液(三)组织固定与温度的关系Bernard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后认为,肝、肾、肺的最佳固定温度是70℃,和77℃,因为各种组织的结构不同,成分不一,电子密度不一样,因而固定所需要的温度也不样。
我们的实验认为,65℃左右的温度可适合于各种组织,条件是固定取小块材料,时间在截取3-4min。
(四)固定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固定越新鲜越好。
组织学的基本技术探究组织学是对生物组织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各种生物组织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在该领域中,一些基本的技术是不可缺少的,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组织取样、固定、切片、染色等,下文将对这些技术进行探究。
组织取样:组织取样是制备组织切片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后面整个制备流程的质量。
组织取样的要求主要有两个,一是取样标本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即不可偏离整个病灶或组织的主要结构;二是取样方式要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尽可能减少创伤和变形。
常见的组织取样方式有活体组织取样和死亡组织取样两种,前者一般用于诊断和研究,后者则用于制备组织库。
组织固定:组织固定是一种化学方法,用于固定组织中各种化学成分的位置和分布,以便于后续的制备工作。
常见的组织固定剂有福尔马林、醋酸等,不同的固定剂可以分别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比如福尔马林适用于一般的病理切片制备,而醋酸则适用于遗传学实验。
组织固定的时间一般为6-24小时,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后续的结果。
组织切片:组织切片是将固定的组织标本切成薄片,以便于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组织切片的设备主要有手工切片机和自动切片机,前者适用于一些小批量或特殊样本的制备,后者则适用于大量标本的制备。
组织切片的厚度一般为4-6微米,切片时要注意刀片的角度和切片的方向,以免影响后续的染色效果。
组织染色:组织染色是为了使组织中的各种细胞和结构具有不同的颜色,以便于显微镜观察和鉴定。
常见的组织染色剂有苏木精-伊红、Giems液等,染色的时间和温度也是影响染色结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染色剂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比如苏木精-伊红适用于常规的病理学检查,而Giems液则适用于寄生虫学实验。
总体来说,组织学的基本技术是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组织取样、固定、切片和染色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想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信度,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认真仔细地进行,不能偏离整个制备流程。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学的基本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技术出现。
组织学常用技术进展医学组织学是研究有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一门形态科学。
历史上组织学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建立在研究方法的进步上。
早在公元二世纪时,人们仅凭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到17世纪光学显微镜的应用,组织学领域第一次观察到了人体的细微结构,而到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研制出电子显微镜,这是生物学的一场革命性进展,组织学的研究精度达到了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同样取得了迅速发展。
尤其近些年来,随着生命科学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组织学的研究领域,为拓展和提高组织学研究内容及水平提供了精湛的技术支持。
这其中常用的技术包括:(一)光学显微镜技术;(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四)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五)原位杂交技术;(六)细胞化学计量技术;(七)放射自显影技术;(八)体外培养技术;(九)细胞融合技等。
然而由于组织学属于医学基础学科的形态学范畴,更注重于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所以观察方法与技术的提高尤为重要,所以以下主要从显微镜技术的进展来谈。
首先就光学显微镜技术而言,是组织学最常用的技术,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
显微镜是在1590年左右由荷兰的眼镜制作师发明的。
17世纪中叶,英国的胡克和荷兰的列文胡克都对显微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655年,英国科学家借助显微发现了细胞,“细胞”的发现,使显微镜的研究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
之后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
自从光学显微镜出现以后,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看到了很多用肉眼所看不到的微小物体,可最大限度地将观察物体放大1000~1500倍,使人眼睛的分辨力由0.2mm 提高到0.2 μ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