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的护理 (1)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43
肠瘘护理常规因各种原因形成胃肠道内两段肠道之间、肠管及其他器官之间或一段肠管与体表之间的病理通道称肠瘘。
【临床表现】消化液丢失导致脱水、电解质丧失及酸碱平衡紊乱多伴有营养不良、腹腔内感染、败血症及多系统器官衰竭等临床症状。
【治疗原则】1、腹膜炎期及腹腔内脓肿形成期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控制感染、有效冲洗、营养支持、抑制肠道引流液的分泌、回输引流的消化液。
2、瘘管形成期加强营养、堵塞瘘管。
3、手术治疗【护理评估】1、评估健康史,了解有无腹部外伤史和手术史。
2、评估全身营养状况,有无消瘦、乏力、水肿等表现。
了解有无外瘘和瘘口周围皮肤受损程度。
3、了解血常规、电解质、腹部B 超等检查结果。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心理和社会支持情况。
【护理措施】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予禁食、胃肠减压:保持有效引流,避免因食物引起的神经及体液调节所致的肠液大量分泌,减少消化液的持续漏出。
3、观察生命体征、皮肤黏膜有无干燥,有无口渴、倦怠等,及时调整输液量。
4、给予营养支持,全胃肠外营养时,按全胃肠外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在滴入高营养时应注意温度和滴速,应用要素饮食时注意观察胃肠道症状。
5、控制感染:取低半坐卧位,以利漏出液积聚于盆腔和局限化、减少毒素吸收和引流,加强负压引流及灌洗,保持引流通畅,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6、做好心理护理。
肠瘘病人因病程长,病情复杂反复,病人易出现焦虑、恐惧、担心费用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需给予鼓励、解释、关心、帮助,树立其对治疗的信心,使机体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7、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通畅,观察引流管及瘘口排出液的量、性状、气味、颜色,正确记录,并观察肠功能改变情况。
8、保持周围皮肤及瘘口清洁,及时清除流出的肠液、粪便,瘘口周围皮肤可涂氧化锌软膏保护,避免皮肤发生湿疹和糜烂。
若局部皮肤发生糜烂,可采取红外线或超短波等理疗处理。
9、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平整、无臭味。
10、按医嘱记录24 小时进出量,观察尿量变化,及时送检血生化,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肠瘘的护理常规一.定义肠瘘是指肠管与其他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病理性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至体外,引起严重感染、体液失衡、营养不良等改变。
肠瘘分为内瘘和外瘘,肠内瘘是指肠腔通过瘘管与腹内其他脏器或肠管的其他部位相通,其病理生理改变、症状与治疗方法随所在器官而异。
肠外瘘较多见,指肠腔与体表相通的瘘。
二. 症状与体征(一) 症状手术后肠外瘘可于手术后 3~5 日出现症状。
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术后 1 周左右,腹腔引流管内可见含肠内容物的浑独液体及气体引出。
继发感染者体温升高。
(二)体征视诊:病人表情痛苦,拒绝改变体位;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听诊: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叩诊:移动性浊音。
触诊: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呈“木板样”强直。
三.护理问题(一)感染与肠内容物刺激有关。
(二)体温过高与腹腔感染有关。
(三)营养失调与摄入不足有关。
(四)体液不足的危险与消化液丢失过多有关。
(五)焦虑/恐惧与病情反复,二次手术有关(六)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瘘口周围消化液刺激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术前护理1.维持体液平衡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2.控制感染(1)体位:取半坐卧位。
(2)合理应用抗生素。
(3)负压引流的护理:经手术切口或瘘管内放置双套管行腹腔灌洗并持续负压吸引,以充分稀释肠液,保持引流通畅。
(4)调节负压大小:一般情况下负压以 10 ~20KPa(75~15mg)为宜。
注意避免负压过小致引流不充分,或负压太大造成肠膜吸附于管壁引起损伤、出血。
当瘘管形成、漏出液少时,应降低压力。
(5)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
若出现管腔堵塞,可沿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松动外套管,若无效,应通知医师,另行更换引流管。
(6)调节灌洗液的量及速度:灌洗液的量及速度取决于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一般每日灌洗量为 2000~4000ml,速度为 40~ 60 滴/分,若引流量多且黏稠,可适当加大灌洗的量及速度。
一、引言脐肠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脐肠瘘术后常见的护理诊断,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护理诊断1. 皮肤完整性受损:由于手术创伤和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完整性受损。
2. 营养失调: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3. 感染风险:术后切口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切口愈合不良。
4. 肠道功能紊乱: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影响肠道功能。
5. 心理压力: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三、护理措施1.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措施(1)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切口,避免污染。
(2)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 营养失调的护理措施(1)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营养摄入。
(2)根据患者病情,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
(3)必要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3. 感染风险的护理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观察切口分泌物的颜色、性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4. 肠道功能紊乱的护理措施(1)观察患者排便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2)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物。
(3)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如益生菌、泻药等。
5. 心理压力的护理措施(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2)提供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3)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增强自信心。
四、护理评价1. 观察患者皮肤完整性,评估护理效果。
2. 监测患者营养状况,评估营养支持效果。
3. 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评估感染风险。
4. 监测患者肠道功能,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5.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心理护理效果。
五、总结脐肠瘘术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的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肠瘘病人的护理范文肠瘘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合理的护理和管理,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和提高康复速度。
本文将为您介绍肠瘘病人的护理方法。
一、术后早期护理1.合理饮食:术后早期肠瘘病人的肠道功能较差,建议给予低脂、低渣的液体饮食,如流质饮食和蛋白质饮料,以提供足够的营养。
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咖啡。
2.管路护理:术后早期需要定期检查和护理肠瘘引流管,及时清洗和更换引流袋,定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3.皮肤护理:保持肠瘘引流口周围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者温水进行清洗,然后涂抹适当的护肤品。
4.床位护理:术后早期需要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身体舒适。
5.情绪护理:术后的肠瘘病人常常有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护士应耐心倾听和安慰,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病人舒缓情绪。
二、术后中期护理1.饮食管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饮食种类和量,建议病人少量多餐,合理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2.引流护理:定期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如果引流液呈浑浊、有脓血或异味,应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同时,定期清洗和更换引流袋和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
3.皮肤护理:肠瘘引流口周围的皮肤易受引流液刺激,容易发生皮肤炎症。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清洗和涂抹适当的护肤品,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4.体位护理:要求病人保持平卧位或半卧位,避免不必要的体位变换和压力,预防床垫糜烂。
5.预防感染:定期检查病人的体温,注意排泄物的状况,及时观察和报告发热、感染等异常情况。
同时,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等感染控制措施,确保环境的清洁。
三、术后后期护理1.饮食调理:根据病人的康复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选择新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且适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2.活动和康复训练:逐渐增加病人的运动量,可以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训练、运动耐力练习等,有助于促进康复和恢复。
3.皮肤护理:病人自理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引导病人自己清洗和护理引流口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和干燥。
肠瘘病人的护理肠瘘(intestinal fistula)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至体外。
肠瘘时腹部外科中常见重症疾病之一,病情腹胀、并发症多,可引起全身及局部病理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死率高(15%--25%)。
【病因和分类】按肠瘘发生的原因、是否与其他器官或体表相通、肠道的连续性及所在部位有不分类。
1、按瘘发生的原因(1)先天性: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如卵黄管未闭所致脐肠瘘。
(2)后天性:占肠瘘发生率的95%以上,与多种因素有关。
①腹腔或肠道感染:如憩室炎、腹腔脓肿、克罗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肠结核。
②肠道缺血性疾病③腹腔内脏器或肠道的恶性病变:如肠道恶性肿瘤。
④腹部手术或创伤:绝大多数肠瘘都是由手术或创伤引起,如腹部损伤导致的肠管损伤或手术时误伤、吻合口愈合不良等。
(3)治疗性:是指根据治疗需要而施行的人工肠造瘘,如空肠造瘘或结、直肠造瘘等。
2、按肠腔是否与体表相通①肠外瘘:指肠腔通过瘘管与体表相通。
肠外瘘又可根据瘘口的形态分为管状瘘及唇妆瘘。
前者是肠外瘘中较常见的类型,是指肠壁瘘口与腹壁外口之间存在一瘘管;后者为肠壁直接与皮肤粘着,瘘口处肠粘膜外翻成唇状。
②肠内瘘:指肠腔通过瘘管与腹内其他脏器或肠管相通,如胆囊横结肠瘘、直肠膀胱瘘、直肠阴道瘘和空肠空肠瘘。
3、按肠道连续性是否存在①侧瘘:肠壁瘘口小,仅有部分肠壁缺损,肠腔仍保持其连续性。
②端瘘:肠腔连续性完全中断,其近侧端与体表相通,肠内容物经此全部流出体外,亦称为完全瘘。
此类瘘很少见,多为治疗性瘘。
4、按瘘管所在的部位①高位瘘:指距离Treitz韧带100cm内的消化道瘘,如胃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空肠瘘。
②低位瘘:指发生Treitz韧带100cm以下的消化道瘘,如空肠下段瘘、回肠瘘和结肠瘘。
5、按肠瘘的日排出量①高流量瘘:指每天排出消化液在500ml以上。
肠瘘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询问患者有无腹部外伤或手术史,了解外伤及手术情况;肠瘘发生的时间,有无腹痛、腹胀,外漏肠液的性质及排出量;治疗经过及其效果。
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营养不良等影响机体愈合的并发症。
2、症状和体征(1)局部:① 腹部有无腹膜刺激征象。
② 体表有无瘘管开口,肠瘘的类型、数目,腹壁上若有多个瘘口,其相互间关系。
③ 漏出的肠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损伤程度,有无并发感染。
④行非手术治疗者,观察双套管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堵瘘治疗的效果。
(2)全身:① 是否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② 全身营养状况,有无消瘦、乏力、贫血或水肿表现。
③ 有无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脱水征及心律异常等电解质。
(3)辅助检查:了解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瘘管造影、口服染料等检查结果。
(4)社会心理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家庭经济支持情况等。
二、护理措施1、非手术治疗(1)体位护理:取低半卧位,利于漏出液积聚于盆腔和局限化,减少毒素吸收。
(2)营养支持:根据医嘱提供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① 高位肠瘘:a、瘘孔小,漏出物不多者可进软食,增加热量和蛋白质;b、瘘孔大,无梗阻者可进行流质饮食;同时,分别放置引流管(也可用气囊导管行负压吸引),一管收集近端内容物,另一管滴注要素饮食;c、漏出液过多难以控制者,需静脉补充营养,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及非酮性昏迷等并发症。
② 低位肠瘘: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少渣饮食,避免腹泻。
(3)病情观察:①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
② 观察有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③ 保持负压吸引及腹腔冲洗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及脱落,观察吸引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并做好记录。
(4)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肠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方法,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基础护理:① 预防压疮:臀、背部使用软垫或气垫,定时翻身、按摩。
肠瘘的护理摘要】肠瘘是外科胃肠道术后严重的并发症[1],因为有大量的消化液及粪便从瘘口流出,不仅造成患者全身病理生理变化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现将1例多年肠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肠瘘护理各种致伤原因导致肠壁上有异常穿孔,肠内容物外溢即称为肠瘘,分为内瘘和外瘘。
我们常说的仅指外瘘。
肠外瘘可由开放性腹部损伤、医源性外伤(损伤肠管、手术操作错误、吻合口愈合不良、腹内异物存留或引流物安置不当等)、腹腔内化脓性特异性感染、肠穿孔以及肠肿瘤侵蚀腹壁等原因所造成,80%的肠外瘘为手术后并发症。
为单个瘘、多发瘘;按部位可分为高位瘘、低位瘘;按流量可分为高流量瘘和低流量瘘。
(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让病人了解目前的病情及肠瘘的治疗步骤,即早期尽量采用全静脉营养,使消化道处于休息状态,促进瘘口的愈合;经2-3月仍未愈合者可考虑手术;要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树立良好的生活形象,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做好造瘘口的护理,减少异味并经常鼓励病人的任何微小的进步,以分散注意力和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
2.腹腔及肠道急性病症,诊断不明时应禁食,禁用镇痛剂、灌肠和摄食,以防掩盖或/和加重病情。
3.通畅引流与皮肤护理使用双套管放置于瘘口、脓肿的最低点,利用负压装置及时将漏出液吸走,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同时要注意切口的保护,腐蚀皮肤的地方用氧化锌软膏保护,并及时更换敷料;若瘘口较大需接假肛袋时要注意皮肤的准备情况、袋口的大小,并定时更换;为减少瘘口周围的炎性反应,防止导管堵塞,可定期用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4.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高位肠瘘的病人丢失消化道液较多,每日可达2000-3000ml或更多,需详细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并测定电解质,以作为静脉补液的依据。
对于低位肠瘘或低流量的肠瘘(如漏夜小于300ml)的病人,可适当予以口服补液;为减少肠液的分泌丢失,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生长抑素。
5.营养护理需注意热量、蛋白质和氨量的摄入,以使机体处于正氮平衡,促进肠瘘的愈合或为手术创造条件。
2011年08月制定2013年12月第1次修订肠瘘护理常规类别:护理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组稿者:沈雪凤审核者:陆美艳批准者:执行时间:一、执行普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护理评估1.评估有无腹部外伤史及手术史、全身营养状况;2.肠瘘发生的时间、有无腹痛腹胀,外漏肠液的性状及排出量;3.有无外瘘及瘘口周围皮肤受损程度。
三、观察要点1. 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有无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2. 观察外漏肠液的性状及排出量,正确记录。
四、护理措施1.非手术治疗时应根据肠瘘部位采用适当卧位,预防压疮发生。
2. 应用TPN或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低位肠瘘者,可给营养丰富、易消化和少渣的饮食。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 回输引流的消化液:收集和回输引流的消化液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
①肠液回收:可采用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收集患者瘘口流出的肠液,应用无菌或洁净收集瓶,收集1次/2~4小时;(双套管负压吸引见肠瘘护理常规)。
可用造口袋收集唇状瘘患者流出的肠液。
②肠液回输要求:回输肠襻长度必须>50cm、腹腔感染得到控制、肠道功能开始恢复。
③回收肠液用双层无菌纱布过滤后及时回输,可与肠内营养液通过不同的输液瓶借助三通管相连同时输入远端肠管;④复杂肠外瘘患者可通过肠管分段应用泛影葡胺造影显示远端肠管后从瘘口置入鼻肠管或硅胶尿?管以输入回收肠液及营养液;⑤回输肠液速度控制在20~50滴/min;⑥回收肠液若暂不回输可放冰箱保存,24h内回输;⑦如患者出现高热、腹腔脓肿或回收肠液有异味、混有脓性液体时肠液不可回输;⑧加强瘘口及瘘口周围皮肤的护理。
4.保持瘘口及周围皮肤清洁,必要时使用双套管持续负压抽吸和冲洗;①根据楼?口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双套管,放置位置合适。
②调节负压:在持续负压引流过程中,要根据肠液流出量、黏稠度进行负压的调整。
负压过小,达不到引流的目的,肠液会外漏;负压过大,容易造成瘘管周围组织被吸入内管,造成肠粘膜损伤、出血等。
肠瘘护理常规(一)定义肠腔内容物经过肠管中任何部位的不正常孔管流出,统称为肠瘘。
一般分为肠内瘘和肠外瘘。
(二)临床表现1、腹膜炎期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3-5天局部:病人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大便次数增多或由于麻痹性肠梗阻而停止排便、排气。
全身:继发感染的病人有体温升高;病人可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全身症状。
2、腹膜内脓肿期多发生于瘘后7-10天。
3、瘘管形成期多发生于肠瘘发生后1-2个月。
4、瘘管闭合瘘管炎症反应消失、愈合,病人临床症状消失。
(三)观察要点术前1、完善相关术前准备。
2、观察患者全身营养状况,有无消瘦、乏力、贫血或浮肿表现。
3、观察瘘口周围皮肤与组织情况术后1、注意敷料有无渗血以及血压、脉搏变化。
2、引流管护理放置引流管者,可见有血液流出;若未放置引流管,应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情况。
(四)护理措施1、非手术治疗护理(1)嘱患者取半卧位,采用腹腔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充分引流,准确记录冲洗液和肠液量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用温水擦净,然后用氧化锌软膏涂抹。
(3)及时更换潮湿敷料、被褥,加用护架,以避免管腔及皮肤受压。
(4)遵医嘱予以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促进机体康复。
2、手术前护理(1)抗感染应用抗生素,做好肠道准备。
(2)皮肤准备,术区备皮、并且保持瘘口周围皮肤并保持清洁干燥。
(3)加强营养,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能力。
3、手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肠瘘患者手术剥离面大,术后可能出现弥漫性渗血,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面色的变化,伤口负压引流液和敷料的渗血情况。
(3)患者术后和腹腔内均有潜在感染的机会,应注意观察体温、腹痛、腹胀、恶心等腹腔内感染的体证。
(4)术后放置的各种引流管应妥善固定,保持通畅,严密观察,准确记录。
(5)早期下床活动,待腹部伤口愈合曾加活动范围及时间。
(六)健康指导1、心理指导了解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得心理状况;掌握影响病人情绪波动的因素。
肠液回输在肠外瘘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一)【关键词】肠液回输肠外瘘肠瘘是指胃肠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腔外有异常的通道,肠瘘穿破腹壁与外界相通的称为肠外瘘〔1〕。
肠外瘘治疗中存在着治愈率低(30%~50%)〔2〕、病程长、医疗费用贵等问题。
肠外瘘尤其是高位肠瘘患者,每日瘘口均有大量消化液丢失,患者的内稳态及营养状态不容易得到改善。
作者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10例肠外瘘患者实施肠液回输加肠内营养,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例患者中男8例,女2例;年龄35~78岁;平均52.2岁。
肠瘘均发生于腹部术后,十二指肠瘘3例,小肠瘘7例,其中高位小肠瘘5例(瘘位于近端空肠<100cm)、中低位小肠瘘2例;10例中有17个瘘,其中单个瘘4例、多发瘘6例;高流量(>500ml/d)8例、低流量2例。
1.2结果十二指肠残端瘘因胃癌晚期放弃治疗、高位小肠多发瘘死于腹腔内大出血各1例,余8例经治疗痊愈,其中2例十二指肠瘘术后2周完全脱离静脉输液,并通过进食或从空肠造瘘管补充营养,经1~2个月保守治疗痊愈;另6例小肠瘘,术后2~4周完全脱离静脉输液,3例经1~2个月保守治疗痊愈,另3例3~6个月后行肠瘘切除肠吻合术痊愈。
2护理2.1肠液回收可采用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收集患者瘘口流出的肠液,应用无菌或洁净收集瓶,收集1次/2~4h,也可用康乐保造口袋收集唇状瘘患者流出的肠液。
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入院时腹部切口全层裂开,瘘口所在肠管暴露,可见肠液不断溢出,周围皮肤大片糜烂,疼痛不适。
早期予加强创口换药,周围皮肤涂抹溃疡糊后用一层藻酸盐敷料保护,外层覆盖无菌纱布,换药1次/数h,2周后创口周围皮肤红肿糜烂好转,4周后周围皮肤开始爬行,8~10周后创口明显缩小,贴大口径底盘造口袋收集肠液。
10例患者肠液收集量150~2360ml/d,肠液标本定期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
肠瘘病人的临床护理作者:郑伟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7期肠瘘: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因各种原因所形成胃肠道之间异常通道,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之间或是肠管与体表之间的病理通道,可分为内瘘及外瘘。
因其并发症多、处理难度大、故死亡率高。
它继发于外科手术、腹部损伤、腹腔感染及肠道炎症性疾病等。
其临床症状有瘘口局部症状、出血、内稳态失衡、营养缺乏、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其护理要点是围绕肠瘘引起的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失衡、营养障碍、及促进瘘口愈合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达到纠正内稳态失衡、控制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目的。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长期卧床的临床护理;②营养失调的护理;③长期患病心理护理;④外瘘口的护理。
1 长期卧床的临床护理:肠瘘病人病程时间长,卧床时间久,因此使身体的重量长期压迫某处组织,使该处的皮肤,皮下组织长期得不到动脉血液的供给,而导致组织缺血,肿胀,破溃,坏死等一系列变化,产生褥疮。
所以,对久病卧床不起的病人,特别是老人,就应该特别注意一些几点。
首先,病人要经常翻身,以减轻局部组织的受压;对于不能自己翻身的病人,家人要协助其定时翻身,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要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床单的干燥,皮肤的清洁,最好能够每天用温水擦浴局部组织,使局部皮肤血液运输能得到改善。
室内要定期开窗换气,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床上的温度也应该注意不要太冷或者太热,特别要预防热水袋的烫伤。
在帮助病人翻身、按摩、床上使用便器时,要注意不要推、拖、拉,以免损伤局部的皮肤,因为皮肤损伤后不容易愈合,容易诱发褥疮。
由于卧床时间太长,会引起排痰不畅,以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所以,病人要经常不断地变换体位。
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翻身拍背: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久病体弱,咳嗽无力,护士应翻身1次/1~2h,拍背3~4次/ll.②拍背的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时,护士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掌屈曲呈15.角,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3~5min/次。
肠造瘘护理记录书写范文
一、护理目的
1. 维持肠造瘘口周围皮肤完整。
2. 预防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3.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造瘘袋,保持生活质量。
二、护理评估
1. 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渗出、发红、糜烂等。
2. 评估造瘘口大小、位置、活动度等情况。
3. 询问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三、护理措施
1. 保持造瘘口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
2. 正确使用造瘘袋,及时更换,避免渗漏污染皮肤。
3. 注意饮食,避免高纤维食物,预防肠梗阻。
4.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造瘘袋,注意袋口贴合皮肤,防止漏气和渗漏。
5. 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并发症,及时处理。
四、健康教育
1. 向患者解释造瘘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2.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护理造瘘袋的方法。
3. 告知患者注意饮食,避免高纤维食物引起肠梗阻。
4.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必要时介绍同路人互助小组。
五、评价
根据患者造瘘口周围皮肤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等,评价护理措施的效果,对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肠瘘病人的_护理
肠瘘是指肠道与体表皮肤或其他脏腑器官之间异常交通的通道形成,导致粪便或消化液从肠腔进入体表皮肤或其他器官。
肠瘘病人需要特殊的护理,以下是对肠瘘病人的护理要点的详细介绍:
1.皮肤护理:肠瘘病人常常有排泄物渗漏出来,容易导致皮肤糜烂和感染。
所以,每天应该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使用温和的皂液清洗皮肤,轻柔地擦干。
使用含锌的软膏或粉末来保护皮肤,预防皮肤糜烂。
2.垫料选择:需要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好的垫料来吸收渗漏出来的排泄物。
应该经常更换垫料,保持干燥。
4.排便管理:对于肠瘘病人,排便是通过肠瘘口进行的。
需要注意排便时的姿势,最好是坐在马桶上弯腰前倾。
排便后,应该用温水轻柔地清洗肛门周围,保持清洁。
5.感染预防:肠瘘病人容易发生感染,特别是肠瘘口周围的皮肤容易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应该定期更换肠瘘袋,注意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或化妆品。
6.心理支持:肠瘘病人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况而感到尴尬和困扰。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肠瘘病人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尽量减少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7.定期随访:肠瘘病人需要定期随访,对病情进行评估,确保病情稳定和排便功能正常。
定期检查肠瘘的外观,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