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彭五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全面解读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年会会议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部主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年会于2013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和辽宁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马研院院长程恩富教授分析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现状,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新思路。
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本身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又要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关系。
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应从10个视阈或10个方面展开:一是综扩性研究,即从理论特质、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四个角度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把握和概括;二是分类性研究,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分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中,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错误观点;三是统一性研究,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四是层次性研究,即从一般原理、具体论断、思维方法或分析方法三个层面来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框架;五是破立性研究,即从批判性和建设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特别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性理论和思想的研究;六是分科性研究,即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展开专业性研究;七是互动性研究,即按照领袖思想和学者思想两条线索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推进领袖思想和学者研究之间的互动、互补;八是国别性研究,即重视对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政党和政治家的理论和思想的研究,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而且要研究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或左翼组织和学者的理论,把全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统合起来进行研究;九是定义性研究或定义的整体性研究,即从理论特质、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四个方面整体地界定马克思主义;十是“三化”研究,即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与马克思合作撰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同时也在马克思去世后继续坚定地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恩格斯对整体性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贡献以及对当代的启示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
一、恩格斯对整体性的理解恩格斯认为,整体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事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辩证的、全面的。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事物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他强调了整体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而在《列宁主义对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恩格斯更进一步地阐述了整体性的内涵,认为整体性是由一系列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事物组成的。
整体性是辩证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性,形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恩格斯看来,整体性是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对事物深层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事物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
在对整体性的理解上,恩格斯还提出了对事物中的内部矛盾和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认识。
恩格斯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丰富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恩格斯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性。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和矛盾性。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后人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资产阶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辩证法,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四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完整性和发展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我们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坚持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及学科的整体性四个层次,集中表现为“四个内在统一”:在基本内容上,它是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在发展进程中,它是历史发展的内在统一;在学科建设上,它是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统一;在逻辑结构上,它是研究方法的内在统一。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四个层次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整体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表现形式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四个层次。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要从横向有机构成整体和纵向历史发展的整体角度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横向有机构成的整体强调它的三个构成部分密切联系、内在统一。
三个组成部分一开始就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正如列宁1916年11月30日在致伊·费·阿尔曼的信中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体系要求将每一原理同其他原理和历史经验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在科学结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具体应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效果检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实践应用的空间和可能。
从逻辑框架的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逻辑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开展贯穿的整个过程,科学社会主义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三维特性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维特性及其内在要求马克思说:“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思想”,“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
毛泽东也说过:“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它总是产生并存在于特定时间、空间并有着特定立场的“具体的”理论,即它总是要受到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立场所制约,并为了回答特定时代的具体问题而提出来的,具有时间、空间和立场上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
19世纪上半叶,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在进入鼎盛时期时,其内在矛盾也充分暴露了出来:一方面,经济危机周期性地频繁爆发;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因为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而迫使其联合起来为争取生存权而斗争。
于是,两大历史性课题便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其一,被视为“人类理性体现”的资本主义,为何会爆发如此不理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该向何处去?其二,工人运动高举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来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为何不断遭之失败?工人运动该向何处去?尽力鞭挞封建专制主义而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资产阶级理论,面对新的历史课题,均陷入“无知”之中,它们既不能提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理论解释,也不能提供无产阶级得以解放的思想武器。
而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变革要求”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阶级两极分化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根据、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和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回答了两大历史性课题。
而对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回答,所体现的时间特性,是19世纪上半叶;所体现的空间特性,是西欧资本主义;所体现的立场特性,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间、空间和立场特性,说明了它的具体性。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内在统一性的突出表现50100305301 高鹏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从一开始就是内在统一的。
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精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一.从目标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证共产主义的本质,政治经济学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论证共产主义的实践(革命)规律。
虽然表面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划分为三个学科领域,但实质上它们都是为同一个社会理想服务的。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原理。
“这种‘贯穿’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相加,而是指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一以贯之”的统一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马克思首先在“哲学”上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
比如,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在“政治经济学”中,给出扬弃私有财产的经济学规律,即剩余价值理论,从而给出了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经济学规律上的“铁的必然性”。
最后,在“科学社会主义”当中,马克思论述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行动和革命道路,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取得无产阶级政权的具体途径。
可见,三个领域之间都是围绕共产主义这一社会理想而建立的具有严格的整体性的理论体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
二.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灵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依然贯穿在上述三个研究对象的领域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由上述三个研究对象领域中的具体原理构成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世界的原理要体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决定精”两个原理之中。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也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整体性建设,更要从宏观角度通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整体性建设。
[论文关键词]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
”可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和它有着完备而严整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没有什么整体性而言了。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突出特征,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的。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往往都是从这三个组成部分方面来理解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忽略了对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这既说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也说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的。
说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主要强调了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说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主要强调了整体就是整体,真正的整体既不能归结为部分,也不是由部分的集合所构成,我们既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拼凑或相加。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实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或者也可以说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理论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内在联系才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究竟有哪些?我认为,首先包括了在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等这些基本原理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如认识论、实践论、人学理论等。
其次包括了这些基本原理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结合中得到验证并得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基本原理,由这些基本原理又形成了所有制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理论、人类社会形态理论等等。
我们看到,这些理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们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不简单地对应于这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对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理论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我们之所以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来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涵,就在于:第一,它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特征,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反映,强调了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整体研究。
第二,它们不仅是在各个层面上理解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各个不同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认识,正是这些逻辑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并不只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突出特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是事关这个学科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们都很清楚,在学科发展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三个学科之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就意味着必须要从整体性角度来研究和建设这个学科,如果我们还局限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某个组成部分方面来建设和发展这个学科,显然,就不是在发展这个学科,而是在窒息这个学科了,也就动摇了这个学科存在的基础。
从这一点来说,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的基础、合理存在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是以这个学科内在的五个二级学科存在着差别为前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五个二级学科是存在着研究差别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差别才能构成整体。
正因为五个二级学科存在着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的差别,所以才能构成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性表现在哪里,显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认为,是这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也就是说,整体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概括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四个二级学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四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前四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去向。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每个二级学科来看,任何一个二级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都具有整体性,它不是分三个组成部分来研究的,也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来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在于: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这个现实既包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也包括了人们的思想实际:二是对各种不同的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及体系和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也都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中,每一门课程自身都有着整体性,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哪一个部分。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阐释的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释的是对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两大类规律的阐明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哪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独立解决的,它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来解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就必然要起到整体性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同样如此,它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进行阐明,而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和规律,它也具有整体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胜利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强调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这两门课程也必然具有整体性。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体系反映了整体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虽然相对独立,但并不是互不相干,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供了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反过来,后三门课程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提供联系实际的素材。
在后三门课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会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反过来,后两门课程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规律的材料和怎么去认识社会主义的实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