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把握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8
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逄 锦 聚【内容提要】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至少有以下几个角度: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内容;三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四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并不是要否定或排斥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把握与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得益彰。
那种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只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把握就可以了,而不必从整体进行把握的结论,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世界观作者逄锦聚(1947- ),南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1)。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理解,是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一、为什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恢复工作的时候,针对当时有人片面地、扭曲地、教条地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做法,振聋发聩地提出,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邓小平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也同样适用于对待马克思主义。
实际上,无论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既有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取得革命成功的经验,也有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片面和不准确,而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导致革命挫折,事业受损,甚至人头落地的惨痛教训。
所以,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首先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
如果说这种启示是总结无产阶级内部历史得出的结论,那么总结无产阶级外部的历史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从“四个角度”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者:蔡嘉鑫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来看待,从整体上认识、学习、把握、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
本文将从“四个角度”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因;角度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的原因(一)无论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都既有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革命成功的经验,也有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片面理解而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导致革命遭受挫折,事业受损,甚至人头落地的惨痛教训。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
对历史的重要启示一旦从经验教训中所得,才是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加强依据。
(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探究和把握,也是全面、准确、完整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以此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而不是以马克思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为指导,更不是以后人不准确、不全面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要求要对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理论体系。
(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不仅是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也要加强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理解。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只有加强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四个角度”(一)马克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发展的时代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时间的要求,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彭五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全面解读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年会会议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部主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年会于2013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和辽宁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马研院院长程恩富教授分析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现状,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新思路。
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本身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又要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关系。
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应从10个视阈或10个方面展开:一是综扩性研究,即从理论特质、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四个角度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把握和概括;二是分类性研究,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分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中,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错误观点;三是统一性研究,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四是层次性研究,即从一般原理、具体论断、思维方法或分析方法三个层面来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框架;五是破立性研究,即从批判性和建设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特别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性理论和思想的研究;六是分科性研究,即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展开专业性研究;七是互动性研究,即按照领袖思想和学者思想两条线索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推进领袖思想和学者研究之间的互动、互补;八是国别性研究,即重视对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政党和政治家的理论和思想的研究,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而且要研究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或左翼组织和学者的理论,把全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统合起来进行研究;九是定义性研究或定义的整体性研究,即从理论特质、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四个方面整体地界定马克思主义;十是“三化”研究,即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为根本政治立场、以与时俱进为理论品质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包括世界观、方法论,而且还应包括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概括。
具有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是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要深刻地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理解。
那么要怎样才能真正地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呢?下面概括了几点。
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发展的时代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实践的要求,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与在此之前的所有资产阶级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为了人类解放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其根本宗旨是实现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目标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其理论活动的开始就特别地强调了这一原则,在其后继承者那里,这一原则得到了坚持和发展。
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定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但不管从什么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所有内容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但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都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都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学说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四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完整性和发展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我们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坚持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及学科的整体性四个层次,集中表现为“四个内在统一”:在基本内容上,它是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在发展进程中,它是历史发展的内在统一;在学科建设上,它是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统一;在逻辑结构上,它是研究方法的内在统一。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四个层次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整体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表现形式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四个层次。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要从横向有机构成整体和纵向历史发展的整体角度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横向有机构成的整体强调它的三个构成部分密切联系、内在统一。
三个组成部分一开始就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正如列宁1916年11月30日在致伊·费·阿尔曼的信中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体系要求将每一原理同其他原理和历史经验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在科学结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具体应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效果检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实践应用的空间和可能。
从逻辑框架的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逻辑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开展贯穿的整个过程,科学社会主义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社会、历史和自然等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思维方法。
它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地、零散地看待问题,要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统一,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最终达到深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目的。
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进行浅谈。
一、整体性方法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包括了一系列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性原则。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联系的观点。
辩证方法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求因果关系时,不能片面地只看表面现象,要善于发现问题中的内部联系和矛盾冲突,善于从矛盾的双方中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规律。
在研究问题时要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2. 历史性原则。
整体性方法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不能割裂地分析问题,要把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待,找出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规律,从而为深刻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3. 实践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整体性方法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联系实际,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关注问题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不能脱离实际,只顾死板地套用理论。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才能得到升华和发展。
4. 统一性原则。
整体性方法要求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要统一全局和局部,要在整体和部分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不能只看局部,忽略全局,也不能只看全局,忽略局部。
要树立全局观念,善于把握问题的全貌,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借鉴。
1. 善于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
整体性方法要求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要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它通过对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指导,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和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运用的宝贵经验。
这一思想方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强调整体和局部的统一、矛盾的辩证统一、事物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要强调整体,就是要把握事物的全貌,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把握事物的全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这也是他整体性方法的理论基础。
矛盾的辩证统一,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实现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处理矛盾关系。
事物的辩证统一,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内部的辩证统一性的,即矛盾的统一。
这也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要认真学习和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整体性方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全貌,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处理矛盾,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实践活动,也同样适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只有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等诸多新事物正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为指导,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面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善于把握事物的全貌,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而言,我们必须看到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了解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战略,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我们应该善于处理矛盾。
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各种矛盾可能会出现,我们必须善于处理各种矛盾,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以批判性指向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摘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必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的批判指向,厘清将整体性的价值旨趣理解为解释世界和片面强调整体性的错误观念,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置于“运动过程中”,并正确认识整体同部分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批判指向(一)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抽象整体将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批判的方法论,因此批判唯心主义的抽象整体观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体观的伊始。
恩格斯高度赞扬黑格尔所指出的“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3]398,这一观点指向了运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但是其运动和发展最终被纳入到黑格尔所构筑的庞大唯心主义体系中,即“绝对观念”。
“绝对观念”作为抽象实体,其整体观并不具有现实性,因此也不具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马克思对此展开批判,认为黑格尔提出的国家机体整体观同作为精神基础的法哲学是头足倒置的,其国家机体整体观是伪整体。
国家机体整体观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是马克思充分吸收其中合理成分同时摒弃黑格尔理论体系的唯心主义成分,正确把握现实世界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彰显,使隐藏在唯心主义外壳下的“否定性辩证法”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实现了对于抽象整体观的超越。
(二)批判了传统集合论的整体观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构成的,彼此相互依赖与作用的,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首次使用了“社会有机体”用于代指社会,并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以片面、机械、脱离现实生活的经济学研究而形成的传统集合论的整体观展开批判。
传统集合论的整体观是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以经济学范畴为方法原则搭建的思想意识形态体系大厦,马克思对此批判道“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4]223,即将复杂的整体片面理解为简单整体,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予以经济学解释即整体是部分的简单集合。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把握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041班姓名:李琳摘要: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说明了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
它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现我认为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应从两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的有机统一性和马克思思想所具有的整体性发展的特点来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从内容上讲,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它是建立在实践运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科学学说。
这种实践所具有的具体的、整体的性质,规定了这种学说的整体的性质。
这种规定在马克思主义内容上的表现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它们是溶为一个整体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通常只从哲学角度来研究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在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系中强调的是这种变革的科学性质,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强调的是马克思实现的向实践向度的转变。
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决不是一个纯哲学内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表现在从思想到现实的根本转变,即哲学的出发点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和共产主义的内在的统一。
马克思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看着是同一个东西。
他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没有批判现实的生活关系”的错误时指出:“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
”【1】这是因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从人出发和对现实的革命的批判的态度,必然地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导致共产主义。
在这里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或者共产主义被看着唯物主义的内在规定。
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整体性上最显著的特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从现实出发,一个从理想出发,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现实的批判是伦理的批判,其空想表现为从非人的现实到人的理想状态的现实道路的缺失,在哲学上不自觉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则不同,在他看来,共产主义是根源于现实的运动,而现实就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在人的这个阶段,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又为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规定,人的本质成为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因为人不能驾驭这些条件,便为这些条件所规定。
但规定即否定,因为人的本质决不是一种抽象存在,而是历史地变化的。
随着人的新阶段的到来,随着人对自身生活条件的控制,人的本质将为人所占有而不是与人相异化,这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所以共产主义决不是外在于感性现实的理想,而是根源于现实的运动,是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
实践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共产主义学说则是对现实的运动的科学揭示,两者是互为表里,溶为一体的关系。
(二)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这种整体性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来看,他的思想的发展总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性的发展。
我们知道,在1843年至1844年间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第一个转变,即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时他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从他的哲学观来讲还是人本主义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发展总的说来有三个阶段:史前人类阶段、历史人类阶段、社会化人类阶段;因此也有三个基础,史前人类以血缘为基础,历史人类以生产为基础,社会化人类以自由为基础。
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的人的历史特征决不是同一的。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表现在对现实的人的历史规定性及其变化的全面阐述上,也即实践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全部内涵。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扬弃的历史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而这种发现又是以辩证法“作基础的”。
【2】因此政治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始终是溶为一个整体的。
不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学说,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整体性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应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的有机统一性和马克思思想所具有的整体性发展的特点来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源于它的方法论,因此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角度:1.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把握其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发展的时代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实践的要求,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与在此之前的所有资产阶级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为了人类解放,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其根本宗旨是实现人类解放,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目标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其理论活动的开始就特别地强调了这一原则,在其后继承者那里,这一原则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由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一基本原则所决定,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产生就具有整体性的品格。
2.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其整体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定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但不管从什么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所有内容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都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都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学说。
3.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中把握其整体性从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角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四个最根本最核心内容的严整体系。
第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第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这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要单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个观点,而是要从总体上坚持、继承其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即: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中把握其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所决定的。
无论是现实的历史过程,还是我国现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运动,都是包含多方面规定性的具体的整体。
在现实的过程中,没有纯粹的哲学问题、经济学问题、政治问题或思想文化问题。
任何问题必然综合地、有机地包含着多方面的相互影响的内容和规定性。
如果我们从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是整体的,因为它所面对的实践问题是具体的、整体的。
在当代中国,要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也将在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创新和发展。
指导中国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某个部分,而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构成的整体。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98年单行本,第9页,第22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第2卷,第122页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