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 格式:doc
- 大小:24.60 KB
- 文档页数:5
中华传统的歌曲艺术与发展历程中华传统的歌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在中国历史上,歌曲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广泛的意义上,歌曲是指艺术家或民间音乐传承者以口头传承方式传唱、演唱的旋律优美、动听、富含深情意识和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
一、早期的歌曲艺术早期中国的歌曲艺术主要表现为乐府诗歌,这是一种由唐代后期收集成型的、民间创作及唐人所作的诗歌总集。
乐府诗歌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验证了文化的演进,更揭示了文化的内在规律性。
其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歌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在宋代,歌曲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士大夫和文人之间。
在元代,歌曲更是融入了元曲、清曲和古曲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公认的大众文艺。
二、近现代的歌曲艺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歌曲艺术也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近现代的歌曲艺术以(唱工)技巧、曲风创新、歌词内容和作制方式的变化为主要特点,成为与传统歌曲艺术相比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艺术形式。
在这个时期,由于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歌曲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的歌曲作品,技巧性更强、制作更加精细、音乐性更加突出,其音乐风格在技巧、节奏、配器、编排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的发展,歌曲的歌词和音乐主题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三、歌曲艺术的创新中国歌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家及音乐爱好者们的创新和努力。
1950年代,中国大力扶持创作新型歌曲,采用先进的音乐表现手法,培养和推出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和作词作曲家。
这一时期所诞生的歌曲,是中国现代歌曲的开创之作,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等,成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歌曲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歌曲艺术逐渐发生了创新和突破。
在80年代初,中国流行音乐开始经历着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歌曲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我国艺术歌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初期发展(1949年至1960年)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歌曲迅速兴起。
这一时期,有大量的革命歌曲和民族歌曲诞生,成为新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
这些歌曲内容新颖,歌词朴实无华,旋律优美动听,曲调婉转悠扬,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其中,如《东方红》、《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至今仍深受人民喜爱和传唱。
这一时期,我国艺术歌曲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稳定的阶段。
在政治上,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艺术上,歌曲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多样化,从“大俗小雅”转向“大雅小俗”。
革命歌曲回归到现实题材和人民生活问题的刻画中,如《敖包相会》、《梅花三弄》等。
民族歌曲也从传统的叙事歌曲向表现人民群众生活、感情和情趣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茉莉花》等,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在这些歌曲中,以第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道德现实主义、可亲现实主义”为创作方向。
三、后期发展(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歌曲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特色化和时代化的趋势。
在形式上,除了传统华彩、田园、山歌等板块以外,广场舞音乐、网络音乐等新的形式也逐渐流行。
在内容上,歌曲的主题和风格更加偏向现代化、都市化、情感化,如《今天你要嫁给我》、《心太软》、《半壶纱》等。
这些歌曲的特点往往是轻快流畅、歌词简洁明快、时尚又耐听。
总的来说,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巨变的影响,也反映了音乐形式和内容的演变和升级,展现了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历程和特点,以及我国音乐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承发展一、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吟诵文学和音乐形式。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就有了以诗歌为基础的歌曲形式,如诗经、乐府诗等,这些作品在当时已经开始在广泛流传,并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发展。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艺术歌曲的形式不断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古典音乐为基础的各种曲种和风格。
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音乐经历了一段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以琵琶、古筝、二胡等乐器为主的音乐传统。
各种戏曲音乐和器乐曲目如《西皮》、《京剧》、《评剧》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曲目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音乐手法和表演技巧上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后人创作和演绎中国艺术歌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古典音乐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产生了以“新声乐”为代表的新型音乐形式。
新声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元素,吸收了现代洋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
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如聂耳、郭文景、刘铁夫等,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作品如《东方红》、《茉莉花》等,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在当代,中国艺术歌曲依然具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魅力,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的特点。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音乐技术的发展,中国艺术歌曲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之中。
中国艺术歌曲在传承方面,一直以来都注重对传统曲目和风格的保护和推广。
通过各种音乐节目、演出和比赛,传统曲目如《渔舟唱晚》、《二泉映月》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唱和认可。
同时,一些传统音乐团体和音乐学院也开设了古典音乐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创新方面,中国艺术歌曲也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浅谈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盛夏摘要:中国的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研究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和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为论点。
通过文章的阐述,对学习中国艺术歌曲的同学有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艺术特征;历史发展艺术歌曲的名称起源于18世纪后期,德国起源于19世纪。
鉴于当时欧洲文学的发展已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对音乐艺术的要求应自然而简单地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为了更好地将它们与民间歌曲区分开来,作曲家们使用了一些艺术性很强的著名诗歌来创作歌词,从而产生了最早的艺术歌曲。
胡忠刚先生在《声乐教材库第五卷》的注释《教学概论》中写道:“艺术歌曲的诗词意义深刻,格外高雅,音乐的构思精细和织体、调性布局严谨,伴奏部分有深刻的描写,渲染作用,词、旋律、伴奏有机地融为一体,五线谱记谱,常用钢琴伴奏演唱,是音乐会演唱的主要声乐体裁。
”1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继封建统治阶段的“洋务运动”失败后,在“维新变法”的影响下,在梁启超等人强调音乐对思想的启蒙和对国民的巨大作用的影响下,“今日不从事教育则以,苟从事教育,则歌词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当时全国广泛在学校开设“乐歌”,这一时期的这以文化现象史称“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在我国迅速兴起,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准确地说,我国艺术歌曲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肖友梅、赵元任等一批海外归来的有志之士为在中国创造新的音乐文化做了巨大努力。
在创作西方歌曲时尝试使用西方作曲技术创作中国风格的歌曲。
例如萧友梅的作曲《问》,赵元仁的作曲《教我如何想念他》,《卖布谣》。
等随着艺术歌曲音乐的事业发展,30年代初,黄自作曲《玫瑰三愿》、《春思曲》、江定仙作曲《春晓》等一系列的艺术歌曲较好地体现出我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99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百年发展王伟(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摘要: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是关注较多的领域,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丰富细腻的表现内涵,是艺术歌曲的特点。
通过不同时期艺术歌曲特点的概述,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是作曲家们不断探索的目标,推动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民族特色;时代精神 从1920年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100年的时光,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是中国艺术歌曲一直不断探索的目标,推动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一、学习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巧的中国艺术歌曲20世纪初,我国音乐家引用西方音乐的曲调并填上歌词,在学堂中教唱,这些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李叔同的《送别》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热潮,我国的作曲家们也继承五四爱国创新的精神,学习借鉴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技巧,在艺术歌曲领域展开了尝试,打开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大门。
青主于1920年创作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这首歌曲也被公认为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北宋诗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青主以西方的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创作手法进行谱曲,旋律雄浑悲凉,精准地表达了原诗词咏古抒怀的精神。
[1]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并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一共创作了100多首歌曲,以及钢琴曲、管弦乐、弦乐四重奏、合唱曲等题材的作品。
其代表作艺术歌曲《问》曲调深沉舒展、流畅自如,突出了忧国忧民的内在激情和耐人寻味的无奈感慨。
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奠基人,在黄自的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艺术歌曲,他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相结合,完美融合了诗歌和音乐的特点,作品展现出古朴典雅的气质,如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作品短小精悍,结构严谨,以玫瑰花的拟人化写法,表达了对国家危难的哀叹。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相对较为复杂,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文化影响。
以下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主要发展阶段:
1.民间艺术歌曲(古代):中国的艺术歌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有各种不同的民间歌曲形式,包括山歌、儿歌、田园歌曲等。
这些歌曲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近现代艺术歌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特别是欧洲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一些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受西方音乐启发的艺术歌曲。
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艺术歌曲的现代化起步。
3.上海歌曲和流行音乐(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上海歌曲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流行音乐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音乐。
这个时期的歌曲广受欢迎,代表了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4.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音乐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通常强调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政治和革命歌曲,以及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歌曲。
5.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音乐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艺术歌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音乐的影响,包括流行、摇滚、爵士、民谣等。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具有多样性,吸纳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演变。
从传统的民间歌曲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的艺术歌曲一
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音乐界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诠释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后形成的。
中国艺术歌曲从产生到发展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本文把其分为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这三个发展阶段时期,对它的发展进行了一个阐述。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
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
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音乐会中常常演唱并作为声乐教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在20世纪初期。
它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就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
1919年的这场新文化运动,使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他们呼唤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制度,宣扬民主与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个性解放,这些为此时期中国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结合,促进产生新生进步音乐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新诗界出现了胡适、刘半农等一些注重质朴自然,追求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人,他们在吸收古诗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些因素又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其次,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如饥似渴地吸收外国政治、经济、科学、哲学、法律等先进知识的同时,也兼学了西洋音乐中的作曲理论技法,他们冲破传统的主要以单音体系为表现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向具有和声、复调思维的西方创作方式上迈进,出现了运用西方创作技巧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气象,在他们的创作中,艺术歌曲的诗性和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结合。
另外,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如赵元任、应尚能、周淑安等人用音乐会的形式来演绎欧洲艺术歌曲,同时也演唱大量了萧友梅、黄自等中国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会的形式为当时艺术歌曲的推广提供了场所,同时他们在将美声唱法带到国内并逐渐传开的过程中,架起了应用西方歌唱技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桥梁。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的艺术歌曲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的详细阐述。
一、20世纪初期至中叶:萌芽与初步发展在20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音乐文化,并将其引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歌曲。
这些歌曲大多以中国传统诗词为歌词,结合西方音乐的作曲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这首歌曲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为歌词,通过西方的音乐技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融合。
这个时期的其他代表作品还包括黄自的《玫瑰三愿》和《春思曲》等。
二、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成熟与繁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艺术歌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强调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注重表现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许多作曲家开始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强烈的中国特色。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牧歌》、《渔光曲》等。
这些歌曲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为歌词,结合了民族音乐的元素和现代音乐技巧,成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
三、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多元化和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艺术歌曲在70年代至90年代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创新。
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在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融入更多的元素和技巧,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乡愁》、《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热爱。
四、21世纪初至今:新的探索和挑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艺术歌曲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新的探索和挑战。
许多年轻的作曲家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技巧,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感。
■ 陈星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多次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洗礼和磨练。
艺术歌曲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所以只有正确地理解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推动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才能使艺术歌曲的风格更加的民族化,更具有时代性等特征。
艺术歌曲主要来源于诗歌,逻辑比较严谨、个性鲜明、伴奏也是比较讲究的,伴奏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旋律部分是这首歌曲的关键,无论是词曲作者都倾注了很高的精力。
中国艺术歌曲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效果,深受观众的喜爱。
它具有优美的旋律、活泼的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浑然于一体等特点,使它们更加拥有华贵的气质。
关键词:起源;艺术歌曲;音乐创作及其发展1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艺术歌曲源于欧洲国家,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走进了中国并使人们逐渐认识和使用,对于中国来讲艺术歌曲是借鉴过来的新元素,“艺术歌曲”做为一种外来的声乐艺术体裁,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形式结构特点和重诗情表现的音乐风格。
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以新中国的成立为例,可分为两个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艺术歌曲转入中国之初就在很高的起点上得到了发展。
以萧友梅、吴梦非等为代表的一些音乐家,在那时期各国倡导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各地组建了一些新型乐团,这就为音乐创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冼星海、聂耳之后,以更加广泛的题材,谱写了大量的艺术歌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作品不断的发展。
作曲家施光南、徐沛东、谷建芬等创造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像雪花天上来》、《我们是黄河泰山》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中国创作起步较晚,一大批作曲家先后写下了很多经典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的曲调多由作曲家精心谱曲与伴奏,所以每一首艺术歌曲听起来旋律非常优美、包涵着一种诗意意境能使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歌曲,是因为它的歌词来源于诗歌,篇幅较短、内容含蓄。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以下是一些重要时期和流派的概述:
1. 新文化运动(1919年-192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并受到其影响。
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具有现代风格的艺术歌曲,歌词多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艺术家致力于创作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抗战歌曲。
这些歌曲以激情高昂、旋律明快为特点,成为了当时民众反抗敌人的象征。
3.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音乐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艺术歌曲在宣传革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代-197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歌曲的内容多涉及社会主义建设、农村生活、工人阶级等,旋律优美、歌词深入人心。
5. 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音乐受到国际流行音乐的影响,艺术歌曲也开始融合不同风格。
爱情、生活等主题成为常见的创作内容,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中,不同时期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这些艺术歌曲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并成为人们情感交流和思想表达的重要媒介。
浅探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后形成的。
中国艺术歌曲从产生到发展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本文把其分为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这三个发展阶段时期,对它的发展进行了一个阐述。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
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
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音乐会中常常演唱并作为声乐教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在20世纪初期。
它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就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
1919年的这场新文化运动,使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他们呼唤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制度,宣扬民主与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个性解放,这些为此时期中国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结合,促进产生新生进步音乐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新诗界出现了胡适、刘半农等一些注重质朴自然,追求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人,他们在吸收古诗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些因素又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其次,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如饥似渴地吸收外国政治、经济、科学、哲学、法律等先进知识的同时,也兼学了西洋音乐中的作曲理论技法,他们冲破传统的主要以单音体系为表现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向具有和声、复调思维的西方创作方式上迈进,出现了运用西方创作技巧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气象,在他们的创作中,艺术歌曲的诗性和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结合。
另外,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如赵元任、应尚能、周淑安等人用音乐会的形式来演绎欧洲艺术歌曲,同时也演唱大量了萧友梅、黄自等中国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会的形式为当时艺术歌曲的推广提供了场所,同时他们在将美声唱法带到国内并逐渐传开的过程中,架起了应用西方歌唱技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桥梁。
这些都为当时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中国艺术歌曲的这种体裁究其源头属于“泊来品”。
那么作为西方音乐体裁的艺术歌曲传入我国也近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了。
下面我就从三个时期来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一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时期五四运动掀起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热潮,随着西乐东渐,当时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和音乐家引用西方音乐的曲调填上歌词,在学堂中教唱,称为学堂乐歌,如李叔同的《送别》、《春游》等,开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学堂乐歌时代,并成为我国最早艺术歌曲的雏形,当时称这类歌曲为“艺术歌”。
中国近代的艺术歌曲,是在发扬五四精神和继承欧洲这一浪漫主义歌曲传统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早期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青主在德国留学期间,于1920年根据宋代苏轼的词谱曲的《大江东去》成为我国的第一首艺术歌曲。
以青主、赵元任、黄自等人为代表的我国艺术歌曲的奠基者创作了一些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和较高水准的艺术歌曲,并且采用了多种声乐体裁。
如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上山》、《也是微云》,黄自的《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
其中清唱剧《长恨歌》选段《山在虚无缥缈间》曲调委婉,气息悠长,诗韵与音韵相柔和,非常艺术化地再现了诗词的典雅、婉约的风格。
再如《花非花》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幽渺深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点绛唇.赋登楼》的雄浑壮阔。
艺术歌曲“从二十到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一段辉煌发展的时期,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陈田鹤以及李惟宁、应尚能、贺绿汀、江定仙、刘雪庵等一批专业作曲家创作了数目可观、又具有较高质量的艺术歌曲”。
综观中国艺术歌曲起步阶段,作曲家们大多都选用了具有很高文学价值、意蕴深远、清新脱俗的作品,游弋在广阔的创作空间,使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水乳交融,从而创作出诗意盎然、含义隽永的艺术歌曲,明显地体现出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也凸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特点。
进入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的炮声震憾了中国乐坛,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家,异军突起,通过开展左翼音乐运动,使艺术歌曲又得到了新发展,也使人们逐渐对艺术歌曲有了更为广阔地认识与理解。
代表作品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等,冼星海的《夜半歌声》、《黄河颂》等;张曙的《芦沟问答》、《一条心》、《洪波曲》和《丈夫去当兵》。
此外,还有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左翼音乐家们创作的艺术歌曲呈现出了以抗战爱国为主题内容,富有群众性、战斗性的特点。
而且这一时期,在音乐创作技法上又显露出另一个新的特点,就是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加强了中西贯通,使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进一步融合,创作出许多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刘雪庵的《长城谣》、《红豆词》等,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
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蓬勃发展的时代。
一些专业作曲家感受到新生活、新时代的气息,热情地创作了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以群体歌唱为特色的群众歌曲。
而艺术性较强的艺术歌曲创作虽处于弱势,但却在夹缝中初露生机。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文革”前,艺术歌曲的创作出现了两股新的音乐创作主流:其一是民歌被改编的艺术歌曲。
此时期民歌被改编的艺术歌曲,在保留了原有民歌特有风格的基础上,在曲调和伴奏上给以艺术化的处理,使其质朴中显露高雅,细腻中呈现奔放。
尤其是钢琴伴奏参与艺术表现,使歌曲更加完美动人。
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牧歌》、《玛依拉》(1955年)、《槐花几时开》(1955年) 、《三十里铺》(1956年)、《五哥放羊》(1956年)、《嘎俄丽泰》(1958年)等佳作。
在创作上还出现了丁善德的《爱人送我向日葵》、吕远的《克拉玛依之歌》、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生茂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等。
我们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生机、国家的生气之活力。
其二是这一时期许多专业作曲家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也广为传颂。
如劫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及丁善德的《清平乐.会昌》、贺绿汀的《卜算子.咏梅》、赵开生与翟希贤分别谱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均传唱至今。
到“文革”后期也曾出现过一批佳作,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其它音乐品种比较,艺术歌曲在艺术化的探索以及优秀作品创作数量上显得较为逊色。
其中,一些作曲家也创作了极少量的艺术歌曲,多以颂歌体裁为主。
在70年代末期的艺术歌曲有《北京颂歌》、《千年铁树开了花》,以及钊邦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李焕之的《半屏山》、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也出现了新的生机。
“七十年代末所产生的一些作品中就表现出大胆的艺术创新精神,开拓了艺术歌曲复苏的道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歌曲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题材的拓展,艺术上的成熟,使音乐语言与作曲技法的运用更为丰富多样。
罗忠镕无疑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代表,他的《涉江采芙蓉》、《嫦娥》等歌曲都很有深度。
在音高组织上运用十二音序列,采用调性与无调性相结合的节奏序列,并在序列结构中隐含着我国五声调式旋律,充分发挥作曲家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使旋律器乐化。
他一方面增加了演唱技巧上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在词、曲、钢琴伴奏相结合的总体布局与构思上,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理论家们都认为“他成功地创造了‘诗’中所要求的意境,开拓了‘乐’时代的新领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三八十年代至今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艺术歌曲也迎来了繁荣的春天。
不仅在数量上比过去30年多了很多,而且在歌词的诗化程度,音乐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也有明显的提高。
如谷建芬的《那就是我》,通过对故乡的小河、水磨、炊烟、海螺等音乐形象的塑造,歌词与音乐都有着令人回味的意蕴,具有诗歌的含蓄美。
施万春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融西方宣叙调与旋律歌唱于一体,自然亲切,深切地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
还有苏夏的《题西山红叶》、刘锡津的《天鹅之歌》等,诗化的中国意蕴,新颖的音乐语言都说明了我国音乐家在探索艺术歌曲表现形式、音乐语言、体裁风格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
20世纪90 年代前后,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推广进入了新的高潮。
1999年文化部主办第一届“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并推出27首经典曲目;同年7月,文化部中国音协邀请专家就推广艺术歌曲创作举行座谈会;20XX 年以后又连续推出全国性的哈尔滨之夏艺术歌曲比赛评奖、全国艺术院艺术歌曲创作的比赛评奖及专家论坛等,均有力地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
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其突出特点是创新求变,作品更动人,风格更多样,这方面主要以形成了一个优秀的作曲家群体以及创作出的一批优秀作品为标志。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施光南、郑秋枫、施万春、尚德义、陆在易等。
这些作曲家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丰富的生活阅历,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与追求。
施光南是这一时期作曲家群体中杰出的代表,他始终把表现人的真情实感作为出发点,创作出来的歌曲不仅意境深远、旋律优美、形象鲜明,还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如《多情的土地》、《祝酒歌》等。
再如《我爱你,中国》的曲作者郑秋枫还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祖国四季》,其中《春》、《秋》风格大度气派、音域宽广明亮、旋律流畅清新。
同时,这一时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作品还有:《周总理,你在哪里》(施光南)、《清晰的记忆》(朱践耳)、《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祖国永在我心中》(尚德义)、《我和我的祖国》(秦咏诚) 等。
四结语从百年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艺术歌曲始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从产生到新时期创作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都充分地体现出作曲家们从借鉴、模仿到融会、贯通,从探索、总结到实践、创新的过程。
无论是运用泛调性与非调性、无调性或十二音序列技术,还是立足于功能体系、调式体系的传统技法,或者以调性与非调性相结合的原则从事创作,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作曲家们锐意创新,大胆突破的精神,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歌曲的风采。
所以说,中国艺术歌曲在当代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华文出版社,1991版.2.胡钟刚、戴雄《中国艺术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版.论文在线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