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近年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及其政策含义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利率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文章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连续8次利率下调和随后2004年开始的连续4次利率上调出发,研究这两轮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并体会其中的政策含义及目的。
总结了驱动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为预测利率走势提供依据,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标示着流动性管理新时代的加息通道。
关键词:利率调整;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含义现代经济中利率是联系金融领域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是货币传递过程中的枢纽,因而历来被各国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利率逐渐成为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参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也日益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发展的10年中我国利率基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特点鲜明的两轮利率大调整。
1996-2002年,通过连续八次降息,以及随后新的加息通道的形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值得研究。
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代表,两轮波动如图1所示:一、1996年至2002年八次利率下调及其宏观经济背景分析从1996年5月1日至2002年2月21日,人民币利率连续8次下调,平均约每8个月即下调一次,幅度之大,史无前例。
通过连续降息,利率水平从高位一直调至低位,达到建国五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一年期存款从年息%降至%,降幅达82%;一年期贷款从%降至%,降幅为57%。
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个百分比,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个百分点。
且总体来看,期限越长降幅越大。
五年期存款比一年期存款降低多个百分比,贷款多个百分比。
这八次降息幅度大、密度高,分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含义,进行逐次观察。
1996年两次降息:反通货膨胀的尾声1993年,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存款利率的走势与预测1. 简介存款利率是衡量金融机构存款成本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重要信号。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存款利率的走势,并对未来存款利率的走势进行了预测。
2. 存款利率走势分析2.1 存款利率变动概述自2015年10月以来,我国存款利率呈现下行趋势。
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纷纷下调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的下行使得存款成本降低,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负债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2.2 影响存款利率变动的因素(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对存款利率具有显著影响。
在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较低的情况下,存款利率往往呈现下行趋势。
(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影响存款利率的重要因素。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降低,进而降低存款利率。
(3)市场竞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是影响存款利率的重要因素。
为了吸引客户,提高市场份额,金融机构会适当调整存款利率。
3. 存款利率预测在分析存款利率走势的基础上,对未来存款利率进行预测。
3.1 预测方法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存款利率进行预测。
具体方法如下:(1)数据收集:收集近年来我国存款利率数据,包括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
(2)数据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3)模型构建:采用ARIMA模型对存款利率进行预测。
通过模型拟合,确定最佳参数。
(4)预测结果:根据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存款利率的走势。
3.2 预测结果及分析根据ARIMA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存款利率将继续保持下行趋势。
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得存款利率下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提高竞争力,仍会下调存款利率。
4. 结论本文通过对我国存款利率走势的分析,对未来存款利率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存款利率将继续保持下行趋势。
金融机构应关注存款利率变动,合理调整负债结构,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浮动及其影响因素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通过放开银行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的调控,让市场力量来决定利率水平。
利率浮动是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利率水平会随着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发生波动。
本文将会探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浮动及其影响因素。
一、利率浮动的原因1.经济总量变化: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对市场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下,市场对存贷款利率的需求和供给也会发生相应波动,从而导致利率的波动。
2.货币政策改变:各国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影响市场利率,如升降基准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都会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3.国内资金供求变化:资金供求的变化会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
在资金过于紧张的情况下,市场利率水平会上涨,反之则下跌。
二、利率浮动的影响因素1.银行的利润: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波动对银行的利润非常重要。
如果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存款利率仍然保持不变,那么银行的利润将会增加。
但是,这样的情况对于借款人来说是不利的,会让借款成本增加。
2.投资回报率: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变动会对投资回报率产生影响。
如果贷款利率上升,那么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将会降低,从而影响到公司的效益。
3.消费者购买力:消费者购买力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能力。
如果贷款利率持续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将受到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的优缺点1.优点(1)利率市场化能够更快速地使市场利率调整到合理水平,从而避免长期的利率扭曲。
(2)利率市场化可以使银行更加主动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
(3)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银行业的内部转型升级,从而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
2.缺点(1)市场利率波动过大,可能对企业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2)银行可能出现竞争导致利润下降,从而导致银行风险增加。
(3)利率市场化可能对社会产生风险,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
四、结论总体来说,利率浮动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市场利率波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很多,聚焦利率浮动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做出合理决策,从而达到平衡银行利润和社会利益的目的。
北京泰和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掌握利率体系及其影响因素(1)利率体系在任何时间内,市场上的利率都不止一种,利率体系是指各类利率之间和各类利率内部存在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主要包括利率结构、利率间的传导机制和利率监管体系。
在不同类型的融资中,有不同的利率水平,就存在着利率的结构问题。
其中最典型的是利率的风险结构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到期期限相同而收益率不同的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期限结构指的是利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变化关系。
一般来说,到期期限越长,利率越高。
我国当前的利率体系主要是:①中央银行基准利率;②银行间利率;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④市场利率。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这一层次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所实行的利率。
从2004年3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再贴现就是银行把贴现所得的票据转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的行为。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的贴现票据进行再贴现所规定的利率,它表现为再贴现票据金额的一定回扣率。
银行间利率主要包括全国银行间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般是由市场决定的,随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我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使用的是Shil)0r ,即上海银行问同业拆放利率。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种类主要与商业银行所开展的各种存贷款业务相对应。
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即由市场来决定利率水平,与官方利率相对应。
目前我国深沪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利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故与民间借贷利率一起称为市场利率。
1.利率利率: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利率是使用资本的单位成本,是借款人使用贷款人的货币资本而向贷款人支付的价格;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利率是贷款人借出货币资本所获得的报酬率。
如果用i表示利率、用I表示利息额、用P表示本金,则利率可用公式表示为:i=I/P一般来说,利率根据计量的期限标准不同,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2.我国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⑴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
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⑵资金的供求状况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
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
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决定性作用。
⑶物价变动的幅度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
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⑷国际经济的环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中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②中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③中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与金融市场波动一、引言金融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利率的变动与金融市场波动密切相关,对经济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利率变动与金融市场波动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与挑战。
二、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因素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是导致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来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
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
2. 经济基本面经济基本面因素也是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的增长速度、通胀预期、就业情况等都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快、通胀预期高、就业市场紧张时,利率上升的可能性较大。
3. 国际环境国际利率水平的变动也会对国内金融市场利率产生冲击。
全球经济的波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都会传导到国内市场,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
国际因素对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金融市场利率变动与金融市场波动的关系1. 利率变动引发的金融市场波动利率变动会对金融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债券市场和股市的影响更为明显。
当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下跌,股市也可能因为企业的借贷成本增加而受到压力。
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上涨,股市可能因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获得提振。
2. 金融市场波动对利率变动的反馈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当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会上升,对债券市场产生抛售压力,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
同时,金融市场波动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央行可能会通过调整利率来稳定金融市场。
四、金融市场利率变动与经济的影响与挑战1. 影响经济投资与消费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投资和消费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利率上升会增加借贷成本,降低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消费者的贷款购房能力,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
1、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利息率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的,如认为由资本供求所决定的实际利率论、由货币供求所决定的流动偏好论以及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可贷资金论等。
与之相对,马克思认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
2、利率的影响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错综复杂,许多因素都与利率息息相关,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与制度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
政策因素包括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其中,以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明显;
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
3、我国利率决定及影响因素有:
利润的平均水平;资金的供求状况;物价变动的幅度;国际经济的环境;政策性因素。
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利率可以定期调整,一般是根据金融市场行情每半年或一年调整一次。
而利率的变动是由哪一些因素引起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关于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利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
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资金供求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
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
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决定性作用。
物价变动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
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国际经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中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②中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③中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政策因素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影响银行利率下降的原因和因素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
而影响银行利率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关于银行利率下降的原因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银行利率下降的原因1、物价总水平这是维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依据。
利率高于同期物价上涨率,就可以保证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为正值;相反,如果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就会变成负值。
因此,看利率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名义利率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是正利率还是负利率。
2、利息负担长期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发展的资金大部分依赖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变动对企业成本和利润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利率水平的确定,必须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例如,1996年至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极大地减少了企业贷款利息的支出。
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减少企业利息支出2600多亿元3、利益利率调整对财政收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和银行上交财政税收的增加或减少而间接产生的。
因此,在调整利率水平时,必须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收支状况。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存贷款利差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利率水平的确定还要保持合适的存贷款利差,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
4、供求状况利率政策要服从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局,并体现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要求。
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利率水平的确定也要考虑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受资金供求规律的制约。
此外,期限、风险等其他因素也是确定利率水平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讲,期限越长,利率越高;风险越大,利率越高。
反之,则利率越低。
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对中国利率水平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在研究国内利率问题时,还要参考国际上的利率水平。
影响银行利率的因素利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是决定利息多少的因素与衡量标准。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决定和影响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利率水平最终是由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
浅析影响我国利率的因素及利率市场化推进策略摘要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现行利率体系虽有了一定的市场化成分,但仍以利率管制下的双轨利率体系为主。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探究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利率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国际经验得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影响因素推进策略一、利率市场化概念利率市场化指的是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进行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来自主决定,即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即时利率的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产物,而不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的决定、利率的传导、利率的机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等方面,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这种机制充分体现了市场自身资源配置和结构调节的功能,更具合理性、科学性。
二、决定和影响我国现阶段利率的主要因素1.平均利润率水平在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在平均利润率制约下的利率总水平即不能高于大部分企业的负担能力,也不能低于其应发挥的肝疳效应。
2.资金的供求状况在平均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于企业利润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金融市场商品的“价格”,也同样受供求规律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在利率水平上仍有决定作用。
3.物价变动幅度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方向的变动趋势,物价的变动幅度决定了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变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或获得投资收益。
4.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动入世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更为紧密相连,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
利率的变动因素分析第二节利率的变动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1、从货币的供求看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
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
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
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
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导致可贷资金供给曲线的右移,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请参看教材图12.3)1、几种可能的影响:首先,在没有充分就业之前,货币的增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引起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使货币交易需求增加。
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
而利率的变动是由哪一些因素引起的呢?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利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
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资金供求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
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
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决定性作用。
物价变动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
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
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国际经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中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②中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③中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政策因素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建国后至十年动乱期间,中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以稳定物价、稳定市场。
1978年以来,对一些部门、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体现出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
可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并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
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①平均利润率。
它一定是高于利率的,只有当平均利润率大于利率的时候才会借贷。
②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这是影响利率的非常广泛的因素。
当社会上资金多的时候,企业需求少,贷款就少,存款多,利润低,利率就低;反过来,银行没有钱,但是企业大量贷款,这时候利率就高了。
③国家经济政策影响。
国家要采取两个政策,一个是放松银根,一个是紧缩银根。
当经济繁荣时期为了防止过热而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当经济萧条的时候放松银根,下调利率。
④国际利率水平。
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国际资金的流动受到利率的影响,资金会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
如果美国是10%,中国是2%,钱会流向美国,这时候中国要吸引外资会提高利率水平,我们要提高到12%,钱就会流向中国。
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⑶传递性。
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我国利率的调整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
(1)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相关文章:1.国开债利率飙升的原因是什么2.探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3.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4.汇率是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5.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