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规划及岳麓区规划发展87679-PPT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82 MB
- 文档页数:65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长沙岳麓区整体规划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五部分岳麓山片区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概况规划范围位于先导区中部,北倚龙王港,南至二环线,东临湘江,西至西环线。
规划面积为21.7平方公里。
二、功能与角色定位功能定位——岳麓山片区是以风景名胜区和大学城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城市的品牌和名片。
角色定位——人文鼎盛风光独特的风景名胜文教繁荣富于底蕴的大学园区科技创新充满活力的智慧高地环境优美形象突出的城市名片区位图三、规划设计方案1、土地利用规划:充分体现片区的整体功能分工即北部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中部为传统校区;南部为新校区。
用地布局充分尊重和结合现实条件,利用改造提升契机,结合三个湖泊——咸嘉湖、桃子湖、后湖形成三片与功能分区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现状的分布特点,综合安排校区、公共服务区、绿化休闲区和居住社区。
学校区建设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形成共生关系,并成为岳麓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充分体现内外分离。
外部为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强调通过性和区域可达性;内部道路分片区形成相独立的内部系统,内部道路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的肌理和延续性。
轨道交通系统在片区核心穿过,在新一佳、东方红广场、后湖服务区、阳光100、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设立轨道车站。
在片区内鼓励进行非机动车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并积极利用改造空间形成完整有机的步行系统。
在大学城中倡导健康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3、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方案重点体现南北两个湖区的空间形态组织,并成为未来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新校区的共享服务中心。
核心区的布局充分结合轨道站点,采用TOD的建设模式。
【关键字】规划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规划(2009--2035)目录前言 (1)一、规划编制背景12、规划基本依据1三、规划基本界定2第一章旅游区基本情况 (2)一、自然地理环境22、社会经济背景3第二章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一、旅游资源类型32、旅游资源分布 4三、旅游资源评价4第三章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7)一、客源地分析72、客源地规划7第四章旅游区发展战略 (7)一、旅游发展定位72、旅游区发展目标8第五章旅游总体开发思路及框架 (9)一、旅游开发思路92、旅游开发定位11三、旅游区空间开发结构12第六章重点项目开发 (12)一、运动休闲度假区122、湘楚文化体验区13三、革命圣迹缅怀区14四、生态旅游规划区15第七章旅游线路组合 (15)一、区内路线组合162、主题旅游线16第八章旅游接待与配套服务设施 (17)一、旅游接待住宿设施172、旅游服务网点建设18第九章旅游交通与基础设施 (18)一、旅游交通规划182、旅游邮电通讯规划19三、基础设施规划19四、旅游防灾设施规划20前言一、规划编制背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并对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旅游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经济、政治、文化工程是很多历史古韵浓厚的地区的首选旅游发展之路。
要确保全国红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景点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发展红色旅游,既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要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使更多的人通过红色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建设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一个更为便捷、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提高了旅游者的满意度,还极大提升旅游业的总体运行效率,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和战略地位,带动旅游业的高效发展。
一般而言,风景名胜区内旅游人工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应能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必须与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相协调,必须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协调的风格。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解说(2001—2020)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长沙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世纪来临之际,长沙所面临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0年初,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组织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2000年6月,着手编制《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一、规划的空间层次本次规划分为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四个空间层次;长株潭指长沙、株州、湘潭三个市;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槊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都市区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槊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呈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都市区为城市规模的计算区域。
二、城市性质、规模与建设目标1、城市性质长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会,并将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2020年长沙市城市人口为350万,城市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设想远景长株潭城市群将发展成为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作效率的城市连绵区,该连绵区以三市主城区及中间地带长约90公里、宽约50公里、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2050年左右,长株潭总人口将达到1600万左右,中心区城市人口可能达到800-1000万人,其中长沙450—550万人口,核心区规划采用带状组团型发展模式。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市发展轴,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688万,城镇人口482万,城镇化水平70%。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为:特大城市1个,即长沙市,为市域的中心城市,人口350万;中等城市2个,即浏阳市、宁乡市、都市区外建制镇83个,其中中心镇29个,一般建制镇54个,按其职能分为四类:工矿型6个,交通型3个,旅游纪念型8个,集贸型66个。
麓谷地块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资源。
为了评估该地块的可行性,本报告将从市场需求、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土地开发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市场需求分析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较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实力。
麓谷地块位于岳麓山脚下,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需求潜力大。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人口消费能力较高,对高端住宅、商业物业等需求量大。
二、地理位置分析麓谷地块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距离长沙市中心约20公里,交通便利。
三、交通条件分析麓谷地块交通条件良好,距离长沙地铁一号线约3公里,距离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约25公里,距离长沙火车站约15公里。
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交通设施投入使用,提升该地块的交通便利性。
四、土地开发潜力分析1.住宅开发潜力:麓谷地块周边教育资源丰富,有多所重点中学和大学,可吸引大量学生和家长选择居住。
同时,该地块还毗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科技人才入驻,对高端住宅的需求量大。
2.商业开发潜力:麓谷地块周边商业设施相对较少,商业开发潜力大。
根据市场需求,可以开设超市、购物中心和餐饮娱乐场所,满足居民和游客的日常需求。
3.文化旅游开发潜力:麓谷地块临近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具有较大的文化旅游开发潜力。
可以建设旅游景点、文化街区等,提升该地区的文化旅游价值。
五、可行性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本报告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1.在麓谷地块进行高端住宅开发,满足市场需求,吸引高收入人群入住。
2.在麓谷地块开设商业设施,如超市、购物中心等,提供便利的购物场所。
3.在麓谷地块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增加地区经济收入。
六、结论麓谷地块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可进行高端住宅、商业和文化旅游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需注意市场定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升周边配套设施,以及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合理开发和运营,麓谷地块将成为长沙市岳麓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第五部分岳麓山片区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概况规划范围位于先导区中部,北倚龙王港,南至二环线,东临湘江,西至西环线。
规划面积为21.7平方公里。
二、功能与角色定位功能定位——岳麓山片区是以风景名胜区和大学城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城市的品牌和名片。
角色定位——人文鼎盛风光独特的风景名胜文教繁荣富于底蕴的大学园区科技创新充满活力的智慧高地环境优美形象突出的城市名片区位图三、规划设计方案1、土地利用规划:充分体现片区的整体功能分工即北部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中部为传统校区;南部为新校区。
用地布局充分尊重和结合现实条件,利用改造提升契机,结合三个湖泊——咸嘉湖、桃子湖、后湖形成三片与功能分区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现状的分布特点,综合安排校区、公共服务区、绿化休闲区和居住社区。
学校区建设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形成共生关系,并成为岳麓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充分体现内外分离。
外部为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强调通过性和区域可达性;内部道路分片区形成相独立的内部系统,内部道路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的肌理和延续性。
轨道交通系统在片区核心穿过,在新一佳、东方红广场、后湖服务区、阳光100、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设立轨道车站。
在片区内鼓励进行非机动车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并积极利用改造空间形成完整有机的步行系统。
在大学城中倡导健康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3、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方案重点体现南北两个湖区的空间形态组织,并成为未来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新校区的共享服务中心。
核心区的布局充分结合轨道站点,采用TOD的建设模式。
在湖区景观处理上,注重环湖连续性设计,并体现不同的环湖景观感受。
结合景观设计构建核心开敞空间系统。
4、农民安置规划范围内涉及安置总人数27116人,已安置15644人,本次规划需安置人数11472人,其中本片可安置5009人(位于大学城内215亩)其余3760人安置在梅溪垸片;2703人安置在洋湖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