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26
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整体规划第一部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一、规划概况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进行国际招标。
经过两轮竞标,最后由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区:湘江以西,涉及4个区县,15个乡镇,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高塘岭镇、星城镇,宁乡县玉潭镇、城郊乡、金洲乡、历经铺乡、夏铎铺镇,用地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
核心区:黄桥大道以东,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黄金乡、高塘岭镇、星城镇,用地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起步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岳麓区的梅溪湖周边地区、岳麓山周边地区、洋湖垸、坪塘镇,用地总面积109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和定位1、规划目标: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球,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高新产业的集聚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高新技术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000和40000元以上;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平方公里;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亿元。
2、发展定位职能定位: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突破区,湖南省经济重心跨湘江发展战略支点,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整合核心承载区,长沙市提升主体功能区。
产业定位:湖南省产业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核心集聚区。
生态定位: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
城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城市,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环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大河西先导区大河西先导区概述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承担着国家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道路的重任。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
发展目标三个层级区域范围根据《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总体方案》,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区域范围规划区总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包括三个层级。
一是规划区,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含浦镇、坪塘镇、莲花镇、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雷锋镇、高塘岭镇、星城镇,以及宁乡县的夏铎铺镇、金洲乡、历经铺乡、玉潭镇、城郊乡,用地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二是核心区,包括岳麓区、高新区和望城县的含浦镇、坪塘镇、雷锋镇、黄金乡、星城镇、高塘岭镇,用地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三是起步区,包括岳麓区的滨江新城、岳麓山景区、含浦镇、坪塘老工业区、高新区等,用地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四区、三带”产业总体结构四区分别是黄金都市农业与农产品精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文化产业区、高星综合功能区。
三带为金洲配套产业带、岳麓山人文生态旅游带、湘江西岸创新创意产业带。
先导区建设“三步走”第一步,起步阶段(2008—2012年),核心区骨架基本拉开,起步区主体功能区基本形成;第二步,快速发展阶段(2013—2020年),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核心区主体功能区基本形成;第三步,成熟发展阶段(2021—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带动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先导区基本建成。
滨江新城2010年1月19日,滨江新城片区规划已获得长沙市政府原则通过。
根据规划,滨江新城将建可容纳57万人的长沙复合型新都会中心。
总体规划:建成后可容纳57万人滨江新城片区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侧,是大河西先导区启动区的核心区。
片区呈南北狭长形,东临湘江风光带,西至银杉路,北达北二环线,南到潇湘嘴,规划区面积6.7平方公里。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规划为推进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打造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载体,建设长沙大河西未来的城市中心。
长沙梅溪湖实业有限公司代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对梅溪湖片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
一、项目基本情况梅溪湖综合开发项目是集防洪、生态产业、文化旅游和高档住宅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规划范围北起枫林路、南接桃花岭景区界线、东起二环线、西至绕城高速,总规划面积约14.8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7.8平方公里。
梅溪湖片区开发将围绕建设“梅溪湖国际服务及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通过6到8年的建设,将片区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友好、配套设施齐全、地标建筑突出、产业特色明显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城市功能区。
近期目标为在2011年基本完成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梅溪湖湖泊完成蓄水,湖泊系统工程竣工,形成湖面和沿湖公共绿地景观;主干道路竣工通车,片区路网基本建成;龙王港防洪截污工程竣工,完成河道改道与疏浚工程,排水、通讯、管网等设施竣工,形成承载功能。
二、项目主要内容按照“一大中心,两轮驱动,三个带动”的指导思想,在规划范围内,突出生态整治和城市建设两大主题,按照“以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发展、以环境整治带动新城建设人、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三大原则,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片区综合开发,努力建设成以下四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功能区:(一)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是整个项目的功能核心,占地约570亩,建成国际一流的标志性建筑。
会议中心的主会议厅至少可容纳2000人—2500人举行会议,拥有同声翻译系统,能承办大型国际性会议,并能同时召开湖南省人大、省政协等会议;会展中心按大规模、高标准、国际性和现代化标准设计,能承办大型国际会展,满足世界性的展会要求,室内展馆面积要超过10万平方米,同时可进行空间灵活组合,以适应不同规模的会展要求。
(二)国际智力拓展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一流的科研中心、高端先进的公共技术平台、开放的实验室、共享的尖端实验设备和信息平台、专家楼等,能吸引全球顶级企业、顶尖专家来此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各类高级人才创业发展。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简介
我们的文化:守正出奇,求知敏行
我们的理念:战略决定成败,人才关乎兴衰
大舞台。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成立于2008年6月,是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肩负“为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径、为湖南经济增添新动力,为长沙城市构筑新格局”的历史使命。
大事业。
重点推进新城建设、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三大任务,经过4年左右的努力,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将建设成为“生态之城、文化之城、繁荣之城、创新之城”。
大成就。
迄今为止,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8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00亿元、新增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同步,产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统一,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协调。
1。
第一部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一、规划概况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进行国际招标。
经过两轮竞标,最后由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区:湘江以西,涉及4个区县,15个乡镇,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高塘岭镇、星城镇,宁乡县玉潭镇、城郊乡、金洲乡、历经铺乡、夏铎铺镇,用地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
核心区:黄桥大道以东,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黄金乡、高塘岭镇、星城镇,用地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起步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岳麓区的梅溪湖周边地区、岳麓山周边地区、洋湖垸、坪塘片,用地总面积109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和定位1、规划目标: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球,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高新产业的集聚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高新技术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000和40000元以上;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万;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亿元。
2、发展定位职能定位: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突破区,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整合核心承载区,长沙市提升主体功能区。
产业定位:湖南省产业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核心集聚区。
生态定位: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
城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城市,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环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三、规划理念1、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生态优先,环境优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城市集约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和谐城市。
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为了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以下简称“先导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根据市人民政府授权,先导区管委会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先导区内所有市级审批事项均授权先导区管委会办结。
超出市级权限的,由先导区管委会直接呈报省有关部门审批,确需通过市直有关部门上报的,由相关部门履行上报手续。
二、先导区管委会统一组织制定先导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方案,统一部署和推进先导区各项改革试验,有关区县和高新区要积极组织实施,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
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项目、重大举措优先在先导区内先行先试。
鼓励和支持先导区管委会大胆改革创新,激发和保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先导区管委会负责制定先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资源节约利用规划,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和管理实施先导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有关区县和高新区据此制定和实施相应规划。
四、先导区管委会根据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并重、节约用地与保障建设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
先导区管委会对先导区的全部土地统一规划、统一供应,对高新区、岳麓区的土地统一征收、统一开发,征拆安置工作按统一政策由高新区、岳麓区负责。
先导区实行一级土地储备,根据授权单独设立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土地征收过程中涉及的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权限授权先导区管委会行使。
先导区范围内高新区、岳麓区所有土地的划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及转让手续全部在先导区管委会审批。
五、先导区管委会制定先导区土地利用5年计划和土地供应5年计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查后自主调剂实施。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简介
我们的文化:守正出奇,求知敏行
我们的理念:战略决定成败,人才决定兴衰
大舞台。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成立于2008年6月,是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国家战略新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含长沙高新区、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各一部分,定位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
大事业。
先导区肩负着“为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径、为湖南经济增添新动力,为长沙城市构筑新格局”的历史使命,是长沙“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重点推进新城建设、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三大任务。
围绕“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发展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带动效应”的战略目标,到2016年建设成为“生态之城、文化之城、繁荣之城、创新之城”,到2030年实现再造一个新长沙的宏伟蓝图。
大成就。
先导区成立4年多来,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新城建设的基本步骤,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层次同质竞争,以交通优势提升战略地位,以生态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全面配套提升新城价值,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8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00亿元、新增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25%,占全市同期的35%、全省的10%以上,取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同步,产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统一,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协调的显著成就。
1。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规划为推进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打造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载体,建设长沙大河西未来的城市中心。
长沙梅溪湖实业有限公司代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对梅溪湖片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
一、项目基本情况梅溪湖综合开发项目是集防洪、生态产业、文化旅游和高档住宅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规划范围北起枫林路、南接桃花岭景区界线、东起二环线、西至绕城高速,总规划面积约14.8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7.8平方公里。
梅溪湖片区开发将围绕建设“梅溪湖国际服务及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通过6到8年的建设,将片区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友好、配套设施齐全、地标建筑突出、产业特色明显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城市功能区。
近期目标为在2011年基本完成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梅溪湖湖泊完成蓄水,湖泊系统工程竣工,形成湖面和沿湖公共绿地景观;主干道路竣工通车,片区路网基本建成;龙王港防洪截污工程竣工,完成河道改道与疏浚工程,排水、通讯、管网等设施竣工,形成承载功能。
二、项目主要内容按照“一大中心,两轮驱动,三个带动”的指导思想,在规划范围内,突出生态整治和城市建设两大主题,按照“以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发展、以环境整治带动新城建设人、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三大原则,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片区综合开发,努力建设成以下四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功能区:(一)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是整个项目的功能核心,占地约570亩,建成国际一流的标志性建筑。
会议中心的主会议厅至少可容纳2000人—2500人举行会议,拥有同声翻译系统,能承办大型国际性会议,并能同时召开湖南省人大、省政协等会议;会展中心按大规模、高标准、国际性和现代化标准设计,能承办大型国际会展,满足世界性的展会要求,室内展馆面积要超过10万平方米,同时可进行空间灵活组合,以适应不同规模的会展要求。
(二)国际智力拓展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一流的科研中心、高端先进的公共技术平台、开放的实验室、共享的尖端实验设备和信息平台、专家楼等,能吸引全球顶级企业、顶尖专家来此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各类高级人才创业发展。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一、规划概况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进行国际招标。
经过两轮竞标,最后由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区:湘江以西,涉及4个区县,15个乡镇,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高塘岭镇、星城镇,宁乡县玉潭镇、城郊乡、金洲乡、历经铺乡、夏铎铺镇,用地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
核心区:黄桥大道以东,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黄金乡、高塘岭镇、星城镇,用地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起步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岳麓区的梅溪湖周边地区、岳麓山周边地区、洋湖垸、坪塘片,用地总面积109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和定位1、规划目标: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球,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高新产业的集聚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高新技术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000和40000元以上;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万;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亿元。
2、发展定位职能定位: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突破区,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整合核心承载区,长沙市提升主体功能区。
产业定位:湖南省产业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核心集聚区。
生态定位: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
城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城市,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环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三、规划策略1、产业发展策略大河西先导区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与优势,承担起两型示范、高科技中心、先进制造、城乡统筹等功能。
重点发展高端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具体而言,要大力发展两型产业(软件制造、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业(工程机械)和现代农业等,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提高产业门槛,限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产业。
规划大河西先导区的产业布局为“三圈一带一核心”的整体结构。
1)传统服务业发展圈层——主要位于岳麓区二环线内,包括滨江新区和旧区改造地区。
主要发展饮食、酒店、传统商业等日常生活服务行业。
2)高新技术发展圈层——主要包括麓谷高新区及其拓展区、大学城与含浦科教区和观音港湘江新城区,依托人才智力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先进制造业发展圈层——主要包括望城经济开发区和宁乡金州新区,主要承接沿海转移产业。
4)“一带”为沿金州大道、319国道的产业拓展轴,以点轴发展的模式,由东自西分别串联传统服务业聚集区、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和新区、创新绿谷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区。
5)“一心”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于雷锋镇南发展面向全区的金融、信息、会议、商务、法律、中介等。
通过与山水环境的充分协调现代服务核心区将突出展示河西地区亮丽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2、城市发展策略联动——湘江两岸整体协调发展,实现与南侧湘潭的对接与辐射,通过老城区功能与交通疏解,拉开城市发展骨架,建设一江两城新长沙。
整合——资源整合、空间整合、产业整合、行政管理整合,凝聚力量,打造统一的发展平台。
拓展——空间上跳出目前的发展态势,拉开城市框架,实现城市跨河西进,依山伴水,最终实现一江两城的空间格局。
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形象提升、品质提升,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整体实力。
3、交通发展策略通过《综合交通规划》,构建适应先导区发展的交通体系。
策略一:依托先导区,构建西北益阳、常德,西南娄底、邵阳综合交通轴,以及岳阳和湘潭南北通道,打造:“3+5”城市群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
策略二: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弓形客运的通道。
策略三:加强湘江两岸的联系,打造跨江的东西轨道交通主轴;增加跨江道路通道规模;突出公交环城枢纽的客流组织核心作用,实现公交系统网络高效一体化组织。
4、生态安全策略通过《生态控制线规划》,划定生态功能区域,确定须严格控制的生态功能服务区界线,建立起生态安全格局,使大河西先导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将来不因经济发展、城市开发建设等因素而受到破坏,为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更为广阔的机会,创造高质量的人类生存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为建设成“两型社会”提供重要的生态环境基础。
依靠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环境质量长期稳定改善的目标。
5、城乡统筹策略以都市农业为先导区农业发展的范本,全面建设都市农庄,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挖掘都市农业这一复合产业的农业特性、生态特性、娱乐特性、科普特性、服务特性、商务特性。
四、空间发展1、城市边界确定2、城市用地与人口规模远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面积为380平方公里;弹性发展用地控制8.4平方公里;水域13.3平方公里;耕地329.5平方公里;林地446.3平方公里;村镇建设用地19.1平方公里。
预测远景人口容量为300万人。
3、空间结构“1+2+3”多组团区域发展模式:先导区内的城镇群围绕各个片区的主导产业与主要职能形成“一个现代服务核心区域、两个生态保育次区域、三个产业服务次区域”。
现代服务核心区域——滨江核心区、高新区和雷锋产业核心区所组成。
生态保育次区域——北侧的乌山—谷山高效农业示范次区域和南侧的嵇珈山—莲花山—岳麓黄金旅游次区域。
产业服务次区域——宁乡产业次区域、望城产业次区域和含浦坪塘服务次区域。
“1+2+3”网络化区域发展模式:在先导区城镇群依托主要交通廊道,结合紧凑城市与TOD发展模式,形成网络化的区域城市形态。
包括依托湘江经济带的南北向“一级城市发展带”、贯穿产业产业服务次区域的两条“二级城市发展带”、以及联系生态保育次区域和产业服务次区域的三条“三级城市发展带”。
4、综合交通规划快速交通系统:长常高速、绕城线、长潭西线、京珠西线、北横线和南横线、319国道、黄桥大道、长花灰韶和二环线。
铁路交通:石长铁路、潭望铁路。
公铁河联运系统:以石长铁路和长常高速为依托,实现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的快速联运。
轨道系统:“干”字型轨道布局网络,使核心功能区成为与各生产组团和河东轨道联系转换中枢。
5、给水规划1)用水量预测及供水规模估算先导区高峰日总用水量为 280万m3/d。
2)水源选择以湘江作为主要水源,以沩水河水源为辅助水源,才能保证供给本发展区足够的用水量。
3)给水设施规划6、排水系统规划1)污水纳污区大河西先导区共分为五大纳污区:岳麓纳污区、望城纳污区、白箬纳污区、宁乡纳污区、坪塘纳污区。
每个纳污区分别建设污水处理厂;莲花和雨敞坪设置小型污水处理站。
2)排水体制的选择河西先导区总体实行分流制。
部分老城区(岳麓区荣湾镇片、望城县高塘岭镇和宁乡县城)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其他区域采用完全分流制。
远景区内全部采用完全分流制。
3)污水处理厂布局先导区污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149万m3/d。
总控制用地面积为249公顷。
a.岳麓污水处理厂的规模50万m3/d。
控制用地面积为70.6公顷。
b.望城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32万m3/d。
控制用地面积为53.5公顷。
c.白箬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3万m3/d。
控制用地面积29.3公顷。
d.宁乡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2万m3/d。
控制用地面积为40.1公顷。
e.坪塘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2万m3/d。
控制用地面积55.5公顷。
7、电力系统规划1)负荷预测预测该区用电负荷为418万千瓦,按用户端节能12%考虑,则规划区负荷为368万千瓦,降低负荷50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以及垃圾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按10%计算。
届时,常规电力供应将为326万千瓦,降低负荷42万千瓦。
2)负荷平衡500千伏负荷平衡:根据负荷预测结果,需要新增2座500千伏变电站作为电源支撑点,一座为英雄岭变电站,方便组网的城郊,另一座为新田变电站,容量均为2×1000兆伏安。
同时考虑到大河西远景发展,在宁乡境内预留500千伏变电站1座,所有500千伏变电站均设于建设用地以外的城郊。
500千伏变电站控制用地10公顷。
2) 220千伏负荷平衡根据负荷预测,规划区内需要220千伏变电容量6624兆伏安,需对现有4座220千伏变电站扩容,同时增加220千伏变电站9座。
每座控制用地3公顷。
3) 110千伏负荷平衡需对现有12座110千伏变电站扩容,同时增加110千伏变电站34座,每座控制用地0.5公顷。
8、公共服务中心与社区规划公共服务中心-两级公共服务体系:大长沙金融商务中心,为大长沙提供行政、文化、金融商务服务。
产业服务中心,重点发展会展、商贸与产业信息服务。
长株潭区域服务中心,发展为长株潭服务的体育、医疗中心,成为长沙公共设施的疏解地。
片区服务中心,包括望城、宁乡、含浦服务中心,前两者为产业配套服务,后者重点发展科教研发服务。
居住社区规划:疏解老城,重点发展星城镇新城、雷锋新城和含浦南新城,同时建设为产业服务的若干居住社区。
9、综合旅游规划先导区是长花灰韶黄金旅游带和湘江风光带的转换节点,强化山水洲城和文化优势,形成两周四区的旅游发展结构。
两轴:长花灰韶黄金旅游带、湘江风光带四区:湘江沿岸旅游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农业观光旅游区、都市旅游休闲区10、湘江西岸滨江地区规划设想沿湘江西岸8个断面规划塑造富于特色的滨江发展带。
马桥河生态湿地区:为限制开发区,主要为生态服务功能,以及部分(内)河湖航道养护。
星城镇北:为重点开发区,房地产、旅游休闲为主导产业,其次为生物医药、软件开发等生产生活服务产业。
星城镇南:为重点开发区,以现代物流、房地产为主,软件开发等为辅的功能较为综合性的开发区。
滨江核心区:为优化开发区,突出行政文化、金融商贸、房地产等功能。
岳麓山、橘子洲、湖大调整区:为优化开发区,以科教文化旅游、生态服务及现代服务业为主。
洋湖垸:为限制开发区,主要为生态服务职能,湿地保护区。
坪塘镇镇区:为重点开发区,以新材料,文化创意为主。
坪塘镇南:为重点开发区,以区域公共设施服务、医疗和体育等功能为主。
六、开发时序采取“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开发,新建与改造并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策略。
整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分为三期。
1、起步阶段(2008-2012年):空间发展:先行推进起步区的建设,具体区域包括滨江新城、岳麓山周边地区、雷锋、梅溪垸、洋湖垸、坪塘、含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