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物理运动与能量
- 格式:pdf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6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12、运动的分为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
(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a 宏观: ○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天体运动,。
✓ b 微观:○1分子热运动:(先看课本认识下物体微观结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不能有外力作用,例:花的香味,炒菜会变咸;○2原子运动: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核电站以及核武器的使用;○3电磁运动:就指电磁波,例:宽带上网,光纤,使用 ,红外遥控,无线电通信等等。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笔记第二章运动与能量课堂笔记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原子的结构模型称为核式结构模型,也称为行星模型,与太阳系的结构最相似。
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⑵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核高速运动。
⑷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⑸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4.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注:参照物是在研究问题时,事先选择的假定不动的物体。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5.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不能选择被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6.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个事实叫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7.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2)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8.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计算公式:(4)单位:①国际主单位:米/秒(m / s )②常用单位:千米/时(km / h )③换算关系:1米/秒= 3.6 千米/时;1千米/时= 1/3.6 米/秒9.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路程—时间图像(2)速度—时间图像10.变速直线运动:(1)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可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大致快慢程度。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的内容。
具体包括:第1节“动能和势能”,第2节“能量守恒定律”,第3节“摩擦力与能量损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3.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能量损失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小车、砝码、斜面、弹簧测力计、能量转换演示装置。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滑轮组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能量转换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动能:以小车和砝码为例,讲解动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势能:以斜面为例,讲解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能量转换演示装置,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小车的动能和势能。
(2)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4.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动能、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3. 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求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求落地时的速度。
2. 答案:(1)动能变化:mgh → (1/2)mv²,势能变化:mgh → 0。
(2)v = √(2gh)。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能、势能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如风能、太阳能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
2. 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
3. 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认识运动教学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掌握机械运动就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了解分子运动。
?3.正确区别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注意: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3.判断方法:?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运动。
?注意:同一物体以不同的参照物作判断,其结果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4.牢记内容:?(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注意不能选择其自身,因为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物体永远是静止的,没有意义;?(2)排己性: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3)不唯一性:同一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4)方便性: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此时不必指明参照物。
?5.参照物选择技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6.练习例1:一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着名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句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作了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例2: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A.说同不通信卫星静止地赤道上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B.以太阳为参照物,地面上的房屋是运动的?C.?(11.2.定义:?3.??4.国际单位制/小?5.(1(26.(1(2)s、t程、速度、时间时,应加统一的角标来区别。
练习:上学时,先步行10min前行了300m,后乘车0.3h前行了8.1km,求各路段的速度。
五、书写格式讲解范例:A、B两地相距1.2km,小明从A地到B地用时200s,求他的速度。
已知:AB两地距离s=1.2km=1200m,所用时间t=200s。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认识运动教学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掌握机械运动就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了解分子运动。
?3.正确区别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定义延伸:(1)“位置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①物体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②物体的方位发生了变化。
(2)机械运动的特点:人们可以用肉眼看见或感受得到,但有时需要长时间才能看见。
(3)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如热运动、光运动等,机械运动只研究与物体位置变化有关的问题。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拓展:(1)自然界中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物质又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是自发形成的,无外力的作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而机械运动必须借助外力的作用,肉眼可见。
?(3)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练习: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柳絮飞舞????B.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C.铁器生锈????D.在水中放入糖会使水变甜?2、物质状态与分子运动情况的关系?课本P22图2-1-6所示。
?注意从形状、体积、是否具有流动性区别三态。
二.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明白参照物的意义,能够任选一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2.知道动与静的相对性,能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及其选择?1.完成课本P23“活动??动与静”?2.概念: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以及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参照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注意: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3.判断方法:?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