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传输网(中移动解析版)
- 格式:pdf
- 大小:785.58 KB
- 文档页数:11
5G名词释义一、5G基本概念(一)5G概念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外语缩写:5G(5th generation),也是4G之后的延伸。
ITU 为5G 定义了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大连接)、URLLC(低时延高可靠)三大应用场景。
增强移动宽带(eMBB)典型应用包括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关键的性能指标包括100Mbps 用户体验速率(热点场景可达1Gbps)、数十Gbps 峰值速率、每平方公里数十Tbps 的流量密度、每小时500km 以上的移动性等.低时延高可靠(URLLC) 典型应用包括工业控制、无人机控制、智能驾驶控制等,这类场景聚焦对时延极其敏感的业务,高可靠性也是其基本要求。
海量大连接(mMTC)典型应用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
这类应用对连接密度要求较高,同时呈现行业多样性和差异化。
二、相关术语(一)专有名词解释1)IMT-2020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推动成立,目前至少有56家成员单位,涵盖国内移动通信领域产学研用主要力量,是推动国内5G技术研究及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平台。
2)3GPP R15/R163GPP全称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是一个国际性通讯组织.成员包括四类:组织会员、市场代表、观察员和特邀嘉宾(Guests)。
其中组织会员包括ARIB(日本电波产业协会)、ATIS(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TSDSI (印度电信标准开发协会)、TTA(韩国电信技术协会)和TTC(日本电信技术委员会)。
3GPP会定期并发布新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R15(Release 15)就是第一个包括5G标准的版本。
按计划5G第二阶段的R16将会在2019年第四季度完成。
按照3GPP规划,5G标准分为NSA(Non 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和SA(Standalone独立组网)两种。
0 引言RedCap全称为Reduced Capability(降低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轻量化的5G终端,RedCap主要通过对5G速率等能力进行精简,以便精准适配中低速物联场景,提高设备和网络的性价比,从而可以加快5G物联网的扩展应用,实现5G的规模化发展。
其标准于2022年6月随着5G R17标准冻结而宣告面世,之后进入标准演进、技术验证、终端研发以及商用预演阶段。
1 RedCap应用场景2022年6月,3 GPP R17协议标准被冻结,5G Redcap 技术被定义为中高速IoT场景。
RedCap通过精简终端天线数和收发带宽,使5G终端设备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但又能保留大容量、低时延、高可靠、网络切片等5G技术的原生能力,实现了性能和成本的最佳平衡。
具体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RedCap三大应用场景对网络的需求[1-4]设备类型典型速率时延可靠性电池寿命设备尺寸视频监控2~4 Mbps(标准画质)7.5~25 Mbps(超清画质)<500 ms99%~99.9%/ /可穿戴设备上行:2~5 Mbps下行:5~50 Mbps宽松 /至少几天或1至2周紧凑袖珍工业无线传感器<2 Mbps<100 ms99.99%至少几年 /5G RedCap移动通信技术解析罗智敏,刘 建(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北京 100041)摘要:5G规范首次出现在3GPP R15版本中并取得了巨大发展,然而许多物联网应用没有高吞吐量和严格的延迟要求,但时间、成本和功耗是这些应用程序的重要考虑因素。
RedCap引入了对5G规范中降低功能无线设备的支持,这些设备比5G设备更简单、成本更低且能耗更低。
3GPP技术报告TR38.875指定了RedCap设备的三个应用,包括工业传感器、监控设备(对智能城市和工厂至关重要)和健康可穿戴设备。
文章首先介绍了Rel17RedCap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了Rel17RedCap 关键技术,其次对RedCap峰值速率进行估算并研究其在不同频段的应用特点;最后对5G RedCap的商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便让读者更多地了解5G RedCap移动通信技术。
OTN技术在5G传送网中的运用分析作者:曾杰刘志强来源:《中国新通信》2023年第23期曾杰(1989.11-),男,汉族,江西丰城,硕士,研究方向:电力通信。
摘要: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传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如今,5G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
在推广和应用5G技术时,构建5G传送网承载方案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以光传送网络(OTN)技术为出发点,对5G 业务内涵和5G传送网承载需求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围绕5G传送网中OTN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最后,对5G承载网中的OTN规划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OTN技术;5G传送网;5G技术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5G通信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焦点,各国都非常关注5G技术的研发。
5G技术的发展对应的5G承载网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构建5G传输网络方面做好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在5G传送网构建过程中应用OTN技术,可以显著提升5G传输网络的水平,为5G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奠定基础。
对于5G技术发展而言,构建5G传送网承载方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下面将结合OTN技术,对5G传送网构建过程中OTN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相信可以为大家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二、OTN技术概念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客户需求急剧增加。
在通信行业中,高带宽、多样化已成为重要标志,如何将不同业务融入其中,并对高带宽业务进行传输,是当前我国通信运营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通信传输技术主要是以SDH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但SDH技术的弱点在于业务需求明显不足。
SDH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编程和网络维护能力,主要由VC4和VC12等相关业务组成,在整个SDH网络中,10GE的容量最大。
然而,在高带宽、多元化业务需求下,SDH技术的能力明显不足。
作为一项光层技术,OTN技术具备大粒子编程和多波长传输等应用能力,可以充分发挥WDM与SDH技术优势,体现出网络管理和维护等多方面的能力。
Security Level: 中国移动5G二期产品介绍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基带板室分场景UBBPg5a8T 和杆微场景UBBPg5bUBBPg6a64T 场景UBBPg2d/UBBPg6b高铁场景UBBPg6c32T场景AAUAAU5636通道数:64T 功率:320W AAU5639通道数:64T 功率:240W AAU5336通道数:32T 功率:320W8通道RRU2通道RRURRU5268-d功率:320WRRU5150-d功率:200WRRU5250功率:320WAAU5613通道数:64T 功率:200W微站RRU5266EAAU52431.8G+2.6G 双频EasyMacro2.6GBOOK分布式皮站pRRU5961:1.8+2.3+2.6 pRRU5962:1.8+2.6 pRRU5963:2.6D频段4T4R(双160M)pRRU5930:1.8+2.6D频段2T2R(滤波器:160M/工作带宽:100M)pRRU5933:2.6D频段2T2R(双160M)主控板:UMPTe3/UMPTg5规格UMPTe3UMPTg5星卡支持能力GPS&北斗双模GPS&北斗双模接口2*FE/GE 电口+2*GE/10GE 光口2*FE/GE 电口+2*10GE/25GE 光口制式LTE/NRLTE/NRBBU590088mm310mm 446mm参数BBU5900尺寸(长*宽*高)446mm ×310mm ×88mm重量≤18kg (满配)槽位(主控+基带)2+6槽位排布横向同步模式GPS/北斗等BBU 和主控板全系列基带板型号20A版本小区规格主要应用场景UBBPg5a2*100M NR(2T)或4*20M LTE(2T)室分2T场景UBBPg5b3*100M NR(8T/4T)或6*100M NR(2T)或6*20M LTE(8T)或12*20M LTE(4T/2T)8T/4T场景和杆微场景UBBPg6a3*100M NR(32T/8T/4T)或6*100M NR(2T)或6*20M LTE(32T/8T)或12*20M LTE(4T/2T)32T及以下场景UBBPg2d3*100M NR(64T/32T/8T/4T)或6*100M NR(2T)或6*20M LTE(64T/32T/8T)或12*20M LTE(4T/2T)64T及以下场景UBBPg6b3*100M NR(64T/32T/8T/4T)或6*100M NR(2T)或6*20M LTE(64T/32T/8T)或12*20M LTE(4T/2T)64T及以下场景UBBPg6c3*100M NR(64T/32T)或6*100M NR(8T)或9*100M NR(4T)或12*100M NR(2T)或6*20M LTE(64T/32T)或12*20 LTE(8T)或24*20M LTE(4T/2T)高铁场景部署场景宏站微站RRU设备型号AAU5636AAU5639AAU5336AAU5613AAU5243RRU5266E RRU5250RRU5150-d RRU5268-d 形态64T64R64T64R32T32R64T64R4T4R4T4R8T8R2T2R2T2R发射功率320W240W320W200W 1.8G 20W2.6G 80W80W320W200W320WIBW/OBW 2.6G:160M/160M2.6G:160M/160M2.6G:160M/160M4.9G :100M/100M1.8G:25M/25M2.6G:160M/160M2.6G:160M/160M2.6G:160M/160M2.6G:160M/160M2.6G:160M/160M 宏站&杆微站分布式皮基站数字化室分4T 数字化室分2T设备型号pRRU5961pRRU5962pRRU5963pRRU5930pRRU5933形态4T4R4T4R4T4R2T2R2T2R发射功率LTE:1.8G:2*250mW2.3G: 2*250mW2.6G:2*250mWNR:2.6G:4*400mWLTE:1.8G:2*250mW2.6G:2*250mWNR:2.6G:4*400mWLTE:2.6G:2*250mWNR:2.6G:4*400mWLTE:1.8G:2*250mW2.6G:2*250mWNR:2.6G:2*250mWLTE:2.6G:2*250mWNR:2.6G:2*400mW滤波器带宽/工作带宽1.8G:25M/25M2.3G:50M/50M2.6G:160M/160M1.8G:25M/25M2.6G:160M/160M 2.6G:160M/160M1.8G:25M/25M2.6G:160M/100M 2.6G:160M/160M接口DC DC DC/POE POE POE RHUB RHUB5963RHUB5963RHUB5963/RHUB5961RHUB5930RHUB5930AAU5639参数型号AAU5639频段&TRX 2.6G(2515~2675MHz)64T64R发射功率240W振子数192滤波器带宽/工作带宽160M/160M支持制式TDL&NR重量<41kg尺寸965mm(长)x 470mm(宽)x 小于195mm(厚)接口2*25G(eCPRI)最大/配电功耗测试中输入电压-48V DC安装室外抱杆/挂墙AAU5636参数型号AAU5636频段&TRX 2.6G(2515~2675MHz)64T64R发射功率320W振子数192滤波器带宽/工作带宽160M/160M支持制式TDL&NR重量<41kg尺寸965mm(长)x 470mm(宽)x 小于195mm(厚)接口2*25G(eCPRI)最大/配电功耗测试中输入电压-48V DC安装室外抱杆/挂墙射频模块介绍-AAU5336AAU5336参数型号AAU5336频段&TRX 2.6G(2515~2675MHz)32T32R发射功率320W振子数192滤波器带宽/工作带宽160M/160M支持制式TDL&NR重量<34kg尺寸965mm(长)x 470mm(宽)x 195mm(厚)接口2*25G(eCPRI)最大/配电功耗测试中输入电压-48V DC安装室外抱杆/挂墙参数型号AAU5243频段&TRX 1.8G: 1710-1735MHz/1805-1830MHz2.6G: 2515~2675MHz发射功率 1.8G:4*5W2.6G:4*20W滤波器带宽/工作带宽 1.8G:25M/25M2.6G: 160M/160M支持制式TDL&NR重量<20Kg尺寸<20L接口2*25G(CPRI)最大/配电功耗测试中输入电压-48V DC/220V AC安装室外抱杆参数型号RRU5266E 频段&TRX 2.6G: 2515~2675MHz发射功率 2.6G:4*20W滤波器带宽/工作带宽 2.6G: 160M/160M 支持制式TDL&NR重量<13Kg尺寸<13L接口2*25G(CPRI)最大/配电功耗测试中输入电压-48V DC/220V AC安装室外抱杆参数型号RRU5150-d 频段&TRX 2.6G:2515~2675M发射功率 2.6G:2*100W 滤波器带宽/工作带宽 2.6G: 160M/160M 支持制式TDL&NR重量<22kg尺寸<22L接口2*25G(CPRI)最大/配电功耗测试中输入电压-48V DC/220V AC安装室外抱杆参数型号RRU5268-d 频段&TRX 2.6G:2515~2675M发射功率 2.6G:2*160W 滤波器带宽/工作带宽 2.6G: 160M/160M 支持制式TDL&NR重量<22kg尺寸<22L接口2*25G(CPRI)最大/配电功耗测试中输入电压-48V DC/220V AC安装室外抱杆射频模块介绍-RRU5250参数型号RRU5250频段&TRX 2.6G:2515~2675M发射功率 2.6G:8*40W滤波器带宽/工作带宽 2.6G: 160M/160M 支持制式TDL&NR重量<22kg尺寸<22L接口2*25G(CPRI)最大/配电功耗测试中输入电压-48V DC/220V AC安装室外抱杆站点解决方案介绍5G 站点方案主要原则主要原则BBU 方案BBU 框推荐利旧/替换BBU5900,次选利旧存量BBU3910框;主控4, 5G 分离主控;基带4, 5G 分离基带;前传方案eCPRI 方案:2.6G 双模AAU(64T/32T )采用双星型连接4G/5G 基带板;CRPI 方案:双模RRU/AAU (8T/4T/2T )一般采用CPRI MUX 方案,即射频只连接到5G 基带板,5G 基带板和4G 基带板通过背板交互前传光模块+光纤部署:资源充足,则直连;资源不足,可考虑单芯双向、无源波分等方案;回传方案DRAN 场景:通常5G 提供1路10GE 即可;涉及3D MIMO 反开4G ,出10GE 光口;CRAN 场景:仅BBU 堆叠场景,通常5G 提供1路10GE 即可;如果涉及多站合框,可能需要25G 端口;时钟方案如果5G 新增BBU 框,且不与4G 框互联:存量有GPS&北斗天线,推荐“与存量GPS&北斗天线分路”;存量无GPS&北斗天线或不支持北斗或不具备GPS 分路,推荐“新建GPS&北斗天线”;如果4,5G 共框新建:建议5G 连接GPS&北斗天线,4G 主控通过背板获取时钟;CRAN 场景:可使用GPS&北斗分路器方案宏站天面方案1、天面满足场景:D 独立天面直接替换;新建抱杆;或利旧存量抱杆(可行前提下)2、天面不足场景:多端口天线收编存量天线,腾出抱杆;抱杆续接及加辅杆;拓展路边杆等X2接口4,5G BBU 无需互联站点配套方案供电直流配电场景:升压配电盒3.0Plus/升压配电盒3.0Plus/DCDU-12B(CRAN 场景)等交流供电场景:OPM30M 等安装华为提供机柜/机框,或局方提供的19英寸机柜/机架内(满足供电和散热要求)宏站新建组网:64T64R/32T32R ,TDD+NR 双模新建分类5G 演进解决方案说明BBU 新增BBU5900主控板4,5G 分离主控分离传输:新增5G 主控板UMPTg ,4G 主控板UMPTe5/UMPTe3基带板4,5G 分离基带板:新增NR 基带板UBBPg6b ,新增TDD 基带板UBBPg6b 射频模块4/5G 共用2.6G AAU前传方案1、TDD 和NR 分散出纤。
5G传输网SPN技术及应用分析摘要:为充分满足5G网络低时延与大带宽等承载需求,有效改进传输网开放性与拓展性程度低的问题,研究与阐述了5G传输网SPN技术。
本文首先从5G 传输网承载需求着手,分析了SPN技术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面向5G传输网的SPN技术应用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5G传输网;SPN技术;应用5G是促进社会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动力,在移动通信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与4G网络相比较,5G网络将会建立面向大部分业务与场景的融合网络。
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等的影响下,人们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提高;5G传输网络在低时延等上面临着系统性能方面的挑战,如此对传输网在基础资源与组网架构等上的灵活性提出了挑战,规定有大带宽和低时延等性能,就是重建5G传输网。
再者,5G会不断发展与应用,如此必须要网络切片技术作为支撑,满足各种业务下的网络需求,合理分配网络资源。
SPN是全新的传输网络架构技术,同时结合了各项新技术构成了新的传输网,新的网络架构与网络切片可以满足5G移动承载多种垂直行业运用场景需求。
一、5G传输网承载需求5G传输网提供超高低时延通信、增强移动宽带、海量机器类通信这几种典型应用场景业务。
新场景业务为传输网带来新挑战,就是承载要求优质的资源与组网架构,还有大带宽与低时延等,所以需要重建传统传输网。
新场景业务提供给个人用户,不过大多数是运用于物联网与自动化工业中。
假设各服务均构建专用网络,不但会消耗很多资源,新增的网络会导致超大环与拓扑结构更加复杂,网络建设成本高且利用率不高。
但是使用网络切片可以根据业务与需求分配网络资源。
所以,网络切片变成了面向垂直行业的基础形式,于统一物理层资源中,提供多级隔离机制和信息安全,可以达到各种不同的业务服务,除去可以减少网络建设成本以外,还可以促使垂直行业下各种场景根据需求进行网络建设。
过去传输网多使用层次化结构,对网络开拓性与开放性无益,特别是新场景业务深入发展过程中,对传输网优化升级等均要投入大量资源,不能满足5G承载需求。
移动5G传输网初级题库(90分)1.5G NR基础业务要求时间同步精度小于多少?(2.5分)A。
±1.5us B。
±3us C。
±1.5ns D。
0.5us2.5G承载网的接入、汇聚、核心带宽测试收敛比是多少?(2.5分)A。
8:2:1 B。
8:4:1 C。
4:3:2 D。
5:3:23.5G传送网网管系统(OMC)应该选择具备大容量管理能力至少多少个等效网元的管理软件?(2.5分)A。
5万 B。
10万 C。
20万 D。
30万4.新建SPN网管应该如何安排?(2.5分)A。
分省、分厂家 B。
不分省、分厂家 C。
分省、不分厂家 D。
不分省、不分厂家5.5G传送网如何利用已有的PTN网络进行扩容?(2.5分)利用已有的子架和线路口,按需扩容支路口。
对于接入层为10GE、汇聚核心层为40GE/100GE以上速率接口的区域,可直接在现有PTN系统中扩容10GE支路口接入5G基站。
当现网系统忙时均值利用率高于多少时,接入层可用大环改小环方式满足容量需求?(2.5分)A。
0.5 B。
0.6 C。
0.7 D。
0.86.BBU至RRU间距离在多少公里以内时,应优先利用综合业务接入区光缆来满足5G基站前传需求?(2.5分)A。
2.0 B。
5.0 C。
10.0 D。
20.07.对于新建SPN网络,需与已有PTN系统进行互通,原则上互通点应部署在城域核心PTNL3节点。
若城域核心PTNL3设备已下沉至重要汇聚节点,同时需开通低时延业务时,可选择在该重要汇聚节点进行互通对接。
这句话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2.5分)A。
正确 B。
错误8.L3到接入层,基站之间东西向业务在IGP域内设置SR-BE Ti-LFA保护。
这句话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2.5分)A。
正确 B。
错误9.SR-TP隧道部署SR-TP APS 1:1保护,用于保护隧道中间链路、中间节点故障,可提供多少毫秒的保护倒换能力?(2.5分)A。
5G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标是实现2020年规模商用。
大家最关心的是5G新空口和新核心网,新空口要满足低频的、高频的、高通量的各种场景,而为了完全满足5G新空口的要求,还需要构建一张新的核心网。
在传输层面,国外很多运营商都在想能不能沿用3G、4G的网络。
3G、4G主要是以IP化驱动,将以前的SDH时代(同步数字体系,适合非爆发性业务,如语音)的网络升级到PTN 时代(分组传送网,适合“语音+数据”传输)。
在5G时代,中国移动是率先提出5G需要新的传输技术,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今天我们探讨一下三个议题:1、5G技术新的需要,为什么用一个新的传输网络;2、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满足将来5G传输的发展,也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新的技术——SPN技术,包括整个的协议,技术框架等等;3、面向100倍的带宽,真正的成本还是在光这一块,如何降低光产品成本是核心。
首先回顾一下中国移动整个基础网络的情况,目前已经有9亿多的用户,其中4G用户超过6亿,4G基站的数量超过170万个,有线宽带用户数超过了9500万,主要通过GPON技术来进行承载,管线覆盖超过3.5亿用户,这几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是非常大的。
以光纤为例,中国移动2016年光纤需求超过9600万芯公里,全球30%的光纤是被中国移动购买,2017年采购更是超过1.1亿芯公里。
5G之后,对光纤的要求会更大,特别是接入网,因为5G将来很多采用单行方式(有单纤单向/单纤双向,此为单纤单向)来承载,并且有低频、高频,所以我预计将来整个的光纤的用量还是会大大增加的,虽然1.1亿芯公里又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可能将来会更多。
包括我们的100GOTN,前几年开始采集的时候,2000个OTN端口,已经是世界纪录,后来到5000端、8000端,目前的光100G已经下沉到城域网,所以今年预计3万端,也
就是3万端100G的端口,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量了。
所以总体来说,整个传送网,包括接入,基础设施的发展是非常快的。
刚才说到5G需要新的传输网络,那么跟4G有什么具体的不同,看一下网络的具体架构。
4G实际还是以宏站和室分为主,4G传输建设了超过150万的PTN,包括接入,汇聚,核心,来用于4G的回传,少量的端口采取PON方式回传。
从站型而言,CRan(基带处理单元BBU与射频单元RRU分开部署)的应用肯定是越来越广泛,在中国移动早期以宏站为主,但是后期CRan是越来越多的,4G基本全都是CRan站型,也就是1个BBU带多个物理站RRU,这也是未来5G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们做一个基本模型的假设,进一步研究5G的站型。
从业务模型的角度,我们4G总体来说,100G核心汇聚,10G接入,对于链路型的基站采用GE方式接入,很好的满足我们现在发展;时间同步方面的话,采用GPS,集中在我们的城域,能够满足要求的;从时延来说,
其实是比较宽泛的,例如只要是10个毫秒这样的一个量级,传输方面,现网的话PTN单设备的时延实际是50微秒,端到端的话,大概2毫秒,包括传输,光纤的时延和节点的时延,这个就是我们现有网络情况。
下面看一下5G网络的变化,总体来说,5G从架构、带宽、业务模型,包括对时延同步的要求,这四个方面都会发起挑战。
从架构来说,Ran这一侧分成了CU,DU和RRU这样一个架构,CU主要做一些非实时的处理,主要是集中化的部署,DU是时延敏感型的处理;RRU,除了以前4G,3G时代相关的功能,还支持e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功能。
在这样架构之下,3Gpp定义了逻辑的单元,结合到现网,不同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不同的站型。
分离式:1、把CU放的很高,集中起来,本来就是非实时的部分,可以虚拟化的东西,一般希望把CU放到虚拟化的局域位置;DU一般来说时延性要求比较高,我们的假设一个DU到CU之间大概是3个毫秒,DU到RRU我们希望是做到1个毫秒内,同时DU带1-10
个物理站RRU,就形成一个比较经济的模型,这个是属于DU/CU分离的一个方案。
集成式方案:DU/CU也可以形成集成方案,也就说我们目前宏站RRU置于空口区,DU/CU 放置在塔下,那么这个就与宏站方式一致了;
完全集成式:CU DU RRU叠加在一起,这种方式在宏站应该是不能采用的。
主要采用前两种方案,一种DU/CU分离的,一种是DU/CU合一但没与RRU合一。
从传输的角度,形成三种环路:
前传:我们叫做DU到RRU,采样信号带宽是非常大的;
中传与回传:DU到CU以及从CU到核心网网板的这些信号,经过调制极大的收敛。
我们认为这是两类信号,前传是一类信号,中传和回传是另一类信号。
未来由于CU/DU集中以及CU/DU分离的站都很多,将来我们的传输前传、中传、回传都很重要,之前是以回传为主。
从流量需求来看,前传基本是1-2公里之内,那么我们希望实现光纤直驱实现。
前传速率测算:100兆的频谱,下行8流,上行4流,那么假设一般下行峰值速率是3G,上行是1.5G,eCPRI的接口基本上是20G到30G左右,采用一个50G或一个25G实现速传,前传领域希望采用简化OTN方案或者后面所提的ESP方案实现。
中传和回传这个网络挑战更大,原因有三:
1、流量100倍增长;
2、5G的场景多,意味着在一张网络上能提供到多重业务的承载。
以前多业务承载的网络属性一致,而5G是在一个物理网络上传输完全不相同的带宽的,有不同时延的,用传统的方式是不能很不好解决的;
3、流量模型也会发生一个变化。
目前有一个愿景:1、前传部分:希望是采用25G或者50G的灰光(单波传输)来提供,以光纤直驱为主;2、汇聚与核心层采用彩光(波分复用传输)的方式:100G、200G甚至400相关的彩光,我目前个人认为200G比较合理的方案。
从网络模型来讲,在4G当中主要还是一个汇聚模型,三层非常高,就是一个大二层加一个
小三层的概念;5G模型中业务可能在随时在某一个地方都会终结,三层到边缘应该会是一个大的趋势。
我们认为PTN最大的成功是把一个二层作为了一个变相级的二层,对于运维和部署是非常方便的;未来也要把三层做成一个变相链接的三层。
从同步而言,5G比3G、4G更严了,目标定为正负300ns,这个目标还有一定余量的,比较容易实现的。
中国移动提出一个新的SPN传输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由四部分构成:
1、网络侧采用SR技术,SRPB基于源路由变相连接技术,然后和SDN结合形成全局可规划网络。
2、链路层:需要链入层协议,我们提出SlicingEthernet技术。
3、物理层:接入层是灰光,核心与汇聚层彩光,将来在SE层面部分替代OTN需求,实现IP化。
那么在光这一侧,主要我们的诉求就是低成本,50G的诉求怎么做到低成本,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50G或者是25G能不能采用DML方式实现,DML实现10公里传输。
我们对于成本预期:目前来说25G的彩光基本在200-300美金,中国移动需要规模的部署,第一步目标25G要降到50美金以下,第二部看价格能否降到30美金以下。
这里再提一个额外的要求,因为就是在整个传输当中,在灰光侧是否可以采用单纤双向,PON是一个典型的单纤双向系统,那么将来在无线也就是RRU到DU这里的传输是否可以采用单纤双向。
本文档仅用于通信从业者学习交流
总结,5G是需要一个全新的技术体制SPN一个新的概念,我们相关的芯片,各式仪表包括一些整个产业链的都需要努力,一起为5G部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