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失眠诊疗指南
- 格式:pptx
- 大小:6.00 MB
- 文档页数:54
失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 范围本文件给出了失眠障碍的术语和定义,规范了失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评估、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及日常调护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脑病科、神经科、中医科、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科(中心)、心血管科、老年病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751.2-2020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2020修订版)ZY/T001.1-94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术语和定义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睡眠-觉醒障碍 Sleep-wake disorders同“睡眠障碍”,其核心特征是个体通常以不满意睡眠质量、周期和数量为主诉就诊,并导致日间痛苦和功能受损,包括失眠障碍、过度嗜睡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异态睡眠[5,6]。
3.2 失眠障碍 Insomnia disorders属“睡眠-觉醒障碍”范畴,指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但在睡眠开始、持续时间、巩固或质量方面持续存在困难,并导致某种形式的日间损害。
日间症状通常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怒、全身不适和认知障碍。
在没有日间损害的情况下报告睡眠相关症状的个体不被视为失眠障碍[5,6]。
3.3 不寐 Insomnia disorders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不易入睡,睡眠短浅易醒,甚则彻夜不眠,白天困乏,精力不济,可伴见头晕、耳鸣,健忘等为特征的神志病[7]。
4 评估和诊断4.1 评估内容充分及准确的评估是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的基础,临床接诊时应从主诉、睡前状况、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症状、日间活动和功能、其他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精神检查以及家族史进行信息采集,还可借助主观测评工具,包括睡眠日记、睡眠相关量表如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睡眠障碍评定(Sleep Dysfunction Rating Scale,SDRS)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The 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量表等,对睡眠状况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或通过客观测评工具,如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多次睡眠潜伏期实验(mul t 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进行辅助诊断。
失眠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
本病多由五志过极、劳逸失调、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及饮食不节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降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虚者多为心失所养,实者多为邪扰心神。
包括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诊断】1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实验室检查排除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应审其邪正虚实。
虚证以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为多,实证有心火炽盛证、肝郁化火证和痰热内扰证。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以安心神为原则。
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实者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化痰。
虚实夹杂者,又应补泻兼顾。
1心火炽盛证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方药举例:朱砂安神丸加减。
黄连5g,生地12g,桅子:10g,黄苓Iog,连翘10g,当归10g,朱砂(冲服)Igo加减:胸中懊恢,胸闷泛恶者,加淡豆豉10g,竹茹6g。
便秘漫赤,加大黄6g,淡竹叶10g,琥珀(冲服)2go2 .肝郁化火证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澳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柴胡6g,黄苓10g,木通6g,⅛g子IOg,泽泻10g,车前子(布包)10g,当归10g,生地黄10g,龙骨(先煎)25g,牡砺(先煎)25go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10g,郁金10g。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药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诊疗方案来帮助患者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诊断:1. 详细了解患者情况: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收集病史、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睡眠惯等信息,全面分析导致失眠的原因。
2. 中医望、闻、问、切:根据中医的四诊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精神状态以及听取患者的自述症状来进一步确定病因。
治疗方法:1. 药物疗法:- 神经安定药:常用药物包括丹参、酸枣仁等,有助于镇静和放松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 补益药物:如人参、黄耆等,对于虚弱体质导致的失眠有一定改善作用。
- 安神药物:如黄连、夜交藤等,可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帮助入睡。
2. 针灸疗法:- 神门穴:位于手心小指侧,可以调整心神,缓解失眠。
- 印堂穴:位于额上正中,对于失眠伴随头痛有一定效果。
- 神阙穴:位于耳尖上方,可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3. 推拿按摩:- 头部推拿:通过按摩头部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 足心按揉:按摩足心的特定穴位,可以镇静神经,缓解失眠症状。
4. 中药熏洗:- 使用中药粉末进行脚底熏洗,有助于舒缓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5. 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作息惯,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
- 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刺激神经系统。
- 饮食均衡,避免饮食过于油腻和刺激性。
总结:中医提供了多种诊疗方案用于治疗失眠症状,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中药熏洗等。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患者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质量。
成人慢性失眠的诊断和治疗解读《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临床医疗实践中常遇到的疾病。
本文通过对2008版《成人慢性失眠评估管理指南》(小组成员见附注1)进行解读,基于睡眠医学会(AASM)证据(见附注2)和专家的共识(见附注3),以循证回顾和文献分级为基础(见附注4),围绕成人慢性失眠的评估、鉴别诊断、治疗目标/结果、治疗方法等内容,为医疗工作者在成人慢性失眠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指导方面提供具体的建议。
一、背景失眠,是在具有充足的睡眠条件下,患者主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质量不佳,进而导致某种形式的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在成年人中的发生率约为33%-50%;造成障碍或损害的为10%-15%。
失眠可发生于各种族人群的各年龄段,据调查全球有约27%的人有睡眠问题。
有研究表明,我国睡眠不良者高达5亿人,高出发达国家近十个百分点,半数病情较重,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1]。
其中,精神病和慢性疼痛病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高达50%-75%。
失眠与精神疾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研究证实以往出现失眠的人群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2,3]。
失眠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研究表明1年至数年的随诊期间50%~85%的失眠患者表现为慢性失眠。
由于慢性失眠有多种促成因素和具体症状,其评估和治疗所需时间需由医生确定。
二、慢性失眠的诊断慢性失眠相较于几天到几周的急性或短暂失眠,往往会持续超过一个月。
慢性失眠的诊断主要包括对患者详细病史的了解和临床检查评估,分析患者是否有其他常见的失眠伴发疾病。
(一)鉴别评估总则*失眠的临床诊断与评估需彻底了解患者的睡眠史、详细的医疗、物质和精神病史。
(标准)*自填问卷、填写睡眠日志、症状清单、心理筛检以及同床伴侣访问等信息对患者失眠的评估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一、本文概述失眠症,即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中医临床实践在失眠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
本文旨在总结失眠症的中医临床实践,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指南。
本文将首先介绍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方面。
接着,将详细阐述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以及生活调护和情志调摄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失眠症的中医临床实践,掌握失眠症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也希望能为中医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中医在失眠症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失眠症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不寐”“目不瞑”等,其病因多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诊断失眠症,注重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诊并用,综合分析病情。
望诊方面,医者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以判断其内在病变。
如患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可能提示气血亏虚;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可能提示阴虚火旺。
闻诊方面,医者通过听患者声音、嗅其气味来判断病情。
如患者声音低微,言语无力,可能提示气虚;声音高亢,口臭便秘,可能提示胃热炽盛。
问诊方面,医者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获取更多关于病情的信息。
如询问患者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等典型失眠症状,以及是否有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等其他伴随症状。
切诊方面,医者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以感受其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
如脉象细数,可能提示阴虚火旺;脉象沉迟,可能提示阳气不足。
不寐(失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2)痰热内扰:胸闷心烦不寐,头重目眩,厌食呕恶,暧气吞酸,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火旺证:心烦,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多梦,心悸不安,腰膝疲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4)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饮食无味,肢倦神疲,舌质淡,脉细弱。
(5)心胆气虚: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证症状: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方药: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越鞠丸加减。
方药举例:柴胡15〜25g,半夏10g,夏枯草20g,黄苓10g,夜交藤30g,炒枣仁50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茯神20g等。
若肝郁化火,目赤耳鸣,口干而苦,舌红,苔白,脉弦数,可加龙胆草10g,桅子10g,泽泻10g,车前草10g;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加天麻10g、钩藤20g、大黄(后下)15g、芒硝5g(冲服)。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学科诊疗指南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学科诊疗指南(完整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思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呼吸疾病,患病率为2%-4%。
该病可引起间歇性低氧、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紊乱,并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重度OSA患者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3.8倍。
国内20家医院的数据证实,我国OSA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49.3%,而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OSA患者占83%,治疗OSA对这部分患者血压的下降效果肯定。
此外,OSA人群发生卒中的概率是对照组的4.33倍,病死率是对照组的1.98倍。
OSA对身体多个系统都会造成损害,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全身性疾病。
因此,对于OSA对身体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医师、患者及全社会都应予以重视。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睡眠医学临床实践,XXX组织专家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实践,广泛征求涵盖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精神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和减重代谢外科等专业组专家的意见并反复讨论,制订本指南。
第一部分概述一、指南的编写方法本指南成立了多个工作组,涵盖上述各学科。
其中,多学科专家工作组具体分为:诊断及辨别诊断组、内科合并症诊疗组、无创通气治疗组、口腔科治疗组、耳鼻咽喉科治疗组、减重代谢外科治疗组、合并其他睡眠停滞疾病治疗组。
依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2016年《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本指南工作组对相关性较高的指南和共识进行评价,并使用GRADE方法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和推荐意见分级(表1,2),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指南和共识22部,其中英文12部、中文10部。
指南相关的一些重要领域可能并不能在既往文献中找到理想依据,则基于临床经验判断的专家共识。
通过系统检索,本指南需最终纳入4个主要临床问题:(1)适合国人的OSA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及标准;(2)OSA病因学及合并症评估方法的选择;(3)OSA伴发其他睡眠障碍的处理问题;(4)OSA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流程及路径。
睡眠障碍症诊疗指南现代生活众多的白领和年轻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出现晚上难以入睡形成失眠,白天会出现精神不振的情况,据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成年人会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
睡眠障碍由哪些原因引起第一:不良的生活习惯现代人其实都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作息不规律等等,具体如下:1、喝太多咖啡。
很多白领都喝很多的咖啡或者茶叶来提神,但是这些饮品喝多了容易影响睡眠质量,所以最好不要过量饮用,并且在睡觉之前的几个小时也不要喝;2、睡前抽烟。
香烟中含有尼古丁,这对我我们提高睡眠质量非常的不利;3、过量喝酒。
酒精中含有的一些物质会降低我们的睡眠质量,所以千万别过量喝酒,同时也不要在睡前喝酒,如果喝酒可以喝积安堂枣花蜂蜜水解酒;4、睡前精神兴奋或者紧张。
我们在睡觉之前最好能够放松一下,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安静的看一会书,最好不要在睡前看球赛、吵架或者运动;5、白天睡太多。
白天睡太多,很容易晚上就会睡不着;6、睡前吃太饱。
太晚吃晚餐或者是睡前吃太饱,容易令我们睡不好。
所以晚餐应该早点吃并且别吃太饱或者是过于油腻;7、作息不规律。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时候睡觉,不要轻易打乱。
第二: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的范围非常的广,常见的就有失眠症、多动腿综合症等等。
失眠症: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晚上难以入睡,白天精神萎靡。
日常生活中郁结的负面情绪,例如焦躁、抑郁、身体疾病等等,都是引起失眠症的原因之一。
睡眠呼吸到暂停综合征:这种疾病指的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这个时候患者是没有感觉的,但是他会中断我们的睡眠,所以令我们睡眠不好。
如果患有这种疾病,那么一定要立即进行治疗,否则会危害到我们的生命。
多动腿综合症:这指的是患者在睡觉的时候会进行无意识的活动腿部,这就会导致腿部鸡肉出现疼痛和不适应,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
第三:其他疾病睡眠不好是什么原因,身体患有一些疾病也是会影响睡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