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散曲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艺术论坛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
如果说1913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书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戏剧研究标志的话,那么现当代关汉卿研究也正是在此时逐渐活跃起来的。
但不可否认,在研究关汉卿的著作时,研究者往往把焦点都集中在了他的杂剧创作上,而忽视了散曲的创作,今天我们将从审美这一角度来研究关汉卿的散曲。
关汉卿现存的散曲包括小令57首,套数14首,在这70多首散曲里,他想传递给我们一个什么信息?关汉卿散曲的美又具体体现在哪里?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散曲作品来重点谈谈关汉卿散曲之美。
一、“度柳穿花”——意象境界的自然美人,生而面临两个世界,一是自然界,一是社会现实。
大凡诗人或作家在面临穷途末路和人生困境这些社会现实时,他们会转而选择大自然作为其心灵归宿,借以排遣心中之块垒。
从关汉卿的一些散曲著作就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这里所说的自然之美,一是指其散曲中自然意象之美,一是指崇尚人生的自然诗意之美。
首先是其笔下描摹的大自然之美,最具代表性的是:【双调】大德歌·春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双调】大德歌·冬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
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
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在面对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关汉卿用小令书写了他内心的自我矛盾,犹豫彷徨,并最终以小令的形式结束了这一状态,从而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选择了自然而然的人生态度,在晚年,又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些许诗意之美,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首曲中。
一是【南吕·四块玉·闲适】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这里直抒胸臆的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作者的自然心态充溢于其间,我们也从中领略到了丰富的人生意味,令人钦羡不已。
其次是【双调·大德歌】,其中第五首是在自然状态生活画面的客观描写中,形象的传达出作者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浅析关汉卿(四块玉)《闲适》作者:张勤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7期[摘要] 南亩耕,东山卧。
世态人情经历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这是关汉卿散曲(四块玉)《闲适》四支曲的第四首。
关汉卿“身当衰乱,并没有“厌世避祸”。
他的作品虽然风格各异,有的尖锐泼辣,有的深微细腻,有的昂扬激越,有的恬静平和,却都表现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
《闲适》这组散曲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以写“闲适”之笔,抒发他对社会不平的愤懑之作。
[关键词] 关汉卿;闲适;激愤不平南亩耕,东山卧。
世态人情经历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这是关汉卿散曲(四块玉)《闲适》四支曲的第四首。
散曲中用同一曲牌填写的首尾相同的曲子称为重头。
这是其中的第二、四首。
中国古代士人的处世态度,总而言之就是入世、出世两种。
但大凡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不论入世也好,出世也罢,总是要和现实产生矛盾,和世俗发生龃龉,因此他们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常常需要一反流俗,孤标独立。
关汉卿这组小令,可以说是这种意识的代表。
他向往那种闲适清静、无拘无束的散诞生活,而对那“官囚”、“利牢”的名利场、是非海,则感到厌倦、蔑视和憎恨。
关汉卿的许多散曲就是用这种方式填写的。
关汉卿生活在一个战争频发、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十分严酷的时代。
蒙古族统治者对汉民族实行歧视、高压政策。
尤其是几十年停止科举,士人没有出路。
许多读书人沦为“书会才人”,与倡优、艺伎为伍,地位十分低下。
在这样的困境中有的士人悲观了,沉沦了,写下一些调子低沉的作品。
正如《元曲纪事》中所指出的:“元世曲人……非自放于山巅水涯,即自娱于妇人醇酒。
盖身当衰乱,厌世避祸,流于杨朱也。
”元代散曲中大量的消极、厌世和沉溺酒色的作品,就是一些作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消沉颓丧的反映。
而关汉卿“身当衰乱,并没有“厌世避祸”。
他的作品虽然风格各异,有的尖锐泼辣,有的深微细腻,有的昂扬激越,有的恬静平和,却都表现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
【元曲赏析】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关汉卿)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
浪子风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二]。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分茶扌颠竹[三],打马藏阄[四],通五音六律滑熟[五],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六],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七],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容[八],歌金缕[九]、捧金樽、满泛金瓯[十]。
你道我老也,暂休。
占排场风月功名首[十一],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十二],曾翫府游州[十三]。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岗[十四]、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十五];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瓴毛老野鸡,蹅踏得阵马儿熟[十六]。
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十七],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十八]、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十九];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二十]、斫不下[二十一]、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二十二]。
我翫的是梁园月[二十三],饮的是东京酒[二十四],赏的是洛阳花[二十五],攀的是章台柳[二十六]。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二十七]、会打围[二十八]、会插科[二十九]、会歌舞、会吹弹、会口燕作[三十]、会吟诗、会双陆[三十一]。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三十二],尚兀自不肯休[三十三]。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三十四],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三十五]!【注释】[一]南吕:宫调名,一枝花和梁州等均属这一宫调的曲牌。
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起来表达同一主题,就是所谓“套数”。
[二]煞:拈、弄的意思。
休:语助词。
[三]分茶扌颠竹:两种古游戏名。
分茶,指把茶均匀地分注在小杯里待客;扌颠竹,即画竹。
关汉卿《沉醉东风》翻译赏析关汉卿《沉醉东风》翻译赏析《沉醉东风》是一支为表现离愁别绪而作的小令,描写饯行话别之际的两情依依,可以说一首声情并茂的用散曲写就的“长亭送别”。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汉卿《沉醉东风》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醉东风关汉卿伴夜月银筝凤闲,暖东风乡被常悭。
信沉了鱼,书绝了雁,盼雕鞍万水千山。
本利对相思若不还,则千与那索债愁眉泪眼。
[写作背景]此曲是在女主人公与心爱情人离别之后,那种茕独凄怕的幽恨和刻骨相思的愁绪袭上心头之时所成。
[注解]银筝凤闲:谓无心弹筝,让银筝闲着。
凤,指乐曲,司马相如曾鼓琴作“凤兮”曲向卓文君倾吐爱情。
悭(qian一声):少,此指乡被很少用。
鱼、雁:指代书信,古有鱼雁传书的传说。
雕鞍:装饰华丽的马鞍,代指远行在外的情人。
索债:指讨还相思债。
[译文]伴着夜月独坐,让银筝闲着,无心弹奏乐曲,东风暖融融的,乡被很少用了。
好久没有书信来了,盼着你跨过万水千山来到我身边。
连本带利这一对相思债如果不还,就只有让衰愁和眼泪来讨还了。
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写作背景]这是一支为表现离愁别绪而作的小令。
[注解]月缺花飞:古人常用“花好月圆”来比喻亲人团聚的欢娱,“月缺花飞”与之相对,用以比喻离别的凄苦。
⑴咫尺:形容距离近,此处借指情人的亲近。
咫,八寸。
⑵月缺花飞:古人常用“花好月圆”来比喻亲人团聚的欢娱,“月缺花飞”与之相对,用以比喻离别的凄苦。
⑶阁:同“搁”,放置,这里指含着。
⑷将息:养息、休息,调养身体。
⑸痛煞煞:非常悲痛。
⑹好去者:好好地去吧。
[译文]相隔咫尺的人就要天南地北远远分离,转瞬间花好月圆的欢聚就变成月缺花飞的悲凄。
手拿着饯行的酒杯,眼含着惜别的泪水。
刚说一声“保重身体”,心中悲痛极了教人难以割舍。
“好好地云吧,祝愿你前程万里!”赏析:这是一支为表现离愁别绪而作的小令,描写饯行话别之际的两情依依,可以说一首声情并茂的用散曲写就的“长亭送别”。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元曲是兴盛于元朝时期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历史地位足以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三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散曲与传统的诗、词文学形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之一,四首《天净沙》分别以四季为题。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中景、近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
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2.《天净沙·夏》【元】白朴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描绘出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阴垂檐的画面;后两句描写消受着宜人时光的“玉人”。
整首散曲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3.《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
这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这首散曲用笔精深,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颇有词的意境。
关汉卿散曲创作特点关汉卿是中国元代末年至明代初年的文学家、戏曲家,他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泪痕满面的大戏魂”。
关汉卿以其悲剧性的散曲作品而闻名,其作品富有深情、感人至深,并具备一系列独特的创作特点。
1. 外借与整合关汉卿的散曲不仅在主题和情感上受到传统叙事诗歌的影响,也借鉴了宋代以来南北曲派的创作方法。
他将南曲的积极向上、乐观的特点与北曲的庄重、悲壮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散曲风格。
他善于借用其他地方的故事、传说和典故,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其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2. 情感饱满、悲壮哀伤关汉卿的散曲以情感饱满、悲壮哀伤为主要特点,其作品多以悲剧为主题,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命运的坎坷以及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展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复杂性,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赏析价值。
3. 描述细腻、生动形象关汉卿的散曲以其描写细致、生动形象的语言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形容词、比喻、插叙等修辞手法,以丰富的语言表达来描绘情节、塑造形象。
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细腻,通过细节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读者或听众在阅读或欣赏时能够产生共鸣和共情。
4. 线索切换、情节跌宕起伏关汉卿的散曲在情节编排上善于运用线索切换和情节跌宕起伏的手法,以此来增加作品的悬疑性和吸引力。
通过合理的情节设计,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环环相扣,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5. 音律和谐、旋律婉转关汉卿的散曲在音乐方面注重音律和谐,旋律婉转动听。
他对于韵律和音调的运用非常熟练,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恰当的旋律调整和节奏变化,使得散曲更具表现力和戏剧性。
6. 反映现实、思考社会关汉卿的散曲往往通过对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和观点。
他关注贫富悬殊、人生凄凉、社会不公等问题,通过他的作品呼吁社会的改进和人们的关注。
同时,他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对人性、命运等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原文及赏析《一枝花·不伏老》这套曲子是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
全曲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一枝花·不伏老元代:关汉卿〔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
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
你道我老也,暂休。
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
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
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不曾落人后。
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
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一枝花·不伏老》译文采摘那露出墙头的朵朵红花,攀折路边的条条弯柳。
采的花蕊红稚嫩,折的柳条青翠柔细。
处处拈花惹草,纯粹的一个浪荡公子。
手中的花柳任我摆布,直把她们玩弄得成了残花败柳。
我是个全天下最有名气的花花公子。
但愿那些红颜美色永不衰褪,光彩常驻。
关汉卿散曲套数【黄钟】侍香金童春闺院宇,柳絮飘香雪。
帘幕轻寒雨乍歇,东风落花迷粉蝶。
芍药初开,海棠才谢。
【幺】柔肠脉脉,新愁千万叠。
偶记年前人乍别,秦台玉箫声断绝。
雁底关河,马头明月。
【降黄龙衮】鳞鸿无个,锦笺慵写。
腕松金,肌削玉,罗衣宽彻。
泪痕淹破,胭脂双颊。
宝鉴愁临,翠钿羞贴。
【幺】等闲辜负,好天良夜。
玉炉中,银台上,香消烛灭。
凤帏冷落,鸳衾虚设,玉笋频搓,绣鞋重攧。
【出队子】听子规啼血,又西楼角韵咽。
半帘花影自横斜,画檐间丁当风弄铁,纱帘外琅玕敲瘦节。
【幺】铜壶玉漏催凄切,正更阑人静也。
金闺潇洒转伤嗟,莲步轻移呼侍妾:“把香桌儿安排打快些。
”【神仗儿煞】深沉院舍,蟾光皎洁。
整顿了霓裳,把名香谨爇。
伽伽拜罢,频频祷祝:“不求富贵豪奢,只愿得夫妻每早早圆备者!”【仙吕】翠裙腰闺怨晓来雨过山横秀,野水涨汀洲。
阑干倚遍空回首。
下危楼,一天风物暮伤秋。
【六幺遍】乍凉时候,西风透。
碧梧脱叶,余暑才收。
香生凤口,帘垂玉钩,小院深闲清昼。
清幽,听声声蝉噪柳梢头。
【寄生草】为甚忧,为甚愁? 为萧郎一去经今久。
玉台宝鉴生尘垢,绿窗冷落闲针锈。
岂知人玉腕钏儿松,岂知人两叶眉儿皱!【上京马】他何处,共谁人携手,小阁银瓶殢歌酒。
早忘了咒,不记得,低低耨。
【后庭花煞】掩袖暗含羞,开樽越酿愁。
闷把苔墙画,慵将锦字修。
最风流,真真恩爱,等闲分付等闲休。
【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
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
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
【梁州】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飞燕。
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绣幕相牵。
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杨花飞点如绵。
愁的是抹回廊暮雨箫箫,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
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
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儿里奇擎着耐心儿卷。
三曲选(一)散曲选(二)剧曲选(一)散曲选一〔双调〕大德歌秋◎关汉卿题解本曲选自全元散曲。
曲是元明清重要的文学体裁,可分成散曲和剧曲两类。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是曲的最小单位,与词的形式略同,但可以加衬字。
套数又叫“散套”或“套曲”,合同一宫调数曲为一套,自成首尾,一韵到底,适宜表达较丰富的内容。
剧曲分“杂剧”与“传奇”。
杂剧又称“北曲”,盛于元明;传奇又称“南曲”,盛于明清。
剧曲主要是曲文加上科(动作)、白(宾白)。
杂剧每本以四折为通例,每折之曲文均由一人独唱。
视剧情之需要,得加楔子。
传奇无一定的齣数,可以长达四、五十齣,不限独唱,可合唱、对唱。
大德歌是曲牌名,“双调”是宫调名,秋是题目。
关汉卿有十首大德歌,前四首在曲牌之下分别缀有“春”、“夏”、“秋”、“冬”四字,是分写四季相思的小令。
本曲是第三首,藉各种秋声烘托出思妇的愁怀,声情并茂,直率中见真情,极具巧思。
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叟(一本作己斋叟),元大都(今北京市)人。
大约生于金朝末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约公元一二三○到一三○七年。
关汉卿博学能文,滑稽多智,毕生致力于杂剧之创作,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齐名,并称“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所作杂剧现存十余种,其中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最著名,其散曲数量不多,收录于全元散曲中,作品风格豪放自然,不假雕饰,堪称元曲本色。
课文‧注释风飘飘,雨潇潇○1,便做○2陈抟○3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4,扑簌簌○5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6儿叫,淅零零○7细雨打芭蕉。
○1潇潇:形容风雨声,亦可指风雨急骤貌。
○2便做:就算是。
○3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曾于武当山、华山修道。
时常一眠数日,人称睡仙。
抟,音ㄊㄨㄢˊ。
○4伤怀抱:伤心。
○5扑簌簌: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音ㄙㄨˋ。
○6寒蛩:指深秋的蟋蟀。
蛩,音ㄑㄩㄥˊ,蟋蟀。
○7淅零零:状声词,形容雨声。
关汉卿散曲《四块玉·别情》赏析
摘要: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别情》通过寓繁于简、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呈现了出来,同时在语言上力求通俗平易,做到雅俗共赏,体现了元代前期散曲的特色,这为后来散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关汉卿别情散曲艺术特色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剧家,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他所创作的杂剧能深刻反映阶级矛盾,揭露政治黑暗,表现人民的苦难与斗争。
除此之外,他还兼写散曲,今存套曲13篇,小令57支。
数量虽不多,却不乏出色的篇章。
他的散曲,在艺术风格上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气息,朴素清新,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接近口语,体现了元代前期散曲的特征。
【南吕·四块玉】《别情》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
表达了女子送别情人后,凭栏望远相思企盼时的深情表露。
文句虽短,但语言生动形象,巧妙地表现出了带有思念之情的楚楚少女。
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
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此处,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曲中第一二句,寥寥六个字便勾勒出女子自恋人离去后的伤痛之情。
一个“自”字,表现了时间之长,自从送别他后一直到现在心里就不能平静,可见“难舍”之深之久。
“心难舍”当然是难舍与恋人相处的那段美好时光,难舍心头对他的依恋。
“难”,难以或者说根本就割舍不了,把女子那种失落、彷徨、孤独的心境刻划得淋漓尽致。
“一点相思几时绝”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几时绝”,何时能断绝、了结。
看似平淡的“一点”,
却有无穷韵味,即使是一点点、极少的相思之情,让人何时了结?却要无穷无尽地受着它的折磨,更何况是女子那如开闸潮水般源源不断的爱恋、苦思呢?表面看似“一点”,其实是心中那沉甸甸、繁深深的相思。
其含义与《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莺莺所言“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表达上更为含蓄,把女子藕断丝连的绵绵相思之苦发挥得淋漓尽致。
“凭栏袖拂杨花雪”写的是送别的情景。
“凭”前倾倚看,即女子斜靠在栏杆(当然是送别的长亭栏杆)边。
“杨花雪”似雪一般的杨花,“雪”正描绘了杨花的洁白、轻盈的纷纷扬扬,像雪一样轻柔飘洒下来,离开本土,飘泊远方,正暗示了恋人即将远离的孤独感、失落感。
正如女子此刻的心境一样,看着恋人离去,心中如下雪般冰凉,其创伤、痛楚可想而知。
“杨花雪”不仅是写外部景观,也是写女子凄然而下的泪水,似雪一样明亮。
所以“拂袖”既是与恋人挥手道别,也是拂拭泪水。
“拂”字写出了动作的轻巧,表现女子极其温柔。
也是在极力掩饰内心的伤痛,不让恋人看到她的泪水,只是悄悄一拂。
我们便可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女子轻靠着栏杆,向着即将离去的恋人挥手道别,飞絮飘舞,此情此景让女子生出无限悲凉,不觉泪水潸然流下,她忙趁人不备,偷偷用袖子拂去。
最后三句也只有九个字,“斜”当遮讲。
两个“又”用得妙,有不止一次的意思,说明女子陪着恋人走去很远,才会反复看到山遮住了他的背景,水挡住了她的视线。
恋人的身影在她的视野里时隐时现了很长时间,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
所谓“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艺”毫无雕琢的痕迹。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所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在这首《四块玉·别情》中就很好的体现出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最终一直到看不见,女子才不得不叹息“他真的走了”———这恼人的山水。
女子苦苦眺望恋人离去的神情在这九个字中历历再现,一句“人去也”表现了她无可奈何、不忍相看又不敢承认现实的复杂心情。
但千山万水又怎能隔阻那遥遥无期的思念和爱意呢?总的来看,
这首小令描写了一位多情而又善良、温柔而又深沉的少女送别心爱的人,看着他远去,无限惆怅的情形。
这位少女敢于冲破封建束缚,亲自到长亭送别恋人,主动追求美好的爱情。
尽管“山遮水斜”隔绝了视线,却挡不住她绵绵的情意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一首好诗、词或曲如一盅美酒、一杯香茶,细品慢赏,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滋味与精妙,《别情》就是其中之一。
它虽不是关汉卿最著名的作品,但却最能表现他的散曲的艺术特色。
一、寓繁于简
好的作品,不论长短,只要作者情真意挚,遵循形象思维这一艺术规律,都能创造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的统一的意境来。
【南吕·四块玉】《别情》就是通过简约的画面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了,正如“一滴水可知大海之味也”。
整首小令仅七句,29个字,却形象完整地描绘了一幅送别图。
先用“自送别,心难舍”总的表达了两人难分难舍的缠绵之情,又用“杨花雪”再现了当时凄清的环境和悲凉的氛围,更是衬托了两人痛苦的心情。
“人去也”三字看似了结,却引出更多的绵绵相思、苦苦等候。
这些完整的情节、复杂的感情全被写入短短的小令中,寓繁于简,意犹未尽,引人联想。
二、以实写虚,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运用的好,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南吕·四块玉】《别情》正是有了这种以实写虚,虚实结合的巧妙运用,才达到了艺术地呈现,抒发主人公绵绵的情意和追求幸福的愿望的表达效果。
《别情》中首先是人物以实写虚,虚实结合。
送别本应是两人的事,但作品中始终只出现女子一人。
“自送别”是送别谁,“心难舍”是难舍谁,为谁相思,为谁流泪,又是何人去也,自然都是女子的心上人。
但那位恋人却只字未提,只通过女子的送别相思表现出来,于是留给我们许多想象的余地。
值得女子这般痴情的自然是位翩翩少年,在曲中我们也可看到少年若隐若现的身影,是一种虚写。
此处用“实”的女子的语言,表达她对“虚”的爱人深深的相思,用言传情,深化相思情深。
其次,《别情》中景为实、情为虚,以一个真实的场景,表达她对爱人的相思之苦。
第四句中“杨花雪”实是写景,也是写情,暗喻了她心灵的纯洁,也是两人之间
真挚爱情的纯洁,也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语言凝炼,朴素清新
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
所谓“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艺”毫无雕琢的痕迹。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所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在这首《四块玉·别情》中就很好的体现出这种朴素的语言风格。
《别情》的语言平易朴实,清新淡雅。
完全口语化的“一点”、“又”、“人去也”都不愧为点睛之笔,高度概括却又传神地表现了两人的离愁别恨,以及那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令人为之动容。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中的“凭阑袖拂杨花雪”,化用苏轼《水龙吟》咏杨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词意,体现其语言凝炼,增添了动人的文采和特殊的风姿。
这首小令,关汉卿用通俗平易的文字写出了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正是他的恣意写作,对当时和后世的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谱写了一出出生命的序曲。
参考文献:
[1],吴新雷、杨栋,元散曲经典[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
[2] 梁毓,凄婉缠绵的别情—关汉卿【四块玉】《别情》赏析,[J], 阅读与写作,1996.6
[3]赵俊伟,关汉卿和王实甫两首同题散曲对比分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