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作品看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关汉卿艺术成就:“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气风格。
一、善于在强烈的戏剧冲突去塑造人物,各阶层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既有鲜明的性格,又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的本质。
二、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三、语言上的成就:1.自然、真切、质朴,成为“本色”派代表作家2.语言性格化,随人随情而变,做到“雅俗兼收串合无痕”3.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使表达更生动王实甫《西厢记》的贡献(王西厢)1.把崔张故事编成规模宏大的戏剧。
2.继承了“董西厢”的反封建主题,并使主题更深化,反封建死刑倾向更鲜明。
3.纠正了“董西厢”的不足,充分运用了戏剧样式的长处,使题材更集中,矛盾冲突更尖锐、情节结构更合理,任务性格更鲜明,心理描写更细腻,语言更洗练,达到西厢故事的高峰。
《梧桐雨》和《汉宫秋》的比较宏观来看,有许多相同之处1.主题接近,剧情相似;都是末本戏。
写帝妃之情,在批判他们误国时,又对其爱情寄与同情2.结构雷同:两折之前写欢情。
第三折写离情。
第四折写痛失之后的思念之情。
3.戏剧氛围都是从欢到悲。
由热情而凄凉,形成极大的反差,悲剧结局反映了剧作者共同的现实主义观念。
二、从微观看,又存在许多差异(动与静,强化与淡化)如:写欢情《汉宫秋》基本是静态的,主要写主任公内心独白;《梧桐雨》大肆铺衍。
多方渲染人物始终处于动态开放之势,表现欢情无限,爱情生活绚丽斑斓。
写离情灞陵桥边,汉元帝伫立凝望,且望且思,流连忘返,此为以静写动,以人物形体的静止反衬内心的波澜;马嵬坡前,唐明皇顿足捶胸,且哭且诉,痛不欲生,此为以动写动,以人物强烈的外部动作来强调其内心的剧烈震荡和悲伤。
总的来说,对于失去妃子,汉元帝尚能从容自持,悲而不失其志,唐明皇则是不顾一切一发不可收拾,其原因之一是元帝失昭君,实现了和番,清除了国家的忧患,安享其位,仍至高无上,唐明皇此时是权力、妃子、欢乐生活永远失去,非常绝望。
纵观两剧写情,《汉宫秋》如溪如流,《梧桐雨》如瀑如涛,风格上都属于文采派,但前者悲凉苍劲,意境淡远,后者激扬慷慨,色彩浓重。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摘要] 《窦娥冤》得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得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得制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得形象是按封建文化得形象设计而成得,她得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得孝便是明证.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得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微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得冲突,揭示窦娥悲剧得社会根源.能够认为,《窦娥冤》得悲剧主旨是人性得悲剧和社会得悲剧相交错.[关键词] 《窦娥冤》《窦娥冤》 封建文化封建文化 悲剧悲剧《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得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关于这篇作品得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得《中国文学史》讲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得黑暗、窳败得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得人民群众得抵抗情绪②”.郭预衡主编得《中国古代文学史》则认定它是表现“对传统得封建制度以及维护那个制度得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③”那个主题.总之,学术界大都认为这部作品得主题是反封建.对那个学术界比较笼统得看法,我不敢苟同.本文拟从作品得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得制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从而揭示《窦娥冤》得悲剧实质. 一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得生活和塑造得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得.分析《窦娥冤》得主题就应由此入手.这部作品反映得内容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得冲突.张驴儿如此得恶棍流氓和桃杌这种贪官污吏得产生,当然与封建社会有关,但他们怎么说不是封建社会得化身,况且封建制度对他们也是严惩不贷得.只有在封建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这些人渣才可能肆意横行而逍遥法外.wM 因此,惩治流氓和贪官,从全然上讲也是一种恢复封建秩序得努力,所以也体现了人民得某些愿望.我们不可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反封建得表现.窦娥抵抗张驴儿和桃杌得行动,是一种善与恶得斗争,而不是反封建得表现.假如再结合窦娥得形象作一些分析,那个看法就会显得更清晰明了.窦娥得抗争举动依据得思想武器是封建礼教对它灌输得“三从四德”.她身上带有浓厚得封建意识,她得悲剧性格是封建文化道德塑造而成得,这要紧表现在对命运得逆来顺受、贞节和孝得思想行为上.七岁得窦娥被生父窦天章以四十两银子为代价,卖到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但是还不到二十岁,她就与婆婆一道守寡了.经历了幼年失母、青年离父、青春丧偶得窦娥,在遭受深重苦难时询咨询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④”显然,她独守空房,对“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尘皱”死水般得生活是哀怨得.但她把这种悲惨遭遇归结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认为今生苦难是前世注定得.这是典型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得思想.两千多年前得孔子在《论语·季氏》里告诫人们要敬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后世儒家紧步其后尘,把知命、畏命、安生立命当作共有得人性要求.如此,命定观念在中国也就妨碍深远,它让人消极处世,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消蚀了人掌握自身命运得愿望,把人变成了天命得奴隶,导致人性萎缩.窦娥在悲剧命运面前,没有想到改变现状,她为了脱离苦海,情愿逆来顺受,尽孝守节:“劝今人早今后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一副活脱脱对天命小心敬畏得神态.有得学者列举窦娥在第三折里唱得曲词,即(正官·端正好)“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以此断定窦娥不信天命,“是她对封建秩序所表示得怀疑⑤”,这种讲法值得推敲.事实上,窦娥在这个地方怨天恨地只是一种愤慨感情得抒发,窦娥如此一个安分守己得善良女子,竟遭冤刑,不能不产生一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得屈原式怨愤.还有窦娥指责天地昏庸糊涂,并不意味着她不信天命,讲明她依然承认有天地如此一个神在,她临刑前发下得三桩誓愿确实是明证,并坚信“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得天命观并没有动摇在这个地方,不管老天是糊涂得善恶颠倒、贤愚不分,依然清醒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都统一于窦娥主体意识丧失得精神状态,既然一切皆由命定,皆天数,那么希求脱离人世苦海,只能借助于超现实力量得实现,所以是一种虚幻得实现.这种宿命论式得心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特质.封建文化塑造窦娥另一个性格是贞烈观念.面对流氓张驴儿父子得逼婚,蔡婆婆无奈只好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这是她倔强个性得闪光,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得维护.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毒死其父并以此来挟制时,窦娥仍大义凛然地严辞拒绝.只是,我们也应看到,促使她抵抗张驴儿得道德力量来自封建礼教得贞烈观.豆蔻年华得她想得是:“我一马难将两鞍,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他人,事实上做不得.”极力克制人得自然本能得要求.尽管她曾有过空房难守得感叹,却始终恪守“一女不嫁二夫”得戒律,从未想到也不敢想寡妇再嫁得事.她不然而贞节观得自觉遵守者,依然这种思想得维护者.她对婆婆“妇道”得动摇进行指责:“婆婆也,怕没得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这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并用“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非议她婆婆得行为,极力用“妇无二适之文”得妇道坚决其婆婆得封建礼教立场.我们不妨如此假设,假如窦娥不是面对张驴儿,而是碰上怜香惜玉如贾宝玉那样得英俊青年,同样也会被拒之门外.因为再嫁对窦娥来讲,是奇耻大辱.这是一种扭曲得人性.自宋代二程和朱熹对贞烈态度加严后,夫死守节,差不多成为每个妇女应尽得义务.但即使是提倡“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得程颐在家族面前也会恢复一点人性.程颐得甥女丧夫后,程怕胞姐过于难过,遂即迎甥女归家,后再嫁他人.他不恪守自己倡言得信条,讲明他也明白节烈观违背人性.窦娥自觉抵制正常欲望.从某种程度看,这种悲剧烈似法场屠戮. 关汉卿着力描绘得窦娥性格是孝.在《窦娥冤》第一折里,我们看到,窦娥虽遭年幼失母、青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得人一辈子打击,但她想得是“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她活着仿佛确实是为了尽孝.她劝阻婆婆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礼教得立场,也是出于对婆婆得关怀:“我替你到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在大堂下被打得皮开肉绽,她没有屈服,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却忙讲,“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宁可冒被杀得危险,也要尽力爱护婆婆,表现她性格得善良.在她被押往刑场得路上,她请求绕道走后街,不要走前街,以免被她婆婆看见,如此好减轻她得痛苦,写出悲剧主人公得心地高洁.冤案平反以后,她想得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得父亲,而是那个曾和自己相依为命,眼下年老衰迈、无依无靠得婆婆她叮嘱父亲收养她婆婆她这种温顺、善良、孝顺得品行,千载之下尤令人动容如此一个温顺得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黑暗势力蹂躏而死,悲剧也具有了撼动人心得力量.孝是美德,然而过分得孝也是一种人性得悲伤, 窦娥所体现得牺牲精神便是如此.封建社会,孝与不孝,既是伦理咨询题,又是法律咨询题.在古代,一方面通过行政表彰孝,对孝子孝女摇着甜蜜得橄榄枝,另一方面又用刀剑惩处不孝之人,不孝是“十恶不赦”之罪.在教化和屠刀得强制下,孝终于积淀为中国人普遍得伦理精神.子女在这种文化气候中,被训练成循规蹈矩小心敬畏得义务型人格,没有个体意识.这种礼教对女性要求尤严.《仪礼·丧服》中最早规定“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得“三从”,限定了女子终身处于卑贱得地位.在《礼记·昏义篇》有所谓“妇顺者,顺于姑舅,和于室人”得讲法,并要在出嫁之前三个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亦即“四德”.班昭得《女诫》是“女四书”之首(其他三部是唐宋若莘《女论语》、明成祖得徐《女范捷录》,这几部基本上女得写得,由此可见封建礼教毒害之深),皇后《内训》、明刘氏得明刘氏得《女范捷录》对“三从四德”进行详尽阐述其中有所谓“曲从”,确实是公婆得意愿,不管对否都要俯首贴耳,不可失其欢心,否则就可能被夫君、相公遗弃.窦娥为了“孝”,竟献出宝贵得生命,这更是一种悲伤.通过上面得分析可知,窦娥得形象是按封建文化得形象设计而成得,她得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得孝便是明证.这所以与那个时代得封建礼教得熏陶分不开.透过窦娥温驯、倔强得个性,我们能够感到她人性扭曲得一面,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要求,压抑个人得正常欲求,只知守着清白宁静得生活,没有肉体得感情冲动;只知尽孝义务,从没想到自己这是一种人性得悲剧,所以,这也许并非关汉卿原作得本意,他不可能用现在得眼光来理解人一辈子,可幸得是他按生活本来得模样记下来了,窦娥得形象也就显得血肉丰满,给后人留下了分析考虑得空间.但窦娥决不是反封建得形象,这是能够确信得. 二、仅仅从人物形象理解悲剧主旨是不够得.按照西方新批判派人物罗兰﹒巴特得理论,读者分析作品得主题不一定是作家得本意.为了进一步探究《窦娥冤》得作品主题,我们有必要分析作家对原型得改造.众所周知,关汉卿是借助“东海孝妇”那个原型创作了震耳发聩之作——《感天动地窦娥冤》.如此,《窦娥冤》也可看成是历史剧.“东海孝妇”得故事最早见于刘向《讲苑﹒贵德》,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他婆婆怕耽搁她得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锻炼成词.于公(于定国之父)虽对此有疑议,但“数争不能得”,“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落大雨,此后得干宝《搜神》里除上述内容外,又有新情节,孝妇周青行刑时,车载十丈竹竿,上悬五幡,对众人立誓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⑥”.此外《淮南子》有段话对关汉卿也有启发:“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谗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霜.”此事也被关汉卿移用到窦娥身上,也可看成是《窦娥冤》得原型之一.原型是集体无意识得载体.集体无意识是凝聚着几乎人类有史以来得情感经验而又是非常难被个体意识证明得心理层次.而作为文化得集体无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人类不仅在血缘上继承着祖先得传统和历史,而且在文化上也继承着祖先得传统和历史.只是,这传统同我们得主体意识中得传统不是一回事,因为原型所包含得传统存在于人类无意识得范畴中.精神分析理论者认为:“艺术家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始意象,并对它加工造型精心制作,乃有一部分完整得作品得诞生.⑦”这个地方得原始意象即原型.荣格认为,太阳下没有新得东西,一切新讲皆有其历史得原型,关汉卿创作只是让原型复活,给予传统美德得讴歌,那么,《窦娥冤》中也就可不能有反封建得主题.仅从理论上讲还显得空泛,我们不妨看看关汉卿是如何进行艺术构思,重新诠释那个古老得故事得.“东海孝妇”旨在表明于公断案公平.关汉卿同时得杰出作家王实甫、康进之基本上依照那个故事写就一个同名剧本——《于公高门》.从剧目中就可看出他们太过依靠原型,这也许是他们得这部剧作没有流传下来得一个非常重要缘故关汉卿得高超之处在于:他着眼点并不仅止于故事得传奇性,而是让孝妇作为悲剧主角,并给予悲剧深刻得社会内涵,使窦娥得悲剧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得戏剧效果.在剧中,孝妇作为主人公,并名之为窦娥,关汉卿在她身上加上多重社会悲剧成份,作家把自己得时代复活到古代去.关汉卿在此创作过程中对原型孝妇作了较大得“变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窦娥因高利贷而成为童养媳.蒙古人打到欧洲,也带回了西方民族善于放羊羔利(高利贷)得那一套方法.朱东润先生对此在《元杂剧及其时代》有详尽得考证和论述,这个地方就不赘言⑧.高利贷在当时对朋友也不例外,是一个普遍存在得现象,蔡婆婆被关汉卿作为高利贷者而存在,所以蔡婆婆不同于那些茹毛吮血得恶棍,她听天由命,是一个敦厚、善良得老人.窦娥因父亲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而成为蔡家童养媳,开始了她人一辈子得悲剧旅程,这是她得第一层悲剧.其次,窦娥吃官司不是因为婆婆自杀被姑子告发,而是由于流氓得无理取闹在剧中,蔡婆得放贷对象蔡卢医因无法还钞票,便将蔡婆婆骗至荒郊野岭企图杀她灭口赖帐,正巧张驴儿父子路过,救下蔡婆婆.这对无赖得爷俩儿遂以救人之恩挟制蔡婆婆和窦娥招之入赘.如此蔡婆婆引狼入室也就顺理成章,显出关汉卿得艺术手段得巧妙.窦娥也为此吃官司.与“东海孝妇”中得婆婆自杀而死相比,如此更突出窦娥得“孝”感天动地,强化了戏剧效果.写张驴儿得横行无忌,也写出那个时代得秩序扰乱.关于流氓横行,《元史》中也有记载,据陆德阳著得《流氓史》载⑨,流氓集团在元代达到鼎盛时期,元代有闻名得扁担社集团我们不妨看看元代对流氓众多得专称.无徒,《救风尘》第四折“淫乱心情歹,凶顽胆色粗,无徒,到处里胡为做.”以光棍和棍徒在元以后得书籍中广为使用,并加上修饰词,均专指流氓,如大棍、滩棍、青皮光棍、讼棍、恶棍、奸棍、流棍、赌棍、讼棍等等,由此可见元代流氓得猖狂.身受流氓得凌辱,是窦娥身上得第二层悲剧.再看窦娥得第三层悲剧.张驴儿嫁祸于窦娥,企图用“官体”和“私体”来逼窦娥顺他,窦娥天真地相信官府“如明镜、清似水”,情愿与张驴儿见官.残酷得现实教育了她.楚州太守桃杌是个“告状来得要金银”得贪官.张驴儿向他跪下,他也跪下,祗候道:“相公,他是告状得,怎生跪着他?”太守道“你不明白,但来告状得,确实是我得衣食父母.”几句插科打诨勾勒出元代贪官污吏得丑恶嘴脸,虽夸张,却真实.我们明白,元代郡邑正官完全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同意中国文化,如此郡邑正官,其治绩也可想见.元初军官与州县官都没有俸给,其必定得结果是掳掠、贪污还有,元代科举制中断,由士人进身得官员非常少,而由胥吏进身得却司空见惯,即使恢复科举后,“由进士入官者百之一,由吏致显要者十之八九.重要胥吏得情形仍十分严峻.这些成年累月“手挚哭丧棒,囊揣滴泪钞票”胥吏,上台以后,只会大行其搜刮之能事.这一切造成元代吏治得黑暗.你看,当窦娥辩诬时,桃杌得审判方式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在太守眼里,老百姓只是一条虫而已!这也是漫长封建社会人民地位得真实写照,尤其是妇女,还有“三从四德”得法律折磨着精神和肉体,如窦天章在剧中首先对女儿施以一连串得呵诉,怕女儿有违礼教,然后才代为伸冤.这个地方,窦娥在这位青天大老爷兼做父亲眼里,仍然是一条“虫”,一条循规蹈矩得“虫”.太守得“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得这句直白暴露了得这句直白暴露了封建官僚严刑逼供得反动实质.窦娥捱尽严刑拷打,昏了又醒,醒了又昏,太守确实是想屈打成招.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不再复勘,法律野蛮、粗疏于此可见一斑.因此窦娥得一曲“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喷射血泪得呼号是对草菅人命得封建吏治得强烈抗议,也是元代吏治黑暗得真实写照,据元史载,大德七年,一次就查勘出贪官污吏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而当时元代官吏总数不外两万六千人⑩.如此,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得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微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得冲突,揭示窦娥悲剧得社会根源.窦娥遭受社会黑暗势力得层层压迫,她因高利贷得剥削而卖身为童养媳,因地痞流氓得横行霸道而吃官司,因贪官污吏得残民以逞而被冤杀.而官场得黑暗是悲剧得根源联系第一部分得论述,我们能够认为,《窦娥冤》得悲剧主旨是人性得悲剧和社会得悲剧相交错.如此,人性得悲剧也就有了具体得社会内涵和历史背景.对《窦娥冤》悲剧主旨分析,我们不能不发出如此得感慨:假如对扭曲、异化人性得封建文化不进行清理,而单单依靠好皇帝和清官来为民作主,那么,类似窦娥如此得悲剧,还会在中国大地上以生动丰富得形式一次次上演,经久不衰.注释:注释: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 p99②⑤中科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p727、p729-730 ③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p347 ④吴因钦编选《中华古典观止》《窦娥冤》引文皆出此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8 ⑥滕云编《汉魏六朝小讲选释》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p195⑦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1998 p110⑧吕微编《名家解读元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p32、33⑨陆德阳《流氓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9512 p77⑩《元史﹒卷21﹒成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 p456。
关汉卿《窦娥冤》观后感500字6篇关汉卿《窦娥冤》观后感500字1记不得是第几次观看河南豫剧《窦娥冤》了,每次看后都会心情沉重,随着剧情发展心境键入。
为古人担忧、悲泣。
一曲千古流唱的窦娥冤,感天动地,让人断肠。
窦家之女名叫端云,自幼丧母,父亲将她抚养成人,并许配蔡门为妻,完婚之后,父亲便依依不舍的前去京城赶考。
端云嫁入蔡门后,婆婆将其改名为窦娥,谁知窦娥天生的苦命,新婚不久,丈夫就死于天命,丢下她们一老一少两个寡妇。
一日婆婆出去讨帐,债主为了赖账,将窦娥婆婆骗至郊外,欲将其勒死,被前来此处的张驴父子救下,当张驴父子知悉窦娥婆婆家境之后,便心起歹意,硬逼窦娥婆媳嫁于张驴父子为妻,窦娥婆婆羞辱难当,坚决不从,张驴父子威胁老婆婆说如若不从就将其勒死,老婆婆无奈,将张驴父子带回到家中,张驴父子对窦娥婆媳百般调戏,怎奈窦娥生性刚烈,弄得张驴父子难以如愿,所以张驴之子就心生歹意,趁窦娥给婆婆端羊肚汤之机,便将毒药放至汤中,让窦娥端于婆婆服用,本想借窦娥之手除掉婆婆,然后逼窦娥与其成婚,谁料窦娥婆婆身体欠安,不思茶饭,张驴父亲正在眼馋,见婆婆不思饮用,便端起一饮而尽,结果一命鸣乎,张驴见状,便将窦娥告上公堂,硬说窦娥药杀公爹,在重金收买之下,可恶的昏官硬判窦娥死罪,重刑之下窦娥宁死不招,无奈昏官欲将窦娥婆婆大刑加身,为了不让年迈的婆婆身受皮肉之苦,窦娥无奈含冤招认。
被打入死牢。
赴刑场之时,窦娥柔情满怀,苦苦思念父亲,“一腔恨压心头怨气难消,佩枷锁赴刑场怎能心甘,临刑前望京师苦苦思念,血泪啼啼久等待,心急煎烈盼父来,早来片刻咱能见,迟来一步相见难”。
行刑之前窦娥满腔悲愤指天骂地许下三桩誓愿,“善恶错堪你枉为天,清浊不辨你枉为地,苍天若知我窦娥冤,誓愿应在这山阳县,第一桩,穷尽东海千倾水,难洗窦娥一身冤,沾沾青天神灵显,收去甘露旱三年;第二桩:热血不把大地染,血溅白廉挂高竿;第三桩:满天乌云为我聚,西北风儿为我旋,苍天若知我窦娥冤,皑皑白雪把我掩,一身清白留人间。
《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悲剧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深沉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窦娥冤》的过程中,我被剧中的人物所吸引。
窦娥是一个善良而又坚韧的女性,她虽然身处困境,但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追求公正和正义。
她的人格魅力,让我深深地被她所吸引。
同时,我也被剧中的悲剧情节所打动。
窦娥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这种深沉的悲剧情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此外,我还被《窦娥冤》中的主题所吸引。
这部作品通过窦娥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
这种深刻的主题,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汉卿籍贯及其作品考略作者:甘濛王婧娴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5期摘要: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但其生平事迹却鲜为人知。
关于他的籍贯问题近年来纷争不休,主要集中于大都说、祁州说、解州说和不确定说四种猜测。
同时,其相关作品来源不明,亦多有散佚,本文将对其籍贯及作品进行简单考述,以便于资料的保存与流传。
关键词:关汉卿祁州说杂剧一、关汉卿籍贯考略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在杂剧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他的一生不仅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本人也极具人格魅力。
《析津志辑佚·名宦》这样记载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1]由此可见一斑。
自清朝以来,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到底所属何地,众说纷纭,在诸多猜测中,主要有四种看法,分别是大都说、祁州说、解州说和不确定说。
其中,钟嗣成《录鬼簿》中所提到的“大都说”一直为晚清以及近代学者所推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以“祁州说”最受关注。
祁州,在元代的时候属于中书省保定路,关于关汉卿祖籍在此地的说法是有史料可以佐证的。
由清代王楷等修、张万铨等纂的《祁州志》,于乾隆二十一年刊本的“关汉卿故里”条目有云:“汉卿,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也……此言虽云无稽,然伍仁村旁有高基一所,相传为汉卿故宅。
……至今竖子庸夫犹能道其遗事。
”[2]此处的元祁州伍仁村,今属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桥乡,是保定的一个下辖行政区域。
熊梦祥的《析津志名宦》中认为关汉卿为“燕人”,而古燕正是如今的河北,因此也可作为“祁州说”的佐证之一。
对于这种说法,支持的学者不在少数。
20世纪80—90年代,河北师范学院的一批学者力主祁州说,相关文章有常林炎《关汉卿故里考察记》,张月中《关汉卿丛考》,吴晓铃《关汉卿里居考辨》,王季思《关于关汉卿人道主义的思想及里籍问题的通信》等,皆从关汉卿故里的遗事、遗址以及相关史料中分析了“祁州说”的合理性。
当然,也不能因此便对另外几种说法完全否定。
千古绝唱命运悲剧——《窦娥冤》书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命运总在巧合中发生,命运究竟是什么、又有谁能解释清楚呢、但是很多巧合的确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这是一种命运的牵绊。
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是一部“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杰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典型。
剧中的主人公窦娥,身世悲苦,抗争悲壮,结局悲惨,是典型的悲剧艺术形象。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位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如此悲惨的命运,使得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悲剧的代表。
下面就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社会冲突1、一个孤立无援女子的生存问题剧一开始就笼罩着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的遭受了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性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七岁就变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典与蔡婆家做童养媳,实际上“哪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她一般”.窦娥十七岁成亲,到二十岁已经是孤守空房三年的寡妇了。
世事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使她满怀忧怨。
关汉卿杂剧一、思想内容1、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如《窦娥冤》《哭存孝》中的贪官污吏、流氓恶霸等邪恶势力与人民斗争过程中,虽然邪恶势力开始很强大,但最终善良、顽强、坚定的人民总能利用某些手段或借助统治者的力量取得胜利,如窦娥最后是靠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钦差大臣窦天章的帮助下才得以洗刷冤屈,使正义得到伸张。
2、写下层妇女的生活、斗争,歌颂她们的机智、勇敢、善良、坚贞等美好品质。
如《救风尘》通过赵盼儿为解救好姐妹宋引章与周舍的巧妙周旋,表现了赵盼儿的机智、勇敢、善良。
《窦娥冤》窦娥早年守寡、孝顺婆婆、拒嫁张驴儿等事件表现了窦娥的坚贞、善良。
《望江亭》通过谭记儿假扮渔妇灌醉杨衙内挽救全家人性命的故事表现了谭记儿的机智、勇敢。
3、歌颂历史英雄。
作者笔下塑造了许多英豪形象,如《单刀会》中的关关羽,他勇武过人、胆识超群,单刀赴会,凭一人之力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
颂杨了英雄的智勇双全和爱民情怀。
二、关汉卿杂剧的特点1、浪漫色彩元代社会黑暗、吏治反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压迫沉重,人民生活困苦,女性地位低下,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男性朝秦暮楚、负心变情的现象很多,冤假错案时有发生,而作者非常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女性问题,常带着人道主义的关怀来描写这些小人物,常使笔下的小人物在历经磨难后,不仅战胜了邪恶,伸张了正义,还得到了美好的结局。
如《金线池》中的杜蕊娘、韩辅臣,《谢天香》中的谢天香、刘永,《玉镜台》中的刘倩英、温峤,她们历经波折,深感人生苦涩,但在真相大白之后都体验到了人间真情,都得到了美好的结局,这种喜剧性的结局是作者对现实的美化,是现实的例外,其中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现实中备受欺辱的广大女性能得到些许精神上的安慰。
而在悲剧《窦娥冤》中,对于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在其死后一一应验及窦娥化成冤魂找父亲伸冤的描写有虚构、想象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汉卿的悲喜创作
谈及元杂剧,不得不谈的任务就是关汉卿,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戏剧家。
关汉卿最成功的戏剧范式就是悲剧,《窦娥冤》《苦存孝》《蝴蝶梦》等等,《窦娥冤》是关汉卿进步思想和他戏剧才能的突出表现,是他全部剧作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以《窦娥冤》为例具体分析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王国维曾今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到:其最优悲剧之性质着,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窦娥冤》是个标准的杂剧,由四折一锲子组成。
锲子是冲突的序曲,一折展开戏剧的冲突,二折冲突充分展开,迅速发展,三折冲突高潮,四折是结局。
剧中集中笔墨展示窦娥这一悲剧人物色彩。
虽然遭遇生活的不兴,但仍然保持着善良的性格。
但是由于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又可怜的生活也可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精神。
封建官府的进一步的迫害其蒙冤入狱,使得窦娥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集中体现在临刑前她对于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使读者获得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窦娥行刑前那三桩誓愿,使用递进手法是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一桩比一桩大,由此凸出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言,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
作者描写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
从《窦娥冤》中可以鲜明的体会出关汉卿的悲剧剧作能够酣畅淋漓得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
用一句话总结之,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最终胜利。
关汉卿可以毫无疑问地成为元代的悲剧作家的代表。
关汉卿在创作悲剧的同时,其喜剧创作同样不可忽视。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救风尘》、《望江亭》。
写的都是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旨在揭露压迫者的丑态,描绘出被压迫者以弱胜强的场景,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到不能低估自身的力量、不能屈服于压迫者的淫威,只要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通过其戏剧代表作《救风尘》具体分析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救风尘》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
写恶棍周舍骗取红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引章救出。
全剧共有四折,主人公周舍无疑是这部剧中的一大笑点。
虚伪狡猾的周舍是风月场上的老手,自称“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
”但遇到赵盼儿之后却让他竹篮打水一场空。
周舍就像个准备掌控中的小丑,看似步步机警留心,却步步在赵盼儿的控制之中。
暗自庆幸的周舍在为自己的桃花运偷着乐,而结果却使他真的落了个”尖担两头脱”.周舍得到的下场,与他自己的美梦完全相反,使读者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战斗中大感酣畅淋漓,不禁捧腹大笑。
剧中另一位主人公则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就出宋引章的赵盼儿,而这位聪颖机智又具侠肠义胆的赵盼儿本身确实一个风尘中的妓女。
凭借着风花雪月场中惯用的逢场作戏,凭借对风尘姐妹的一腔真诚,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战胜了恶棍周舍,营救了落难的姐妹宋引章。
这是一场处于社会底层的弱智的胜利。
这也是关汉卿在读者捧腹之余所想要想读者传达出的主旨:让下层人民学会斗争,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
《救风尘》寄托了关汉卿同黎民、冀其自立的理想主义心愿,剧中的每一个细微的设计无不是他与此中意愿主导下的自然抒发。
可以说关汉卿的戏剧中大部分主人公和赵盼儿一样具有敢于同社会污浊势力作斗争的气魄,也真是他们构成了关式喜剧的异样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