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华师大八年级科学电与电路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34
初二自然科学第三章:电第一、二、三节华东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三章:电第一节:自然界的电现象第二节:常用电器第三节:电流、电压教学目标:1. 知道起电的方法2. 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3. 知道二种电性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4. 了解电中和和尖端放电现象5. 了解闪电现象和避雷针6.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7. 知道电路及组成8. 能画简单的电路图和实物图9. 知道通路、断路、短路10. 掌握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11. 理解电流概念,了解电压概念12. 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电压二. 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串联和并联、电流和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难点:串并联判断重点知识讲解:1. 静电现象(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就容易失去电子,这种物体就由于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就因为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本质:并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物体所带电性的判断:正电①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②与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电;负电①得到电子的物质带负电②与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电。
(2)接触起电:通过与带电体接触,使本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同种电荷的方式。
(3)电荷与力:a. 带电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b. 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电中和: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二个物体,相互接触(或靠近)时,互相作用,使两个物体都恢复不带电的状态。
电中和一般伴有发光和发声。
闪电就是电中和现象,安装避雷针可以防止建筑物遭雷击。
2. 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溶液、人体、大地、潮湿的物体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塑料、橡胶、陶瓷、干燥的木头、空气等。
(2)导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电荷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溶液导电靠自由离子气体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离子⎧⎨⎩绝缘体不能导电,不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电荷,也不是因为绝缘体内的电荷不会运动,而是因为绝缘体内缺少自由电荷。
4.1自然界的电现象1、电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里,存在于物质的分子、离子、原子内部。
原子内部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2、经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或排斥轻小物体称为静电现象。
3、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我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4、自由电子和离子:金属中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简称正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负电的离子,称为负离子。
5、电荷的性质: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任何带电体都能吸引轻小物体6、摩擦起电只适用于绝缘体.因为只有导体的电子才可以自由移动,绝缘体的电子不能自由移动7、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8、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大气中常见的气体放电现象。
火花放电就是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同时还伴随着发光和发声。
尖端放电则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中和现象。
利用尖端放电,可以使建筑物上方积聚的电荷迅速入地,以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
4.2电路1、电路是指电荷沿着导线以一定方向流动的回路。
2、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开关是控制电路的;导线是输送电能的。
3、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2)断路(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
电源短路会导致电源烧坏。
4、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1)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2)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5、导体和绝缘体:(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导体善于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是因为它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塑料、油等。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电与电路基础知识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100.0分)1.举重比赛有甲、乙、丙三个裁判,其中甲为主裁判,乙和丙为副裁判。
若裁判认定杠铃已被举起,就按一下自己面前的按钮。
要求主裁判和至少一个副裁判都按下自己面前的按钮时,指示杠铃被举起的灯泡L才亮。
以下符合这一要求的电路是()A. B.C. D.2.如图所示电路中,开关能够同时控制两盏灯,且两灯发光情况互不影响的电路是()A. B.C. D.3.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闭合开关S,三盏灯是并联的是()A. B.C. D.4.如图是某品牌榨汁机,为保障安全,该榨汁机设置了电源开关S和安全开关S1.当杯体放在主机上时,S1自动闭合,此时再闭合S,电动机才能启动,开始榨汁。
下列电路图符合上述要求的是()A. B.C. D.5.交通路口安装着过斑马线的红、绿信号灯。
红、绿信号灯是各自独立控制工作状态的。
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能实现上述红、绿信号灯工作要求的是()A. B. C. D.6.家庭厨房抽油烟机主要是由排气扇和照明灯泡组成,它们既能同时工作,又能分别独立工作,小明设计了抽油烟机的简化电路图,其中合理的是()A. B.C. D.7.如图所示,带有烘干功能的滚筒洗衣机,要求洗衣和烘干均能独立进行,下列电路设计符合要求的()A. B.C. D.8.如图所示是一把既能吹凉风、又能吹热风的电吹风机的简化电路,图中A是吹风机,B是电热丝.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吹风机和电热丝不能同时工作B. 吹风机和电热丝均能单独工作C. 吹风机和电热丝同时工作时,通过它们的电流一定相等D. 吹风机和电热丝同时工作时,它们两端的电压一定相等9.如图所示电路中,电压表V1、V2、V3的示数分别为U1、U2、U3,电流表A1、A2的示数分别为I1、I2,那么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 U2=U1+U3I1=I2B. U2=U l=U3I1=I2C. U3=U l+U2I1<I2D. U3=U l+U2I l>I210.小宁用四盏灯、两个开关,设计了教室的照明电路,要求每个开关都能独立控制两盏灯。
初二自然科学暑假专题——电路、电流、电压华东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暑假专题——电路、电流、电压[教学目标]1. 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及电中和现象。
3. 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
4.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连接和电路的状态。
5. 理解串、并联电路。
6. 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7. 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二. 重点、难点:1. 理解串、并联电路。
2. 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3. 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压关系。
三. 知识要点:1. 电荷及作用规律2. 电量3. 摩擦起电的原因及电中和现象4. 电流的形成及电流方向、单位5. 导体和绝缘体6. 电路的基本组成、连接和电路状态7. 短路的种类及其危害8. 电流表的使用9. 电压的作用、大小、及单位10. 电压表的正确使用【典型例题】例1. 试说明摩擦起电和电中和的异同。
分析:物体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外是带负电的电子。
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原子呈中性,因而整个物体也是中性的。
当中性原子得到多余电子后,核内正电荷数小于核外负电荷数,它就带负电,当中性原子失去电子后,核内正电荷数大于核外负电荷数,它就带正电。
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互相接触,带负电物体上的多余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物体上,使两物体都没有多余电子,也不缺少电子,都恢复成不带电状态。
摩擦起电和电中和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的实质都是电子转移;不同点是摩擦起电过程中两个中性物体转变为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而电中和是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转变为中性物体。
例2. 金属导体中产生电流时,是金属中___________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定向移动的方向与人为规定的电流方向___________。
分析: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是大量的自由电子,所以金属中产生电流时,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
、两种电荷1、电荷(1) 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 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
物理学中规定 棒所带的电荷叫作 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作 负电荷 。
(2) 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同种 电荷相互 排斥,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3) 原子核的核内质子 正电荷 数量与核外电子的 负电荷 数量一样多 , 所以整个原子对外 界较远的位置表现为 电中性 。
(4) 电荷的多少叫 电荷量 。
在国际单位制中 , 它的单位是 库仑, 简称库, 用符号 C 表示。
(5) 元电荷 : 科学实验中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作 元电荷 , 一般用 e 表示,通常取 e=1.6 ×10-19C 。
实验还发现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 是一个最小量的整数倍 , 这就是说电荷量是不 能连续变化 的物理量。
2、常见的带电方法(1) 摩擦起电 :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时候,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 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 失去了部分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2) 感应起电 : 当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一个导体时 , 由于 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 ,导体 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 ,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与带电体异号的电荷 , 远 离带电体的一端带与带电体同号的电荷 。
物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作 静电感应 。
(3) 接触起电 : 一个物体带正电, 当它和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 带正电的物体就将不 带电的物体中的一部分电子吸引过来, 使得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中的正电荷比负电荷多而带了 正电。
反之带负电。
3、电荷守恒定律(1) 电荷既不能 消灭, 也不会 创生,它只能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 或者从物体的 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 在转移的过程中 ,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
电与电路, 用丝绸 摩擦过的玻璃(2) 近代物理实验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 带电粒子可以产生和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