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及其文学艺术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威尼斯商人》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分析并理解剧中的人物关系、冲突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莎士比亚和《威尼斯商人》的背景知识。
分析剧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对话。
探讨剧中的主题思想,如爱、恨、忠诚、背叛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材料2.1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
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剧中的深层含义。
利用多媒体材料,如视频片段或音频片段,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2 教学材料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剧本原文。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多媒体教学材料,如视频片段或音频片段。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课题,介绍莎士比亚和《威尼斯商人》的背景知识。
分组阅读和讨论剧本的不同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分析剧中的对话和独白,探讨人物的心理和动机。
3.2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剧本,标记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或情节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剧中的重要场景。
第四章: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式学生参与讨论和表演的表现。
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活跃度。
4.2 反馈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演进行即时反馈和指导。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剧本分析文章或口头报告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生对《威尼斯商人》的理解和收获。
反思教学方法和材料的使用,提出改进的建议。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莎士比亚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中的类似问题,如种族歧视、宗教冲突等,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技巧6.1 教学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剧情脉络和人物关系。
采用角色交换讨论法,让学生从不同角色的视角思考问题。
从女权主义视角阐述《威尼斯商人》[内容提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之一。
而其人文主义思想和人物形象则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本文依据女性和女权主义的相关文献及其精神内涵,结合该作品主要内容和背景,从女性和女权主义角度透视、分析该作品,评议作品中的三个女性人物形象及其表现,并揭示《威尼斯商人》深刻反映的女权和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女性和女权主义;女性人物形象一、引言《威尼斯商人》是大文豪莎士比亚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男性人物安东尼奥转危为安、因祸得福,而夏洛克则窘态毕现、一无所有而结束。
人们在为安东尼奥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对夏洛克的命运深感惋惜。
基于此,许多的读者和学者普遍认为,这一结局反映了基督教义对犹太教义的胜利,也是人文主义的胜利。
因此,《威尼斯商人》这一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人文主义的思想。
然而,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及作品中较为典型的表现手法来看,《威尼斯商人》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它的女性及女权主义思想。
二、女性与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近三十年来西方乃至全球最具活力的思潮之一。
女权主义,最早是在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产生和发展的目的是消除对妇女这一受压迫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政治上的歧视,使广大女性从第二性的地位中解放出来。
关于女权主义,学者孙绍先曾作如是表述:“女权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力的主张,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中介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显示出着眼于男女社会权力平等的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提法,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考虑在内,同时也减弱了“激进女权”的西方色彩。
另外一些学者则继续使用“女权主义”的概念。
女性与女权主义在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个词,Feminism。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威尼斯商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板书: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下面我将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说一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安排。
(首先来看第一部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作用及内容(第一点)《威尼斯商人》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上承以“生命”为主题的议论抒情散文单元,下启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散文单元。
而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更好的欣赏戏剧和影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
课文节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以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为主题,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
戏剧情节波澜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内涵,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重点:把握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认识夏洛克、鲍西娅和安东尼奥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莎士比亚戏剧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特色。
2.难点:(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索戏剧冲突的根源;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意识与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征,在《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中,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心理的巨大差异,学生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人文主义思想的领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仔细的揣摩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莎士比亚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威尼斯商人》与经济学威尼斯商人主要内容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无疑是一部文学名著,其文学价值已经得到学界公认,纵观全文,这部莎翁著作描述金融家高利贷者夏洛克和了安东尼奥之间的一场借贷纠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嬉笑怒骂中折射出了不少当时西方的社会问题和在此之前经济学观点,因此也可以视作一部优秀社会学的经济学读本,现在就让我们来对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做些经济学方面的解读吧:风险分散《威尼斯商人》一开场,安东尼奥的盖尔同事萨拉里诺就对安东尼奥说:“只要我想到海面上的一阵暴风将会造成怎样一场灾祸,我一看见沙漏的时计,就会想起海边的海滨浴场,仿佛看见我那艘满载货物的商船倒插在,船底朝天,它的高高的桅樯吻着它的葬身之地。
不用对我说,我知道安东尼奥是因为担心他的正是货物而忧愁。
”安东尼奥解释说:“不,相信我,感谢我的命运,我的买卖的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倚赖着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也不会因为这一个月的三天盈亏而受到影响,所以我的货物并不能使我忧愁。
”我们知道,在投资业务经济学理论中,“风险”可以解释为实际回报与预期回报差异的可能性,这当然包括本金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项目投资来多样化分散和降低风险。
在故事中,商人安东尼奥把不同货物分散装在不同的船只上,并让不同的航行在不同的航线和海域,用来规避风险,这和西方民谚“不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异曲同工。
很显然,莎翁在故事的开头就已经为我们讲述了风险分散,他知道增加承受风险的处室可以减轻总体风险的压力,当整个市场对我们不利时,由于资金已经事先分散在各领域,造成的损失才容易控制,不致恶化,这是投资的艺术,也是经得起检验的科学。
不过分散投资只能减低风险,并不能将风险完全免除,所以在故事的发展中,安东尼奥还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破了产,无法偿还债务,被华生告上了法庭。
利息理论《威尼斯商人》的主角之一为犹太夏洛克,夏洛克是以放高利贷为生的生意人,我们知道高利贷最粗粗大的特点就是高利率,恰恰高利贷惊人利息的利息成本,决定了它长期以来的“非生产性”特点,即借高利贷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或投资,而是为了应急。
《威尼斯商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通过分析剧情和角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包容。
4.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法律、友谊与爱情等主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讲述了一位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与犹太人夏洛克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他们的朋友鲍西娅的聪明才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重点角色:安东尼奥、夏洛克、鲍西娅、巴萨尼奥等。
3. 核心情节:契约、试金石、拆字游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情、角色特点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3. 表演法:分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剧情和角色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全班同学共同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3. 讲解剧情:详细讲解剧情,分析角色特点和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核心情节和角色展开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课后作业2. 选取一个角色,进行角色分析,阐述其在剧情中的作用和意义。
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其对课文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能力。
3. 角色分析作业:评估学生对角色在剧情中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以及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比较分析:让学生研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与《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进行比较,探讨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研究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背景,了解威尼斯和犹太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作品中的反映。
读威尼斯商人有感100字(优秀12篇)读威尼斯商人有感100字篇1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翁的作品几乎是个杯具的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千年传唱流了千年的泪水;《哈姆雷特》一个愉悦王子的忧郁又何尝不震憾了一大批人……但他的喜剧也同样值得一读再读。
莎翁的名剧《威尼斯商人》探求的是金钱这一古老而又永但是时的话题。
金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么?有什东西比金钱更珍重?富有动人的亲情故事,对爱与付出的讴歌、机智的对话、峰回路转的剧情,夸张爆笑的情节,充满了传奇及浪漫的色彩。
交织着友情、感情、亲情的世界,引领咱们认识什么才是人生中重要的价值……诙谐的语言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剧中主要人物有安东尼奥、夏洛克、巴萨尼奥、鲍西亚、杰西卡和罗兰佐。
他们生活在商业味浓重的威尼斯,安东尼奥热心帮忙巴萨尼奥去见美貌的富家嗣女鲍西亚而向放贷的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并依夏洛克的立下了违约割胸口一磅肉的契约。
安东尼奥的全部资本都在“海上”,他的商船因故未能及时回到,于是夏洛克一纸状书把他告上法庭。
法庭协调未果,正因不怀好意的夏洛克不好巴萨尼奥三倍甚至十倍于借款的还款,只要那一磅肉。
法庭审判中,鲍西亚女扮男装出场作为律师用自我的博学使夏洛克打消割肉的念头的同时拿不回借款的一个子儿。
更要命的是,他的所有财产都依法传给“私奔”的女儿杰西卡和女婿罗兰佐。
不说夏洛克贪婪得到头来一无所有,且看鲍西亚父亲为宝贝女儿择亲定制的金、银、铅三个匣子,匣子里面分别是死人的骷髅、傻瓜的画像和鲍西亚画像。
金匣外面刻着:“谁选取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
”里面的纸卷是:“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古人的说话没有骗人;多少世人出卖了生命,但是看到了我的外形,蛆虫占据着镀金的坟。
你要是又大胆又聪明,手脚壮健,见识却老成,就不会得到这样回音:再见,劝你冷却这片心。
”银匣外面刻着:“谁选取了我,将要得到他应得的东西。
东方主义理论视阈下的《威尼斯商人》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各地的学者大多从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角度出发,探索莎士比亚巨作的社会、历史和艺术价值。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多种文艺思潮的不断涌现,学者们开始从多种角度对莎翁剧作进行再阐释。
本文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分析了《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等基督教徒的关系,认为本剧现实地展现了当时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真实,而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等的关系则是典型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压迫与被压迫、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其实质是东方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东方对西方的单级权力话语的反抗。
关键词:东方主义理论《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安东尼奥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一《威尼斯商人》是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长久以来都被看作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世界各地的学者也大多从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角度出发,探索了莎翁作品的社会、历史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殖民理论的出现,特别是萨义德“东方主义”的传播,学者们开始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它。
我们知道,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通过殖民扩张迅速崛起的时代,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推知,《威尼斯商人》客观上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
夏洛克和安东尼奥是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朋友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安东尼奥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体形象,一个刻画得近乎完美的基督教徒形象,他慷慨大方,给别人借钱却从不收取利息,尊重友情而不惜牺牲生命;而夏洛克则是一个被丑化的“他者”,一个与西方审美观完全不同的他者。
他爱钱如命,唯利是图,受到一点经济损害就想对别人加以惨无人道的报复。
在莎翁笔下,似乎对他贪婪的金钱欲和残忍的报复心,人人都可以得而诛之。
其实我们稍加分析便会发现,夏洛克的残忍的报复欲其实和他遭受的屈辱难于分开,他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正是由于一再受到罪不应得的鄙视和凌辱而变成的疯狂状态,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绝地反击,而非任人宰割,以便洗刷那种堆积在他和犹太民族身上的辱骂和迫害所造成的恶名声。
《威尼斯商人》及其文学艺术价值浅析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的剧作以浓厚的文化气息及精妙的文学表达技巧,实现了戏剧深刻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的完美统一,体现了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本文以莎士比亚早期作品《威尼斯商人》为例,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该剧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分析其高超的文学表达技巧和广泛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喜剧文学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1564-616)堪称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马克思称其为“人世间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的剧作情节曲折,妙趣横生;语言精练,美轮美奂;令人久嚼不厌,回味无穷。
本文仅以其早期最著名的戏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独特的故事魅力和文化特色,深入探讨其文学表达技巧及艺术价值所在。
一《威尼斯商人》故事梗概《威尼斯商人》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梦幻般的城市——威尼斯,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
故事起始于一个富有的商人——安东尼奥,这个宽厚仁慈的商人对帮助穷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他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而另一位主人公——夏洛克,是一个小气、斤斤计较且利益为先的犹太商人,他主要以放高利贷为主要商业业务。
这两个形象鲜明的商人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因彼此间信仰的不同而导致相互之间的敌对和仇视。
安东尼奥的性格是外向型的,他比较外露,喜欢将自我的不满情绪表达出来;而夏洛克的性格则十分内敛,老谋深算。
每当安东尼奥遇到夏洛克的时候就会羞辱他,甚至打骂他,最严重的是安东尼奥甚至侮辱夏洛克的信仰,将唾液吐在了夏洛克的犹太教长袍上。
这种耻辱使安东尼奥对安东尼奥暗暗动了杀害之心。
安东尼奥的朋友巴萨尼奥需要一笔钱去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结婚,于是向安东尼奥借钱,但安东尼奥却恰巧没有那么多的闲散余钱,可他又不愿让朋友失望,于是就到高利贷商人夏洛克那里去寻求帮助。
对此,很多人都有疑问,既然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不和,为什么安东尼奥还要去向夏洛克借钱呢?本文作者经过对《威尼斯商人》整体性故事的分析,寻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夏洛克在威尼斯是一位高利贷商人,这是由于其种族和信仰决定的,因为犹太人无法取得欧洲正规职业的资格,只有从事放贷职业,而夏洛克因为在高利贷行业具有很好的口碑和信誉,很多人都愿意与他合作,所以安东尼奥也愿意与他合作。
在签订协议时,安东尼奥答应夏洛克,如果不能偿还债务就要将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割下来作为补偿。
安东尼奥认为自己的生意兴隆,这个协议不过是个玩笑,但结果却因为生意亏损而无法偿还债务,被逼到了必须偿还夏洛克一块肉的地步。
在法庭上,夏洛克据理力争,毫不让步,势要割下安东尼奥身上的一块肉为止。
但是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而是在关键时刻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这就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之处。
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夏洛克的阴谋没有得逞,他也为此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改信基督教。
这部剧作一直在强调安东尼奥的宽厚与仁慈,但实际上,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歧视是一种更为人所痛恨的行为。
夏洛克何尝不是一个老实可靠的人,更不是一个值得让大家痛恨的人,但是莎士比亚在剧作的最后却设计出了一个只让夏洛克损失金钱和名誉而安东尼奥获得自由的结局。
也许这就是莎翁戏剧的关键品读之处。
二《威尼斯商人》的文学表达技巧分析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其文学表达具有一定的隐含性。
在作品中,剧情是通过一条主线和两条复线融汇在一起的。
主线在于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犹太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第一条辅线是鲍西娅的“三匣选亲”,巴萨尼奥选中了放有鲍西娅照片的铅匣而与鲍西娅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条辅线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之间的相识、相恋,他们的私奔彻底地激怒了夏洛克,以至于他一定要除去安东尼奥而后快,导致后来没有回旋的余地。
剧中,作者设计了一主二辅三条主线彼此交错,互相推进矛盾冲突的不断向前发展,将所有的情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链条,最后在“法庭一役”中彻底爆发。
《威尼斯商人》中有很多文学价值欣赏意义较高的句子需要认真研究和品读,其中赞扬智慧的表达就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在鲍西娅去解救安东尼奥、帮助安东尼奥摆脱夏洛克的处罚时,其言语表现出其聪明与智慧的个性。
而对白中,夏洛克的话语:“不行,不行……我已经对天发过誓了的,难道我可以让我的灵魂背上毁誓的罪名吗?不,即使用整个的威尼斯来换,我也是不会答应的。
谁都不能游说我的”,则足以看出他是一个顽固、执着、秉性难移的老顽固,他为了报复安东尼奥,为了报复安东尼奥对他信仰与人格的羞辱和责骂,特意说了就算给我整个威尼斯我也不要的话语,表达出了这种倔强和顽强到底、“认死理”的态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安东尼奥体会到一种痛苦,从而降低其自身所受到的羞辱,他的目的就要达到了,就连法院之中的法官和公爵大人都是不可以阻拦的,因为夏洛克拿着契约,但是聪明的鲍西娅赶到法庭现场解除了困境和难题,她对夏洛克说到:“那么好吧,我听您说完您的契约。
”她一来到法庭就充分尊重了夏洛克的契约文书和夏洛克本人,让他充分地陈述自我的不满,发泄情绪,鲍西娅顺着夏洛克的逻辑思路往下走,在这个不断往下发展的过程中等待时机,反驳夏洛克,对夏洛克提出疑问,发起障碍。
鲍西娅自身是一名博学多才,热爱法律研究的女性,在来到威尼斯之前,她曾经跟随著名律师佩拉理奥研究过法律案件,他们研究并认证了这类案件合约中的缺陷。
鲍西娅在夏洛克陈述的过程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在夏洛克说话的过程中设下了层层难关和圈套,利用种种陷阱来逐步实施她的计划。
最终,夏洛克在充满智慧的鲍西娅的循循善诱下,踏入了陷阱。
表面上是胜诉了,可是判决却很难执行:“要从安东尼奥的胸前割下一磅肉,但是不能够带有鲜血,如果带有鲜血就认定为故意伤害人或故意杀人罪,要剥夺夏洛克的所有财富,还要判处有期徒刑。
”至此,夏洛克才恍然大悟,因为这个判决是永远都不能实现的,他知道其实是自己被击败了,全部都输在了自己的契约之中,已然全无斗志,最后只好委曲求全。
一定要凭实在凭据的夏洛克落了个无凭无据的下场,让他自己处于被罚的地步,他只有低头认错,放弃了从安东尼奥身上取下一磅肉的打算,最后为了保全自身还不得不签署了分割财产的约定。
这一个故事再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千古不变的规律。
三《威尼斯商人》的艺术价值分析《威尼斯商人》所表现的艺术价值远高于其文学价值,所以要细细品读这部作品,才能慢慢领略其中的精美之处。
第一次读该剧作的人会将夏洛克认为是一个势力小人,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坏人。
而富商安东尼奥是一个有钱有势,拥有爱心的商人,博得了广泛的认可和青睐,然而大家却忽视了安东尼奥其本质就是一个种族歧视者,他对夏洛克的讽刺和挖苦到了极点,甚至多次羞辱夏洛克,歧视夏洛克是一名犹太人,歧视夏洛克的犹太教信仰,在与夏洛克的谈话后唾骂夏洛克,还向夏洛克的犹太长袍上吐口水,表达他对夏洛克的不满与羞辱。
安东尼奥是一个有钱人,向夏洛克借钱也是情不得已,因为朋友巴萨尼奥要结婚,没有足够的金钱,所以让安东尼奥做担保向夏洛克借钱,而夏洛克答应借钱给安东尼奥,但是不管安东尼奥偿还多少利息,夏洛克就是不要,他需要的利息只是安东尼奥的一磅肉。
安东尼奥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矛盾人物,他的特点是善良、富有、自大,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夏洛克的要求,而夏洛克的女儿就是在安东尼奥的帮助下与别人私奔的,夏洛克一直在寻找时机,安东尼奥明知其对夏洛克的羞辱惹恼了夏洛克,还偏偏向夏洛克借钱,其原因有二:第一,夏洛克信誉很好,尤其是在威尼斯地区的借款信誉;第二,自大,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住局面,让夏洛克的算盘落空。
该部小说在表现商人的善良与商人的奸诈之中用尽了讽刺手法和夸张的描述,对威尼斯这个当时的商业化都市与经济中心的描写刻画得相当全面。
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对比和分析,我们对其艺术价值美感的表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中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鞭挞邪恶,《威尼斯商人》中的邪恶其实是人们心中的恶魔,指的是人们心中不能正常认识的一种负面信息,很多邪恶的念头都来自于人自己的内心,文学作品对其的刻画,是为了更好地将邪恶的观念转变和消磨,去除掉人们心中的恶魔;第二、其实真正的爱情是一种美丽的想象,对于爱情的刻画越具有飘渺和浪漫色彩,就越能展现出爱情的伟大力量,提高爱情的真正形象美感,为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境界,莎士比亚不断深化爱情的美感就是为了提高对爱情的一种理解的境界。
四结语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巨著,为世人创造了一座又一座无比辉煌的艺术宫殿,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文学美感和非比寻常的艺术享受。
尤其是被列入四大喜剧之首的《威尼斯商人》。
在这部剧中,莎士比亚采用丰富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形象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传奇人物形象,设计了一个个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作品中妙趣横生的个人语言,更是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剧作深刻地抨击了资本主义早期社会中高利贷者的贪婪、自私与邪恶,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深厚的友情、仁爱和人世间唯美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文主义精神。
此外,《威尼斯商人》更以其优秀的文学表达技巧和高度的艺术价值被世界各地的艺术舞台以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方式上演着,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1] [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
[2] william shakespeare.the merchant of venice[m].hong kong: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6.[3] 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萧乾译,汪若图注:《阅读莎士比亚》,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 丁芸:《英美文学研究新视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谢建辉:《〈威尼斯商人〉艺术美述论》,《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6期。
[7] 贾冰:《〈威尼斯商人〉创作元素解读》,《焦作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8] [英]威廉·莎士比亚,邓明见译:《威尼斯商人》,台海出版社,2000年版。
[9] 杨增丽:《解读〈威尼斯商人〉的情节艺术》,《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9期。
[10] 张富民:《女性与女权主义视域中〈威尼斯商人〉刍议》,《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1] 蒋磊骏:《不相称、不协调、不真实——浅析〈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的角色形象》,《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