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582.00 KB
- 文档页数:13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组织同学观看视频。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1.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
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1节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我会选(每题2分,共40分)1.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下列哪句话是不正确的()A.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来说的。
B.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经常选地面作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和物体C.若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D.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下列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桃核发芽 B.桃树的叶进行光合作用C.桃树上结出了桃子 D.成熟的桃子从树上落下3.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4.在匀速运动的火车中,某乘客说车厢小桌上的茶杯是静止的。
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从乘客旁走过的乘务员 B.车厢中放茶杯的小桌C.铁路旁的树木 D.铁路边的建筑物5.小船在河中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以人作参照物,则岸是运动的,船也是运动的。
B.以船作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岸是运动的。
C.以岸作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船是运动的。
D.以河水作参照物,则船是运动的,岸是静止的。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员,伸手到窗外,竟轻易抓住了一颗敌人射来的高速飞行的子弹,这是因为这颗子弹()A.相对于飞机是静止的 B.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相对于飞机和地球是静止的 D.相对于宇宙是静止的7.课堂上老师让小明上讲台板演,他从座位到讲台步行的速度大约是()A. 0.1m/s B. 1m/s C.10m/s D.20m/s8.甲车正在往东行驶,甲车内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车一定往西行驶 B.乙车一定静止C.乙车一定往东行驶 D.乙车可能往东行驶9.赛跑时,终点裁判员看见发号员的信号枪冒烟就开始计时,而不能等听到枪声时再计时。
知识点19、摩擦力的方向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23淮安马拉松”4月9日上午7:30开跑,参赛运动员沿翔宇大道向终点奔跑,当运动员左脚后蹬时,图中箭头表示左脚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正确的是()A.B.C.D.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甲、乙两队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分别是f甲和f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队受到的摩擦力f甲方向向右B.若甲队取胜,甲队对乙队的拉力小于乙队对甲队的拉力C.为了取胜,常选用体重较大的运动员,是因为他们力气大D.若甲队取胜,甲队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甲大于乙队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乙3.如图,水平推力F作用在物体a上,a、b均保持静止,关于ab有以下说法:①物体a受到的推力小于摩擦力;②物体b受5个力的作用;③a对b施加向左的摩擦力;④b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4.如图甲,是消防队员小王进行爬杆训练的示意图。
在某次爬杆训练中,小王沿杆竖直向上运动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0~6s时间内,小王沿杆匀速向上运动C.15~18s时间内,小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5.如图所示,用F=14N水平向右的拉力匀速拉动物块A时,物块B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则物块A所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为()A.8N,水平向右B.8N,水平向左C.6N,水平向右D.6N,水平向左6.玻璃窗上趴着一只壁虎,如图所示。
水平向右推窗,在壁虎随玻璃起向右匀速移动的过程中,壁虎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A.竖直向上B.水平向右C.斜向右上D.斜向左下7.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用12N的水平力F拉着木块B使它们一起向右做匀速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对A的摩擦力为12NB.A对B的摩擦力水平向右C.B对地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左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12N8.如图所示,粗糙斜面上一物体M通过轻质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物体N相连接,连接M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八年级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仍存在个体差异。
部分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实验探究;而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动力和方法上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科学领域。
1.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运动、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等。
学生将深入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效果,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压力与压强介绍压力的概念、压强的计算、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等内容。
学生将学会计算压强,了解液体和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应用。
这部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自然现象和工程技术问题。
3.浮力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等。
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掌握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艇等。
4.声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
学生将了解声音的本质和传播规律,认识声音的特性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噪声污染问题。
5.光涵盖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光的基本性质和光学仪器的原理,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对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各章节之间相互联系,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
同时,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实例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明确力的概念、单位和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梳理一、分子1、分子的概念与组成分子是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的相对稳定并保持该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最小单元。
即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过一定的作用力,以一定的次序和排列方式结合成分子。
2、分子构成的描述:①XX分子由XX原子和XX原子构成3、分子的种类(1)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2)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4、分子的特性(1)分子之间有间隔。
例如:取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之后,体积小于100毫升。
(2)—切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扩散越快,固、液、气中,气体扩散最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天气热时衣服容易晒干(3)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4)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5)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知识点梳理二、原子1、原子的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原子也和分子一样,质量小,体积小,在不断运动,原子间有间隙3、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修正(1)道尔顿的原子模型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不可再分。
(2)枣糕模型(西瓜模型) 由汤姆生提出,是第一个存在着亚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发现了电子)。
(3)行星模型 由卢瑟福在提出,根据a 粒子散射实验: ① 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原子核。
③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5)电子云模型 4、现代的原子结构理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但是原子还是可以分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指的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 5、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滴加液B.往试管加入固体D.加热液体C.倾倒液体2 . 手机工作原理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电路,R是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U是手机工作部件两端电压,I是电路中的电流。
手机在工作过程中,电池的电压会发生变化,U与I的比值会随着I的变化而变化。
手机正常工作时,要对U和I进行监测。
若测量出UR,则()A.只能监测UB.只能监测IC.既能监测U,又能监测ID.既不能监测U,也不能监测I3 . 标有“6V 1.5W”的灯泡,通过它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物理图象如图所示,若把这只灯泡与一个10Ω的定值电阻串联起来,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两端。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时该灯泡的电阻为24ΩB.此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为0.25AC.此时灯泡的额定功率为0.8WD.此时电路的实际总功率为1.2W4 . 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气压强的是()A.拦河坝修成“上窄下宽”B.用吸管从瓶中吸起饮料C.飞机的机翼设计成流线型D.鱼鳔的大小变化使鱼在水中沉浮5 .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下列电器或设备中没有使变阻器的是()A.电动车B.教室里的日光灯C.电冰箱D.电视机6 . 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7 . 关于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润滑油可以使接触表面分离,从而减小摩擦。
B.在机器的转动部分装滚动轴承,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C.在站台上候车的旅客要站在安全线以外,是防止摩擦力过小带来危害。
D.鞋底刻有花纹,是因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摩擦力。
8 . 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 g,分别加入到四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4.220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得四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B.丁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最大C.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D.四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9 . 用两根绝缘细线,分别将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正电,但甲球带的电荷比乙球的多,在将乙球慢慢靠近甲球时,会出现的情形是()A.B.C.D.10 . 某物质(仅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在t℃时,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2g晶体,再恒温蒸发掉10g水,又析出了3g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溶液一定是稀溶液B.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最后剩余的溶液一定比原溶液稀D.最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11 . 下列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的是()A.含羞草在受到触碰刺激后叶片闭合B.向日葵的花盘向着太阳转动C.郁金香的花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D.凤凰木的叶片在受到光线明暗刺激后张开或闭合12 . 室温下,称取氯化钠和碳酸钠各30g放入同一烧杯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二者的混合溶液.请参照氯化钠、碳酸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表判断,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010203040氯化钠3535.53636.537碳酸钠6101836.550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B.20℃时,未溶解固体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C.30℃时,溶液中氯化钠和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相同D.30℃时,溶液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不饱和溶液13 . 如图是壁挂式拿起即亮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手电筒插入基座不亮,拔离即亮,塑料片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该手电筒的工作电路图是()A.B.C.D.二、填空题14 . 如图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标志着我国深潜工作者可征服全球99.8%海底。
在上浮过程中,测试员发现6点48分时仪表显示水深5057米,到9点30分潜水器浮出水面。
则潜水器从5057米水深上浮到水面的过程中,“蛟龙号”上浮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米/秒(计算结果精确到0.01),它表面受到海水的压强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5 . 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克、25克、25克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下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2)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16 . 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若将小灯泡和电流表位置互换,则闭合开关后小灯泡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发光;电压表______(填“有”或“没有”)示数。
17 . 有两只灯泡,A灯“6V6W”,B灯“6V3W”.A和B中电流随两端电压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甲所示.求:(1)将A、B并联接在6V电源两端,求干路上的电流;________(2)将A、B串联接在某电源两端,使B灯恰好正常发光,求此时A灯电阻;______(3)将A与一个滑动变阻器(20Ω2A)串联接在6V电源两端,如图乙所示.调节滑动变阻器,当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为A灯功率的两倍时,求滑动变阻器的功率。
______三、探究题18 . 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天平、烧杯、金属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实验步骤如图:(g取10N/kg、ρ蜡<ρ水)(1)金属块的重力为________牛。
(2)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为______厘米3。
(3)用公式F浮=ρ水gV排计算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__牛。
(4)比较金属块浸没时浮力和重力大小,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________(填“上浮”、“悬浮”或“下沉”)。
(5)用此方案探究蜡块浮沉条件,需改进之处是______________。
19 . 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①取图甲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图乙设置实验;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针对小明探究的问题,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请分析其原理是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2点)20 . 用伏安法测量某电阻Rx的阻值。
(1)如图甲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则导线的M端应与滑动变阻器的_____(填“B”“C”或“D”)接线柱连接。
(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UI关系图。
由图可知,Rx两端电压变化时,它的阻值_____(填“变化”或“不变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
(3)如图乙,当电压为1.8 V时,Rx的阻值为_____Ω。
21 . 小金尝试将电流表改装成可直接测电阻的表,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电路,在M、N中可接待测电阻。
已知电流表量程为0~0.6安,电源电压为12伏,请回答:(1)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处于________(选填“A端”或“B端”)。
(2)先将M,N直接用导线连接,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满偏,电流表0.6安的刻度上标定的电阻值为_______欧,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________欧。
若在M、N间接入一个与此时滑动变阻器阻值相同的电阻,电流表示数为________安。
(3)电流表0.2安刻度处,标定的电阻值为_______欧。
(4)改装后可直接测电阻的表,其表盘刻度__________(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22 . 小云同学在实验室做测量电阻大小的实验,实验的器材有:学生电源 1 个,电流表、电压表各 1 个,开关 1 个,滑动变阻器 1 只,待测电阻 Rx ,导线若干。
(1)甲是实验的电路图。
小云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__,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2)请你用笔画线,在答题卷上将实物图乙中电路连接完整。
________(3)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 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当电压表的示数为 1.6 伏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____ 安,Rx=___ 欧。
由此小云便得到了Rx 的阻值大小,结束了本次实验。
对此你的建议是______。
23 . 杨吉同学做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比较甲、乙图实验,说明:在同种液体,(2)若要比较同种液体在相同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则应该比较图实验。
(3)比较丙、丁图实验,说明。
24 . 小明利用一根木筷、物体M、托盘和烧杯自制简易密度秤,主要制作步骤如下:①如图所示,将烧杯放入A端的托盘中,改变物体M悬挂点的位置至B,使木筷在水平位置静止;②在A端的烧杯内注入体积为V的水,改变物体M悬挂点的位置至C,使木筷在水平位置再次静止,在C点标注水的密度值为1.0g/cm3;③在A端的烧杯内注入体积为V0的其它液体,重复步骤②,在密度秤上标注刻度。
(1)要在该密度秤上标出密度为0.5g/cm3的刻度线,则所标刻度线________ (选填“在”或“不在”)BC 的中间位置;(2)小明发现他所制成的密度秤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太小,导致用此密度秤测量液体密度时误差较大,为此同学们提出了如下改进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_:A.增大物体M的质量;B.换长些的木筷制作密度秤C.换更轻的木筷制作密度秤;D.标密度秤的刻度线时,适当增大装入烧杯的液体的体积V0(3)小明最终所制成的密度秤,OA的长度为4m,OB的长度为2m,OD的长度为10cm,物体M的质量为100g,每次测量时,在A端烧杯内均倒入体积为100cm3的液体,则该密度秤所能测量的液体的最大密度为多少? _______25 . 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进行“精准吊装”实验,n块长短不一的长方体木块均平放在水平试验平台上,机器人将木块按长度从小到大依次吊装并对称叠放,如图所示。
已知木块的密度相同,高度均为h=0.2m,密度均为ρ=0.5×103kg/m3,长度分别为a1、a2、a3…an,且长度比为a1∶a2∶a3∶…∶an=1∶2∶3∶…∶n,g取10N/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