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1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5
千米的认识知识点千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通常用于测量长距离,特别是针对一些国际竞赛和比赛,比如马拉松、竞走、自行车比赛等。
在物理学、地理学、航空航天学等领域中也广泛使用该单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千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定义、换算、历史、应用等方面,希望能帮助您深入了解千米这一长度单位。
一、定义千米,又称公里,是长长度的计量单位,通常按国际法规定是1千米=1000米。
在公制系统中,千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之一,并被广泛使用于许多领域。
在许多国际标准中,千米也是用来测量路程的主要单位,在很多体育运动中也被广泛使用。
二、换算千米的换算比较简单,因为它与米的换算关系已经被明确了。
1千米等于1000米,也就是说,1000米=1千米。
在应用中,我们还可能会遇到将千米转换成其他长度单位的情况。
比如,将千米转换成英里,1千米约等于0.6214英里。
另外,有些人可能会用到毫米、厘米等更小的单位,此时,我们需要将千米乘以不同的系数,如1千米=1000000毫米,1千米=10000厘米等。
三、历史千米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7世纪,意思是“千步”。
但是,这个定义并没有被统一使用,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步”长也可能不一样。
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公制系统的推广,千米这一单位才真正被确定下来。
在1889年巴黎会议上,国际计量委员会正式将千米定义为1000米。
此后,千米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度量长度单位,也被选择作为许多体育比赛中的主要单位。
四、应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除了最常见的路程测量外,也被用于物理学、地理学、航空航天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实验中。
以下是千米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1.体育运动:千米是奥运会、世界杯、世界田径锦标赛、马拉松等比赛中用来测量路程的主要单位。
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也经常使用千米来度量不同的距离。
2.交通运输:千米在航空、铁路、公路等领域中广泛使用。
比如,航空业中飞机的巡航高度一般是在千米以上;铁路交通中列车的时速也常常以千米为计量单位。
本篇文章将针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关于千米认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及学生有所帮助。
一、认识千米千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长度单位,它是表示距离的一种标准单位,也是国际标准单位制中的一种。
千米的全称是千米特,由千和米两个基本单词组成,意思是一千米。
二、千米与米、厘米、分米的换算在学习千米的概念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1. 千米与米的换算千米与米是长度换算中最常见的两个单位,在进行换算时需要掌握以下规律:1千米=1000米1米=0.001千米例如:30米=0.03千米,5千米=5000米2. 千米与厘米的换算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在进行千米与厘米的换算时需要注意以下规律:1千米=100000厘米1厘米=0.00001千米例如:2千米=200000厘米,5000厘米=0.05千米3. 千米与分米的换算分米是长度单位中的次小单位,在进行千米与分米的换算时需要注意以下规律:1千米=10000分米1分米=0.0001千米例如:0.3千米=3000分米,900分米=0.09千米三、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千米不仅仅是一种长度单位,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场景。
1. 国际交流千米是国际标准单位制中的一种基本单位,其具有国际通用性,在国际交流中广泛应用。
2. 计算旅程距离在旅行或者交通运输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出旅行的距离,此时便需要用到千米这种标准单位。
3. 体育竞技竞技体育是一个需要精确计算的领域,千米作为长度单位在体育竞技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长跑比赛中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就会采用千米作为标准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在进行千米概念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生动形象地解释千米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1. 生动形象的解释千米的概念通过图片、物品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米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千米是什么,干什么用的。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科书P26例4,完成教科书P28“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表象,能进行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卷尺(或跑道上先量出100米)、标志桶、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吗?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用具体事物或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练习。
学生快速口答,有的学生对第(5)题提出疑问:学过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均不合适。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比较大的是“米”。
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1)]【设计意图】对前面知识进行巩固,吸引学生注意力。
了解学生基本学情,对后期活动的尺度把握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二、经验交流,感知1千米长度1.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情预设】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上有“千米”,叙述铁路的长度等。
师小结:测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也叫公里,可以用“km”表示。
(2)师:那么1千米有多长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师: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课件出示操场图)【教学提示】了解学生心里长度单位的模型。
对有很大误差的学生及时纠正。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结果。
师:1000米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千米的认识》精品课件课程内容:《千米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对长度单位千米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难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千米的概念。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千米与米的换算表、尺子、千米长度的物品(如1千米的绳子)。
学具:尺子、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1千米的绳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米的长度,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根绳子有多长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千米。
”2. 教学新知(1)千米的概念:千米是长度的单位,1千米等于1000米。
(2)千米与米的换算:1千米 = 1000米,1米 = 0.001千米。
3. 例题讲解例题1:1千米等于多少米?1000米等于多少千米?例题2:测量课桌的长度,用千米表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测量教室内某一物品的长度,用千米表示。
5. 巩固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教室内寻找长度为1千米的物品,并进行展示。
五、板书设计1. 千米的概念与换算:1千米 = 1000米1米 = 0.001千米2. 千米的实际应用:测量物品长度,用千米表示。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将1米、10米、100米换算成千米。
(2)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用千米表示。
2. 答案:(1)1米 = 0.001千米,10米 = 0.01千米,100米 = 0.1千米。
(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千米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千米的认识》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能够运用千米进行实际距离的估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实际距离估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千米与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米、厘米、毫米的长度标准板,千米长的绳子。
2. 学具: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千米长的绳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米的长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根绳子有多长吗?它表示我们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2. 例题讲解(1)讲解千米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等于1000米。
(2)讲解千米与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随堂练习(2)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概念2. 千米与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七、作业设计(1)学校到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2)课桌的长度是多少米?(3)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4)蚂蚁的身高是多少毫米?2. 答案:(1)学校到家的距离:2千米(2)课桌的长度:1米(3)铅笔的长度:20厘米(4)蚂蚁的身高:5毫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米的长度,有助于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
同时,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千米与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并尝试进行实际距离的估测和换算。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2.1.1 千米的认识
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长度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
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
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概念。
2.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老师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
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幼儿园大约是1千米。
”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
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1千米有多长。
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千米的认识课件千米的认识课件一、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千米”这个词。
无论是在交通出行中,还是在运动健身中,千米都是一个常见的计量单位。
但是,你真正了解千米吗?本篇文章将带你深入了解千米的含义、起源以及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二、千米的含义千米,简称公里,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它代表的是一千米。
具体来说,千米是指从地球上两个经度相差一度的地方所对应的弧长。
在地理学中,千米是衡量地球表面上距离的常用单位。
它的使用方便,便于进行计量和比较。
三、千米的起源千米这个单位起源于法国。
在法国大革命后,为了统一计量单位,法国政府决定推行一套全新的度量衡系统——“公制”。
其中,长度单位以米为基准,千米则作为米的一千倍,成为大长度的计量单位。
随着法国的影响力扩大,千米逐渐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和采用。
四、千米在交通出行中的应用1. 道路里程计量:在道路交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路边的里程碑,上面标注着离起点的距离。
这些里程碑通常以千米为单位,帮助驾驶员了解自己的行驶距离和目的地的位置。
2. 速度计量:在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上,速度通常以千米/小时为单位进行计量。
这样的单位方便了人们对速度的理解和比较,使得交通出行更加安全和便捷。
五、千米在运动健身中的应用1. 跑步计量:在跑步运动中,我们常常会使用运动手表或手机APP来记录自己的跑步距离。
这些设备通常以千米为单位,帮助跑步者了解自己的训练成果和进步。
2. 自行车骑行:对于骑行爱好者来说,骑行距离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通过计算骑行的千米数,他们可以了解自己的骑行强度和消耗的能量。
六、总结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千米的含义、起源以及它在交通出行和运动健身中的应用。
千米作为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期待更多领域中千米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让我们一起更加深入地了解千米,探索它背后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一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千米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千米的定义和使用教学难点: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准备:教学PPT、黑板、白板笔、尺子、绳子等教具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将一根长绳展示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么长的绳子?请问这根绳子有多长?”学生可以尝试估算或提出自己的思考。
Step 2:引入千米的概念(10分钟)教师解释道:“这根绳子的长度是1000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千米。
千米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比如城市间的距离、马拉松赛跑的路程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使用千米进行测量的情况。
”Step 3:认识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15分钟)教师将黑板分为两栏,一栏写上“单位”,另一栏写上“换算关系”。
教师通过对话和示意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比如:教师:“同学们,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一千米等于一千米。
”教师:“非常好!那么千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学生:“一千米等于一万分米。
”教师:“很棒!还有与厘米呢?”学生:“一千米等于十万厘米。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当引导学生提出其他长度单位与千米的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例如:“一根绳子长10千米,那么它有多少米?多少分米?多少厘米?”等等。
Step 4:活动与巩固(15分钟)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对千米的认识和使用。
例如,教师在校内或校外设置一个测量距离的任务,要求学生使用千米单位进行测量,然后提交结果。
Step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总结学生们在本课中所学的内容。
同时,教师可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Step 6:课后扩展(自学)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在家自学并解答。
例如:“一辆汽车每小时的行驶速度是60千米,它行驶2小时可以走多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