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一书,丰富多彩。
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
另外,关于天文、鬼神、灾祥、占卜等方面,也有记载。
《左传》本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看有着显著特点。
首先是记叙历史事件时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选择,而是抓住事件中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使所叙之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如“赵盾弑君”事件是由情节异常紧张、变化莫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使所叙之事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传奇的色彩。
其次,《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
描写战争不只是简单地写军事斗争,而是把它与政治经济外交联系起来写,并且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千姿百态,绝少雷同。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晋鄢陵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不仅以委屈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场面,而且能够写出战争的性质和成败关键。
第三,《左传》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以鲜明的面目出现,或善良、或正直、或阴险、或邪恶,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如《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对郑庄公兄弟母子间矛盾斗争发展过程的入微刻画,表现了郑庄公阴险虚伪的丑恶面目。
《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外交特使)。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小学生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春秋左氏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典籍简述《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书名及历史《左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春秋左传故事
春秋左传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以《春秋》为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
春秋左传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以及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
以下是几个春秋左传故事的例子:
1.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霸主,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齐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相传齐桓公在与诸侯会盟时,曾订立了“葵丘之盟”,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 晋文公重耳逃亡: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时,经历了多次逃亡和困境,但最终回到了晋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
相传他在逃亡期间,曾饥饿难耐,向农夫讨要食物,但农夫拒绝了他,最终他得以成就大业。
3. 楚庄王一鸣惊人: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霸主,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楚国国力强盛。
相传楚庄王曾在宫中养了一群鸟儿,但他并没有立即处置它们,而是让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最后他下令将鸟儿们处死,以此来警示自己的臣子们。
4. 晏子使楚: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宰相,他曾奉命前往楚国,处理齐国与楚国之间的纷争。
相传他在楚国期间,巧妙地化解了楚国对齐国的敌意,使得齐国得到了和平发展的机会。
这些春秋左传故事,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还
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和人格魅力。
它们不仅在古代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在当今世界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左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传》的简称,是孔子弟子左丘明
根据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所编写的一部史书。
左传是春
秋时期的重要史料之一,其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左传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斗争、各国
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行等。
左传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为
背景,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对于鲁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详细
记录,这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国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左传还记载了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行,如孔子、孟子等春
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言行在左传中得到了生动的
描述。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风
貌和社会思潮。
另外,左传还对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
生动的描写,这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
意义。
左传中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使我们可以更加直观
地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左传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它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左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左传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珍贵遗产,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古诗春秋左传翻译赏析《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
后人根据左丘明的讲史记录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种材料整理成《左传》。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
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鞍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
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
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
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
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春秋左传》目录:◎隐公(元年~十一年)◎桓公(元年~十八年)◎庄公(元年~三十二年)◎闵公(元年~二年)◎僖公(元年~三十三年)◎文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元年~十八年)◎襄公(元年~二十年)◎襄公(二十一年~三十一年)◎昭公(元年~十年)◎昭公(十一年~二十年)◎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定公(元年~十五年)◎哀公(元年~二十七年)---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春秋左传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
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
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
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左传全文及译文1. 引言《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注释。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精细的描写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左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2. 《左传》概述《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丘明所著,共计50篇。
它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鲁国和其他列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
《左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变迁和人物命运起伏。
3. 《左传》全文及译文下面是《左传》第一篇“襄公”原文及译文:原文:襄公二十五年春王正月,曹伯盟于戚。
夏,曹伯、宋子皆盟于牧野。
秋,曹伯、宋子、卫侯盟于曹。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子、卫侯、曹伯于泺。
译文:襄公二十五年春天正月,曹国的伯爵在戚地进行盟约。
夏天,曹国的伯爵和宋国的子爵在牧野地进行盟约。
秋天,曹国的伯爵、宋国的子爵和卫国的侯爵在曹地进行盟约。
冬天十二月,鲁国公爵与齐国侯爵、宋国的子爵、卫国的侯爵以及曹国的伯爵在泺地举行会议。
4. 《左传》解读《左传》是一部注释性的史书,它对春秋时期各个重要事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左传》全文及译文中的第一篇“襄公”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春秋时期,各个列国之间经常进行盟约活动。
这些盟约旨在维护各个列国之间的关系稳定和平衡。
《左传》中提到了曹伯和宋子在不同场合进行盟约,这反映了当时列国之间外交关系密切。
其次,在冬天的十二月,各个列国的贵族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会议。
这些会议通常是为了商讨共同关心的事务,解决争端或者加强合作。
在《左传》中,这次会议是由鲁国公爵主持,齐国侯爵、宋国子爵、卫国侯爵和曹国伯爵都参与其中。
这表明鲁国在当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列国。
最后,《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变迁和人物命运起伏。
它以客观的态度记录了各个列国之间的争斗、联盟和外交活动,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提供了重要资料。
左传简介1. 背景概述《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一部详细记载了鲁国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历史文献。
这部史书的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丘明,共有55篇,分为列传和本纪两类。
2. 《左传》的内容和结构《左传》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东周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它的文字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同时又包含了丰富的史料,成为研究中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书之一。
《左传》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各国的礼仪制度、春秋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等。
它通过详细的记述和分析,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使后世对春秋时期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左传》的结构分为列传和本纪两类。
列传是以各国君臣的列传为主,主要记述各国执政者的政治行为和思想理念。
本纪则是以历代国君为主,重点介绍各国君王即位和去世等重要历史事件。
3. 《左传》的价值和影响《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学术影响。
首先,它对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发展进行了详实的记载和描述,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参考资料。
其次,通过《左传》的详细叙述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政治现象、思想动态和人物形象,对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另外,由于《左传》的独特价值和学术影响,它也成为了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创作素材。
许多重要的历史评论、研究和文学作品都有《左传》的影子,使得这部史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 阅读和研究《左传》的方法《左传》作为一部史书,阅读和研究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特点和技巧。
首先,由于《左传》的文字古老,阅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阅读经验。
对于没有古文基础的读者来说,可以借助一些注释和译文来帮助理解。
其次,在阅读《左传》的时候,要注重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的结合,既要理解全文的脉络和主旨,又要注意到每一篇的细节描写和事件叙述。
文言文春秋左传解读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政治思想的史书。
通过对左传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道德观念和政治变革。
本文将以解读春秋左传为主线,逐步论述其在史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对今天社会的启示。
一、春秋左传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而春秋左传这部史书,记录了这个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如楚灭陈、晋灭智伯等。
同时,春秋左传也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通过对各国政治事件和国君言行的描述,以及左丘明的精辟解读,表达了对各国政治制度、人性道德的关注和思考。
二、春秋左传的特点春秋左传的语言是古代的文言文,其特点是形象生动,纵横交错。
它以大量的典故、警句、寓言等修辞手法,突出描写人物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人物思想与行动的转变。
这种表达方式既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又使人们能够深入思考其中的哲理与智慧。
三、春秋左传的思想内涵1. 社会道德观念:春秋左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凸显了道德与善恶对社会命运的影响。
在左丘明的观点中,善行必有善果,恶行必有恶果,这种因果关系在春秋左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政治观念:春秋左传对政治制度和各国政治家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君臣关系、国家治理和政治伦理的思考。
它认为政治稳定、君臣和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3. 历史观念:春秋左传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它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变革,从而对今日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启示。
四、春秋左传的现实意义春秋左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也对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春秋左传提出了君臣和睦、善治善治国的重要性,这对于今天社会的政治建设和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道德伦理方面,春秋左传强调了善恶的因果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春秋左传》是《春秋》的一部传记,又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左传》的原文是古文,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有一些版本的《春秋左传》会附带白话文的翻译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些白话文翻译或注释通常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原文中的难词难句,以及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春秋左传》的原文较为简略,而且有些词句的含义在古代和现代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白话文翻译或注释版本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
此外,由于翻译或注释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同,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来判断其准确性。
总之,通过白话文翻译或注释版本的《春秋左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古代经典的含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春秋左传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
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
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
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
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春秋左传基本介绍《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6]、《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
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
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
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
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
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
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西汉的今文经博士即“谓《左氏》为不传《春秋》”。
晋人王接说:“接常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于文为俭,通经为长。
”陈商说:“孔圣修经,褒贬善恶,类例分明,法家也;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圣言,缘饰经旨,盖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为经,当与《诗》、《书》、《周易》等列;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
清人刘逢禄、皮锡瑞均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皮锡瑞在《经学通论;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说,并且引用庄公二十六年《传》:“秋,虢人侵晋。
冬,虢人又侵晋。
”杜预《集解》云:“此年《经》、《传》各自言其事者,或《经》是直文,或策书虽存而简牍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复申解,但言传事而已。
”。
《左传》有不少解经的内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等,但很明显是加工的痕迹,多数都没有与传文融为一体。
宋人林栗说:“《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
”《春秋》的一些经文没有相应的《左传》传文,例如《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杜预注:“无传。
”《左传》的传文没有相应的《春秋》经文,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
”此条无相应的《春秋》经文。
亦有“《经》、《传》不尽同”“《经》后之《传》”者。
春秋左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