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家
家院
颇不宁静 回 到 不 宁 静
离
开
家
寻 求 宁 静
回
忆采莲 塘
内外都是 圆形结构
得到宁静
煤屑路
去
荷
离
荷塘
塘 荷
一切景语皆情语
除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语句外,你能从景物描写中看出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吗?
文中描绘了哪几幅图景?
作者描绘了三幅图景:月光 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 四周。
讨论思考:
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 (提示:从感觉入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1 清 香
( 嗅 觉 ) ( 视 觉 )
相通
歌 声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首诗采用了静景(前两句) 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 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 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 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 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 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 而敛裾。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19岁)改名 “自清”,考入本科 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 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5年(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