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本章内容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也是依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
认识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编排的。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人
类认识自己家园的艰辛过程。
在教学中,围绕着科学探究,安排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以及篮球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地球的形状,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
自身生活实际,突出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方法与过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包括资料的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汇报结果。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二、地球的数据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地球的两极半径是6357千米
两者仅相差0.33%,因此看起来还是很圆的。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教案标题: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 掌握地球的各个层次及其特点;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a. 讲解地球的椭球形状,引入地球的赤道和极点的概念;b. 介绍地球的几何特征,如直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c. 展示地球的形状证据,如地平线的曲率和航海经验。
2. 地球的内部结构a. 介绍地球的内部层次: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b. 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如地震波传播和地热现象;c. 探索地球内部的特点,如温度、压力和物质状态。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验:使用模型球体,让学生观察球体的形状,并理解地球的椭球形状;2. 地球形状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地球形状的证据,如地平线的曲率;3. 模拟地震波传播:使用弹簧和球体模型,让学生模拟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4. 地球内部结构拼图:提供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示,让学生进行拼图,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5. 探索地球内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地热现象和地震波传播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
教学资源:1. 模型球体;2. 弹簧和球体模型;3.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示;4. 相关地热现象和地震波传播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的评估;2. 观察学生对模型实验的参与和理解程度;3. 组织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估,如填写知识问卷或解答问题。
教学延伸:1. 邀请地质学家或地球科学研究者进行讲座,深入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研究;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和地质现象;3. 进一步探究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如地球板块运动和火山喷发。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和奇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以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模拟地震波的仪器等。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对地球的认知,包括形状、大小等。
2. 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1. 地球的形状:(1)展示地球的球体、地球仪和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介绍地球的卫星观测技术,让学生了解摩登科技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可能的形状,并诠释原因。
2. 地球内部结构:(1)介绍地震波的观点,诠释地震波的两种类型:地震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内部不同层级的结构和特点,如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
(3)介绍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硅铝层、玄武岩层、岩石圈等。
(4)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分组,利用相关仪器进行模拟地震波实验,加深对地震波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2. 让学生绘制或拍摄一幅描绘地球内部结构的简图,以加深印象。
(四)教室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强调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方法,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科学知识。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横波--慢--固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 纵波--快--三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技能目标: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分析: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3、……【导入】一、地球的形状【课件展示】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布置任务】课后去网上查阅有关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理论,想一想当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观点。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老师注意引导。
)【多媒体展示】“模拟篮球实验”:(学生按屏幕演示步骤做)[材料]篮球、直尺、铅笔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球面、平面上移动。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知道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并能进行描述二、能力目标:通过实列教育,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三、情感文化目标:结合我国航天事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地球是个球体2.地球内部的结构五、教具准备:篮球、木块、铅笔、煮熟的鸡蛋、小刀一把、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引入:当我们抬头看到茫茫的宇宙你会哟那些疑问呢?学生讨论问题: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有外星人吗?星星离地球远吗/…….新课(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2.(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3.(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驮着在龟背上4.(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照片,假如你是古代人没有走出过地球在那样的环境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分组讨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
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老师模拟P83篮球实验。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1.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2.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3.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4.现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P85后总结。
完成思考题感知地球的大小(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四)、我们的地球家园。
讲述一些事列从而树立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五、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像煮熟的鸡蛋出示鸡蛋(蛋壳、蛋白、蛋黄)展示鸡蛋的图片并说明地球也像鸡蛋一样可以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径长约3毫米。
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3.活动: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三)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各层分别相当于鸡蛋的哪一部分?2.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及86页第一段内容,归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17千米至1000千米处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1000千米至2900千米处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至6371千米固态A.地球公转的周期B.地球绕月球自转C.地球的大小D.地球的形状3.(2018•广东深圳)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B.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一点C.地球表面积约为51平方千米D.赤道周长4千米4.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地球是个正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④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57千米⑤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5.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D.地壳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大致形状。
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模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知。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果冻或软糖、巧克力、饼干碎、食用色素、小刀、透明杯子等,用于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老师展示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呈椭圆形,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部位则相对较小。
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厚度不一;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性较大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学生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地球并非完全的球形,而是椭圆形状;同时,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地球科学领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情景,以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PPT、地球仪等。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球也不会陌生。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
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能证明你所说的(也就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展开书本活动。
补充介绍地球是球体的例子: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继续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为什么住在上面的人没有感觉?从而引出地球很大。
(二)地球的大小教师介绍地球的大小,给出一组半径、周长的数据,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学生思考练习: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球之大,以及对地球周长有更好的认识。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既然地球的外部结构我们可以用卫星等观察到,那内部结构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那我们利用什么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教师先播放一张图片,介绍可以利用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材以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五个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以后学习有关地球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各圈层结构。
2、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运动变化规律。
3、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运动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各圈层结构。
2、通过观察模型,让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运动变化规律。
4、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运动变化规律。
5、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变化规律。
6、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地理环境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5、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7、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8、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9、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0、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和基本属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性质。
《地球的结构》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是理解第3课地震和第4课火山喷发成因的知识基础。
为帮助学生完整建构地球内部构造的认知,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逻辑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1)整体认识地球从表层到地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2)具体了解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3)通过地壳运动直观认识岩石弯曲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4)动手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进一步增强对地球的整体认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个探索活动对地球内部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理解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难点:基于对地球结构的认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材料准备】贴有标签的多种岩石、放大镜、30cm细线、红黄蓝三种超轻黏土、尺子、实验记录单、视频。
玄武岩花岗岩①①砂岩页岩②②【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聚焦展示地球地形地貌图片、尔塔阿雷火山口介绍。
教师:我们上节课推测地球表面的形态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你能说说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吗?(板书:地球的结构)学生:地球内部有岩浆、是热的,压力大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图片对比展现了从地球外部形态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延伸学习,火山口图片提示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猜测。
2.探索任务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师: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地球的内部结构》,完成实验记录单上的任务一。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球的形状:由于人们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是平展的,因此地球形状这一空间概念对人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本课是按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设计的。
(1)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3)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地球的大小:通过想象和比较的方法使抽象的数据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及阅读资料,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技能目标:学生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探究并列举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四、教学准备:课件、乒乓球、铅笔、课本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仪T:地球是浩瀚宇宙的一员,关于宇宙有哪些问题?S:相互之间讨论并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学习任务T:研究这些问题要从观测宇宙开始,今天我们先来认识我们居住的天体——地球(板书:我们居住的地球)T:请同学们欣赏人类在太空中拍到的地球的图片,课件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师生共同明确这堂课的任务(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T:同学们,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到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那么人类是如何知道地球是球体的呢?课堂活动一:忆历程——认识地球T: 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S:交流、介绍、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设计意图: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体现成功的快乐,培养自信心T:是的,刚才几位同学的资料中,我们看到,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T: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幻灯片出示,学生通过读图看到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教师适时讲解)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a.天圆地方说,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b.盖天说,认为天如斗笠,地似覆盘c.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他们认为世界是半球体,站在龟背上的大象们背负着整个世界;3、古埃及人的地球观: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T小结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T:后来的许多现象,使人们逐渐对有些认识产生了怀疑。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并且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理教具,如地球仪、地质模型等。
2. 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岩石、土壤等,以便进行地质实验。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提出一个问题:“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球体的不规则形状,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相关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2. 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产生原因。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 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并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质环境,如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
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当地的地质环境与地球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改善当地地质环境的建议。
3. 将学生的建议整理成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和交流。
(四)小结1. 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其与地表环境之间的关系。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 提醒学生关注地球科学的发展,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
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
3、……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
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来的帆船,船帆先出现。
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全班一起观察,讨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而木板上的铅笔则不会消失,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
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可以每一排派一个代表,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进行讨论)
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像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
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二、地球的大小
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
)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
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贡献。
(课后通过网络或书籍更详细的了解)
四、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毕竟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会看到什么呢?
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洪水冲过留下的黑色痕迹;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这就是我们的绿色地球吗?
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