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江大学-构造地质学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20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唐翠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29期[摘要]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结合近年来在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总结,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从构建清晰的知识点逻辑结构、采用多媒体资料与实物教学相结合、加强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加强地质综合图件分析课堂练习和建立野外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适时反馈这几个方面对课堂理论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真正达到让学生利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技能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教学方法;空间思维;野外实践[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长石矿物表面溶解及其与重金属元素相互作用机制研究”(41703108)[作者简介] 唐翠华(1988—),女,湖南湘潭人,博士,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矿物表界面物理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9-0097-04 [收稿日期] 2021-03-09“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这门课程涉及包括岩石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变学等众多相关学科,而且研究对象时空变化大,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1]。
而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学习难度大,知识点多,不好学,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知识点背熟了,记住了,可是在野外实践中仍然不能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以及课后学生给予的教学意见反馈,在充分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旨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构造地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学习方法,加强构造地质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李忠权版】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答:理论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域的中小型地质构造的变形特征研究, 分析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时间上的演化关系, 为大地构造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最终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地壳运动规律、构造动力来源提供依据。
实践意义与国民经济建设想相关,有利的方面,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受一定的构造控制,大多数矿床都赋存于地质构造中,地质构造为有用元素的迁移、聚集提供了驱动力, 又为成矿元素的聚集成矿提供了容矿空间。
不利的方面,如地震活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保护、改善利用环境地质,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等都与构造地质密切相关。
(1)研究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认识自然科学规律,为人类生存服务;(2)解决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定位空间问题,为社会发展服务。
(3)工程地质问题:构造的存在竟极大地影响岩石的强度,由此影响工程的基础,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时,必须详细对地质构造进行研究,举例说明。
(4)水文地质:水的问题时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水资源的分布直接或间接受地质构造所控制(5)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包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a.构造几何学研究b.构造运动学研究c.构造动力学研究d.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
构造旋回: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中的表现特征是无时不刻不在运动,并具普遍性和旋回性,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算作一个旋回,叫做构造旋回或构造运动期。
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即为一套构造层。
构造世代:主要是指不同旋回或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顺序。
在一个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群为一个世代的构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的过程中产生的构造。
综合地层学-绪论一、概念、概述1、岩层:野外成层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
2、地层:岩层+时代,考虑到了岩层形成的时代。
3、地层的主要属性:多重属性-综合地层学基础,岩性、生物化石、地质时代、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形状及分布。
4、地层学(Stratigraphy):研究层状岩石的物质属性和特征的四度时空关系及其变化的一门基础学科。
5、综合地层学概念:按照系统科学-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综合地层学的实质就是:关于“地层的系统科学”(高等地层学)。
地层学的各分支学科就是系统的组成要素或子系统,因此,综合地层学就是由各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地层系统。
综合地层学对应的客观物质系统是地层实体本身,地层学分支对应的物质要素就是地层实体的各种物质属性、时间属性和成因特征。
二、地层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应用性目的:地层时空关系的研究1、地层划分2、地层对比应用:确定不同地区的地层是否一致,是否等时。
三、地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分枝学科根据地层的属性确定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岩性、岩性组合+矿物=岩石地层学生物化石=生物地层学生物化石+环境=生态地层学化石DNA+有机分子=分子地层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测井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古代地质事件+标志=事件地层学海平面变化=层序地层学地球旋回性(天文事件对地球的影响)=旋回地层学(高精度地层学)、天文地层学形成环境、形成方式及地质历史。
四、地层学研究简史1、萌芽阶段(17世纪—18世纪中叶)Steno(1631—1687)地层的三大定律:原始水平原理、原始侧向连续原理、叠覆原理罗蒙诺索夫(1711—1765)《论地层》地壳升降引起海陆变迁,化石是另一个时期的生物遗体。
2、地层学的形成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魏尔纳(A.G.Werner,1775-1817)水成论郝顿(G.Hutton,1726-1797)火成论阿都伊若(G.Arduino, 1715-1795)将意大利北部岩石分为5类:(1)原始的山系:不含化石,构成山脉中心的片岩片麻岩(2)第二纪山系:大理岩和成层灰岩组成,含海相化石;(3)第三纪山系:砾石、砂、粘土和凝灰岩组成,含丰富的海相化石;(4)第四纪的沉积平原,平原上的土堆和石礁;(5)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凝灰岩。
课程名称教师姓名班级重修班级校区总人数起止周数星期节次C语言程序设计罗小龙重修武汉2014武226-915 C语言程序设计罗小龙重修武汉2014武226-945 VBasic程序设计刘少华重修武汉2014武216-925 VBasic程序设计刘少华重修武汉2014武216-945沉积岩石学胡光明重修武汉2014武409-1432大学英语A(1)雷君君重修武汉2014武904-1115大学英语A(1)雷君君重修武汉2014武904-1125大学英语A听说(1)雷君君重修武汉2014武1004-935地球科学导论肖传桃重修武汉2014武296-615地球科学导论肖传桃重修武汉2014武296-625地球科学导论肖传桃重修武汉2014武296-635地球科学概论李相明重修武汉2014武1710-1215地球科学概论李相明重修武汉2014武1710-1225高等数学A(上) 1班、2班曹静重修武汉2014武2084-815高等数学A(上) 1班、2班曹静重修武汉2014武2084-825高等数学A(上) 1班、2班曹静重修武汉2014武2084-835高等数学A(上) 1班、2班曹静重修武汉2014武2084-845构造地质学汤济广重修武汉2014武1912-1525构造地质学汤济广重修武汉2014武1912-1545古生物地史学董曼重修武汉2014武236-1055古生物地史学董曼重修武汉2014武236-1062计算机基础张超宇重修武汉2014武974-825计算机基础张超宇重修武汉2014武974-8 双周45结晶学与矿物学胡华重修武汉2014武379-1145结晶学与矿物学胡华重修武汉2014武379-1155普通地质学李景义重修武汉2014武586-815普通地质学李景义重修武汉2014武586-835普通化学B胡圣扬重修武汉2014武1294-915普通化学B胡圣扬重修武汉2014武1294-935线性代数潘大勇重修武汉2014武1494-725线性代数潘大勇重修武汉2014武1494-755大学物理A(上) 1班郁春潮重修武汉2014 1班武1054-925大学物理A(上) 1班郁春潮重修武汉2014 1班武1054-935大学物理A(上) 2班代榕重修武汉2014 2班武1094-925大学物理A(上) 2班代榕重修武汉2014 2班武1094-935教室名称教室位置开课学院名称开课学院所在校区武培B-305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207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309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305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413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A-203c武汉培训楼A楼一年级工作部西武培A-203c武汉培训楼A楼一年级工作部西武培A-108c武汉培训楼A楼一年级工作部西武培B-212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205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205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212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213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105c武汉培训楼B楼一年级工作部西武培B-107c武汉培训楼B楼一年级工作部西武培B-107c武汉培训楼B楼一年级工作部西武培B-105c武汉培训楼B楼一年级工作部西武培B-209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212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208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208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A-206c武汉培训楼A楼计算机科学学院东武培A-103c武汉培训楼A楼计算机科学学院东武培B-206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B-209c武汉培训楼B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A-105c武汉培训楼A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A-107c武汉培训楼A楼地球科学学院武武培A-102c武汉培训楼A楼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东武培A-102c武汉培训楼A楼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东武培B-105c武汉培训楼B楼信息与数学学院东武培B-105c武汉培训楼B楼信息与数学学院东武培B-103c武汉培训楼B楼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东武培A-210c武汉培训楼A楼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东武培A-410c武汉培训楼A楼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东武培A-103c武汉培训楼A楼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东。
构造地质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210Z10课程名称:(中、英) 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与学分:32\2 实验学时:8先修课程要求:普通地质学适应专业:地质工程类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构造地质学>》长安大学苏生瑞主编(第一版)地质出版社。
参考书:1、《构造地质学》徐开礼、朱志贤主编地质出版社2、《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一卷应变分析,M J 兰姆塞、M I 胡伯著,刘瑞珣、常志忠、张荣昌译。
3、《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褶皱和断层,MJ兰姆塞、Mi胡伯著,徐树桐主译。
4、《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许志琴编著。
二、课程设置目的和意义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枝学科,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地质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地学理论发展上,构造地质学研究是探讨地壳的构造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动力来源的基础;实践上,在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问题方面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内地质构造,研究各种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技能。
三、课程基本要求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力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各类构造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构造现象的识别等。
素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构造地质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技能。
如地质图、剖面图、赤平投影图等各种图件的判读和绘制。
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如根据节理资料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变形结果推断变形过程,根据构造样式推断变形环境,根据地质图和有关资料恢复构造发展史。
要求学生了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新进展,了解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蜓特征:1、蜓又名纺锤虫,属肉足虫纲有孔虫目。
是一种已经绝灭的原生动物。
为李四光命名。
2、常认为是一种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
3、蜓具钙质微粒状壳。
4、一般大如麦粒,最小者不到1毫米,大者可达20—30毫米以上。
5、石炭纪-二叠纪,是进行全球性对比的重要的标准化石。
二叠纪末期绝灭。
形状:1、壳形:蜓为多房室包旋壳,一般为纺锤形或圆柱形,少数为球形或透镜形。
2、度量:壳轴-蜓壳平旋所围绕的一根假想轴壳长-轴向上最大长度壳宽-垂直于轴的最大宽度3、根据长宽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1)长轴型-长大于宽,呈纺锤形、圆柱形(2)等轴型-长等于宽,呈圆形、方形(3)短轴型-长短于宽,呈透镜形基本构造1.初房-蜓壳的初房位于壳中央,多为圆形,有时呈椭圆或不规则形。
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是细胞质溢出的孔道。
2.旋壁-细胞质在初房外继续分泌壳质形成的壳壁叫旋壁,旋壁围绕一设想轴增个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初房。
3.外壁-最外圈的旋壁 4.隔壁-旋壁前端向内弯曲形成隔壁。
按上述方式依次生长形成多房室。
两条隔壁之间即为一个窄长的房室。
5.隔壁沟-在壳的外表面,隔壁所在的位置呈沟状 6.壳圈-每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壳圈从内到外层层包裹。
7.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称为前壁,在壳的增长过程中,当后一个房室形成时,原有的前壁即变成了隔壁。
前壁上不具口孔,生物靠壁孔与外界相通。
8.隔壁孔-隔壁上有许多垂直表面的微孔,叫做隔壁孔。
9.口孔-隔壁基部中央由再吸收作用形成一个开口。
注意:前壁上没有开口。
10.通道-相邻隔壁上的开口位置相对,彼此贯通形成通道。
11.旋脊-通道两旁有致密方解石次生堆积形成从内到外盘旋的两条隆脊,叫旋脊。
12.列孔-某些高级的蜓类。
在隔壁基部有一排小孔,叫做列孔。
13.复通道-隔壁上的列孔彼此贯通,蜓内部就有好几个通道,称为复通道。
14.拟旋脊-列孔两旁相当于旋脊的堆积物,叫做拟旋脊。
长江大学刘家场普通地质实习
实习名称长江大学刘家场普通地质实习实习时间2013.8-2013.9
实习地点
介绍刘家场镇是湖北省重点城镇,是洈水风景区所在地,同时刘家场镇也是我校(长江大学)最大的野外地质实习基地。
实习意义实习的意义是大学四年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重要纽带。
实习目的实习的目的是建立地质学三大支柱——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重要的是:通过实习,能培养出基本的地质思维能力——理性认识。
为将来祖国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服务。
实习内容和任务1、地层学是建立岩石底层单位、年代底层学单位的感性认识。
要掌握实习区寒武纪-石炭纪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主要标准化石,了解实习区底层在扬子地区的地层的代表性,以及沉积特征早奥陶世生物礁。
2、关于岩石学,要学会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的识别、以及沉积环境的野外的基本分析方法。
掌握寒武纪—石炭纪的主要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3、构造地质学则要学会节理、断层的野外识别和描述方法。
掌握实习区断层的主要类型。
4、掌握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的编写及柱状图的编绘。
5、培养地质思维力能,学会初步运用地层学、岩石学特征和构造地质学特征分析实习地区地质演化基本格局,为下一步综合地质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实习收获刘家场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让我对地层、岩石和构造地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以后进一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汇总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地壳变形规律。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可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大一构造地质学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构造地质学的基础概念1.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球历史演化的学科,涵盖了地球内部、地表和地球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2.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形等方面的内容。
3. 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厚度约为30-70千米。
4.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心部分,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
5. 地球大气环境:地球大气环境包括大气层、气候系统和气象等因素,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二、地表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1. 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包括山脉、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种地形类型。
2.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由地震波传播引起地壳的震动,会导致地表地质变形和破坏。
3.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现象,是熔岩、火山灰和气体等物质从地下喷出,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喷发的现象。
4. 断裂:断裂是地壳中因构造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岩石破裂和错动的现象,导致地壳的块体相对运动。
5.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材料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包括变质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三、地壳的运动和地质变形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包括构造抬升、沉降、变形和平衡等方面的运动。
2. 构造力学: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形的力学原理,包括应力、应变和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3. 地质变形:地质变形是指地壳中岩石和地层发生变形和变化的过程,包括褶皱、断层、岩层滑动和隆起等方面的变形现象。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简介《构造地质学(第二版)》是由徐开礼和朱志澄主编的一本地质学教材。
本书旨在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壳运动的形成机制。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内容概述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二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本部分介绍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驱动力以及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等。
第三部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震地质学、地磁地质学、重力地质学等方法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部分:地质构造的微观变形本部分介绍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形力学原理和岩石变形的分类及其造山带的形成机制等内容。
第五部分: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包括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缘的特征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等。
第六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应用本部分介绍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内容。
特色与亮点•本书全面介绍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适合作为地质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内容更加全面和准确。
•本书结构清晰,知识点组织紧凑,适合快速学习和理解。
读者对象本书适合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地质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构造地质学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
长江大学地质实习报告长江大学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地质实习是我作为地质专业学生的重要一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我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实践运用。
本次实习由长江大学地质系组织,共计为期两周,地点包括山区、河流、高原等多个地质地貌类型,使我们受益匪浅。
下面将对此次实习的过程和经验进行总结。
二、实习地点概述1. 山区实习我们先来到了一个山区实习地,这里地势较为陡峭,山峰起伏,植被茂密。
在这里,我们学习了山地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学方法。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了断层的存在,断层以岩层的不连续为特征,能够揭示地壳运动的规律。
此外,我们还利用地震仪器对周围地层进行勘测,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路径,进一步了解了这一地区的地下构造。
2. 河流实习接着,我们来到了长江岸边,进行了与水文地质相关的实习。
我们通过划船和实地勘测,了解了河流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包括侵蚀、沉积等现象。
我们还对河道进行了水质采样和分析,了解了河水中的溶解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地磁仪器,勘测了河底的地磁强度,通过与周围地区对比,判断了河底的物质组成和地层结构。
3. 高原实习在高原地区,我们进行了地形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实习。
高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植被丰富。
我们学习了高原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土壤类型,同时也了解了高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通过采样和实地观测,研究了高原地下水储量、分布和水质情况。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遥感仪器,分析了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利用状况,为高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三、实习心得1. 实地考察增强了对地质地貌的理解地质实习的最大收获就是亲身经历了地质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我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地考察不仅加深了对地质事物的认识,还培养了在实际工作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同伴合作完成各种任务。
QQQQ长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地质学综合》第一篇地球1、地球概说知识点:宇宙概况;地球的形貌;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考核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依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地球的物理性质2、地壳知识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结构和类型;地壳重力均衡基本概念:地壳、大陆地壳、大洋地壳、岩石圈、大气圈考核重点:地壳的类型及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岩层的主要特征第二篇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述知识点: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
基本概念:地质作用考核重点: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内外力地质作用间的关系2、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知识点:风化作用概念;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壳、河流概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
地下水类型、成分、物理性质及其运动、存储条件;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地下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冰川的形成、运动与类型;冰川的刨蚀作用;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
风沙运动特点;风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湖泊成因、分类及湖水来源、成份与运动;湖泊的地质作用;沼泽的地质作用与煤的形成环境。
海洋地地质作用海洋一般特征;海洋的剥蚀作用;海洋的搬运作用;海洋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基本概念:河流阶地、深切河曲、侵蚀基准面、风化作用、风化壳、层间水、承压水、层理构造、层面构造、成岩作用、洋流考核重点:不同地质营力的风化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不同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不同地质营力的搬运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不同地质营力的沉积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成岩作用的类型、特征;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深切河曲的成因;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质作用的一般趋势;利用单向环流作用原理,分析与图示河边滩与河曲的形成;利用双向环流作用原理,分析与图示河流心滩的形成;分析与图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分析与图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煤的形成过程与主要成煤时期;3、内力地质作用知识点:现代地壳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史期间地壳运动的恢复方法、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基本概念: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岩浆侵入作用、火山作用、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断层。
荆州学院《构造地质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构造地质学考试时间:120分钟专业:地质学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种地质构造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A. 地形构造B. 构造线C. 断裂D. 折叠2. 地壳由内向外分为几个构造层?A. 2B. 3C. 4D. 53. 地球上的大陆与海洋的分布格局与下列哪个构造有关?A. 隆起B. 海底扩张C. 岩浆活动D. 断裂4. 下列哪个地质现象不属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畴?A. 火山喷发B. 地震活动C. 陨石坑形成D. 古地磁场变化5. 岩石圈的厚度大约是多少?A. 10 kmB. 30 kmC. 50 kmD. 100 km6. 下列哪个板块边界类型不属于构造边界?A. 转移边界B. 汇聚边界C. 分裂边界D. 拉张边界7. 海底扩张理论首次提出者是?A. 胡佛B. 李四光C. 翟志刚D. 赫希8.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的哪些层?A. 地幔、地核B. 地壳、地幔C. 地壳、地核D. 上地壳、下地壳9. 下列哪个地质事件标志着地球的历史发展中的新的阶段的开始?A. 火山喷发B. 陨石坑形成C. 地震活动D. 构造运动10. 以下哪种地质现象不属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畴?A. 古地磁场变化B. 深海盆地形成C. 现代海岸侵蚀D. 沉积岩岩性分析---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
()12.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由地幔和地核组成。
()13. 汇聚边界是两个板块向内运动的边界。
()14. 地震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现象。
()15.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一直在不断地扩张的。
()16.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构造构造、构造线和构造圈。
()17. 陨石坑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有关。
()18. 地球上的山脉是由板块的汇聚引起的。
一、名词解释: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
(4分)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4分)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
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4分)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
(4分)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4分)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4分)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
(4分)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
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4分)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
(4分)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4分)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
(4分)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
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
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
(4分)13、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
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逆冲断层。
(4分)14、侏罗山式褶皱:又称过渡型褶皱,主要指隔槽式和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
隔档式褶皱的特征是背斜紧闭,发育完整,其间的向斜平缓开阔;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发育完整,两个向斜间的背斜平缓开阔,常呈箱状。
(4分)15、日尔曼式褶皱:又称断续褶皱。
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以卵形穹隆、拉长的短轴背斜或长垣为主。
褶皱翼部倾角极缓,但规模可以很大;空间展布上无明显方向性。
(4分)16、相似褶皱:形成相似褶皱的各岩层弯曲形态相似,即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这种褶皱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故褶皱形态在一定深度内保持不变;其同一岩层的真厚度在翼部变薄,在转折端变厚,而平行轴面量度的“厚度”,在褶皱各部位大致相等。
(4分)17、平行褶皱:也称等厚褶皱或同心褶皱,其几何特点是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在褶皱各部分一致,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
(4分)18、剪应变:变形前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为角剪切应变(或简称角剪应变),其正切为剪应变。
(4分)19、剪裂角:最大主压应力轴与剪裂面之间的夹角。
(4分)20、共轭剪裂角: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压应力轴象限在内的共轭剪裂面之间的夹角。
(4分)21、发辫状构造:走滑断层沿走向常分解为若干与主断裂带相平行或以微小角度相交的次级断层,单条断层一般延伸不远,次级断层不断分叉交织,次级断层围限的地质体为断夹块;断夹块与断层在平面上构成了发辫状构造。
22、花状构造:花状构造是走滑断层系中的一种特征性构造,其在剖面上为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呈花状撒开,称之为花状构造。
23、韧性剪切带: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高剪切应变带。
24、Detachment(滑脱断层):指由于变形所引起的沿一个(或几个)地层层面的滑脱。
滑脱面两侧的变形是各自独立的或部分独立的。
产生滑脱断层的地层往往是低强度和高应变的软弱层,滑脱断层为一条断层和一个断层系统。
(4分)25、Denudational fault (剥离断层):是伸展区广泛存在的一种平缓状产出的铲状大型正断层,其效应为浅层次的年轻地层直接覆盖在老地层之上,并往往伴有变质杂岩体。
(4分)26、构造反转:是指早期为一个张性或张扭性的盆地后期转变为压性或压扭性构造盆地(正反转)。
盆地由伸展沉降转变为挤压上隆,正断层转变为逆断层的现象。
反之,则称为负反转构造。
(4分)27、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指走滑断层中因拉伸作用而形成的断陷盆地。
(4分)28、双重构造(duplex):指的是由顶板逆冲断层、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间的一套迭瓦状逆冲断层或断夹块(horse)组合而成的构造。
(4分)29、冲断褶隆(culmination):指逆冲作用形成的穹状隆起构造。
常见于逆冲岩席经断坡爬升至上一滑动面于断坡上形成的背斜式构造。
一般成顶部宽平的背斜式箱状构造和穹状背斜。
(4分)30、反冲断层(backthrust):在向一定方向逆冲的逆冲断层系中,常常出现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逆冲断层,这种反向逆冲断层称之为反冲断层。
(4分)31、冲起构造(pop up):指在逆冲断层系中,反冲断层与同时形成的逆冲断层所围限的部位,往往因强烈挤压而上冲,形成变形强烈的隆起构造,(4分)32、地质构造(构造形迹):指的是地质体(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形态变化与位置变化)。
(4分)33、构造层次:是指因向地下深处温度、压力升高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从而导致在同一期构造变形中,不同深度各带的变形各具特点和规律,形成特征性构造。
于是,自地表至深层划分成不同的构造层次(4分)34、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在垂向上是成层,分为不同规模的圈层;各圈层的密度、强度、地球物理性质等互有差异。
各圈层的界面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急变的,它们不仅是物质组成的分界面,也常常是构造活动面(4分)。
35、枢纽断层:有许多断层常常有一定的旋转运动,旋转量比较大的断层,称之为枢纽断层。
(4分)36、盆岭构造:在地壳伸展区,掀斜构造、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等同时产出,形成不对称的从列单面山,由山岭及其间的宽广盆地一起组合成的构造地貌单元。
37、阶梯状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断落,在剖面上构成阶梯式。
阶梯状断层又可进一步分为同向断层组和反向断层组。
38、箕状断层:如地堑中一侧断层发育,而另一侧不发育,往往会形成一侧由主干断层控制的不对称构造,称之为半地堑或箕状构造。
39、地堑: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巨型的地堑系为裂谷。
40、、地垒: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升盘。
二、填空题1、断层按力学性质分类(或按两盘相对运动分类)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2、按照劈理的传统分类,劈理可分为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三种类型3、影响岩体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主要有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和时间(应变速率)。
4、劈理形成的可能机制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机械旋转、压融作用、重结晶作用和压扁作用(晶体塑性变形)。
5、正花状构造表示走滑断层兼具逆(冲)断层性质,负花状构造表示走滑断层兼具正断层性质。
6、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或构造痕迹)。
7、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特征。
8、沿断层面走向方向产生滑动位移的断层(走滑断层)有三种,即转换断层、平移断层、和撕裂断层。
9、根据断层岩的变形特征,断层岩可分为两大系列,分别为代表脆性变形的碎裂岩系列及代表韧性变形及塑性变形的糜棱岩系列。
10、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前展式(背驮式)和后展式(上迭式)。
11、W.RJamison(1987)将逆冲作用引起的褶皱作用分为三种,即断弯褶皱作用、断层扩展作用和断滑褶皱作用。
12、岩层产状的三要素为走向、倾向及倾角。
13、当主应力σ1>σ2>σ3,且符号相同时,可以根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σ1、σ2、σ3为半径作出一个椭球体,该椭球体称为应力椭球体。
14、根据裂谷带的地壳性质,可将裂谷分为大陆裂谷、大洋裂谷和陆间裂谷等三种类型。
三、判断题(1)岩层、层面1、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
对2、对称浪成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底面。
错3、泥裂在剖面上一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面。
错4、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方向指向岩层的底面方向。
对5、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方向指向岩层的顶面方向。
错6、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其特点是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对7、雨痕的凹坑或瘤状印模的圆弧形顶端总是指向岩层底面。
对8、(2)断层运动方向1、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压性结构面(如褶皱轴面)与断层所构成的锐角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
对2、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面(如羽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错3、在断层旁侧发育的羽状剪节理与断层所构成的锐角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
错4、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示断层对盘运动方向。
错5、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示断层本盘运动方向。
对6、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一般构造背斜,其弧形顶端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
错(3)褶皱1、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变形而形成的。
错2、同沉积断层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断裂而形成的。
错3、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下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错4、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上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对(4)V字形法则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对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错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倾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错4、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