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质灾害
- 格式:wps
- 大小:463.50 KB
- 文档页数:5
青州二中高二地理组BCA课堂高二地理BCA教学案编制人:闫保婷使用时间:课题中国的地质灾害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2、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学习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学习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B案反思提升使用说明:根据提示预习教材并完成预习检测。
【知识要点】【自主学习一】地震灾害频次:我国地震多少,主要有、、和四个多发区。
灾情:我国地震灾情重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地震带、地区及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震级和震源:我国地震震源,烈度,除、、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的袭击。
【跟踪练习一】1、我国地震和灾情分布的特点是( )A.东多西少,东重西轻 B.东少西多,东重西轻C.东多西少,东轻西重 D.东少西多,东轻西重2、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原因是 ( )A.地震分布是东多西少 B.东部震级高,西部震级低C.东部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差 D.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自主学习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_______、______和上层岩性相对______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受______和______的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分布: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的______,特别是______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跟踪练习二】1、我国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主要分布在( )。
A.东部沿海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2、泥石流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炎热干燥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3、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C.爆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自主学习三】地质灾害多发区分布: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________、_______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风沙等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咸潮等生物灾害:蝗灾、鼠灾、生物入侵、森林火灾等1.1.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形成原因影响地区带来后果寒潮秋末、冬季、春初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强冷空气侵入除西藏、云南南部等地外的大部分地区严寒、大风、霜冻,影响生产和生活台风夏、秋季节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西北太平洋最多东南沿海地区狂风暴雨带来灾害,但可缓解伏旱旱灾、洪涝春夏多旱、夏季多涝降水季节不均,年际变化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大部分地区常交替出现水旱灾害给国民经济、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沙尘暴春季源于蒙古和我国沙漠地区,在春季随风来袭西北、华北地区,有时侵袭到江淮地区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影响交通2.2.2.对所有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共同之处有: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RS/GIS/GNSS),实施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与减灾意识。
自然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自然属性:再生性质: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总特点:总量大、人均不足、分布不均1.1.2.3.l 中国人均水资源3.3.水能资源4.矿产资源省区主要产地黑龙江鸡西、鹤岗、双鸭山河北开滦、峰峰山东兖州江苏徐州贵州六盘水陕西神府宁夏石嘴山辽宁抚顺、阜新河南平顶山、义乌山西大同、平朔、阳泉安徽淮北、淮南四川攀枝花内蒙古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准格尔、东胜煤炭资源4.油气资源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及东部浅海大陆架地区。
4.非能源矿产矿产主要产地省区铁鞍山辽宁迁安河北邯郸河北白云鹗博内蒙古自治区大冶湖北马鞍山安徽攀枝花四川镜铁山甘肃石碌海南4.非能源矿产锑锡矿山湖南钨大余武宁江西铅锌水口山湖南锡铁山青海钼杨家杖子辽宁金堆城陕西铜德兴江西铜陵安徽东川云南白银甘肃矿产主要产地省区4.非能源矿产汞铜仁贵州镍金昌甘肃金招远山东锰湘潭湖南桂平广西壮族自治区锡个旧云南矿产主要产地省区能阳能5.核能6.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舟山渔场长芦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中国地质特征中国地质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拥有众多独特的地质特征。
这些地质特征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地貌格局,还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中国地质特征展开探讨,重点涉及中国的地质构造、地质遗迹、地质灾害以及地质资源。
中国地理座落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起伏不平。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地表地貌的形成。
中国地质构造主要有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欧亚大陆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构造和太平洋板块的次生构造。
这两个构造单元的碰撞和演化,导致了中国地表地貌的多样性。
中国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则以高山、高原为主。
长江、黄河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拥有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地质遗迹。
从古生代至新生代,中国陆续形成了大量的地质遗迹,包括喀斯特地貌、古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等。
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在中国广泛分布。
例如广西的桂林、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都是中国喀斯特地貌的代表。
古冰川地貌则记录了地球长期的冰川活动,中国的祁连山、唐古拉山等地保留了丰富的冰川地貌遗迹。
火山地貌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包括长白山、武夷山等。
这些地质遗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地理景观,也为地质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线索。
地质灾害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质灾害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
地震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带,地震分布广泛。
其中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经常发生地震。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困扰。
山区地形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定,加之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容易引发这些地质灾害。
中国政府和地质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和应对这些问题,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中国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的地下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风险评估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构造活跃,常年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风险评估,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中国西南地区地势复杂,由高山、高原和盆地构成。
这种地形形成了多种地质灾害的环境条件。
例如,地震是最为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
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交汇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
在这个地区,常年发生地震,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其次,西南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滑坡是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典型代表。
由于降水量大,地形陡峭,土壤松散,滑坡频繁发生。
每年的雨季,滑坡事件的数量增加,导致大量的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困难。
除了滑坡,中国西南地区还经常遭受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在梅州、遵义、贵阳等地,由于长期的采矿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事件屡禁不止。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必须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规模和影响范围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滑坡的风险评估中,可以通过测量土壤的渗透性和稳定性,评估滑坡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除了风险评估,加强地质灾害防范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西南地区,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抗灾能力。
例如,可以加强道路的加固和排水系统的建设,减少滑坡和泥石流对交通的影响。
此外,教育居民地质灾害防范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也至关重要。
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原则,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与此同时,加强地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总之,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学目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基本知识】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多发区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二、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1)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来源:学&科&网Z&X&X&K]思考: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2)一个地震带:南北地震带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思考:唐山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a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b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c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d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e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思考: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来源:学。
科。
网](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我国地震的震源浅、烈度高。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三、滑坡、泥石流灾害[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来源:Z_xx_]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思考:我国泥石流和滑坡主要分布地区。
[来源:学,科,网Z,X,X,K]图2.12表明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知识强化】读“2009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1~2题。
1.由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2.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3.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B.类型齐全的特点C.爆发频繁的特点D.规模巨大的特点4.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严重破坏③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图”,据此回答5~6题。
5.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A.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 B.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6.下列省区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A.广东省 B.台湾省 C.湖南省 D.云南省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7~8题。
7.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8.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下图是“我国不同时期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气象预报等级分布示意图”(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据此完成9~11题。
9.2010年5月28日,我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市、区)是( )A.粤、桂、滇 B.滇、川、赣 C.浙、湘、鄂 D.川、陕、鄂10.造成2010年5月28与8月23易发生地质灾害区的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壳活动 B.地形状况 C.雨带分布 D.植被状况11.从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形成机制看,我国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 ) A.4~9月 B.10月~次年3月 C.6~11月 D.12月~次年5月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读下表判断12~13题。
震中地点震中地理坐标地震发生时间(北京时间)震级①新西兰南岛近海45.2°S,166.5°E 2003年8月21日20时12分7.0级②伊朗南部29.3°N,58.4˚E 2003年12月26日09时56分7.0级③西藏班戈与青海海西之间34.3°N,89.4°E2004年04月22日18时02分5.0级④希腊南部35.8°N,23°E2004年11月4日14时22分5.8级⑤台湾以东海中24°N,122.6°E2004年11月8日23时54分6.5级⑥哥伦比亚西海岸近海4.6°N,77.5°W2004年11月15日17时06分7.4级12.上表列出的地震中,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是( )A.①④⑤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13.地震发生时,震中地点位于昼半球的是( )A.①⑤ B.②⑥ C.④ D.③④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
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15.2011年6月3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两次遭受强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读“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3)南方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在________月份最容易发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自然灾害能诱(引)发滑坡的是(多选)( )A.地震 B.暴雨 C.台风 D.干旱(5)下列地区属于我国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区的是(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参考答案1.C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新疆、青藏、华北和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区。
]2.D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
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
]3.A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4.C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甚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①②③④都可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加重。
]5.C 6.B[从两图对应关系看,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或反比关系,但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但经济损失明显较大,说明地震发生次数并未减少,但由于抗震能力的提高,导致死亡人数减少。
]7.D [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湿润,温差较小。
]8.B [破坏植被,使地表稳定性下降,易诱发泥石流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