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的制服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日本传统文化-—浅谈和服的演变和发展前言世界因文明而产生,而人类是由文化塑造出来的,在这学习日语的这段时间里,我学习了不少关于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性,同时也明白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情和现象。
人类文化的生态群落是丰富多彩的,孕育了风韵多姿的民族文化。
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创造了不同的世界文化,随之也成为了一种确认民族身份的象征。
然而,日本和服正是作为了日本民族的象征,从和服的各个方面无处不体现了日本传统的文化.借这次写论文的机会,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日本和服的演变和发展,并在这种变化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通过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从客观的角度清楚的了解日本传文化.一、先天的因素造就了如今的日本(一)地理位置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
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日本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每年平均多达1500多次。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二)自然环境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火山和地震带比较多,由于多次的火山喷发和连续不断的地震,将原本那座平静的小岛变的支离破碎。
在这同时,日本的许多奇观美景也由此而诞生.四面环海,海岸线所及之处都有着不得不令人惊叹的绝佳美景。
日本的自然景观是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
篇名:日本學生的制服文化作者:宋曼如。
私立治平高中。
應用外語科三年愛班陳曉君。
私立治平高中。
應用外語科三年愛班劉趙磊。
私立治平高中。
應用外語科三年愛班指導老師:朱品芳老師壹●前言制服對於日本人來說象徵著團體精神和集體主義,穿上制服就表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團體的目標為中心。
日本人也把制服視為正式服裝的一種,而上學也算是一種正式場合。
除了是學校用來規範學生的工具之外,也讓學生免除每天煩惱該穿什麼服裝上學的問題,減少其他服裝的支出。
最重要的是,穿上制服能展現自我的青春魅力。
帶著橘色寬緣帽、背著書包稚氣的幼稚園小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國、高中時,為了宣告自己以成為少女,而少女的特權就是可愛,這時的學生總會把制服裙子捲個幾圈成了迷你裙,因為他們認為這就是"可愛"。
甚至會以制服來決定要讀哪間學校,可知制服對於日本學生來說的重要性。
透過這次的論文來介紹日本制服的歷史以及制服對於日本人的意義。
貳●正文一、歷史在明治初期的女學生是穿著和服去上學的,髮型則是日本女性的傳統髮型,但日本的和服只適合坐蓆,對於學校裡坐在椅子上聽課的學生來說是相當不方便的,一坐下,和服的下擺便會被撐開,也會因此露出小腿,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不雅觀的,於是後來提出穿男袴以解決問題。
1880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日本海軍以水手服作為軍服,但穿著海軍服並不是海軍的專利,日本女性教育家井口阿久利提出以水手服作為女學生制服的想法,久而久之,日本學生穿著水手服給人一種既定的可愛形象,水手服也變成典型的日本女學生制服。
而男學生的黑色立領金鈕釦服裝也是由明治時代的日本軍裝演變而來。
二、意義制服的意義包含了紀律、團隊精神、彼此認同等等…,同時也具有整齊的效果,所以軍、警、學生都會穿著制服。
穿著制服的同時也會有約束自己不能做出損害團體形象的事之功能。
對於學生來說,雖然穿制服被剝奪了自由,但穿上制服後自然而然地也會產生一種歸屬感,並能帶給學校一種整體感,這樣也就不需花太多的心思在每天的服裝造型上面,也能夠讓學生把心思專注於課業上。
小议日本的制服文化【摘要】在日本,不管你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如白领、企业员工、店员,或其他职业,似乎都与制服有着紧密的关联。
早期的制服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有关,当时强调统一性、纪律性,制服是这种政治气候的外在体现。
当代日本之所以给人以“制服大国”的印象,在于日本人的自律、遵守公共秩序,强调对职业的尊重与对工作的责任感,而制服的盛行,也正是源自这样的国民性。
本文以校服为例,浅议日本制服体现出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制服文化自律秩序国民性校服日本【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89-02一日本制服之“爱”与“诚”从历史角度来看,日本是世界罕见的“单一民族国家”,从地理角度来看,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长期以来,除了在二战败北之后美军一度驻守,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维持着其独立国家的地位。
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维持其独立性,除了外部的原因之外,其内部的坚固的组织性与保守性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为了确立以天皇制、幕府政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也为了维护这样的组织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过程中都注重构建相应的思想统制,共通认识和伙伴意识也日益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思维模式中。
日本人认为与周围的人保持协调性、重要的事情必须要好好确认之后再做……这些源于保守性思维的思维方式都是美德。
相反,与众不同,与一般人格格不入的行为被认为是扰乱组织的丑行。
象征这种组织性与保守性的就是日本的制服。
制服,俨然让你与本来存在于个体外部的服装变成一个共同的生命体。
而这种生命体的特质便是——严谨、周到与仪式感。
公元6~7世纪,商号、级别或行业制服拉开了日本制服史的序幕。
广义来说,那时候的朝廷官员依照不同官阶所穿带的服饰便是一种制服。
而神职人员更是以与众不同的服装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大商铺员工都穿染有“屋号”或“商号”的外衣,各类职业的人都有其固定的服装。
幕府的武士所穿的虽然都是和服,但依据其身份与官职高低也都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日本服装的历史沿革与日本服饰文化漫谈日本服装的历史沿革“和洋并重”是日本服装主流,仍与其多元文化互为表里,成为显示日本社会和日本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
最初的日本服装是被称为“贯头衣”的女装和被称为“横幅”的男装。
所谓“贯头衣”就是在布上挖个洞,从头上套下,然后用带子系住垂在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于裙子的下装。
所谓“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剪的布围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为基础,逐渐演化而成的。
日本出土的公元三至七世纪的古墓人偶中,已经有了各种和服的形象资料。
公元八世纪,中国唐代服装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和服的名称,如“唐草”、“唐花”、“唐锦”等,即显示了这一点。
今天日本人穿的和服,大致是在六百年前定形的。
和服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上身呈直筒形,缺乏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能显示出庄重、安稳、宁静。
不仅如此,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八个之多,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应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的自然气候。
不过,和服虽适应日本的自然气候,却并非始终适应社会政治气候。
随着明治维新对“世相一新”的要求,日本人的服装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明治四年,即1871年9月4日,明治天皇颁布勅谕,宣告:“朕今断然更服制,使风俗一新。
”随着这一勅谕的颁布,邮政、铁路、军队、警察等公务员的服装开始以“洋服”为样服进行统一,即军服和官服成了日本服装“洋服化”的先驱。
然而,可笑的是,当时的“洋服化”实际具有明显的“和洋混淆”色彩,显得不伦不类。
据史书记载,当时穿洋服、着木屐行于街上者相当普遍。
史书有记载,当时见了穿洋服的“怪物”,常有儿童惊哭、狗吠不停的现象。
可见,最初日本人和狗仍“少见多怪”。
女性服装“洋服化”的发端始于西洋文明的标志性建筑“鹿鸣馆”。
虽然在1883年,出席开馆仪式的日本女性仍保持传统,但此后随着社交“派对”的导入及其在政府官员中的流行,夫人们逐渐开始洋装裹身。
日本的和服文化姓名:卢瑶瑶班级:艺设12-1 学号:120544115摘要:提起日本、日本文化,绝大多数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身着华丽和服的日本女人的优雅神韵。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图样、款式、颜色等也是相当丰富。
下面就和服的由来、和服的种类及适宜场合、以及和服折射出的日本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和服的由来和服的种类和服的纹理日本文化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最为重大,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
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虽然和服不断得改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
对于和服的传入还有一种说法:奈良时代,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首先在贵族中流行,被称为唐风贵族服。
到平安时代,对唐风贵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体变长,衣服的幅度变宽。
为给人以美感,穿时紧紧贴在身上,有意识的显示出人的线条美,对这种变化,日本人称其为国风化。
从此这种服装便固定为日本的和服。
和服的种类繁多,基本分为便服和礼服两种。
男式和服款式较少,颜色单调,多以深色为主,腰带细,穿着简便。
女式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穿戴繁琐,一个人很难完成。
此外根据参加的场合不同,穿着和服的颜色,样式等也有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浴衣:是棉质材料的简化版和服,它是安土桃山时代浴后流行穿着的“汤帷子”由于轻便凉快,很适合浴后、室内、夏季炎热时作为休闲服饰穿着,很受平民的喜爱,因此演变成现在的“浴衣”。
留袖和服:主要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
以黑色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的叫黑留袖,为已婚女性礼服。
在其他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者一个花纹,下摆有图案,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的,叫色留袖,又称访问和服,没有已婚和未婚之分。
主要是女性在在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晚会等场合时穿的和服。
日本职场文化
一、严谨的制度、管理和上下关系。
在日本的企业里,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规矩去做,所以看上去一切都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二、上班时必须要穿制服或者工作装。
纵观整个日本,上到政客,下到工薪阶层,基本上都会身着西装或制服上下班,这是日本一直以来的传统。
日本人认为衣服穿得不得体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工作的不重视。
三、讲求“时间”与“礼仪”。
日本社会给人的感觉就是严谨,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视,不管是问候打招呼,还是对前辈后辈的礼仪态度,在任何方面都发挥得面面俱到,凡事都先为对方想好。
四、非常重视团队合作。
与同事一起合作,一个人办不到的事,一群人能做到;一个人想不出来的企划,一群人能讨论。
及时完成上司给分配的工作,和同事多沟通多交流,一起合作,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因此在日本,团队协作非常重要,这也是日本职场里的一个准则。
五、健康管理也是日本职场的必备素质,如果因生病无法坚持工作,需要尽早报告。
一定要自己与上司联系。
六、日本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后,会对新人实行新员工研修制度。
这种新人培训就像手把手教授式的教育,使新员工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为企业带来更好的价值。
而且在日本职场中,非常重视能力,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发展前景。
日本大正时代服装风格特点大正时代是日本大正天皇在位的时期,1912年—1926年,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日本大正时代服装风格特点,供大家阅读!日本大正时代服装风格特点大正时代洋服取代和服成为流行的服式。
女性主义的抬头,使得服装西洋化变得不再是局限于男性,女学生的制服由初期日本化的行灯袴变为后期西化的水手服。
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也是一个洋服取代和服的转折点。
由于灾后社会动荡,抢掠时常发生,穿着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为和服紧身的剪裁影响而成为贼人抢掠的目标。
翌年,东京妇人子供服组合发起了妇女服装西洋化的行动,使洋服进一步取代和服成为妇女的日常穿着。
男性流行西服。
女性方面,出现鲑色和紫色等晕色的华丽外褂和外套。
日本大正时代思想文化方面大正时代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
该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
自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发展,并成长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
这一阶层在政治上反对当时的军阀官僚专制,要求实现政党政治,实施普选,从而形成大正民主主义运动。
在此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大正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性,即主张确立近代自我,宣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成为大正文化的基调。
哲学思想在民主主义的时代风潮下,大正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一展新貌。
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哲学独占鳌头,堪称大正哲学的主流,其影响不限于狭义的哲学领域,而波及整个知识界。
作为新康德学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义、人格主义、教养主义,一时风靡思想界。
文化主义在肯定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强调人的主体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义思潮,即把人格价值视为唯一的伦理价值。
为大正文化推波助澜的岩波书店出版许多新书,并于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学丛书》(12卷),宣传理想主义哲学,被称为“岩波文化”。
此外史学家津田左右吉对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义解释,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对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大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谈现代日本社会「ファッション文化」摘要:日本作为当代亚洲第一文化输出大国正在向世界输出文化。
本文以日本现代社会流行文化中的「デコ」和「制服」文化现象为视点,分析其兴起、发展的原因以及背后潜藏的日本文化。
关键词:ファッション文化デコ制服目前,在亚洲,日本的「ファッション文化」可以说是居于首位。
而今从大环境看,产业社会中的日本正面向世界输出「デコ文化」和「制服文化」。
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文化现象进行如下解析。
一、「デコ文化」近年来,在日本社会出现了「デコ電」、「デコネイル」、「デコ電子辞書」等新词汇,且这些在都市年轻女性当中备受青睐。
「デコ」一词来源于英语“decoration”,是装饰,装饰品的意思。
「デコ電」指的是年轻女孩儿们手机上的小挂件,镶钻饰品等。
「デコネイル」指指甲上的装饰,美甲等。
也有人在自己的「電子辞書」上镶嵌各种钻饰,因此叫「デコ電子辞書」。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神户地区,90年代初日本歌星“浜崎あゆみさん”受到众人追捧,从那时起,众多追捧者效仿她的打扮,这种现象从此作为“女性文化”在日本盛行起来。
那么,「デコ文化」兴起的原因及背后蕴涵这怎样的日本文化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年轻女性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追求「デコ文化」当然不仅是因为好看,而是在于这种能够体现个性的饰品中所有者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种随身携带的小东西上进行装饰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日本的「縮み文化」。
也就是说,日本人往往把小的东西神化,认为小的东西既不张扬,又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格。
李御寧在《「縮み」志向の日本人》一书中已有阐述。
众所周知,日本人的「縮み志向」尤其体现在建筑上,日本的「庭園」建筑风格就严格追求这一点,在细微之处追求完美体现艺术,「デコ文化」是日本人的「縮み志向」在现代社会中的印证,它体现了主人所投入的「エネルギー」,以及品味和个性。
专门从事「デコ」这种工作的人在日语中称为「デコラー」,她们享受着为这份工作投入的经历和得到别人称赞时的乐趣。
论日本的制服文化
摘要:日本人都喜欢穿制服,这已经成为日本全民的共同文化。
日本人制服情
节的背后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体现。
是危机意识和等级制度的体现。
但我们也看到了制服文化的发展,它所代表的文化已不再是压抑的,而是充满青春与活力的象征。
关键词:日本学生制服制服文化
一提到日本的服装除了和服以外,我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非女同学的制服莫属了。
在日剧和一些日本漫画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穿着可爱制服的女生三三两两的走在大街上的景象。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青春可爱。
在我看来,日本人喜欢制服,从幼稚园开始大家就有统一的制服,连书包都是统一的,给人整齐统一的感觉。
但是每个人都有做不一样的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女生,不喜欢与别人撞衫,想穿出只属于自己的风格。
可据了解日本女生都喜欢穿制服,就算周末大家也不想脱下它。
可见日本人对制服有着特殊的情感,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制服文化。
一.日本学生制服的由来
原本日本学生的制服为传统的和装,也就是所谓的裤裙,不管男女都是穿这种,现在也只有在大学毕业典礼看的到了。
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逐渐洋装化运动后的结果,日本的学校陆陆续续抛弃了传统的和装,采用的式样则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黑色立领制服,这是真正的军服修改而成,要说它是准军服也可以,其实就是海军军官的第一种军装,最早是1879年日本贵族学校学习院正式采用。
至于女孩子由于没有女兵专用的服装,所以就借用了水手服来代替,最早是福冈女学院先采用作为体操服,然后逐渐变成正式的制服,接着风行全国,在战前全日本的女学生全部都是穿用水手服,而根据国情,原本下半部的裤子也被修改成裙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从服装表现上,同样是穿着海军制服,但是男女却不相同,这是日本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使然,因为制服代表权威,服从的意义,男学生穿着代表管理者的军官制服,而女学生穿的却是代表被支配阶级的士兵制服,经由这种方式确定了整个社会秩序。
后来在战争的岁月里,水手服也成为整个国家动员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配件,象征了绝对服从的意涵。
原本在其它国家只是单纯的儿童服饰,流传到日本却有了这样的大变化,也是当初英国所始料未及的。
到了战后,为了迎接高度经济成长而需要的团队精神,制服作为团体意识的育成工具又再度复活,只不过因为军国主义被压制,和平主义的抬头,所以水手服也就没有像战前那般地风行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反到有了其它层特殊的含意。
没想到简单的服装却有如此复杂的源流与意涵,我想一些女性教育行政官员在知道水手服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后,恐怕就不会认为水手服很可爱了。
二.制服文化在日本的发展
在日本不仅是学生,除了处于社会底层的木工之外,人人都穿制服。
人们曾问一名资深观察员:是什么使日本人在经历重创(二战)之后照常运行?他用一个词回答:“不安全感。
”接着解释说:“无处不在的忧虑……每天都调动着成千上万的人。
”另一位在日本妇女学院任教的观察员注意到日本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信念:人们总是处在他人的监督中。
因此,一个人的外表和整体面貌显得最
为重要,并且那里的行为统一性比其他很多地方更能让人从个人耻辱中找到更安全的庇护。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年轻亢奋、雄心勃勃的商人穿上必须的黑西装和白衬衣,系着为形象增色的领带。
出租汽车和公共汽车司机喜欢戴着白手套。
治安警卫、导游和电梯操作员穿着类似军服的制服。
小男生统一佩戴黄色盖帽,肩背过大的背包。
年长的男生穿着藏青色制服,而年长的女生穿着严严实实的海蓝白的套装、深蓝裙子(褶的数字被严格地制定),有着水手“挡水板”衣领的白色水手衫(日语中女生校服合适的术语是sera fuku:水手制服)。
在一些学校甚至鞋带的颜色都有规定,有一定的规范。
这种统一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成年。
在日本没有随意的周末,事实上,那里任何东西都不是随意的。
三.制服文化被予以新的内涵
对现在的日本学生们来说,制服当然起着连系学校和自己的作用,另外也是在日本社会再度主张“学生”这个集团归属的事物。
根据东南路易斯安娜大学的研究发表,仅限于在学校里,制服起着除去表现在服装上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
这也是人人平等的一种体现。
在此,或许会有制服会剥夺学生自我表现的争议。
但是,其实学生们有通过制服表达自己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有的被说反叛的、“Cool”的男生们会把衣领上的纽扣拿掉,或者为了不让全身上下漆黑一片而用色彩艳丽的腰带。
日本的女生也一样,常常系色彩鲜艳的鞋带,用闪闪发光的饰品,在拉索上带上卡通图案的钥匙环和手机挂件。
也有女生为保持和特定小组的人的一致感而反叛地穿鼓起的及膝袜,把裙子改到冲击性的高度。
根据其他记述,制服对学生来说还是“初恋告白”的象征。
中学及高中毕业时,女生会去要喜欢的男生的“第二颗扣子”。
如果这个男生也怀有同样的感情,就把第2颗扣子(离心脏最近的扣子)取下来给那个女生。
这些都是新时代日本年轻一代赋予制服文化的新内涵,死板的制服也可以是时尚,年轻和活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