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肌肉注射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96.00 KB
- 文档页数:8
肌肉注射法教学设计摘要:从教学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特色创新5个方面,对肌肉注射法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肌肉注射法;教学设计;信息化1教学分析1.1教学内容本次课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王静主编的2016版《护理学基础》,本次教学内容选自第十四章给药中第四节注射给药法中的肌肉注射法,结合临床应用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开设肌肉注射法实训课程,共计两学时。
1.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关于肌肉注射法,学生前期已学习注射给药原则、肌肉注射理论知识,学会了吸药法、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这为肌肉注射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课上表现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多媒体很感兴趣,能够熟练应用智能手机。
1.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我们确定了本次课的知识目标:掌握肌肉注射法目的、注射部位的定位方法;技能目标:正确进行肌肉注射部位的定位,正确实施肌肉注射法,能够运用无痛注射技术;素质目标: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射原则,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根据相关培养方案,结合学生以往的课堂表现和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本次课的重点为肌肉注射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肌肉注射部位定位、肌肉注射的进针角度为本次课的难点。
2教学理念传统的护理实训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教学与临床脱节、学生机械地进行操作练习与学习兴趣不高、重难点难以突破、评价方式单一且行业评价较难实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团队成员改革传统的实训教学方式,遵循“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加强院校合作,使教学适应临床护理岗位需求,同时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此外,充分利用移动数字平台、理实一体化教室、录播设备等开展实训教学。
3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将两学时的课堂内容分为4个环节,将教学重点放在难点突破和技能训练上。
3.1课前导学课前学生通过微信接收学习任务,并登录手机App,复习相关理论知识,观看与肌肉注射法相关的操作视频,了解操作要点;学生到开放实训室,根据任务单进行小组合作,在肌肉注射模型上进行肌肉注射法流程演练,录制操作过程并将其上传至平台。
1. 知识目标:- 了解肌肉注射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症。
- 掌握肌肉注射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 熟悉常见肌肉注射部位的选择。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进行肌肉注射操作。
- 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 能够处理肌肉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爱患者、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 提高学生面对患者时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肌肉注射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症2. 肌肉注射的操作步骤- 注射前准备- 患者体位摆放- 注射部位选择- 注射操作- 注射后观察与处理3. 肌肉注射的并发症及处理4. 常见肌肉注射部位的选择5. 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一)导入1. 通过提问或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肌肉注射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2. 介绍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1. 肌肉注射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症:- 解释肌肉注射的原理,即药物通过肌肉组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 列举肌肉注射的适应症,如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
2. 肌肉注射的操作步骤:- 注射前准备: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检查药物、准备注射器等。
- 患者体位摆放: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侧卧位等。
- 注射部位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臀大肌、臀中肌、三角肌等。
- 注射操作:消毒皮肤、进针、抽吸、注射、拔针等步骤。
- 注射后观察与处理: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 肌肉注射的并发症及处理:- 解释肌肉注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血肿、硬结等。
- 介绍相应的处理方法。
4. 常见肌肉注射部位的选择:- 讲解不同注射部位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5. 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 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 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三)示范1. 教师示范肌肉注射操作,包括注射前准备、患者体位摆放、注射部位选择、注射操作、注射后观察与处理等步骤。
肌肉注射法教学教案一、引言在医学教学中,肌肉注射是一项基础且常见的操作技术。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肌肉注射法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掌握该技术,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二、理论基础1.肌肉注射的定义和适用领域: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溶液注入肌肉层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给药、免疫接种等情况。
2.肌肉注射的优点:- 药物可以快速进入全身循环系统,迅速发挥作用。
- 相对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减少了药物的首过效应。
- 肌肉注射可以提供稳定的药物浓度,延长药效持续时间。
3.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包括臀部、大腿外侧、上臂三角区等。
三、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 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 准备针头和注射器。
2.选择注射部位:根据药物性质、患者情况和注射容量,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3.准备患者:- 向患者解释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 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暴露操作部位。
4.皮肤消毒:用消毒剂擦拭注射部位,保持消毒区域。
5.手法操作:- 用无菌手套握住注射器。
- 快速穿刺注射部位,角度约为90度。
- 利用手法抽吸,确保未进入血管。
- 缓慢注射药物,避免疼痛或局部组织损伤。
- 快速拔针后,用消毒剂消毒注射部位。
6.处理废弃物:将废弃的针头、注射器等放入指定的装置中,确保安全处置。
四、安全注意事项1.注射部位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避免注射到肌肉无法承受的范围,如血管、神经、骨头等。
- 避免注射到有异常皮肤病变、感染或肿瘤的区域。
2.药物选择与准备:- 了解药物的特性、适应症和禁忌症,并按照医嘱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剂量。
- 在准备和操作过程中,保证药物的无菌性。
3.注射操作的技巧:- 确保操作过程中手部卫生,佩戴无菌手套。
- 确保注射器和针头的无菌状态。
- 穿刺角度和深度应适当,避免损伤周边组织。
4.遵守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规定:- 将废弃的注射器、针头等放入指定容器中,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肌肉注射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掌握肌肉注射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肌肉注射。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操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教学重点:1. 肌肉注射的操作步骤。
2. 注射部位的选取和注射角度。
教学难点:1. 注射部位的准确选取。
2. 注射角度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品: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消毒棉签、无菌手套、生理盐水、药液、注射床、模拟人等。
2.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有哪些适应症和禁忌症?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肌肉注射的目的: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2. 肌肉注射的适应症:适用于需要快速吸收的药物,如抗生素、止痛药等。
3. 肌肉注射的禁忌症:局部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
4. 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a. 注射部位要准确,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等。
b. 注射角度要合适,一般为90度角。
c. 注射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三、示范操作1. 教师展示肌肉注射的操作步骤,包括:a. 准备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消毒棉签、无菌手套等。
b. 检查药液,确认无误。
c. 选取注射部位,如臀大肌、三角肌等。
d. 进行皮肤消毒。
e. 取针头,注入药液。
f. 取出针头,按压注射部位。
2. 学生观察并记录操作步骤。
四、学生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模拟人,进行肌肉注射操作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肌肉注射有哪些注意事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解注射部位的选取和注射角度1. 注射部位的选取:a. 臀大肌:注射量大,适用于成人。
b. 三角肌:注射量小,适用于儿童。
c. 肌肉注射部位应避开神经、血管等。
2. 注射角度:a. 一般为90度角。
肌肉注射教案.doc肌肉注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肌肉注射的定义、适应症和禁忌症。
2. 掌握肌肉注射的步骤和操作技巧。
3. 能够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和注射器具。
4. 能够熟练进行肌肉注射,并注意注射后的护理。
二、教学重点:1. 肌肉注射的定义、适应症和禁忌症。
2. 肌肉注射的步骤和操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1. 肌肉注射的定义:将药物溶液注射到肌肉组织中,通过肌肉血液循环迅速达到全身各部位。
2. 肌肉注射的适应症:适用于药物口服不易吸收、需要快速起效、需要稳定药物浓度的情况。
3. 肌肉注射的禁忌症:注射部位有感染、注射部位有创伤、注射部位有肿瘤、注射药物禁忌肌肉注射等情况。
4. 肌肉注射的步骤和操作技巧:(1)准备工作:检查药物名称、剂量和有效期,准备注射器具、酒精棉球、药物等。
(2)选择注射部位: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臀部外上象限、上臂三角区和大腿外侧前上方,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3)准备肌肉注射:消毒注射部位,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让药物室温适应。
(4)操作步骤:a.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药物,注意药物剂量。
b. 抓住注射部位,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
c. 用一只手拉开肌肉,另一只手将注射器插入肌肉组织,注射药物。
d. 缓慢推注药物,注意不要快速注射。
e. 将注射器拔出,用棉球按住注射部位,轻轻按摩注射部位,以促进药物吸收。
(5)注射后护理: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出血、肿胀、感染等情况,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肌肉注射的定义、适应症和禁忌症,让学生了解肌肉注射的概念和应用范围。
2. 演示法:教师演示肌肉注射的步骤和操作技巧,让学生观摩并记住每个步骤的关键点。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互相观摩和指导,熟练掌握肌肉注射的操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检查每个步骤的正确性和流程的顺序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肌肉注射法教学教案一、引言肌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本教学教案将详细介绍肌肉注射的基本概念、适应症、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安全地进行肌肉注射。
二、肌肉注射的定义和适应症1. 定义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体表肌肉组织中的一种给药方式。
相比其他给药途径,肌肉注射可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吸收速度。
2. 适应症肌肉注射适用于以下情况:- 药物无法口服或经消化道吸收不佳的情况;- 需要迅速起效的药物;- 需要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的药物。
三、肌肉注射的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肌肉注射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确认患者的身份和医嘱;- 准备所需的注射器、药物、酒精棉球等器械和消毒材料;- 按照消毒规范将注射器和药物进行消毒。
2. 注射部位选择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对于达到良好的注射效果非常重要。
一般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部外上象限、股四头肌中上段外侧、肱二头肌肌肚等。
3. 注射操作步骤(1)洗手并戴好手套;(2)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由内向外进行擦拭;(3)准备好注射器,抽取适量的药物;(4)将注射器插入注射部位,一起取出几毫升的血以避免误入血管;(5)缓慢注射药物,保持注射速度均匀;(6)完成注射后,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并粘贴伤口贴。
四、注意事项1. 检查药物有效期和透明度等药物质量指标,确保使用合格的药物;2. 注意注射器的选择和准确读数,避免药物浪费或用量不准;3. 注射前确认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免过敏反应;4. 根据药物性质和使用说明,掌握注射部位的选择;5. 注射操作时注意力集中,避免误伤或渗漏;6. 注射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五、结论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给药方式,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护人员应该通过系统的教学教案来学习和掌握肌肉注射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以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肌肉注射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射部位的选择。
(2)掌握肌肉注射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进行肌肉注射的操作。
(2)能够处理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
(2)提高学生与患者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肌肉注射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射部位的选择。
2. 肌肉注射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3. 肌肉注射并发症的处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肌肉注射的操作流程。
(2)注射过程中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1)注射部位的准确选择。
(2)注射过程中并发症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肌肉注射的适应症、禁忌症、注射部位选择等理论知识。
2. 演示法:演示肌肉注射的操作流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步骤。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肌肉注射的实践操作,提高操作技能。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肌肉注射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肌肉注射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射部位选择。
(二)讲解理论知识1. 教师讲解肌肉注射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射部位选择。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演示操作流程1. 教师演示肌肉注射的操作流程,包括注射部位选择、消毒、注射、拔针等步骤。
2. 学生观察并记录操作步骤。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肌肉注射的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五)并发症处理1. 教师讲解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2. 学生讨论并提问。
(六)总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六、课后作业1. 复习肌肉注射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 针对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出处理方法。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身操作中的不足,提高操作技能。
《肌肉注射》说课稿各位好: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肌肉注射(板书:肌肉注射)。
它是中专护理班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技术》的第十章第四节。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注射原则并掌握了药物抽吸的基本操作方法,这为过渡到本节实验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我是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护理技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提问作答、讲解示范、分析诱导、思考讨论、分组练习、归纳小结等来达到传授技能、提高水平的目的。
教学手段:主要通过课件的应用,把肌肉注射的操作演示光盘进行播放,学生观赏,老师点评,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肌肉注射的操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并通过课件学生进行动作的创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的不同部分给予分段点评与讲解,进行互动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课上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练习、协作练习的时间与空间,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的理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的“主人”,充分体现护理实验课的新理念。
教学程序:第一步:(课的常规,需时5分钟)根据前面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本节实验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导入教学。
提出肌肉注射的目的、部位选择及定位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熟练掌握肌肉注射基本操作技能。
一、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肌肉注射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二步:(课件演示,需时10分钟)根据教材特点,主要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操作实施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知。
接下来讲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重点、难点:重点:肌肉注射的实施方法。
难点:肌肉注射部位正确的选择和定位方法。
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与手段:方法:采用课前观看课件引导学习、课中讲解示范、提问题、分组练习、目标练习、自、互学习评价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练习。
肌肉注射法教学培训教案一、引言肌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
为了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肌肉注射操作,本教学培训教案旨在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培训方法。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培训旨在使学员能够:1.了解肌肉注射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掌握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和适用药物;3.培养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操作习惯;4.掌握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和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1.肌肉注射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1.1 肌肉注射的定义和作用原理1.2 肌肉注射的操作流程和步骤1.3 使用的器械和消毒方法2.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和适用药物2.1 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及其解剖特点2.2 不同药物在不同部位的注射方法和注意事项2.3 儿童和老年人肌肉注射的特殊考虑3.注射技巧和操作习惯的培养3.1 注射器材的选用和使用方法3.2 注射点的确定和标记方法3.3 注射角度和深度的掌握3.4 注射速度和力度的控制4.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处理方法4.1 注射前的准备工作和安全措施4.2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4.3 疼痛控制和注射后的护理建议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肌肉注射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示范演示:由教师进行实际注射操作的示范,让学员观摩并理解正确的技巧和操作步骤。
3.实践操作:学员分组进行练习和演练,互相观察和纠正,以培养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操作习惯。
4.案例分析:通过讨论真实案例,引导学员思考并解决肌肉注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
5.评估考核:通过模拟考试、技能操作评估等方式,对学员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
五、教学工具和设备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2.模拟训练器材和注射器具3.教学幻灯片和教材资料六、教学考核和评价1.理论考试:对学员对肌肉注射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进行书面考核。
2.技能操作评估:对学员进行模拟注射操作,评估其注射技巧和操作流程的准确性。
课程设计:肌肉注射法一、课程目标:1. 了解肌肉注射法的定义、目的和适应症。
2. 掌握肌肉注射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肌肉注射法的定义和目的。
2. 肌肉注射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 肌肉注射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肌肉注射法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5. 肌肉注射法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肌肉注射法的理论内容时,结合实际操作视频和模拟器材,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主动思考和解决,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肌肉注射法的定义和目的,让学生了解肌肉注射法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 提出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药物剂量。
2. 理论讲解(15分钟):- 介绍肌肉注射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让学生了解何时可以进行肌肉注射。
- 详细讲解肌肉注射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消毒、穿刺、注射和拔针等环节。
- 强调操作中的安全和卫生要求,提醒学生注意防止感染和损伤。
3. 实践操作(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模拟器材和操作视频。
- 学生观察操作视频,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 学生轮流进行肌肉注射操作,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和记录操作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回到座位上,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操作中的问题和经验。
-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总结。
实验十四肌肉注射教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肌肉注射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肌肉注射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肌肉注射是将药物通过注射器和针头注入肌肉组织中,以达到快速吸收和作用的目的。
常用的注射部位有上臂三角肌、臀大肌、股四头肌等。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 注射器(10ml、2ml);2.针头(16G、21G);3.注射液。
四、实验步骤:1.检查所需药品和器材是否齐全;2.消毒:将注射器、针头和注射液一同放入沸水中煮沸,直至煮沸3分钟,取出后晾干;3.准备: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摸清肌肉注射点的位置;4.消毒:用75%的酒精棉球在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切勿用手碰触消毒过的部位;5.抓皮拉直: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注射部位的皮肤,将皮肤拉直,使得注射更加顺利;6. 插入针头:用另一手持住已装上注射器的针头,以约30度的角度迅速插入皮肤,不能插得太深,通常为2cm左右;7.抽取药液:将注射器照顾吸回,观察是否有鲜血进入注射器内,若有,则需要更换另一部位重新注射;8.缓慢注射:缓慢注射药液,注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疼痛;9.抽出针头:注射完毕后立即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球按压注射部位,以避免药液外泄;10.清点器械:检查药液是否全部注射完毕,清点实验器材和药品,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
五、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前要充分准备所需药品和器材,避免实验中断;2.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污染注射器和针头;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注意避开皮下血管;4.注射时要控制好深度,避免进入肌肉腔过深或过浅;5.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六、实验安全措施:1.操作前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实验室整洁;2.实验过程中要佩戴手套和口罩,避免药液溅到皮肤和呼吸道;3.实验结束后,将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刺伤他人。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检查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否正确执行;2.观察药液是否顺利注射,并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3.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4.总结本次实验的经验和教训。
课时:2课时年级:护理专业二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肌肉注射的基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进行肌肉注射的技能,提高护理操作水平。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肌肉注射的基本操作步骤。
2. 注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 肌肉注射的部位选择。
2. 注射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肌肉注射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肌肉注射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射部位。
二、基本操作步骤讲解与示范1. 教师详细讲解肌肉注射的基本操作步骤,包括:(1)核对医嘱、药物及患者信息;(2)选择注射部位;(3)准备注射器及药物;(4)消毒皮肤;(5)注射;(6)拔针;(7)处理废弃物。
2. 教师现场示范肌肉注射操作,并强调无菌操作原则。
三、学生分组练习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每组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肌肉注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强调无菌操作原则,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总结肌肉注射操作的重点及难点。
3. 强调肌肉注射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肌肉注射的基本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思考肌肉注射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肌肉注射基本操作步骤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的规范性。
3. 学生对肌肉注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的了解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肌肉注射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2. 注重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安全。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4. 及时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肌肉注射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中的第五课时《肌肉注射》。
本节课主要介绍肌肉注射的概念、适用情况、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射时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肉注射的基本知识,知道肌肉注射的适用情况和注射部位的选择。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使用注射器进行肌肉注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肌肉注射的概念、适用情况、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注射器的使用方法,注射时的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注射器模型、人体模型、教学PPT。
学具:注射器模型、人体模型、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模拟医院护士进行肌肉注射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肌肉注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观看注射器模型和人体模型的图片,结合学习资料,了解肌肉注射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通过PPT讲解肌肉注射的适用情况、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射时的注意事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肌肉注射知识,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5.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使用注射器模型和人体模型,模拟肌肉注射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肌肉注射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注射器使用方法注射部位选择肌肉注射适用情况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肌肉注射的概念和适用情况。
2. 列举三种注射部位,并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部位。
3. 根据教材内容,描述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4. 写出注射时的注意事项,并解释为什么要注意这些事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利用PPT和模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肌肉注射的知识。
在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随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肌肉注射法教学培训教案一、教案导言肌肉注射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具有快速起效、药物吸收较好等优势,因此在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
然而,正确的肌肉注射技术和操作方法对于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肌肉注射法的教学培训计划,以帮助医学生或相关从业人员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操作要点。
二、培训目标1. 了解肌肉注射的定义、适应症和禁忌症;2. 掌握正确的肌肉注射部位选择和定位技巧;3. 掌握合理的注射用量计算和注射器材选择;4. 学习正确的注射操作方法,包括皮肤消毒、注射位置、注射速度等;5. 掌握肌肉注射后的护理措施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肌肉注射的定义和意义肌肉注射,即将药物通过皮肤和皮下组织注入肌肉层,使药物能够迅速吸收和发挥作用。
肌肉注射的主要适应症包括需要快速药效和药物口服不适宜的情况。
同时,肌肉注射也有一些禁忌症,如肌肉硬结、局部感染等。
2. 肌肉注射部位选择和定位技巧肌肉注射部位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注射剂类型、患者年龄、注射频次等。
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部、股外侧部、前外侧大腿等。
在定位技巧方面,可以采用肌肉边界标志、肌肉厚度等指标辅助确定注射部位。
3. 注射用量计算和器材选择在进行肌肉注射前,需要准确计算注射用量,以避免给药过量或过少。
计算用量时应考虑药物的浓度、患者体重等因素。
同时,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材也非常重要,常见的有注射针、注射器、棉球等。
4. 注射操作方法注射操作包括多个步骤,如皮肤消毒、针头进针、注射速度控制等。
在进行注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操作无菌、注射角度和深度的准确掌握,以及避免毛细血管和神经损伤等。
5. 注射后护理和不良反应处理注射后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注射部位的情况、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处理等。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局部红肿疼痛、皮下组织损伤、过敏反应等。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培训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堂讲解、学习资料阅读、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序号: 2
基本内容教学设计
考勤
导入新课
第二章肌肉注射术
肌肉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注射技术。
凡不宜口服的药物或患者不能口服时,可采用肌肉注射法给药。
肌肉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液注射后能迅速吸收入血而发生疗效。
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三角肌及股外侧肌等
一、股外侧注射术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1.股外侧肌股外侧肌是股四头肌的四头中最宽厚者,位于大腿的外侧及后部,其内侧为股直肌和股中间肌。
股外侧肌起于股骨大转子根部及股骨粗线外侧唇等处,向下移行于股四头肌腱,止于髌骨上缘、膝关节囊等处。
营养股外侧肌的血管为旋股外侧动脉,该动脉起自股深动脉外侧壁,向外侧至缝匠肌、股直肌与格腰肌之间分为升支和降支,降支柱股直肌的后方向外下走行至股外侧肌中部前缘分支营养该肌,支配股外侧肌的神经为股神经的股外侧支,此支与旋股外侧动脉及其降支伴行至股外侧肌。
2.髂胫束及阔筋膜张肌髂胫束为股部阔筋膜的一部分,其上端借臀肌筋膜连于髂嵴,经股外侧肌表面向下止于腔骨外侧髁。
阔筋膜张肌肌腹位于髂胫束的上部两层阔筋膜之间。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选择在大腿中段外侧7.5cm宽的范围内。
2岁内的婴儿因臀肌不发达,首选用股外侧肌注射。
2.体姿参考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3.穿经结构注射针穿过皮肤、浅筋膜、髂胫束至股外侧肌。
提问皮内、皮下注射的部位?以临床案例导入新课。
(3min)
运用多媒体详细讲解肌肉注射术的定义和目的(5min)。
利用图片复习股外侧肌的解剖结构(10min)
运用多媒体、图片详细讲解臀外侧肌注射术的操作解剖学要点(10min)。
4.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在选定的部位上用左手绷紧皮肤,针尖向下与腿长轴呈45度角刺入,或向后与患者仰卧的床面呈45度角刺入。
失误防范基本同臀肌注射法。
进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射部位不要过于靠近前内,针尖亦不能向前内倾斜,以免损伤股血管及神经。
(2)针梗不要垂直刺入,以免过深刺至股骨引起折针。
(3)成人髂胫束较厚,进针时将有一定阻力,注射中注意这种情况,以免注射过浅。
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术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1.臂中肌该肌呈扇形,前上部位于皮下,后下部被臀大肌覆盖,前方为阔筋膜张肌,后方为梨状肌。
肌纤维起于格崎背面,止于股骨大转子。
2.臀小肌该肌位于臀中肌深面,其形态、起止、功能及血管神经分布都与臀中肌相同,故可将此肌视为臀中肌的一部分。
3.臀上血管臀上动脉为臀中、小肌的供血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后干,至臀部后即分为深浅两支。
浅支至臀大肌深面,营养该肌,并与臀下动脉吻合,深支位于臀中肌的深部,分为上下两支,深上支沿臀小肌上缘行进,与旋髂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吻合,深下支在臀中肌与臀小肌之间向外行进,分支营养该二肌。
在髂嵴结节下方,臀上动脉的深上支与深下支相距5.9cm。
臀上静脉与臀上动脉伴行注入髂内静脉。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部位的选择有两种方法:(1)髂前上棘后三角区:术者将示指指尖置于髂前上棘(由后向前,右侧用左手,左侧用右手),中指尽量与示指分开;中指尖紧按髂嵴下缘,此时,示指、中指及髂嵴围成的三角区为注射区。
(2)髂前上棘后三横指处:中指、食指、无名指三指并拢,置于髂前上棘后缘、指尖置于髂嵴下缘,三指覆盖处为注射区(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
2.体姿参考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3.穿经结构注射针穿过皮肤、浅筋膜,由臀肌筋膜至臀中肌或臀小肌。
4.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进针技术及失误防范基本同臀大肌注射法。
其注射深度略小于臀大肌注射深度,此注射区皮下脂肪较薄,成人一般0.8cm,臀中肌和臀小肌平均厚度为2.5cm,进针时不要过深,以免针尖触及骨面。
利用图片复习臀中肌、臀小肌的解剖结构(10min)
运用多媒体、图片详细讲解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术的操作解剖学要点(10min)。
三、三角形注射术(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1.三角肌该肌呈三角形,底朝上,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肩胛冈及肩胛筋膜,整块肌肉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外、后三方包绕肩关节。
2.三角肌的血管、神经三角肌的动脉来源较多,前外侧部由胸肩峰动脉的三角肌支分布,后部由旋肩胛动脉的分支分布,旋肱后动脉向后经四边孔至三角肌分布于三角肌的大部,为三角肌的主要动脉。
腋神经从臂丛后束发出,与旋肱后动脉伴行至三角肌。
3.三角肌的分区将三角肌长宽各分三等分,分别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将全肌分为九个区域。
斜线所示区因肌肉较厚,没有大血管及神经通过,为注射的绝对安全区;密点所示区有腋神经的分支通过,但分支较细,加之肌肉较厚,为注射的相对安全区;空白所示区肌肉较薄,不宜作注射部位;交叉线所示区因有桡神经通过,为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区皮肤较厚,皮下组织较薄。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见分区。
2.体姿参考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3.进针层次注射针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至三角肌内。
利用图片复习三角肌的解剖结构(10min)
运用多媒体、图片详细讲解三角肌注射术的操作解剖学要点(10min)。
4.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进针技术同臀肌注射法。
作三角肌注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三角肌不发达者不宜作肌肉注射,以免刺至骨面,造成折针,必要时可提捏起三角肌斜刺进针。
(2)在三角肌区注射时,针尖勿向前内斜刺。
以免伤及腋窝内的血管及臂丛神经。
(3)在三角肌后区注射时,针头切勿向后下偏斜,以免损伤桡神经。
四、臀大肌注射术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1.臀大肌臂大肌是臀肌中最大且表浅的肌肉,近似四方形,几乎占据
整个臀部皮下。
该肌以广泛的短腱起于髂前上棘至尾骨尖之间的深部结构,肌纤维向外下止于髂胫束和股骨臀肌粗隆。
小儿此肌不发达,较薄。
2.臀大肌筋膜该筋膜是臀区固有筋膜之一,不甚发达。
筋膜向深面发出许多纤维隔,使臀大肌内部结合非常牢固。
3.臂部的血管、神经臂部的血管、神经较多,均位于臂大肌的深面,经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出入盆腔。
(1)臀下血管及神经臀下动脉、静脉及臀下神经通过梨状肌下孔出盆腔。
三者相互伴行,分布于臀大肌等处,各主干穿出梨状肌下孔处的体表投影在倍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处。
(2) 臂上血管及神经臂上动脉、静脉及神经通过梨状肌上孔出盆腔。
主要分布于臀中肌、臀小肌等处。
它们出梨状肌上孔的体表投影在髂后上棘至大转子尖连线上、中1/3段交界处。
(3)阴部内血管及神经阴部内动脉发自髂内动脉前干,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再经坐骨小孔至会阴部。
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与阴部内动脉伴行,位于动脉内侧。
(4)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为全身最大的神经,起始处宽约2cm。
坐骨神经一般经梨状肌下孔穿出至臀部,位于臂大肌中部深面,约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处下降至股后部。
4.臀区皮肤及浅筋膜臀区皮肤较厚、浅筋膜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故该区皮下组织较厚,中年女性此处皮下脂肪厚约2~4cm。
利用图片复习臀大肌的解剖结构(10min)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臀大肌注射区的定位方法有两种:(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外划一水平横线,再通过髂棘最高点向下作一垂线,两线十字交叉,将臀区分为四区。
臀部外上1/4区为臀肌注射最佳部位。
(2)连线法:将髂前上
棘至骶尾连结处作一连线,将此线分为三等分,其外上1/3为注射区。
2.体姿参考患者多取侧卧位,下方的腿微弯曲,上方的腿自然伸直;或取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亦可取坐位。
3.穿经结构注射针穿经皮肤、浅筋膜、臀肌筋膜至臀大肌。
4.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选准注射部位,术者左手绷紧注射区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2.5-3.0cm即达臀大肌,注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准注射部位,防止损伤大神经及血管,用十字法或连线法选好注射区。
注射点处应无炎症、硬结及压痛,用十字法选区时,因臀外上1/4区的内下角靠近臀下血管、神经及坐骨神经,故选注射点时应避开此区的内下角,为避免损伤血管、大神经,迸针时针尖勿向下倾斜。
(2)防止折针因臀大肌发达,在肌肉紧张时易发生折针。
预防折针的方法是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快速进针,针梗应垂直刺入,不可在肌内撬动及改变方向。
为确保安全,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一般针梗的1/3应保留在体外,以防针梗从根部焊接处折断。
万一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止血钳夹住断端取出。
(3)注意进针深度注射的深度因人而宜,因臀区皮下组织较厚,成年人特大肌注射时针梗不应短于4-5cm,注射过浅或针尖达不到肌肉时,易引起皮下硬结及疼痛。
(4)婴儿不宜作臀肌注射婴儿臀区较小,肌肉不发达,不宜作臀肌注射。
小儿开始行走后臀肌逐渐发达,方可用于注射。
(5)防止药液直接入血,进针后应回抽活塞,无回血后方可注射。
运用多媒体、图片详细讲解臀大肌注射术的操作解剖学要点(10min)。
2.5~m。